第5章 小小支点撬动人心

诸葛亮的动作很快。

一天之后,左将军府附近,一座僻静的小院便被安排妥当,成了田信的新居所。

而今天,诸葛亮再次登门,身边却多了一位年轻人。

那年轻人与田信年纪相仿,二十五六岁,身材挺拔,面容方正。

他看向田信的目光带着审视和几分不易察觉的疑虑。

“贤甥,这位是牙门将向宠,字巨违。”

诸葛亮介绍,

“向将军为人忠谨,思虑周全,亮已吩咐过,今后便由他带领人手,全力协助你推行农事。”

向宠?田信心中微动,脑中闪过那个不算顶尖但也绝非庸才的武将形象,拱手行礼:

“见过向将军。”

向宠连忙回礼,姿态恭谨:

“军师有令,宠敢不从命。见过田先生。”

他虽口称先生,但语气中那份属于军人的直接并未掩饰,

“军师言先生有改良农事之法,能大幅提升粮产,宠奉命协助,只是不知先生之法,有何神妙之处?又需宠如何配合?”

这几日,田信废寝忘食,将脑中那些现代基础知识与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都江堰的维护优化、有机肥的沤制推广、翻车等提水工具的结构改良……

无数想法最终汇聚成几卷写满了字和古怪图画的竹简。

面对向宠直接的疑问,田信微微一笑,并未立刻拿出那些竹简。

“向将军来得正好,院中正好有块顽石,不妨随我移步一观?”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向宠虽不明所以,但还是点头应允:

“先生请。”

三人来到院中角落,那里果然卧着一块青黑色的巨石,棱角分明,看分量少说也有数百斤重。

“向将军久在军旅,膂力过人,不知可否尝试挪动此石?”

田信问道。

向宠看了看那石头,估量了一下,上前扎稳马步,双臂环抱,猛一发力!

“喝!”巨石纹丝不动。

他又试了几次,用尽全力,石头也只是微微晃动,根本无法撼动分毫。

“此石怕是需数名壮汉合力,方能移动。”

向宠喘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道。

田信笑了笑,不慌不忙地在旁边找来一根足够粗长的硬木棍。

他指挥仆役将木棍一端楔入巨石底部缝隙,然后寻了块不大不小的石块,垫在木棍靠近巨石的那一侧下方,形成一个支点。

“向将军请看。”

田信深吸一口气,双手握住木棍远离巨石的那一端,用力下压。

虽然幅度不大,但确确实实是离开了地面!

“此乃借力之法,吾也是用桔槔取过水的。”

田信松开手,巨石落回原位。

“向将军不妨也来试试?”

向宠上前,学着田信的样子,握住木棍末端用力一压。

那巨石再次被轻松撬起,甚至比田信刚才抬起的幅度还要大一些!

“吾的力气比先生大一些,抬得更高也是当然。”

向宠说道。

然而,田信接下来的动作,却让他陷入困惑。

只见田信将那块作为支点的石块,向着远离巨石、靠近向宠握持位置的方向,挪动了约莫一尺的距离。

“向将军,请再试一次。”

田信抬手示意。

向宠不明所以,再次握住木棍末端,如同方才一般用力下压。

可这一次,他脸色猛地一变!木棍仿佛重若千钧,纹丝不动!

他不信邪,调动全身力气,手臂肌肉贲张,青筋暴起。

“起!”

巨石终于再次被勉强撬动,但那抬起的角度,比之前小了太多,而且他感觉手臂上传来的反作用力,沉重了数倍不止!

仅仅是支点位置的微小移动,所需力气竟有天壤之别!

“先生,这是为何?”

向宠额头渗出了细汗。

“向将军你看,刚才不过是将这垫脚石挪动尺寸之地,用力便天差地别。”

“这便是‘力臂’长短之别。”

“若将此理用于翻车、桔槔,便可知如何设计才能让一人之力胜过数人,让灌溉更省时省力,甚至军械制造亦可触类旁通。”

“这便是我改良农具、器械的根本,并非什么神妙之术,而是格物致知得来的规律。”

田信这才缓缓开口,

“我那《农业改良试行计划》中,许多看似繁琐的步骤和器械改进,其根本,便在于此——格物致知,优化其法,以最小的投入,求最大的成效。”

诸葛亮在一旁静静听着,眼中异彩连连,看向田信的目光充满了欣赏和期待。

向宠深吸一口气,他拱手道:

“先生所演示之法,确有独到之处,令人大开眼界。宠愿闻其详,请先生赐教详细计划!”

田信点点头,这才转身回屋,取来了那几卷写满了字的竹简。

他没有全部摊开,而是先递给向宠一卷绘制着翻车改良图的竹简。

“此乃翻车改进之法,优化了龙骨水车叶片与链条结构,理论上提水效率可比现有翻车提升三成以上,且更为省力耐用。”

向宠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他虽是武将,但也负责过屯田事宜,对农具并不陌生。

图上的线条和标注虽然古怪,但结构清晰,对比他所知的翻车,其精妙之处一目了然!

“妙!当真妙绝!”

向宠忍不住赞叹,

“若此物真能造出,我蜀中灌溉,必能更上一层楼!”

田信又拿起另一卷竹简,上面画满了奇怪的线条和方框,箭头指向各处,旁边标注着人手、物资、时限等字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农法并非一蹴而就,涉及选种、育秧、施肥、灌溉、工具改良等方方面面,若无清晰章程,必致混乱。”

“此乃初步计划,将军请过目。”

田信将竹简递给向宠,

“其中人力调配、物资筹措、分步实施、效果考评等,皆有预案。”

他看向向宠,坦诚道:

“只是计划虽好,但执行不易。比如推广新肥,恐老农固守旧习,不愿尝试;”

“再比如改良农具,需召集工匠,耗费钱粮。这些实际困难,还需将军鼎力相助,设法克服。”

田信将竹简递给向宠,

“其中人手调配、物资筹措、进度监督、效果反馈等,皆有预案。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将军直言。”

向宠双手接过竹简,目光扫过。

越看,他心中越是震惊!

这哪里是什么农事计划?

这分明是一套精密的行军方略!

何人负责何事,何时完成,所需钱粮几何,如何查验功过,甚至连可能出现的意外都预设了应对之法……

条理分明,层层递进,竟是将农桑之事,也如排兵布阵般处置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

这位田先生,不仅懂得那些神乎其技的器械改良之术,连这统筹调度、管理规划之法,也远超常人!

他原本心中对这位军师外甥可能存在的轻视和疑虑,此刻早已烟消云散!

向宠放下竹简,神色已从最初的平静变为肃然起敬,他对着田信郑重拱手:

“先生大才,宠万分钦佩!此法若能推行,实乃利国利民之大事!”

“请先生放心,军师既委以重任,宠必竭尽全力。”

“调配人手物资,一切听凭先生吩咐,绝不懈怠!”

田信坦然受了这一礼。

他知道,要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立足,光靠一个诸葛亮外甥的身份,远远不够。

他必须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而折服眼前这位务实、忠谨的向宠,仅仅是开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