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解决身份问题
- 三国:从剧透诸葛亮开始三兴炎汉
- 我要吃馄饨
- 2474字
- 2025-04-15 08:00:25
田信站在廊下,静静地看着庭院里的光影变幻。
从午后的金黄,到傍晚的橘红,最终沉入浓稠如墨的暮色。
书房的门,始终紧闭。
时间仿佛凝固,又似乎流逝得飞快。
终于,当最后一丝天光隐去,那扇门被人从里面缓缓拉开。
诸葛亮走了出来。
他的步伐似乎有些沉重,仿佛肩上扛着无形的万钧重担。
田信敏锐地捕捉到,他眼角似乎残留着一抹极淡的红痕,显然是刚刚情绪激荡过。
诸葛亮并未立刻看向田信,只是立在门扉的阴影里,微微仰头望向沉沉夜空,仿佛在平复心绪。
片刻的静默。
他才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田信身上。
“田先生。”诸葛亮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如今,亮以为,有一事最为紧要。”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异常清晰。
“需先为先生,正名安身。”
田信闻言,微微一怔。
他本以为,诸葛亮会急切地追问荆州之失,追问糜芳、傅士仁那两个未来的叛徒。
毕竟,关将军的命运,是蜀汉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诸葛亮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几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先生可知,此世之人,极重出身名分。”
他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沉稳,带着洞悉世情的冷静。
“若无根脚来历,便如同无根浮萍,是为白身黔首。”
“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难免寸步难行,人微言轻,所言不为世人所信纳。”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更显沉凝。
“况且,主公大军此刻正在汉中前线,与曹贼精锐主力鏖战,胜负未分,军情紧急如火。”
“益州初定未久,人心思动,暗流汹涌,不可不防。”
“至于糜、傅二人……”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寒芒,
“此事牵连甚广,非一朝一夕可定论,更需从长计议,徐徐图之,方能万全。”
田信瞬间了然。
是他想得太简单了。
他习惯了后世的上帝视角,却忽略了这个时代森严的规则,以及远比史书记载更复杂的政治现实。
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他就是个来历不明的黑户。
说的话,谁信?做的事,谁认?
诸葛亮的声音继续响起,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为他规划好了一条路。
“亮,倒是有一计。”
“亮之祖父诸葛丰,曾于孝元皇帝时蒙冤罢官,贬为庶人。”
“当年家族为避祸,确有部分族人被迫流离,散落四方,至今不知所踪。”
“亮欲对外宣称,先生之母亦姓诸葛,乃是亮失散多年、远在西域的族姐。”
他看着田信,目光带着询问。
“当年祖父落难,族姐那一支远赴万里之外的西域避祸,故而先生自幼于西域长大,身负异域传承之奇术。”
“如此一来,先生便有了名正言顺的出身,不再是无根之人。”
“至于先生所掌握的那些精妙学问,皆可归于西域奇术之名下。”
“这般说法,方能勉强掩人耳目,不至太过惊世骇俗,引来无端猜忌与祸患。”
“只是,可能要委屈先生,认亮作……舅父了。”
田信心中暗暗佩服。
这个安排,简直是天衣无缝!
既解决了身份问题,又为他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何况,认诸葛亮当舅舅?这便宜不占白不占!
他不再犹豫,郑重地躬身,深深行了一礼。
“舅父大人在上,外甥田信,这厢有礼了。”
“信在这世上孑然一身,今后,您便是信的亲人。”
他暗下决心,必须尽快掌握这个时代的文字、语言、礼仪,真正融入进去。
“不必多礼。”诸葛亮侧身避开半礼,并未坦然受之。
“贤甥能于此时出现在亮面前,或许……正是上天不忍汉室倾颓,冥冥之中降下的转机。”
田信直起身,略一思索,主动开口:
“舅父,既然身份之事已有定计,可否将外甥那些随身物品归还?”
“我想仔细整理一番,看看其中有哪些东西,能立刻派上用场,或许能为主公的汉中战事,略尽绵薄之力。”
他迎着诸葛亮的目光,补充道:
“另外,不知眼下军中,或者说整个蜀中,最为急需解决的难题是什么?”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赞许之色。
危难之际,不忘国事,此子心性可用!
他沉吟片刻。
“若论眼下最急、最迫切之事,恐怕……莫过于粮草。”
他轻轻叹了口气。
“汉中战事旷日持久,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每日人吃马嚼,粮秣辎重之耗费,皆是天文数字,堆积如山。”
“蜀中虽号称天府,沃野千里,然连年征战,民生凋敝,府库亦日渐空虚,支应前线,已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他抬起眼,目光灼灼地看向田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与探寻。
“不知贤甥所来之后世……一亩之地,可得粮几何?”
田信迅速在脑海中调取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农业常识,结合一些模糊的印象,谨慎地估算着。
他斟酌着用词,尽量使用诸葛亮能理解的计量单位。
“若是寻常田亩,风调雨顺,耕者勤勉,亩产稻谷……换算成舅父这里的单位,大约七八石,应当不难。”
他留意到诸葛亮的脸色开始变化,继续加码:
“若是能精心选育良种,再辅以我称之为化肥、农药之物,并确保水利灌溉无虞……”
田信抛出了那个足以震动整个三国时代的数字!
“亩产九石,甚至……十石以上,亦非绝无可能!”
“什么?!”
诸葛亮猛地抬起头,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前一倾!
他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贤甥,十石之数,太过骇人听闻,吾不敢奢望。”
“若只求……比现今增产五成,贤甥可有把握?需要多久?”
他的声音里,带着极度的渴望。
哪怕只是增产五成,对于眼下捉襟见肘的蜀汉而言,也无异于雪中送炭,是足以改变战局走向的巨大助力!
田信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舅父,五成之数,并非不可为。”
“但绝非一蹴而就,需良种、沃土、精耕、水利,缺一不可。”
“更需人手物力配合,外甥会尽力而为,只是具体时日,尚难断言。”
他没有把话说死,既要给诸葛亮希望,也要留有余地。
毕竟,他还得整理他带的资料中适合这个时代的农业技术,必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好!好!”诸葛亮连说了两个“好”字,眼中精光闪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只要贤甥有此心,亮必全力支持!”
“人手、物力、田亩,皆不成问题!”
他站起身,亲自将那个奇特的行李箱,连同笔记本电脑、太阳能充电板等物,一并交还给田信。
“这些奇物,还请贤甥妥善保管。”
“此乃关系我大汉兴衰之重器,万万不可有失。”
诸葛亮郑重地叮嘱道。
“舅父放心,外甥省得。”
田信接过自己的物品,心中也是一阵激动。
“这几日,亮会安排得力之人前来协助贤甥。”
“府中护卫也会加强,确保贤甥安全无虞。”
“贤甥若有任何需求,可随时告知于吾。”
诸葛亮目光温和,语气中充满了信任和倚重。
“多谢舅父。”
田信再次躬身行礼。
他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终于站稳脚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