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国学术思想的古代遗产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华夏先民文化记忆,中华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伏羲。“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来自《易·系辞下》的表述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开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也把它列为中国文字起源的开篇。“天垂象,圣人则之”象征着中华文明开启的方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疑古成为学术时尚,学者纷纷怀疑伏羲和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的存在,甚至对夏、商历史也予以否定,质疑古文献的真实性。这种疑古风与“全盘西化”形影相随。我们不能否定其批判精神的科学价值,但过犹不及,过度的矫正往往走向其反面,甚至堕入历史虚无主义。正如西方学者无法拿出确凿的物证以证明世界上的确存在摩西这么一位先知,但是丝毫不影响摩西在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价值。伏羲这位中国道统源头的第一圣人,我们确实不能通过文物来考证,不清楚其详细背景,他的父母亲是谁,有几个兄弟姐妹,还有几个孩子,妻子的名字叫什么,他说过什么话等,但依然不影响其在华夏文明中的源头价值。因为我们内心确信:华夏族先祖最初就是通过对天地观察获得启示,与神灵交通、万物相宜,从而创立了原初文明。伏羲开始摆脱纯粹物质利益的束缚,不满足于吃喝生孩子,而是仰望星空、俯察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描画理想的社会。从人类学角度看,这恰恰是人类脱离动物而产生文明的开端。天是什么,天与人有什么关系,天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是完美的社会和人生,人怎么才能过有意义的生活,对这些问题的持续追问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灿若群星的学术思想背后的原初动力,也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标志。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就缺乏一个强大的先知、祭司、僧侣集团以垄断人与神、人与上帝的沟通权,因而对天的观察与解释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专利。那么,对天的理解必然会产生分化,对人自身、对社稷的看法也必然带来分化。依靠华夏先民共同努力,华夏文明就在这种背景下孕育成长。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从伏羲到孔子诞生之前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这笔古代遗产是产生孔子、墨子、老子以及其后的诸子百家的文化基础,梳理这笔遗产对于理解中国道统的发展脉络,乃至于理解当今中国社会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是因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悠悠五千祀,我华夏之魂起于遥远的草昧之际,回望曾经的路,感佩之情积于胸而不能自已,唯有内心深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