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交叉学科的教育模式和专业建设

交叉学科的教育模式总体可概括为“单交叉性教育模式”“多交叉性教育模式”以及“研究性教育模式”三种。其中,单交叉性教育模式由两门或两类典型学科交叉而形成,如大学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交叉性教育模式由多门学科相互作用交叉而形成,如大学开设的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是以学科群为特征的跨学科教育;研究性教育模式则以重大的社会问题或综合性的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教学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为形式,以不同学科师生的共同参与为团队而形成。这三种交叉学科教育模式都比较注重知识的交叉性和教育的研究性,且都以培养具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和交叉学科合作能力的学生为教学目的。

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在发达国家的本科人才培养中受到广泛重视。它主要有两种实施途径:一是开设交叉学科专业;二是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一般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组成,构成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例如,耶鲁大学拥有“数学与哲学”“种族与移民研究”“分子生物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专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拥有6个本科专业和3个研究生专业的“国际和区域研究”交叉学科专业群,专业组教师来自学校40个不同的传统院系。此外,一些大学还允许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习内容,提出“个人专业”的课程组合模式,提交给学校的教学委员会进行审查和批准,学生如果完成相关课程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即可获得“个人专业”的本科学位。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非固定专业”、加州理工学院的“独立研究项目”、哈佛大学的“特殊专业”等。

与国外的大学相比,当前中国的本科教育仍处于相对较弱的跨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着专业设置自主权、学科组织设置模式和运行机制、弹性培养机制、个性化专业改革等方面的制约因素。2008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国内首次开设了交叉学科本科课程“古生物学”。此时,交叉学科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式启动并逐步发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