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交叉与融合:创造性未来教学模式
- 陈香
- 765字
- 2025-04-22 11:04:24
1.2.7 交叉学科的形式
学科间的交叉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远缘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有横向意义上的交叉,也有纵向意义上的交叉,还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交叉等。
从狭义看,学科间的交叉发生在学科之内或者学科之间,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部以及两大门类之间的交叉。
从广义看,学科间的交叉是一种跨科学、学术、生产三个部门并引导其协同发展的科研活动。无论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交叉学科往往都表现为“内交叉、际交叉和外交叉”等形式,其决定性因素在于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最终目标。
交叉学科的崛起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具有跨学科性、综合创造性和自组织协作等特点,呈现交流型、方法型、项目型和平台型等学科交叉的模式。学科交叉多以学科的综合性和多科性为前提,基础学科的水平为基础,学科带头人队伍为关键。交叉学科研究开展,在我国主要以国家组织的重大科研项目形式进行,而70%左右主要是在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中开展。
学科间的交叉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依托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模式;第二,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模式,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校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三是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模式。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大多采取“学校到学科再到各个教研室”的学术组织模式,大部分科研和教学体系建立在传统的单一学科基础上,使得交叉学科组织体系受到当前高校学术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约,使得交叉学科研究在组织、制度和资源分配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相比之下,国外研究型大学已经探索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并推出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例如,建立“种子基金”来支持学科间交叉研究,促进共享核心设施的建设,实现教师任命和评价的新模型,并创建一个新的跨学科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