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俗建筑1

“罗斯受洗”之后,石头建造的东正教教堂、钟楼等祭祀建筑在罗斯大地上“遍地开花”,随处可见。同时,也相继出现了石头建造的城堡、城墙、房屋等世俗建筑。然而在中世纪时期,俄罗斯世俗建筑的发展落后于祭祀建筑,最初的世俗建筑主要是一些城堡。如,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1264)、普斯科夫的伊兹博尔斯克城堡及石墙2 (1330,图1-37)、诺夫哥罗德的防御墙(15世纪),等等。

图1-37 普斯科夫的伊兹博尔斯克城堡及石墙(1330)

克里姆林宫城堡(1495,图1-38)

15世纪末,莫斯科从城市公国变成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于是,莫斯科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建工作,改建克里姆林宫城堡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的工程。

1156年,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曾经下令用橡木修建了克里姆林宫。1264年,克里姆林宫成为莫斯科大公的官邸。在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达执政时期(1325–1340),为防御邻近公国的进犯,克里姆林宫围起一道橡木城墙(1339),还修建了塔楼,成为一个防御工事。克里姆林宫城堡的建成是莫斯科公国日益强大的见证,也标志着莫斯科彻底确立了自己在古罗斯的中心地位。

1366–1368年,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大公下令把橡木的克里姆林宫改建为白石城堡,还围起了长约2000米的石头城墙3。此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一直是俄罗斯东北部的一个主要的石砌城堡。那时的克里姆林宫城墙上有9个塔楼,其中6个塔楼下面有城门4可以出入。这种多城门的设置,增强了克里姆林宫防御的灵活性,是抵御来敌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工事。

图1-38 П.索拉利、М.鲁福: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城堡(1495)

1462年5,伊凡三世(1440–1505)吞并了特维尔公国、梁赞公国、立陶宛公国之后,登基自称全俄皇帝,他把改建克里姆林宫当成头等重要的大事。1485年,开始了克里姆林宫的改建工程。

克里姆林宫的改建工程是在意大利建筑师彼·安东尼奥·索拉利(1445–1493)和马尔科·鲁福(生卒年不详)组织下,由俄罗斯的工匠和砖瓦工完成的。城墙形状为不规则的三角形,总长度2235米,城墙的厚度从3.5米至6.5米,高度(不含墙齿)5米至19米不等。墙基和塔楼基座用白石,墙体外壳用砖头砌成,墙内填充碎石和卵石,再灌入石灰砂浆。外墙砌得平整,内墙连拱无缝,整个墙体结构坚固、夯实。这样的城墙在当时可谓固若金汤,难以攻破。

1485年,福利亚金首先设计建成了克里姆林宫城墙上的塔伊尼茨塔楼。1490年,他又建成了面对莫斯科河沿河街南墙上的7座塔楼。其中,城墙拐角的别克列米舍夫塔楼和斯维布洛夫塔楼为圆筒状,这种形状与其使用功能有关,因为拐角的塔楼需要有较大的视觉半径,以利于观察敌情,其余5个塔楼均为角锥形。1490–1493年,建筑师П.索拉利设计了下面有门洞的鲍罗维克塔楼、康斯坦丁–叶列宁斯克塔楼、斯巴斯克塔楼、尼古拉塔楼以及下面没有门洞的几座塔楼,还增加了别克列米舍夫塔楼的高度。15世纪末,克里姆林宫城墙及城墙上的18个塔楼全部建成。每个塔楼都是一个独立的炮台,在城堡防御工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诸多的塔楼中间,斯巴斯克塔楼(1491,图1-39)是克里姆林宫城墙和塔楼建筑群的中心。这座塔楼高达71米,是一个塔式角锥顶建筑。塔楼上的装饰丰富、精美,一条花边拱形带把塔楼的下部和上部衔接起来,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塔楼门洞上方的救主圣像、塔楼上的自动报时钟、角锥顶尖上的红星点缀着这座精美的塔楼,令来往的人们驻足欣赏观看。如今,斯巴斯克塔楼已成为莫斯科的一个象征性标志。

图1-39 П.索拉利:斯巴斯克塔楼(1491)

1493年的莫斯科大火把克里姆林宫的周围建筑化为灰烬。伊凡三世借此机会决定扩建克里姆林宫外的广场,他下令把克里姆林宫向前扩出约232平方米空地,不许在上面修建任何建筑。这样一来,克里姆林宫前面就出现了一个开阔的广场(即如今的红场),也突出了自己在莫斯科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图1-40 М.鲁福:多棱宫(1487–1491)

多棱宫(1487–1491,图1-40)是克里姆林宫里的一个早期建成的世俗建筑。多棱宫的东墙是磨光的四棱角白石贴面,折射出明暗丰富的光线,故此而得名。多棱宫是皇宫,沙皇在这里进行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如,新沙皇登基、接见外国使团、庆贺军事胜利、宴请国内外贵宾,等等。

多棱宫为浅灰色的方体白石建筑,由意大利建筑师马尔科·鲁福设计6,因此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多棱宫一侧有一个露天的、三段式的“美丽阶梯”,沿它而上可以进入多棱宫。美丽阶梯前有两个带山墙的拱门,拱门两侧的半露壁柱镶着植物雕花图案,顶部装饰着两个象征俄罗斯国徽的双头鹰像。阶梯栏杆的空处安放着几尊石狮子雕像。

多棱宫分为上下两层7。皇宫在上层,这层面积约500平方米,中央立柱支撑着4个十字形穹顶。皇宫内部开阔明亮,富丽堂皇。穹顶和墙壁上绘着许多圣经内容的壁画。后来多棱宫遭受大火,多数壁画被毁坏。17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圣像画家西蒙·乌萨科夫带领一些圣像画家修复多棱宫的壁画,但几十年后壁画褪色,面目皆非。如今多棱宫内的壁画,是19世纪末的圣像画家Е.别洛乌索夫和他的儿子瓦西里、伊凡和弗拉基米尔修复的成果。

克里姆林宫城墙、塔楼、中心广场、多棱宫以及几座教堂的落成,改变了整个莫斯科的建筑面貌,成为中古世纪俄罗斯城堡建筑的榜样。此后,俄罗斯各地仿效克里姆林宫建筑群的样式,开始搞起城堡建筑。因此在诺夫哥罗德、下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喀山、梁赞、罗斯托夫、科洛姆纳、图拉、扎拉伊斯克、托博尔斯克和阿斯特拉罕等城市里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宫,并且是每个城市的主要的世俗建筑。

据俄罗斯建筑史料记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捷列姆宫8(1635–1636)和莫斯科的科洛缅斯科耶的皇家宫殿9(1667–1668)也是17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世俗建筑,但由于它们是木头建筑,因此被莫斯科的几次大火毁掉了。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多棱宫、捷列姆宫和科洛缅斯科耶的皇家宫殿开启了俄罗斯世俗建筑的新时期,为18世纪俄罗斯世俗建筑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1703年,圣彼得堡城落成,1712年成为俄罗斯的首都。彼得大帝一心要把彼得堡打造成一座新型的都城,以体现俄罗斯是欧洲的一个强国。因此,在彼得堡建起了一批规模宏大、显示俄罗斯帝国气魄的建筑物。这些建筑体现彼得大帝的强国思想,也标志着18世纪俄罗斯世俗建筑的发展新貌。

彼得大帝的宗教改革取消了俄罗斯东正教的牧首制,改为正教院。这样一来,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失去了与皇权平行的独立地位。教会的作用大大减弱,教会财产大多归还给沙皇政府,彼得大帝获得了大批资金来搞市政建设。

彼得大帝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强国思想和城市建筑理念,仅有资金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和掌握欧洲先进的建筑技术并将之运用到俄罗斯的建筑实践中。于是,他一方面把一些年轻有为的俄罗斯建筑师派到欧洲学习10,另一方面聘请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建筑师来俄罗斯搞建筑设计。А.沃罗尼欣、А.扎哈罗夫、斯塔罗夫等俄罗斯建筑师和从欧洲聘来的建筑师们一起,在涅瓦河畔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俄罗斯都城。彼得堡的城市建筑把古罗斯建筑的特征与欧洲建筑风格结合起来,成为一座美轮美奂的“北方威尼斯”。

1737年,沙皇政府组建了“圣彼得堡建筑委员会”11,这个委员会不但负责设计彼得堡和莫斯科两个城市的建筑,而且也为其他城市作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可见,18世纪俄罗斯的建筑活动具有中央集权的性质。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彼得堡的城市建筑。彼得堡的城市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堡、宫殿、庄园;二是郊外的宫殿–园林建筑综合体;三是教堂和钟楼。其中的第一和第二方面属于世俗建筑。

彼得保罗要塞(1703,图1-41)

图1-41 Д.特列吉尼:彼得保罗要塞(1703)

18世纪以前,俄罗斯是个封闭型的内陆国家。1700年,彼得大帝开始与瑞典人进行北方战争,这次战争让他深知出海口对于俄罗斯的战略重要性,因此他要在波罗的海岸边建造一座有出海口的城市,还必须在新建的城市里修建一个坚固的军事防御工程。最初,彼得大帝和法国建筑工程师兰贝尔设计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图纸,后来建筑师多梅尼科·特列吉尼进行了最终的设计,于1703年5月16日12在彼得堡的兔岛上开始动工。

彼得保罗要塞是一座围墙为六角形的城堡。这个要塞的每个角部有一座碉堡,其中一个叫君王堡,以纪念彼得大帝,其余的5个城堡分别以彼得大帝的支持者命名13,要塞的围墙把六个碉堡连接起来,碉堡之间还有彼得、涅瓦、叶卡捷琳娜、尼古拉和克罗文尔等障壁。

俄罗斯建筑师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御工事技术建造了彼得保罗要塞。所有的碉堡和障壁均由砖石垒成,要塞的墙高12米,宽20米,墙由内外两层砌成。内墙厚2米,外墙厚8米,中间用沙子、黏土、碎石填充,故十分坚固。墙上设有带枪眼的暗炮台,每个障壁后面有枪支弹药和各种军用物资的储藏库。

彼得保罗要塞墙外环绕着一条深深的护城河。从防御工事角度来看,这个要塞建筑无懈可击,牢不可破。高大而宽厚的要塞墙、向前扩出的6个碉堡、明暗兼备的炮台、高高的土坝、深深的护城河,这些设施既不给敌人登上要塞高墙的可能,又能控制涅瓦河航道,让敌人的舰船无法靠近城堡。要塞在当时不愧为是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

然而,彼得保罗要塞从未派上用场,因为彼得大帝在北方战争中获胜,瑞典人并没有踏上俄罗斯国土。后来,彼得保罗要塞成了关押囚禁政治犯的监狱14,一直到1917年。1924年,彼得保罗要塞被辟为历史博物馆。如今,彼得保罗要塞及其内部高耸的彼得保罗大教堂成为彼得堡的一个著名的景点,让人欣赏到18世纪初彼得堡的风貌。

俄罗斯巴洛克风格世俗建筑

18世纪30年代,俄罗斯建筑师学习西欧的巴洛克建筑艺术,在彼得堡建造了一些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如彼得堡市内的冬宫(1754–1762)、斯莫尔尼宫(1748–1764),郊外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1752–1756)、沃龙佐夫宫(1749–1757)、斯特罗加诺夫宫(1752–1754)等。这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外观华丽多彩,形式丰富多样,点缀着这座年轻的都城,让彼得堡具有欧洲大都市的气派,也标志着俄罗斯建筑进入巴洛克建筑艺术的时代。

彼得堡的宫殿大都为俄文字母“П”形或“H”形的建筑布局。“П”形建筑正面一般朝街或涅瓦河,建筑物的两侧对称,与正面构成一个半开放的“П”形空间,达官贵人的庄园大都是这样的建筑布局;“H”形宫殿是大厅为中轴、两边对称的建筑,冬宫的建筑布局就属于后一种。

冬宫(1754–1762,图1-42)又叫“艾尔米塔什宫”15,这是一座皇宫,因沙皇及皇室人员冬天在这里居住,故叫冬宫。华丽、雄伟的冬宫是屹立在涅瓦河畔的一座雄伟的建筑丰碑,也是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一个光辉的范例。

图1-42 Ф.拉斯特雷利:冬宫(1754–1762)

冬宫是著名的意裔俄罗斯建筑师Ф.拉斯特雷利(1700–1771)遵照伊丽莎白女皇的圣旨设计建造的。Ф.拉斯特雷利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艺术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雕塑家К.拉斯特雷利。1715年,拉斯特雷利随父亲来到俄罗斯,在父亲的启蒙下开始学习造型艺术。后来,拉斯特雷利去意大利和法国学习建筑,回到俄罗斯后被聘为伊丽莎白女皇的首席设计师,并成为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人物。拉斯特雷利还设计了康捷米尔宫(1721–1727)、彼得宫(1747–1756)、斯莫尔尼宫(1748–1764)、沃龙佐夫宫(1749–1757)、叶卡捷琳娜宫(1752–1756)、斯特罗加诺夫宫(1753–1754)等。他设计的建筑物具有轮廓清晰、空间宏大、平面严整、造型优美、雕刻丰富、图案精巧等特征。拉斯特雷利的建筑设计最突出的一点,是大胆的想象与华丽的外观、精致的装饰与合理的造型相结合。但随着女皇伊丽莎白去世,巴洛克建筑风格走向衰退,拉斯特雷利的艺术辉煌也走向尽头。

冬宫是一座大型的宫殿,由封闭式内部庭院和在四个拐角处外凸的楼房构成。冬宫朝南的一面对着开阔的广场,中央有三个拱形大门,门的两侧有成对的白色立柱,柱基和镀成金色的柱头。三个拱门对面是总参谋部大厦。冬宫朝北的一面对着宽阔的涅瓦河。宫殿的规模宏大,飞檐四周总长达2公里,须站在远处才能纵览冬宫,并且随着距离和视角的不断变化,才能把整个冬宫的面貌尽收眼底。

冬宫共有三层16,可外墙上的一条绿白相间的墙带给人以二层建筑的错觉。冬宫外墙上半依墙的柯林斯圆柱别具一格,既起到支撑的作用,又让人产生柱廊的感觉。冬宫的窗户形状和大小各异,窗顶有镀金的饰物,屋顶转圈立着诸多的神话人物雕像,整个外观给人一种建筑与雕塑合璧的印象。

在设计冬宫时,建筑师拉斯特雷利和几位雕塑家考虑到这座建筑的周围环境特征,让冬宫的主要客厅均朝向涅瓦河,从空间使用到细部布局都让冬宫巧妙、有机地与周围的环境和景色浑然一体,达到人工造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冬宫二楼最能显示出这个宫殿的建筑特征。走进冬宫二楼,正门见到一个前厅,这是一个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墙壁上的凸出部分多为包金或镀金,还装饰着许多讽喻雕像。天花板上绘着意大利画家狄奇阿尼(1689–1767)的一幅彩画,描绘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前厅里有一个偌大的约旦阶梯17 (1758–1761,图1-43),这是冬宫内最大的阶梯,宽敞的阶梯构成一座白色大理石桥,下面有三个“桥洞”,大小不同。白色卡拉拉大理石的台阶向两侧分开,两侧的白雕花栏杆仿佛从上到下把三个“桥洞”环绕起来。约旦阶梯另一侧依附的墙面用人造大理石砌成,上面有许多洛可可式装饰,日光透过偌大的窗户射进来,在镜子的映射下,大厅变得通亮。

图1-43 Ф.拉斯特雷利:约旦阶梯(1758–1761)

前厅里宽敞的阶梯、白大理石的柱形栏杆、富丽的天花板、绚丽的彩绘、多姿的柱头雕像营造出一种庄重、欢快的气氛,仿佛奏响了这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皇宫交响乐序曲。

约旦阶梯仅是这个皇宫建筑巧思里的“沧海一粟”,它的平台是冬宫穿廊式大厅的起点,从这里可以通向各个大厅以及众多的房间。冬宫的每个大厅都装饰得优雅华丽、富丽堂皇,且各具特色,显示出皇宫内部装潢的特色和韵味。

约旦阶梯通向宫殿面临的涅瓦河一面,首先可看到一个法式圆亭,它的镀金圆弧顶和8根绿色孔雀石圆柱十分引人注目。从这里可以进入尼古拉大厅(1103平方米)。这个大厅因悬挂尼古拉一世肖像得名,是举办宴会和舞会的地方。厅里有多根依墙柯林斯圆柱,天花板上绘制着单色的壁画。厅内挂着两大、四小的枝形吊灯,上下两层的窗户形状不同,大厅的采光极佳。尼古拉大厅对面,与法式前厅衔接的是白墙音乐厅,里面有成对的依墙柯林斯圆柱和多尊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女神雕像。

冬宫里还有元帅大厅、彼得大帝厅、徽章大厅、圣乔治厅等,它们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不同,反映出冬宫这座建筑的悠久历史。

元帅大厅因厅内悬挂元帅18肖像得名。1837年大火之前,该厅是由法国建筑师蒙费兰设计的巴洛克风格建筑。1839年重新修复后,大厅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被古典主义风格所取代。无反光的白墙、大理石地面、成对的伊奥尼亚式立柱呈现出古典主义建筑特征。

彼得大帝厅(也叫小皇座厅)面积不大,以白色大理石的伊奥尼亚圆柱与凹型半圆拱顶的壁龛为建筑特色。壁龛墙上悬挂着彼得大帝与光荣天使的画像,光荣女神拉着彼得大帝的手,寓意她给彼得大帝指引方向。壁龛前是彼得大帝的皇座。大厅墙壁贴满天鹅绒,上面用银绣刺着双头鹰和桂树枝。厅里有银质枝形吊灯、落地灯和壁灯、多种木料的拼花地板。壁龛两侧的伊奥尼亚式圆柱和凹形半圆拱顶以及厅内的中亚式图案,使大厅具有欧亚艺术的综合风格。

徽章大厅是冬宫最大的大厅之一,面积1000多平方米。起初,俄罗斯各省省徽19作为装饰图案挂在大厅内,因而得名徽章大厅。这个大厅最大的特点是,成对的镀金科林斯圆柱和壁柱环绕大厅四周,形成了厅里的柱廊,营造出庄重、华丽的感觉。诸多大型的落地窗位于圆柱之间,成为冬宫里最明亮的一个大厅。

圣乔治厅(也叫皇座大厅)也是冬宫里面积很大的厅之一,大厅正面摆着沙皇宝座,上方墙上挂着俄罗斯双头鹰国徽和圣格奥尔基用矛头刺杀妖龙的浮雕像。这是沙皇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个大厅是建筑师夸伦吉在1793年设计的,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大厅。1839年,建筑师斯塔索夫保留了夸伦吉设计的总体形状,但把原来多色的圆柱和壁柱换成白色大理石柱,柱头和柱基镀成金色,还把墙壁贴上白色克拉拉大理石瓷砖。这样一来,白色与金黄色构成大厅的主要色调。圆柱、壁柱、拱形落地窗、高贵木料拼成的方块形天花板以及大型枝形吊灯使得大厅显得威严、庄重,适合举行重大的国务活动和各种隆重的仪式。

此外,冬宫里还有达·芬奇厅20、狄奥尼斯厅21、宫殿大厅、白色大厅、拉斐尔敞廊22、1812年卫国战争的军人肖像画廊23、阿拉伯厅、孔雀石厅、白色餐厅、哥特式书房、金色接待室、深红色书房、白厅、绿色餐厅,等等。其中不少大厅是1837年大火后修建或重建的。冬宫内部的装饰呈现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等多种风格,显示出18–19世纪俄罗斯宫殿建筑艺术的水平。

如今,冬宫不仅是18世纪俄罗斯建筑的一个杰作,而且收藏着俄罗斯和世界各国(主要是西欧诸国)的280多万件绘画、雕塑24、实用工艺品,成为一座可以与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相媲美的大型博物馆。

彼得堡郊外的叶卡捷琳娜宫和彼得戈夫大宫殿是18世纪俄罗斯的宫殿–园林建筑综合体的杰作。

叶卡捷琳娜宫(1752–1756,图1-44)

图1-44 Ф.拉斯特雷利:叶卡捷琳娜宫(1752–1756)

1717年,在彼得堡郊外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大的二层楼25,那是德国建筑师И.布拉恩什坦为叶卡捷琳娜女皇设计建造的夏宫。在伊丽莎白女皇时期,建筑师A.科瓦索夫和C.切瓦金斯基曾先后改建过这座夏宫,可伊丽莎白女皇喜欢奢华,认为这座夏宫规模很小,样式陈旧,因此下令让建筑师Ф.拉斯特雷利重新设计一座宫殿。1756年,这座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叶卡捷琳娜宫殿落成在彼得堡南郊的皇村(如今的普希金城)。

叶卡捷琳娜宫的规模宏伟26,宫殿正面的结构具有一种动感,给人一种活泼、富有弹性的感觉。宫殿正面雪白的立柱、窗顶的镀金饰物、中央三角楣饰的卷花与外墙的蔚蓝色和谐相配,显得分外优雅、喜庆,且富有动感。外墙上的凹凸有致的男女像柱、狮面像以及其他一些雕塑装饰增加了建筑物的古朴氛围和文化品位。宫殿北端是一座5圆弧顶的基督复活教堂,与南端的洛可可风格的大理石阶梯上部的圆弧顶遥相呼应,让整个宫殿建筑具有一种平衡感。叶卡捷琳娜宫的左右两个厢楼与两侧的单层大楼衔接,把宫前的花园环绕起来。绿色的草坪、长青的树木、怒放的鲜花、通幽的小径、人工的池塘、精致的凉亭、镀金的雕像与华丽的叶卡捷琳娜宫浑然一体,构成一种美轮美奂的宫殿园林景观。

在叶卡捷琳娜宫的内部设计上,拉斯特雷利牺牲房间布局的匀称,设计出穿堂式房间结构,把单个房间用一个轴心“串起来”,从正门阶梯一直“串到”宫殿教堂,每个房间好像一部剧作的各个场景依次展现,拓展了人的视觉空间,也构成这座巴洛克宫殿的建筑特色。

叶卡捷琳娜宫内部装饰的豪华、考究、精致、优雅,显示出几代女皇的个人喜好27,也构成这个宫殿建筑的一大特征。二楼是一串“金色”的穿堂式大厅,大厅的面积逐一增大,一直增到面积为860平方米的皇座大厅。这是叶卡捷琳娜宫内最大的厅。大厅没有使用楼板,内部显得宽敞明亮,适用于大型招待会、宴会、舞会等活动。这个大厅两侧有高大的落地窗,窗户之间装有镶金框的大镜子,地上铺着花纹图案的橡木地板,墙上点缀着镀金雕刻,天花板上绘着巨幅彩画,环绕彩画的是一圈列柱……这种巴洛克风格的装饰美轮美奂,极尽奢华,塑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此外,阿拉伯厅、舞伴餐厅、油画厅、书房、卧室等与女皇的起居生活有关的用房均使用了大理石、琥珀、金子、银子等珍贵材料,把各个房间装饰得富丽高雅。宫殿里的每一尊雕塑、每一件家具、每一幅画作、每一个物品都有其不凡的来历,显示出这个皇宫的富贵、高雅和主人的艺术审美爱好。

在诸多的大厅和房间中,琥珀屋把叶卡捷琳娜宫的华贵推到了极致,因而获得“世界第八奇迹”的美称。琥珀屋本是叶卡捷琳娜一世、伊丽莎白女皇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用来独处和思考问题的地方。房间不大,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墙高7.8米。三面墙壁从地板到天花板布满用琥珀制成的墙板、绘画、图案制品以及各种饰物28,房间内的十字架、象棋、桌子上的饰物等也均为琥珀制成的。几百支烛灯、几十个镜面壁柱和几扇偌大的窗户让琥珀屋的光线明亮,昼夜通明,显示出辉煌的魅力和亮色。

彼得戈夫宫殿园林综合体(1714–1723;1746–1755,图1-45)

图1-45 И.布拉乌什坦等人:彼得戈夫宫殿园林综合体(1714–1723;1746–1755)

最初,彼得戈夫是彼得大帝于1710年建成的一个军事据点,设立目的是争夺波罗的海附近的领土。后来,彼得戈夫成为沙皇在彼得堡郊外的夏日行宫。它距彼得堡城29公里,坐落在离芬兰湾仅300米的岸边。这个皇家的夏日行宫始建于1714年,于1723年落成29

彼得宫是这个宫殿园林综合体的主要建筑,坐落在16米高的台阶上,状似一只展开双翼的雄鹰,俯冲在闪闪阳光下喷射水柱的众多喷泉上空,增加了这个皇家宫殿园林的浪漫风情。彼得大帝很满意彼得宫内的穿堂式房间、考究的橡木装潢、寓意深刻的大型壁画30,尤其喜欢勒布隆设计的彼得大帝办公室。因此, 1723年,他邀请各国的驻俄使节和宫廷的部长大臣们到彼得戈夫,骄傲地向外国客人展示了自己心爱的杰作—彼得宫和喷泉。

1745年,女皇伊丽莎白下令改建彼得戈夫宫殿园林综合体,开始了为期9年的改建工程(1746–1755)。建筑设计师Ф.拉斯特雷利在改建时保留了彼得宫在整个园林布局的中央位置31,但拓宽了宫殿的中央部分,增建了两个侧翼建筑,并用开放式的长廊与两侧的教堂楼和“国徽”楼连在一起。此外,拉斯特雷利只保留了彼得大帝办公室以及相关房间(其中包括“橡树办公室”)的原貌,其他的房间一律进行了重新装修。

彼得宫内是一系列豪华的穿廊式大厅和住房。宫内的布局、大厅和房间的取位符合巴洛克建筑的风格和规范。正面的阶梯和舞厅墙壁上的镀金木雕增加了建筑的堂皇,大镜子扩大了宫殿的低饱和度空间。彼得宫内所有的房间都铺着镶木地板,墙壁装饰着镀金的木雕图案,挂着油画。此外,拉斯特雷利还扩大了穿堂式房间的规模,用大量的油画、彩画天花板和包金的木雕装饰。

彼得宫正面大厅的阶梯、大舞厅和会客厅是拉斯特雷利的建筑理念的体现,也是18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精品。

大舞厅是彼得宫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舞厅有数个偌大的双扇门,东墙和南墙有上、下双层窗,与东墙和南墙相对的西墙和北墙是特大的假窗镜。整个大厅的采光极好,拉斯特雷利称之为“明亮的长廊”。几面墙上均有镀金的铜雕花装饰,窗间的墙灯把大厅变成“神奇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天花板上绘着意大利画家B.塔尔希阿32的大型彩画《帕尔纳斯山的太阳神》(1752),舞厅里悬挂的一些其他画作增添了舞厅的艺术气氛。

彼得宫内部的装饰具有一种强烈的布景效果。华丽多彩的装潢手法营造出戏剧舞台的氛围,似乎把观者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彼得戈夫的园林以彼得宫为界,分成上园、下园两部分。彼得宫脚下的中央“大阶梯”,是布拉乌什坦、勒布隆和米凯基等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大阶梯由64个喷泉和250座神采、姿态各异的雕像环绕。下园的富有装饰性的外观赋予它一种庄重的节日色彩。1735年,为纪念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胜利25周年,在大阶梯中央竖起一个高达22米的“掰开狮嘴的参孙”雕像喷泉。后来,著名的俄罗斯雕塑家马尔托斯、谢德林、苏宾、科兹洛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人参加了“大阶梯”雕塑的修复工作。1720年,一条人工水渠把下园隔为东、西两部分,它一直通向海口,把“大阶梯”与波罗的海连接起来。

下园里有诸多的喷泉和雕像33,这种组合装饰创意新颖,成为建筑、雕塑、水域–造型装饰与园林艺术综合的出色范例。每到夏日,上园和下园34的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当喷泉喷射,一尊尊雕像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让整个彼得戈夫宫殿园林综合体充满节日的喜庆氛围和色彩。

十月革命后,彼得戈夫成为列宁格勒郊外的一个著名的宫殿园林博物馆。卫国战争期间,彼得戈夫遭到重创,大量的文物被盗,雕像被毁,德国法西斯把它变成了废墟。1945年,苏联政府开始重建彼得戈夫。1982年,彼得宫的部分展厅向游人开放。如今,彼得戈夫已经成为一个供广大游客参观的著名的旅游景点。

18世纪伊丽莎白女皇执政时期(1741–1762),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建筑达到了发展的顶峰。随着伊丽莎白时代的结束,俄罗斯建筑巴洛克风格渐渐过渡到古典主义风格。屹立在涅瓦河畔的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彼得堡的艺术院大楼等就是这个过渡时期出现的几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

彼得堡海军部大厦(1732–1738,1806–1811,图1-46)

图1-46 A.扎哈罗夫:彼得堡海军部大厦(1732–1738;1806–1811)

彼得堡海军部大厦是一座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文物。1704年,出于北方战争的需要,人们按照彼得大帝绘制的设计图修建了最早的“海军部大厦”。其实,那就是一个船坞,一组面向涅瓦河的单层土坯房。1732–1738年,建筑师И.科洛博夫将之改为一座砖石大楼。1806年,A.扎哈罗夫着手大厦的重新设计,最终让一座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大厦落成在涅瓦河畔。如今的海军部大厦保持着建筑师扎哈罗夫改建后的外观,成为彼得堡城市建筑布局的中心。

A.扎哈罗夫(1761–1811)是19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师。他是彼得堡艺术院的毕业生,后来公费去法国深造。回国后在艺术院任教,同时进行建筑设计。扎哈罗夫的建筑设计代表着晚期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水平。他设计的建筑物主要有:彼得堡郊外的安德烈大教堂(1806–1811)、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的圣叶卡捷琳娜受难者大教堂(1803)、彼得堡海军部大厦(1806–1811)等。彼得堡海军部大厦是扎哈罗夫设计的得意之作。

扎哈罗夫重新设计的海军部大厦是一座呈“П”形的大楼,外观挺拔雄伟,轮廓肃穆工整。大楼高72米,正面长度为407米,由中央尖塔、2个过渡性大楼和2个厢楼5部分组成。中央尖塔是彼得堡城中心的“三辐射线”的轴心顶端,阶梯式方形塔楼坐落在大厦中央的基座上,塔楼下半部的每面有8根伊奥尼亚立柱,柱廊的眉饰上立着28尊姿态各异的人物雕像。塔楼顶上一根23米长的镀金长针轻巧挺拔,直冲云端,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成为彼得堡城的一个象征。海军部大厦的巨大基座与显小的拱门和轻巧的尖顶形成鲜明对比,十分引人注目。大厦的尖顶很像修道院的钟楼顶,平整、光滑的米黄色外墙也酷似老式的俄罗斯大教堂,但楼顶没有十字架,表明这不是教堂,而是一个世俗建筑。

海军部大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雕塑在大楼的整体建筑中占重要地位。56座大型塑像、11幅巨型浮雕35竖立在大厦的各个拐角和墙角处,350幅壁画装饰着大楼的各层楼面。其中,大厦正面的楼梯两侧装饰着古希腊神话女神赫拉克勒斯塑像和雅典娜塑像,正门两侧还有大型雕塑《撑着天球的三神女》。这些雕像和装饰以航海和造船业为题材,表明彼得堡是俄罗斯的重要海港,突出俄罗斯是世界航海强国的这一思想。

海军部大厦正面门厅宽大,宽阔的楼梯向两侧分开通向二楼,内部房间华丽明亮,适合于办公和居住,因此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海军部的办公大楼。

彼得堡艺术院大楼(1764–1788,图1-47)

图1-47 B.德拉蒙特、A.科科林诺夫和Ю.费里登:彼得堡艺术院大楼(1764–1788)

艺术院大楼是彼得堡皇家艺术院的教学办公大楼,由В.德拉蒙特(1729–1800)、A.科科林诺夫(1726–1772)和Ю.费里登(1730–1801)共同设计建成36。这座大楼明显体现出俄罗斯建筑从巴洛克风格向古典主义风格过渡的特征。

艺术院大楼位于涅瓦河的沿河街上,大楼面对着涅瓦河,河岸是一处花岗石码头,码头入口两侧的石墩上摆着两尊神秘莫测的狮身人面像,与整个艺术院大楼遥遥相望。这座大楼的选址成为彼得堡城市建筑布局的一个范例,后来在涅瓦河畔出现了许多坐落在沿河街上的建筑物。

艺术院大楼正门中央有一个古典主义柱廊,在4个成对的陶立克立柱中间摆着古罗马神话的赫丘利雕像和福罗拉雕像。大楼正面两侧的窗户之间有装饰性的白色贴墙柱。这种装饰性立柱和雕塑的设计是古典主义风格与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结合,也可以视为巴洛克风格向古典主义风格的过渡。大楼由4个楼体37组成,是一个呈“口”字形的封闭楼群,而不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空间分开结构。中间有个直径55米的圆形内院,就像是矩形的一个内接圆。此外,在方形楼体的四角还有4个小内院,分别是艺术院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教育”专业的角楼,有4扇门可以从主楼通到各个角楼。

艺术院主楼有一个稍微凸出的圆弧顶,其余部分的建筑高度均匀。整个楼体的结构严谨、空间解决的方法简洁、布局严格对称,大楼的外观体现出一种肃穆、宁静的风格,符合古典主义建筑的特征。

大楼前厅里有个楼梯,沿着它可以登上入口的大厅,大厅两侧有长廊。长廊下面的壁龛里摆放着一些寓意雕像和刻着浮雕的花瓶。

艺术院大楼内部房屋宽敞舒适,正面内部是一些穿廊式大厅,走廊把教室、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连接起来,十分符合学校教学的使用要求。

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迎来了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时期,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建起了许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如,彼得堡的斯特罗加诺夫公爵家族宫(1754)、尤苏波夫公爵家族宫(18世纪60年代)、小艾尔米塔什宫(1766–1769)、塔夫里达宫(1783–1789)、巴甫洛夫宫(17821786)以及莫斯科的巴什科夫官邸(1784–1786)、克里姆林宫的参政院大楼(1766–1789)、莫斯科大学主楼(1786–1793)、捷米多夫官邸(1789–1791),等等。

塔夫里达宫(1783–1789,图1-48)

图1-48 B.斯达罗夫:塔夫里达宫(1783–1789)

塔夫里达宫是叶卡捷琳娜时代的一座贵族庄园,属于早期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建筑师B.斯达罗夫设计建造的。

И.斯达罗夫(1745–1808)是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助祭的家庭,从小在莫斯科长大,后来进入彼得堡艺术院学习。1762年毕业后,他去意大利、法国深造,回国后在艺术院任教。他设计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圣三一大教堂(1776–1790)、皇村附近的索菲亚大教堂(1782–1788)等祭祀建筑以及塔夫里达宫、佩拉宫(1785–1789)等世俗建筑。塔夫里达宫是斯达罗夫设计的一个世俗建筑的杰作38,其宏伟的外观和精致的内部装饰堪称一绝,不愧为是俄罗斯大贵族的一座豪华的别墅。

塔夫里达宫是Г.波将金公爵39在彼得堡的官邸,按照贵族庄园的标准40设计建成。塔夫里达宫前面是涅瓦河的一个港湾,后面有一座风景如画的花园。塔夫里达宫也像其他庄园建筑一样,由12米高的主楼和对称的两翼侧楼组成。主楼左右的两排廊房把主楼与侧楼衔接起来,形成长达260米、形状为“П”形的建筑,围起一个宽大的内院。主楼为米黄色的二层楼,每层有若干窗户,正面有6根白色陶立克柱构成的柱廊,鼓状屋顶上面有个平缓的圆弧顶,侧楼也是二层建筑,里面有客厅、舞厅和音乐厅。

塔夫里达宫主体规模宏大41,外观简约、朴实,墙壁平整,色彩柔和,线条严谨。正门前有双排的陶立克柱廊,但没有什么雕塑,窗框上也没有任何装饰。塔夫里达宫内的大厅是穿堂式结构,装饰豪华、亮丽。这座宫殿的穿堂式结构与其他建筑物的不同,它的穿堂不是沿着塔夫里达宫正门的横向,而是在宫殿的纵向轴线上。进入宫内首先是一个宽敞的方形前厅,随后是八角形圆顶大厅,再往后就是叶卡捷琳娜厅。叶卡捷琳娜厅是塔夫里达宫中面积最大的厅42。这个厅的建筑结构吸收了古典主义建筑的严谨、对称诸多元素。大厅内有多根立柱、大型的壁炉,天花板上的彩画,状似椰子树的支柱以及染成绿色的树叶,集中体现出这座建筑的内部装潢的奢华,也赋予大厅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塔夫里达宫内部装潢的奢华与庄严肃穆的外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廊柱向前望去,可以看到一座由园林大师В.古里德43设计的英式花园(1800)。花园内楼台亭榭、花坛、温室、木桥、雕像44应有尽有,显示出大贵族波将金追求奢华的生活情趣,也让这座英式花园成为那个时代彼得堡最美的花园之一。

塔夫里达宫的”П”形建筑布局成为彼得堡贵族庄园的样板。后来,贵族庄园的这种古典主义建筑布局在俄罗斯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18世纪中叶,有一位名叫И.米丘林(1700–1763)的莫斯科建筑师,他深知莫斯科的城市建筑不应因循守旧,也不应在形式和技法上落后于先进的欧洲建筑。因此,在不破坏莫斯科原有的城市总体布局的情况下,他做出了《帝国都城莫斯科的改造计划》(1739),对许多街道进行了改建和调整,为改变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他还大胆地进行建筑革新,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学校,培养出A.叶符拉舍夫、K.勃朗克、Д.乌赫托姆斯基等优秀的建筑师。在这个时期,在莫斯科修建了不少的贵族庄园,这些庄园一般建造在莫斯科沿河街上,构成莫斯科的世俗建筑的一大特色。

巴什科夫45官邸(1784–1786,图1-49)

图1-49 B.巴仁诺夫:巴什科夫官邸(1784–1786)

莫斯科的巴什科夫官邸是建筑师B.巴仁诺夫设计的一个城内的贵族庄园46。这座庄园的建筑“语言”具有一种高昂、肃穆的情绪,体现出早期古典主义建筑的严谨、朴实的风格。

B.巴仁诺夫(1737–1799)是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属于Д.乌赫托姆斯基47建筑学派48。巴仁诺夫出生在莫斯科,其父是克里姆林宫教堂里的圣诗作者。巴仁诺夫在克里姆林宫教堂的神话般的世界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巴仁诺夫从小喜欢绘画,曾在莫斯科大学附中学习,后来考入彼得堡艺术院学习建筑艺术。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去法国和意大利深造,曾被选为罗马和佛罗伦萨的艺术院院士。回国后,巴仁诺夫大胆的设计思想在彼得堡得不到重视,他的一些设计方案也曾因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干预屡遭中断,因此离开了彼得堡回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巴仁诺夫设计了重建克里姆林宫的方案(1767–1773),他为此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按照他的设计,重建的克里姆林宫是个建筑群,除了面对莫斯科河的皇宫主体建筑物外,这个建筑群还包括沙皇政府各部的大楼、兵器陈列馆、剧院、广场等。这是一个独具一格的设计方案,也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并开始备料动工。但是由于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和其他各种原因,这个宏伟的设计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模型上了。

巴仁诺夫是位具有启蒙思想的建筑师。他不但从事建筑设计,还筹建学校,创办画廊,积极地进行建筑改革。但是,巴仁诺夫的大胆设计和改革思想得不到沙皇政府的财力支持,也无法付诸实践,这是巴仁诺夫一生的最大遗憾。

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巴仁诺夫开始转向城市住宅的设计,设计了莫斯科的多尔科夫官邸(1770)、巴什科夫官邸(1784–1786)、奥尔洛夫宫(1785)、尤什科夫官邸(18世纪80年代)等。巴什科夫官邸是他设计的一个住宅建筑的样板。这座官邸建在面对克里姆林宫的瓦甘科夫高坡上,站在巴什科夫官邸舞厅的阳台上,可以把克里姆林宫、亚历山大花园、博罗维茨广场、莫斯科河尽收眼底。巴什科夫官邸是莫斯科最美丽的建筑之一,诗人М.维涅维基诺夫49称之为“整个俄罗斯最雅致的一座大楼”。

巴什科夫官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主楼和左右对称的两翼厢楼。两侧的走廊将主体建筑与两翼的厢楼衔接起来。这个官邸面对克里姆林宫,突显建筑物的宽度以及对克里姆林宫的开放性。主楼为三层建筑,坐落在开放的勒脚上,正门和门廊都注重门柱的对称。正门豪华得就像一座凯旋拱门,四根伊奥尼亚柱和长方形眉饰把主楼装饰得十分美观,凸显这座建筑的古典主义风格。主楼中央顶上有一个华丽的圆柱式望楼,由成对的伊奥尼亚柱50环绕。望楼墙壁四周有多个窗户,有利于内部的采光。主楼屋顶四周有柱形栏杆环绕,每个栏杆顶着花瓶装饰,很好地衔接从房檐向望楼的过渡。两翼的厢楼51完全对称,其正面分别有四根伊奥尼亚立柱和三角眉饰。这样一来,整个巴什科夫官邸的望楼顶端向下的延长线与厢楼的三角眉饰的顶部“相接”,呈现为三角形,形成一种和谐、完美的空间解决。官邸的正面和后面的墙壁装饰着浅浮雕和半露壁柱,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

巴什科夫官邸的背面对着老瓦甘科夫巷。其外观与正面相似,前后呼应,但背面不像对着克里姆林宫的正面那么贵气,而比较朴实,更像贵族庄园的一个普通的正门,但这是出入巴什科夫官邸的唯一通道,正面的大门只是装饰而已,这是巴什科夫官邸的一个特色。

巴什科夫官邸的内部空间很大,有音乐厅、伊凡诺夫厅、阅览室和众多的大厅和房间。其中庆典活动大厅(大舞厅)是巴什科夫官邸最大的厅52,占据了面对克里姆林宫的那面的二、三楼的全部空间,面积达450平方米,楼台及辅助面积还有350平方米。天花板显示出帝国风格建筑的豪气,上面的凹格既是一种装饰,又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壁灯及其镜面衬板宛如精巧的墙饰,在其他的贵族庄园建筑里并不多见。

克里姆林宫的参议院大楼(1776–1787;1839–1849,图1-50)也是一座具有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整个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M.柯萨科夫按照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圣旨设计的一个建筑杰作。

M.柯萨科夫(1738–1812)是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文职官员家庭,曾经在Д.乌赫托姆斯基的建筑学校学习,后来在著名的建筑师巴仁诺夫的领导下做建筑设计工作。柯萨科夫没有进过彼得堡艺术院,也没有出国深造。文艺复兴和当代建筑中的许多东西他是通过图片、模型认识和学习的。柯萨科夫的建筑设计生涯与莫斯科联系在一起。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柯萨科夫以帕拉第奥风格对莫斯科市中心建筑进行了改造,还设计了莫斯科的巴雷什尼科夫官邸(1797–1802)、莫斯科的大察里津宫(1786–1796)、莫斯科大学旧址(1786–1793,现为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戈利岑医院(1796–1801,现莫斯科第一医院)、巴甫洛夫医院(1763)等几十座建筑。柯萨科夫设计的建筑物在莫斯科比比皆是,所以,在民间有“柯萨科夫的莫斯科”的说法。1812年,莫斯科大火烧掉了“柯萨科夫的莫斯科”,身患重病的柯萨科夫在喀山听到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于当年的10月26日在喀山病逝。

图1-50 M.柯萨科夫:克里姆林宫的参议院大楼(1776–1787,1839–1849)

莫斯科的参议院大楼为召开参议院会议所建,故得名参议院大楼。柯萨科夫深知,这个建筑既要与克里姆林宫建筑群协调一致,又要与俄罗斯帝国的地位和参议院会议的档次相符,还要把大楼建造在尼古拉塔楼与参议院塔楼之间。因此,参议院大楼的设计令柯萨科夫颇费脑筋。

参议院大楼是一座三层建筑,形状呈等腰三角形53,有三个内院。大楼的外观高大、外部线条和谐、清晰、严谨。一个凯旋门状的四柱门廊面对广场,这是进入参议院庭院的主要入口。大楼的正面有三个凸轩,白色壁柱配在橘红色外墙上,使建筑结构既显得优雅完美,又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大楼三面均装饰着半露柱和壁柱,底层和一楼墙壁为粗面石饰面,让大楼给人以牢固之感。大楼楼顶的中央位于红场的垂直轴上,上面有个巨大的绿色圆弧顶,成为整个红场的一个点缀。

参议院大楼内有许多大厅和房间。内部空间宽敞,装潢华丽、丰富、雅致、讲究。椭圆厅和叶卡捷琳娜厅是楼内两个最大的大厅,其建筑和装潢最能表现柯萨科夫的建筑设计艺术。

从参议院广场进入大楼的第一个大厅就是椭圆厅,它是大楼里面积第二的大厅。高高的圆弧顶、成对的考林斯墙柱、浅白色的墙壁、美丽的水晶吊灯、珍贵的孔雀石板饰面的壁炉、墙上的大型挂钟、高大的花瓶、形式多样的烛台、由十多种珍贵木头铺成的状似地毯的地板显示出18世纪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内部装饰特征。此外,在这个大厅的圆弧顶上屹立着圣格奥尔基雕像,象征着俄罗斯民族的勇敢无敌。

叶卡捷琳娜厅又叫做“白厅”,这个圆形大厅是这个大楼的结构中心,也是参议院大楼里面积最大的厅。它的高度有29米,相当于一座10层楼房的高度。一个宽敞豪华、由彩色大理石和花岗岩铺成的阶梯通向叶卡捷琳娜大厅。阶梯两侧的栏杆由木材制成,栏杆底部安装着落地灯,阶梯护栏之间安放着几尊古希腊罗马女神的雕像,显示出大厅的艺术品位。

叶卡捷琳娜厅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偌大的半球圆顶装饰着向上递减的藻井,造成一种深邃的蓝色天穹的印象。天穹美丽素雅,结构轻盈。半球圆顶由白大理石考林斯柱支撑,24根考林斯柱围成的一个离墙很近的圆形柱廊,给人一种圆中圆的感觉,既不遮挡在圆顶底座的中间层安放的18个高浮雕,又不影响三排窗户的采光和通风,充分显示出柯萨科夫设计的匠心独具。大厅的地板是由各种名贵石材54拼成的马赛克图案,美丽的图案与整个大厅的装饰相得益彰。

在苏联时期,参议院大楼是历届的苏联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办公场所,在1994–1996年的修复和改建后,它成为一座既保持着柯萨科夫设计的传统,又具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建筑。如今,参议院大楼是俄罗斯总统及其下属的办公大楼。

19世纪前30年,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发展到自己的成熟阶段,即帝国风格55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严谨、对称,显示出俄罗斯帝国的气魄和国力。彼得堡的总参谋部大厦就是一座典型的帝国风格建筑。

彼得堡总参谋部大厦56(1819–1829,图1-51)

图1-51 K.罗西:彼得堡总参谋部大厦(1819–1829)

总参谋部大厦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达圣旨、由19世纪著名的意裔俄罗斯建筑师K.罗西及其团队设计建造的。

K.罗西(1775–1849)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2岁随着芭蕾舞演员的母亲来到俄罗斯。起初,他师从保罗一世的宫廷建筑师文森佐·布伦纳(1747–1820),后来又去意大利深造。罗西的建筑设计在俄罗斯建筑史上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在彼得堡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物。如,米哈依洛夫宫(1819–1825)、总参谋部大厦(1819–1829)、亚力山德拉剧院(1828–1832)、元老院大厦和正教院大厦(1829–1834)等。这些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给彼得堡增添了光彩并且成为俄罗斯建筑艺术的杰作。

总参谋部大厦位于宫廷广场南面,是一座黄白两色相间的大型建筑物,它呈半弧形拥抱着宫廷广场。大厦正面总长度为580米,一道墙裙将大厦隔成上下两部分。中央的凯旋门把左右两座独立的建筑连成一座整体大厦。

凯旋门高达28米,是总参谋部大厦的关键和亮点,它是为彪炳1812年俄罗斯战胜拿破仑而建造的。凯旋门两侧上半部的左右各竖立着10根陶立克圆柱,圆柱相互对称,端庄工整。凯旋门两侧有武士的全身雕像和供观赏的盔甲。凯旋门顶上是一架长16米、高10米的胜利战车,光荣之神手持着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站在战车上。

总参谋部大厦正门台阶设计得跨度很大,显示出大楼内部的规模。大厦内部有几百个房间,包括会议厅、接待室、餐厅、部长公寓、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档案室、家庭教堂以及许多其他的办公用房,走廊和楼体的设计十分有利于办公,是一个很好的办公生活综合体。

总参谋部大厦与对面的冬宫风格不同:总参谋部大厦雄伟端庄、格调严谨、结构简约,展现出帝国风格建筑的宏伟;冬宫装饰华美、富贵豪华、如诗如画,凸显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华丽。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面向宫廷广场相对而立,相映成辉,成为彼得堡最有名的艺术名片,设计师拉斯特雷利和设计师罗西功不可没。

1834年,在宫廷广场中央又竖起了高达47.5公尺的亚历山大纪念柱57,成为宫廷广场上新的点缀,让这个景点更加美丽。

1812年莫斯科遭受了一场大火,大火毁坏了许多建筑物,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驱走拿破仑之后,莫斯科成立了建筑委员会,专门负责莫斯科的城建规划工作。他们首先对莫斯科城中心的布局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形成了红场、剧院广场、马涅什广场为中心的建筑群格局。此外,铺路架桥、修建剧院、开辟城市花园、建造城市贵族庄园也是19世纪莫斯科城建的重要内容。

O.博韦(1784–1834)就是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一位俄罗斯帝国风格的建筑师。他是重建莫斯科委员会的总设计师,参加过红场的改建工作,设计了莫斯科大剧院和剧院广场(1821–1824)、亚历山大公园、凯旋门(1828–1832)、市立第一医院(1828–1832)以及其他的一些建筑物。

博韦设计的建筑物是新的建筑风格与中世纪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红场改建工程是这种结合的范例。博韦先是拆除了广场上零散的小型商亭,后来建成了一个有拱廊和圆柱长廊的长条形建筑物,叫做售货长廊58。售货长廊中间部分的圆顶与对面的大克里姆林宫红墙相对,并以这两点构成红场的轴心。

在剧院广场的改建上,博韦让新的建筑风格与中古时期建成的“中国城”城墙的风格融为一体。改建后的剧院广场前面是三角形街心花园,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广场空间,基部就是如今闻名世界的莫斯科大剧院。

莫斯科大剧院59大楼(1776,1821–1824,1853–1856,图1-52)

图1-52 Х.罗兹伯格、А.尼基京、А.卡沃斯等人:莫斯科大剧院(1776;1821–1824;1853–1856)

莫斯科大剧院大楼是俄罗斯最美丽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之一。这个大楼的前身叫彼得罗夫卡剧院大楼,是按照П.乌尔索夫60公爵的旨意,根据建筑师Х.罗兹伯格(生卒年不详)的设计于1776–1789年间建成的。那是一座三层砖体大楼,有池座、楼座和廊座,约1千个座位。1805年,彼得罗夫卡剧院大楼被大火烧毁61。1821年末,建筑师博韦接手大楼的重新设计。他的设计方案保留了被烧毁的彼得罗夫卡剧院大楼的结构,又参考了А.米哈伊洛夫(1773–1849)的设计方案62,对大楼的高度、比例以及内外装修的具体细节做了调整,因此他的方案获得批准。5年后,莫斯科大剧院大楼在昔日大楼的废墟上建了起来。1843年,建筑师А.尼基京(1857–1907)对大楼进行过一次维修。不幸的是, 1853年莫斯科大剧院大楼又被大火毁于一旦63。1853–1856年,建筑师А.卡沃斯64又领导了大剧院大楼的恢复建设工作。一个半世纪来,大剧院大楼经多次改建和维修,最近一次是在2005–2011年65,大楼基本保留着卡沃斯1853年重建后的外观和结构。

莫斯科大剧院大楼是一座双斜面屋顶的方体建筑,正面的廊柱、三角墙、方形粗面石饰、装饰性楣带显示出大楼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正门前的8根白色圆柱、左右窗户工整对称,线条简约。外墙为粗面石的贴面,装饰着半露柱,还有两组古代演员的浮雕群像。上层的三角墙上装饰着一个象征俄罗斯国徽的双头鹰浮雕,两个鹰头狮身的怪兽绕在它身边。下层的三角墙上有两位缪斯女神浮雕,她们双手捧着竖琴。三角墙顶部是雕塑家П.克洛德创作的一尊大型雕塑—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四套马车,骏马飞奔向前。这一切赋予大楼一种庄重威严、朴素典雅的外观。

大剧院内部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一座富丽的皇宫,显示出拜占庭宫殿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装修风格。一架偌大的水晶吊灯66挂在观众大厅中央,仿佛是一件镇厅之宝。天花板上的大型壁画、偌大的丝绒大幕、猩红色的包厢帷幔、吊灯的镀金垂饰、精致的盏盏墙灯,这一切令人眼花缭乱,仿佛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大剧院内部主要由舞台67和观众大厅(池座、楼座、包厢)组成。此外,剧院内还有豪华的休息室、展览厅、贝多芬厅、圆形大厅以及与剧院功能有关的房间。如今,莫斯科大剧院大楼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剧场,可供2500名观众欣赏歌剧和舞剧。

大克里姆林宫(1838–1849,图1-53)

图1-53 К.托恩:大克里姆林宫(1838–1849)

大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一座俄罗斯风格的宫殿,它是建筑师К.托恩(1794–1881)遵照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圣旨,领导设计小组集体设计的一个建筑杰作。

К.托恩之所以获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信任,是因为他设计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符合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心意。尼古拉一世希望在克里姆林宫内也建成一座这样风格的皇宫。

К.托恩重新设计的大克里姆林宫基本保留了之前的那座皇宫68的外观,可一层的连拱、露台、拱窗等建筑装饰更具古罗斯建筑的风格。此外,托恩还把一些创新的建筑理念融入设计中,最终设计建成一座由金属叉梁的屋顶、大跨度的砖拱门窗构成的兼有文艺复兴时代和古罗斯建筑的装饰风格的宫殿。

大克里姆林宫在整个红场建筑群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宫殿69呈三角形,带一个内院,三角形布局具有一种几何表现力。它的西、东、北面分别连接着兵器库、多棱宫和捷列姆伊宫。建筑物正门朝南,有雕花的三角墙,窗户为双层拱窗,窗框装饰着白石刻花图案。建筑物中央屋顶上有巨大的圆弧顶,这与克里姆林宫的其他建筑相呼应。从外观看,这个宫殿似乎为三层大楼,其实内部只有二层。一层好像一个封闭的长廊,在这层主要是昔日沙皇的办公室以及皇室人员起居住宅的用房,如客厅、餐厅、卧室、接待室,等等。进门后是一个大理石装饰的前厅,里面有几根由整块花岗石打磨抛光的立柱。在一层的前厅有一个宽敞的阶梯,由66个台阶组成,登上这个阶梯的尽头,再穿过5米高的大门,便可以进入二楼的格奥尔基厅、叶卡捷琳娜厅、弗拉基米尔厅、亚历山大厅和安德烈耶夫厅。5个大厅以5种俄罗斯勋章的名称命名,这些大厅最能显示大克里姆林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其中,格奥尔基厅最为金碧辉煌,也最有代表性。

格奥尔基厅的名字来自1769年设立的圣–格奥尔基勋章。它是大克里姆林宫内最大的一个厅70。入门两侧有2根高大的圆柱,厅里还有18根雕花装饰的立柱,柱顶上有手持盾牌的寓意雕像,象征俄罗斯在多个世纪对外征战的胜利和俄罗斯帝国的强大。厅内的墙壁、天花板和雕像为白色,纵向墙被隔成几个深深的墙龛,里面的大理石板上镌刻着烫金的大字。天花板上悬挂着6个上吨重的铜吊灯,厅内还有40盏墙灯,当灯火齐明的时候,纯木地板、镀金家具、墙上的格奥尔基勋章图案被照得熠熠闪光,整个大厅更显得典雅、庄重,营造出的氛围符合大厅的名称和在这里进行授勋仪式的功能。

二层上还有禁卫骑兵军厅、多棱厅、宫殿教堂、大客厅和一些豪华的厅堂71,其内部装饰具有文艺复兴时代和俄罗斯建筑的风格,既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又古香古色、典雅大方。新的建筑理念、折中的建筑风格、雄伟的皇宫外观、豪华的内部装饰、各种珍贵建材的使用体现出19世纪俄罗斯建筑师的审美理念和俄罗斯的宫殿建筑的水平。

19世纪,莫斯科的贵族们继续修建自己的庄园,出现了一批古典主义风格的城市庄园楼,这些庄园楼虽然在规模、气魄上远不及皇宫,但其外观和内部装饰比皇宫毫不逊色,同样标志着19世纪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水平。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家族庄园就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城市庄园建筑。

赫鲁晓夫家族庄园72(1814–1816,图1-54) (亦称谢列兹尼奥夫宫)位于莫斯科的普列齐斯坚卡大街上。这里曾经是大贵族Ф.巴里亚金斯基的庄园,那是一座建在石头地基上的带阁楼的木屋,整个房屋的结构呈不对称图形。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将那座木屋烧成灰烬,只残留下石头地基。

图1-54 А.格里戈利耶夫:赫鲁晓夫家族庄园(1814–1816)

1814年,建筑师А.格里戈利耶夫73(1782–1867)设计的赫鲁晓夫家族庄园,是一座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这个建筑物的主楼位于两条街交叉的街角,是一座街角楼,因此它有两个正面,一个面向赫鲁晓夫巷,另一个面向普列齐斯坚卡巷。面向赫鲁晓夫巷的正面柱廊有六根伊奥尼亚式立柱,而面向普列齐斯坚卡巷的正面柱廊则有八根(两个一组)伊奥尼亚式立柱,符合古典主义建筑的廊柱特征。庄园的内部遵照当时贵族庄园的典型布局:穿廊式74的豪华房间与临街的两个正面相平行,起居住房占据建筑物后部的一角。室内装饰有壁画和彩画天花板,后院有带凉亭的小花园。这种庄园建筑的最大优点是舒适、安逸,弥漫着家庭生活的气息,适合人居。然而,随着贵族阶级的没落和古典主义建筑的衰退,这种曾经展示莫斯科贵族庄园的风貌的建筑在19世纪中叶后渐渐消失了。

如今,这座赫鲁晓夫家族庄园成为俄罗斯国立普希金博物馆。

19世纪–20世纪之交,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些建筑师们在保持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同时,大胆地吸收和学习现代派建筑的艺术风格,把古典主义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И.福明设计的波洛夫佐夫别墅、Ф.舍赫捷利设计的利亚布申斯基官邸就是两种建筑风格结合的产物。此外,A.休谢夫设计的莫斯科喀山火车站75(1913–1926)、Л.凯库谢夫设计的莫斯科伊萨科夫官邸(1906)、В.瓦里科特设计的莫斯科大都会饭店(1900)、И.库兹涅佐夫设计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1900–1905)、莫斯科商务场(1913)、斯特罗加诺夫学校的画室大楼(1913–1915)都是在世纪之初建造的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物。

波洛夫佐夫别墅(1912–1916,图1-55)

图1-55 И.福明:波洛夫佐夫别墅(1912–1916)

波洛夫佐夫76别墅是坐落在彼得堡石岛上的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它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大师И.福明的一个杰作。

И.福明(1872–1936)是彼得堡新古典主义建筑学派的领军人物。起初,福明在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后来他又先后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和彼得堡皇家艺术院学习建筑。在自己的建筑设计初期,福明曾是现代派建筑的积极支持者,但很快就转向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

波洛夫佐夫别墅是一座贵族庄园,这个建筑既不像官邸,也不像宫殿,而像是19世纪初莫斯科贵族庄园的一个变种。波洛夫佐夫别墅呈凹形,建筑主体部分缩后,两个侧翼凸前,这种左右对称的构图具有严谨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建筑中央轴线的两侧是穿廊式房间,圆顶下是椭圆形大厅、戈别林挂毯大厅、白色圆柱大厅、玫瑰色客厅、长廊和冬园,这一切仿佛是对彼得堡达夫里达宫正面大厅建筑结构的一种简约的模仿。但波洛夫佐夫官邸并非对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模式的照搬,它的建筑外形和内部装饰均带有一些现代建筑的成分。比如,福明在设计中增加了正面圆柱的数量,但中央部分圆柱比较密集,立柱之间的间距不等,这样的设计虽有些怪诞,但赋予这个建筑一种新的、现代的表现力。

图1-56 Ф.舍赫捷利:利亚布申斯基官邸(1900–1903)

莫斯科的利亚布申斯基官邸77(1900–1903,图1-56)是20世纪初建成的一座俄罗斯官邸文物,由建筑师Ф.舍赫捷利(1859–1926)设计。舍赫捷利是俄罗斯现代派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在彼得堡的一个德国移民的家庭。他在青年时代曾经迷恋于书籍的插画、杂志装帧和广告设计工作,后来又爱上了戏剧,最终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开始学习建筑设计。但是,他因照料有病的母亲经常缺课而被学校除名。起初,舍赫捷利是建筑师A.卡明斯基的助手,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了独立的建筑设计工作。他最初的设计带有明显的伪俄罗斯风格,也没有摆脱开折衷主义的框框。19世纪90年代,舍赫捷利的建筑设计才显示出现代建筑的风格和元素。舍赫捷利一生设计了包括教堂、钟楼、剧院、旅店、银行、车站、博物馆、私人住宅在内的几百个建筑,其中,利亚布申斯基官邸(1900–1903)、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78(1903)、莫斯科早晨印刷厂(1907)、莫斯科商务之家大楼(1909)等建筑成为俄罗斯现代风格建筑的精品。他设计的利亚布申斯基官邸是20世纪初莫斯科现代派建筑艺术的标志性作品。

利亚布申斯基官邸的建筑规模不大,这个三层小楼79坐落在小尼基京大街的一角。利亚布申斯基官邸的建筑布局与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不同,它像镜子一样映出早期现代派建筑风格的一些特征:外观形式与内部结构的统一、美丽而虚幻的装饰、舒适而有审美的内部装修,等等。

这个官邸的几个墙面的突出部是对称的,凸出的台阶、阳台的栏杆、窗户的大小、样式和位置是合乎逻辑的、自由布局的结果。饰满海草的天花板,酷似一圈圈海浪的地板花纹给人造成身置海底的视觉。门窗的对称形成一种自然的光照空间,大理石、玻璃和木头等建材的合理使用增加了建筑轮廓的尺寸。这座官邸酷像一个小型的、外墙上釉的城堡,把自己与喧嚣的外部世界隔离开来。

著名俄罗斯现代派画家М.伏鲁贝尔参加了这座宅子的内部装饰设计工作。楼梯、天花板、门窗的马赛克图案也充分显示出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一个长达12米、状似海浪的楼梯,让人联想到蓝色大海的波涛,略显昏暗的室内照明以及各种海底动物造型的门把手也营造出一幅海底世界的景象。此外,各个房间里的装饰–海底的植物图案,形状怪异的蜗牛、蝴蝶、蝾螈紧绕百合花的柱头,让这座住宅跃动着别样的生活节奏。

除这座豪宅外,利亚布申斯基官邸还有内院、洗衣房、扫院人住房、仓库、车库和马厩等,这些辅助建筑的设计也是建筑师舍赫杰尔的大胆想象和构思的结果。

20世纪的新风格建筑

20年代,俄罗斯建筑界人士主张建筑设计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B.休谢夫80设计的列宁墓(1924–1930)就是一个例子。1924年列宁逝世后,人们在红场上用木头建成了列宁墓(1930年改用石砌)。列宁墓位于红场上的轴心,其规模并不算大,但轮廓的线条、棱角分明,外观庄严肃穆,新建材的贴面成为红场上的一个独具一格的建筑。这个建筑物的传统在于金字塔式的台阶是对古罗斯营造术传统的一种独特的折射;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新建筑材料的使用:基座是厚度1米的钢筋水泥,外用暗红色大理石、拉长石、花岗岩和斑岩及其他新的建筑材料贴面。建造列宁墓的同时,人们也对红场进行了改建,把米宁和巴扎尔斯基的雕像纪念碑移到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前面,还在列宁墓的两侧建起了可容纳10000人的观礼台。这样一来,列宁墓有机地融于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建筑群中,实现了休谢夫最初的建筑构思。

莫斯科地铁

30年中期,莫斯科地铁81的建设开辟了俄罗斯建筑史上新的一页。莫斯科地铁是高科技的发展与苏维埃政权展现自己成就的愿望相结合的产物,是苏维埃时期的一张建筑“名片”。

莫斯科的每个地铁站根据当地的地质水文状况而建,车站的设计风格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装潢各有千秋,但均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地下艺术宫殿,显示出俄罗斯建筑师和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水平。

30年代建成的莫斯科地铁站有两种建筑风格。一种是严谨的古典主义风格,如红门站、剧院广场站等;另一种是现代风格,如克鲁鲍特金站、马雅可夫斯基站、新镇站等。后一种建筑风格的地铁站大多采用现代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力求轻快、合理、实用,在莫斯科地铁车站的建筑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如今,莫斯科地铁站建筑结构类型主要有浅埋三跨立柱型82、浅埋双跨立柱型83、深埋三连拱塔柱型84、浅埋单拱型85、浅埋单跨型86、三跨柱形高架型87、地上高架型88等。这些地铁站的结构类型虽然不同,但每个地铁站的建筑都美观实用,显示出俄罗斯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才能。在众多莫斯科地铁站中间,马雅可夫斯基站、共青团站、革命广场站、新镇站、基辅站、阿尔巴特大街站、塔甘卡环线站、十月革命站、胜利公园站和红门站的建筑最具特色,显现出莫斯科地铁的宏伟壮观和华丽典雅。

马雅可夫斯基站(1938,图1-57)是建筑师А.杜什金(1904–1977)以现代风格设计的一座深埋三连拱塔柱型地下宫殿89

图1-57 А.杜什金:马雅可夫斯基站(1938)

这座地铁站有几个特点:一、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深埋(深达33米)式地铁站;二、在地铁站建设中首次用不锈钢立柱代替钢筋水泥立柱。大厅的中央拱顶用不锈钢支柱支撑,两根相邻的不锈钢支柱之间是椭圆形拱门,壁龛镶着彩色马赛克板并装着壁灯。连接两个相对的拱门穹顶上有个圆环状吊顶,转圈环绕着16盏射灯,既节约空间又起到照明的作用;三、建筑设计营造出浓厚现代气息。多种几何图案的大理石地板、三间堂的灰色大理石、格鲁吉亚石灰石的贴墙既增强站台的色调,又让站台空间显得宽大,数十幅马赛克画让站台沉入艺术氛围之中。整个站台充满轻巧、优雅、梦幻的现代建筑的气息,是莫斯科最美的地铁站之一。

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地铁站中间,红门站(1935,图1-58)无疑最有代表性。这个地铁站是由著名设计师И.福明设计的,属于莫斯科修建的第一批深埋三连拱塔柱型地铁站。红门站的建筑语言朴实、简洁,符合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构思,塔柱代替了立柱,增强了建筑的墩实、厚重感。

图1-58 И.福明:红门站(1935)

红门站的中央大厅与两侧的站台被巨大的塔柱隔开,暗红色大理石贴面的塔柱支撑着中央大厅的弧形天花板。天花板上装饰着六角形和正方形沉箱,吊着两排球型吊灯。地板仿照国际象棋棋盘样式,铺着红、灰两色大方瓷砖,两侧轨道的侧墙壁上贴着瓷砖,显得很有文化艺术品位。

红门地铁站的设计荣获1937年国际博览会的建筑设计大奖90,这种岛式站台的三连拱结构后来运用到莫斯科的许多地铁站的建造中。

莫斯科地铁四通八达,每个地铁站的建筑形状各异,风格独特:共青团站的帝国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结合得高贵典雅;革命广场站的巨型塔柱与雕像组合得和谐完美;新镇站的酷似古代教堂的大厅与马赛克彩画古今融合;基辅站的高大的考林斯立柱和塔柱的气势宏大;列宁图书馆站的中转线像多层立交桥一样布局复杂;阿尔巴特大街站的巴洛克装饰富丽堂皇;塔甘卡站的塔柱上箭形壁槽的制作精美;十月革命站有浓郁的凯旋寓意;胜利公园站大厅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文化公园站的塔柱造型轻巧……总之,莫斯科地铁站凝聚着俄罗斯设计师、雕塑家、画家们的才智,是真正的地下宫殿,闪烁着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光辉。

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世俗建筑中,莫斯科的列宁图书馆无疑占据重要的地位。

列宁图书馆(1928–1941,图1-59)

莫斯科列宁图书馆是俄罗斯最大的国立图书馆,也是30年代在苏联境内建成的一个大型的建筑综合体。它是建筑师B.休科91和B.格里弗雷赫92共同设计的93一座帝国风格的建筑物。

图1-59 B.休科、B.格里弗雷赫:列宁图书馆(1928–1941)

莫斯科列宁图书馆的选址适当,它的一侧对着克里姆林宫、马涅什广场,与附近的巴什科夫官邸和莫斯科大学老楼搭配在一起,显现出莫斯科市中心建筑的辉煌景象。

列宁图书馆外观很像一座古罗马神庙,由5部分楼体组成。楼体四周由黑色大理石贴面的方柱廊环绕。这种方柱是对古典主义圆柱的现代“解读”。主楼有一条地下通道,一直通向巴什科夫官邸(如今是列宁图书馆的分馆)。正面的廊柱、宽阔的大理石阶梯、排排立柱的前厅、大厅天花板的沉箱显示出这座大楼建筑的大国风格。

进入图书馆正门,一条宽大的白大理石阶梯一直通向二楼,两侧是高大的方形立柱,柱头和柱棱镶着金边,立柱之间缀着立式华灯,天花板和地板的颜色均为浅灰色,与灰色的方柱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最适合潜心阅读的颜色。图书馆的圆形大厅内绕着一圈灰白色考林斯立柱,与19世纪的古典主义风格大厅别无二致。图书馆有高达19层的书库和37个大小不同的阅览室。其中第三阅览室最为有名。这个阅览室明亮的窗户、高高的天花板、屋檐的装饰图案、饰有花柱栏杆的墙裙、橡木地板、巨幅的镶嵌画94和带着十二生肖的挂钟营造出一种静谧优雅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主楼有许多雕塑装饰,如楼顶墙的两层浮雕饰带,柱顶线盘上的寓意雕塑,还有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罗蒙诺索夫等学者以及普希金、果戈理等作家的胸像或浮雕。B.穆欣娜、M.马尼泽尔、C.叶夫谢耶夫、H.克兰吉叶夫斯卡娅等著名雕塑家参加了列宁图书馆的雕塑创作工作。

如今,图书馆大楼前面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雕像95似乎成为了列宁图书馆的标志。陀思妥耶夫斯基背微驼坐在那里,面部表情忧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也好像在观看每天出入列宁图书馆的读书人。

莫斯科大学建筑群(1949–1953,图1-60)

图1-60 Л.鲁德涅夫等人:莫斯科大学建筑群(1949–1953)

麻雀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建筑群,是20世纪中叶莫斯科的一片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群雄伟壮观,气魄非凡,它包括教学主楼、物理大楼、化学大楼、文化中心和体育设施96等,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莫斯科最典型的一批高层建筑之一。

莫斯科大学建筑群是以建筑师Л.鲁德涅夫97为首,包括C.切尔内谢夫、П.阿勃拉西莫夫、A.赫里亚科夫和工程师B.纳松诺夫等人一起设计建造的大国风格建筑。

1948年,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的急速发展,斯大林下令要为莫斯科大学建造新的高层教学大楼。斯大林对新楼的建筑设计还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诸如,这座建筑物要在列宁山上,不低于20层,学生宿舍的数量和结构有特殊要求98,等等。

莫斯科大学建筑群修建在距莫斯科河堤一千米的麻雀山的最高点,是麻雀山的整个空间的中心。大楼奠基仪式在1949年4月12日99举行。大楼建设采用人海战术100,终于在1953年建成,创造了俄罗斯建筑史的一系列纪录101

莫斯科大学主楼是建筑群的精华,被誉为“科学殿堂”,它高达183.2米102,共32层,楼顶上57米的针形尖顶冲入云霄,营造出一种挺拔、冲入云霄的感觉。主楼建筑状似俄文字母“Ж”,由主体部分和四个对称的、顶上有塔楼的“翼楼”组成。每座“翼楼”为18层,是大学生的宿舍和教员的住宅。化学楼和物理楼为单独的大楼,与主楼组成莫斯科大学建筑群的一个开放式后院。

莫斯科大学主楼的一个正面对着莫斯科河。16根高大的陶立克柱构成正门的廊柱,廊柱两侧的花岗石墩上有两尊俄罗斯青年雕像,为整个建筑增添了青春和活力的气氛。大楼面前有一片绿草如茵的广场和长方形的喷泉池,喷泉池的两侧摆着12尊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的胸像103。主楼对着罗蒙诺索夫大街的另一面也有陶立克圆柱组成的柱廊,楼前是一座花园,园中央高耸着雕塑家Н.托姆斯基创作的罗蒙诺索夫纪念碑,楼门前还有B.穆欣娜、C.奥尔罗夫、Г.莫洛维罗夫等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

莫斯科大学主楼里的大礼堂和文化宫是俄罗斯建筑的两颗珍珠,大学生在那里开会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同时能够领略到古典主义廊柱建筑的壮美和魅力。

莫斯科大学建筑群采用了许多创新的建筑技术,显示出当时的俄罗斯建筑艺术水平。就是在7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宏伟的建筑群也没有失去其建筑艺术的魅力。但是,这个建筑物也体现出那些年代建筑的矛盾和弊端:建筑物显得过分庞大、沉重,同时主体建筑与其他楼体的布局显得有些分散。

60–70年代,一种朴实、经济、以新工业为基础,能表现现代技术和审美能力的建筑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如,莫斯科加里宁大街(如今叫新阿尔巴特大街)上的大批建筑物就是属于这种风格。其中最为壮观的是经互会(全名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互助委员会)大厦(1963–1970)。大楼是以M.帕索辛为首的建筑师小组104设计建造的。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建筑,它由三个冲天的大型塔楼组成,办公楼有33层。从正面看好像一本打开的书,从空中看又像一个用圆圈起来的一个三叉(与德国奔驰汽车的标记相同),大楼的底座向外扩展,楼体高耸在这个底座上。整个大楼坐落在新阿尔巴特大街、库图佐夫大街与莫斯科河交界处的轴心,好像是新阿尔巴特大街建筑群的一种结束,向宽阔的莫斯科河面展开自己的胸怀。经互会大厦是乌克兰饭店、斯摩棱斯克广场的外交部大楼和起义广场的黄色居民楼群的构图中心,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结构更加突出了经互会大厦外观的表现力及其在整个莫斯科城建中的重要位置。

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则是这个时期莫斯科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

克里姆林宫大会堂(1960–1962,图1-61)105建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内,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现代风格的建筑,因它建造于苏联社会的“解冻时期”,故有“解冻之子”之称,是由建筑师M.帕索欣106、A.姆道扬茨、E.斯塔莫、П.施捷烈尔、Н.谢别基里尼科夫等人设计的。

图1-61 M.帕索欣等人:克里姆林宫大会堂(1960–1962)

克里姆林宫大会堂既能用于召开各种大型会议107,举办各种隆重的庆典活动,也能供大型的文艺演出使用,是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建筑。

克里姆林宫大会堂虽是一座现代建筑物,但外观不像现代派建筑那样标新立异。它的外观简洁、工整、朴实,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建筑也不是很高。以M.帕索辛为首的建筑师们这样设计,是希望大会堂融入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但它的建筑风格与克里姆林宫建筑群的古老风格有明显的差别,有点“鹤立鸡群”,甚至破坏了整个克里姆林宫建筑群古朴的景观,所以遭到许多行家的批评。

就大会堂建筑本身来看,这座建筑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师运用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外观严谨、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现代会堂。它的四面外墙用通体的合金玻璃,灰白色大理石墙柱代替古典主义的圆形立柱,状似一个偌大的纵向百叶窗。内部有800多个房间和宽窄各异、长短不一的走廊。主席台(舞台)面积很大,可容纳上千人。这个大会堂使用了一些新建材,内部装饰材料主要是花岗石、大理石和凝灰岩,也用了橡木、槭木等多种木料,大会堂内部显得庄严肃穆,适合召开各种大型会议。

为了保证大会堂的规模和各种配套使用功能,人们还把部分服务设施建造在地下。这样一来,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显得并不庞大,然而内部空间却十分开阔。克里姆林宫大会堂的建造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增大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新方法。

80年代初,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在莫斯科召开第20届奥运会,这是促进俄罗斯建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以莫斯科为例,在4年的准备工作中,在苏联兴建和改建了大约70个大型的体育馆所和设施,对莫斯科列宁中央体育场和其他的体育设施作了维修,建成了可以进行12种体育比赛的多功能的“友谊”体育馆(1979)。而最主要的是,该时期建成了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综合体108(1980)。

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综合体位于和平大街地铁站附近。这个综合体由两个建筑物组成。一个是可以容纳4.5万人的体育馆,另一个是可以容纳1.5万观众的游泳池。此外,为了准备80年的奥运会,在莫斯科的列宁格勒大道109上落成了苏军中央俱乐部的田径、足球综合体。在莫斯科的克雷拉特区,除了有供划艇比赛的运河外,还建成了射箭场和自行车赛场110等运动设施。这些运动设施既满足了召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需要,又起到美化莫斯科城的作用。

此外,莫斯科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大厦(1965–1981)、高达540米的奥斯坦基诺电视塔(1960–1969)、胜利公园的卫国战争胜利博物馆(1993–1995)等也是60–90年代在莫斯科兴建的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

20世纪末,俄罗斯建筑跟踪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向着现代化建筑方向发展。在莫斯科、彼得堡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些商务中心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把商务、住宅、服务娱乐等设施集为一体,形成了“城中城”的建筑格局。莫斯科克拉斯诺普列斯尼亚沿河街的国际商务中心(莫斯科城)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建筑综合体。

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建筑综合体111(莫斯科城,2001年至今,图1-62)

图1-62 Б.特霍尔、М.帕索欣、Г.希罗达、С.乔班等人: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建筑综合体(2001至今)

20世纪末,位于克拉斯诺普列斯尼亚沿河街的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建筑综合体,是一个最能体现俄罗斯建筑的现代化倾向、最能显示俄罗斯人的雄心壮志的建筑群。为建设莫斯科的这个“城中城”,Б.特霍尔、М.帕索欣、Г.希罗达、С.乔班、维赫比·伊南、弗朗克·威廉姆斯、托尼·凯特等俄罗斯和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参与其中。1991年,他们设计出“莫斯科城”的建筑方案,并且由俄罗斯和世界的一些一流的建筑公司承包建设。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建筑人员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使用了高科技的建材,建成了一个能够展示莫斯科现代化的建筑群。

1996年,第一座高达104米的34层大楼“2000塔楼”破土动工,2001年落成。之后,沿河街塔(2007)、北塔(2008)、双首都城(2009)、帝国大厦(2011)、阿菲摩尔城(2011)、墨丘利楼(2013)、联邦塔(2014)、欧亚大厦(2014)、奥克楼群(2014–2018)、演变大厦(2015)、Q–街区(2015)、内夫塔楼(2018)等在十几年内陆续建成,鳞次栉比地耸立在莫斯科的克拉斯诺普列斯尼亚沿河街区。

“莫斯科城”这个建筑综合体的特征,可以简单地用“高、大、尚”三个字概括112。“高”就是建筑物的高度和建筑技术含量高。这个建筑群由23座113摩天大楼构成,均为高达百米或几百米的高层建筑,最高的一号塔楼有104层、高达404米,是莫斯科最高的商务大楼;大厦的建设运用了21世纪最新的建筑技术、设备、材料以及相关的现代化手段,简言之,是运用高科技的建筑成果。“大”是指建筑物的规模宏大,建筑面积大,投资金额巨大。这个建筑群占地100公顷,包括23座摩天大楼,建筑面积有4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1200亿美元,创造了莫斯科商务楼群建筑之最。“尚”是指这个建筑群的大厦紧跟当代建筑的发展潮流和时尚,23座大厦以新科技、现代派和新结构主义等风格建成,每座大厦具有自己的不同寻常的外观和特征,20多座摩天大厦聚成一座“城中城”,酷似纽约的曼哈顿或者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尤为壮观并构成莫斯科的一个新的景观。

然而,这个建筑群体的出现引起了俄罗斯社会各界人士的争议,有人称赞,有人反对甚至咒骂,认为破坏了莫斯科沿河街,甚至破坏了整个莫斯科古城的风貌。但“莫斯科城”的建设一直继续着,成为莫斯科最显眼、规模最为壮观的一个摩天大楼建筑群。也许,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建筑综合体将会引领俄罗斯现代建筑的新方向。

1 “世俗建筑”是一个约定概念,它相对于“祭祀建筑”而言,指除“祭祀建筑”外的建筑。

2 普斯科夫的伊兹博尔斯克城堡和石墙是古罗斯最大型的世俗建筑之一。此外,在普斯科夫还修建了内城,石砌城墙的长度达10公里,显示出古代俄罗斯城堡的风貌。

3 白石城墙一直存在到1485年。

4 经过几个世纪的多次改建,如今克里姆林宫有4个城门,20座塔楼,最高的塔楼高80米。

5 1462年,建筑师B.叶尔莫林(1420–?)曾组织了修复克里姆林宫的城墙和城门的工程。

6 俄罗斯建筑师彼·索拉利也参与了其外观及内部装饰的一些设计工作。

7 上层是皇宫的主要部分,下层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有多个房间用作仓库来储存物品。

8 这曾经是沙皇及其皇室的住宅楼,几经大火烧毁,后来在这座宫殿的地基上建成了大克里姆林宫。

9 2010年,莫斯科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按照原样建一座新的皇家夏宫。

10 18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建筑师由两代人组成;一代是П.叶罗普金、И.科罗波夫、И.米丘林、И.莫尔德维诺夫、M.杰姆佐夫等人。他们是在彼得大帝晚年或他死后从国外回到俄罗斯的建筑师;另一代是上一代建筑师的弟子А.克瓦索夫、Д.乌赫托姆斯基、С.切瓦金斯基、И.勃朗克、Ф.阿尔古诺夫等。

11 1762年,这个委员会改为“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石建筑委员会”。该委员会认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一种合理的城市建筑。

12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彼得堡的城庆日。

13 即,缅希科夫堡、格罗夫金堡、佐托夫堡、特鲁别茨基堡和纳雷什金堡。

14 彼得大帝的儿子阿列克谢,18世纪著名作家拉季舍夫,十二月党人彼斯捷尔、穆拉维约夫、别士图舍夫、雷列耶夫,民意党人米哈伊洛夫、菲格涅尔,列宁的哥哥乌里扬诺夫,作家高尔基(囚室编号为60)以及许多布尔什维克曾被监禁在这里。十月革命后,沙皇政府的部长们、临时政府的一些成员都曾被关押在这里。

15 “艾尔米塔什”一词源自法文“hermitage”,意思为“僻静的住所”。冬宫建成后,总体结构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外墙、屋顶、内部大厅和房间的风格和装饰经过了改造,改造的原因是1837年12月这里遭到了一次火灾,夸伦吉、罗西和蒙费兰等人设计的宫殿内部装饰几乎毁于一旦。后来,建筑师В.斯塔索夫和А.布留洛夫等人领导了大火后冬宫内部的装修工程,所以冬宫内部大厅的装饰呈现出19世纪的洛可可装潢风格。

16 冬宫的一层曾经是尼古拉一世的几个女儿的闺房,还有昔日的禁闭室以及其他房间。如今各个大厅主要摆放着世界各国以及俄国各地的考古挖掘的展品。二层是冬宫建筑的精华,有大厅、皇室成员的住宅;三层是存放亚洲各国的艺术品的处所。

17 这个阶梯原本是建筑师拉斯特雷利在1761年设计建成的。1837年火灾后,建筑师В.斯塔索夫根据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指令恢复成原样,重新装饰,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18 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俄军历史上著名元帅肖像均挂在该厅。此外,厅内还有19世纪神圣同盟的其他国家的高级军事将领的肖像。如今,皇家大马车是元帅大厅的主要展品。据说,这辆马车是彼得大帝在1717年从法国巴黎定做的。车身是木雕,有青铜和黄金装饰。彼得大帝的妻子卡捷琳娜一世加冕时乘坐过它。后来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等人加冕都乘坐了这辆马车。

19 如今,各省的省徽只是大厅中央的枝形吊灯上的装饰。

20 达·芬奇厅因展有达·芬奇的画作《圣母拉达》而得名。这个厅的设计师是A.斯塔肯施奈德。达·芬奇厅的建筑风格华丽,天花板和装饰画均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巨型的吊灯成对,墨绿色的柯林斯圆柱半嵌入墙内,起到承重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21 狄奥尼斯厅的建筑严谨、朴实,具有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征和风格。大厅内主要摆放雕像,墙壁挂满以《圣经》或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央的大花瓶成为最主要的展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22 这原来是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后来成为冬宫的一部分。1775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得到描绘拉斐尔敞廊的一批意大利版画。她原以为得到这批版画就知足了,但后来有人建议,应当有一个专门存放这批版画的地方。叶卡捷琳娜二世采纳了这个建议,在1792年建成了拉斐尔敞廊。敞廊的圆拱匀称叠进,具有纵深感;敞廊左边偌大的玻璃窗有利于采光,对面墙上装的镜子扩展了视觉空间。

23 这是连接彼得大帝厅和徽章大厅的一道走廊,1826年被设计师K.罗西(1826)辟为1812年卫国战争的军人肖像画廊。墙壁上悬挂着参加1812年卫国战争的329名将军肖像。

24 诸如,达·芬奇的《圣母拉达》、提香的《背十字架的耶稣》《忏悔的马大拉》、乔尔乔尼的《朱迪斯》、鲁本斯的《地与水的结合》《罗马女人的善行》《把耶稣拿下十字架》、雷诺兹的《爱神解开维纳斯的衣带》、德拉克洛瓦的《在摩洛哥猎狮》、莫奈的《花园里的女人》、雷诺阿的《珍妮·萨玛丽女演员肖像》、西斯利的《塞纳河上的村庄》、塞尚的《带布帘的静物》、凡高的《紫丁香灌木》、高更的《神秘泉》、毕加索的《女农民》、马蒂斯的《红色房间》等。此外,该厅还藏有卡诺瓦的雕塑《三位美女》、罗丹的《吻》《春天》,等等。

25 后来,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也曾经把它作为夏天的行宫。

26 长达325米。

27 叶卡捷琳娜二世热衷于古希腊罗马艺术,因此邀请了建筑大师Ч.卡梅隆按照她的趣味和审美来装修宫内的一些与她的起居活动有关的房间。后来,在保罗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期间,人们对宫内的客厅、书房、餐厅和卧室又根据新主人的喜好进行过改建和重新装修。著名建筑师Ф.拉斯特雷利、Ч.卡梅隆、В.斯塔索夫和И.莫尼格蒂在不同时期参加了宫殿的装修工作。

28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对琥珀屋进行了重新装饰,用去450公斤琥珀。琥珀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全部被毁,仅有一幅用琥珀制成的马赛克画和琥珀箱子幸存。1979年,俄罗斯开始琥珀屋的重建工作。据记载,这次重新装修用去了6吨琥珀。2003年,琥珀屋恢复了原貌,作为对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9 彼得宫最早的设计建筑师是И.布拉乌什坦(约1680–1728之后)。1716年,宫殿的墙壁和顶部已经落成,但规模较小,不符合彼得大帝要建成一座豪华的夏日行宫的要求。因此,1717年,彼得大帝邀请法国建筑师让–巴蒂斯特·勒布隆(1679–1719)来到俄罗斯。勒布隆对彼得宫进行了改建,增建了正面穿堂的圆柱大厅,扩展了正面门窗的空间,并且装饰了墙裙、绘画和木雕。此外,他还挖了宫内的地下排水道。遗憾的是,改建工程尚未完成勒布隆就于1719年突然去世了。后来,意大利设计师尼克罗·米凯基(1675–1759)接替了勒布隆的工作。米凯基的最大功绩是给宫殿正面增添了精美的长廊和雕像,让彼得宫的建筑更加富丽堂皇,以歌颂彼得大帝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并纪念俄罗斯打开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30 这些画作的内容多以寓意形式颂扬彼得大帝对外征战的胜利、他执政期间俄罗斯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31 彼得宫是彼得戈夫宫殿园林建筑综合体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以彼得宫为界,可把这个宫殿园林综合体分成上园和下园。因此,它在整个园林布局和艺术构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B.塔尔希阿(1690–1795),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画家。

33 “掰开狮嘴的参孙”是众多喷泉的核心,它喷射出来的水柱高达22米,十分壮观。此外,这里还有起名为阿波罗、亚当、夏娃、金字塔楼的喷泉。

34 上园里的喷泉和雕像不如下园里的多,但上园里的海神雕像及它周围的喷泉和水域设计别具新意。

35 雕塑家A.谢德林、Т.捷列别涅夫、Н.皮缅诺夫和В.杰穆特–马利诺夫斯基等人参加了大厦的雕塑创作。

36 А.米哈伊洛夫、В杰穆特–马利诺夫斯基、И.普罗科菲耶夫、С.皮缅诺夫、И.马尔托斯、А.伊凡诺夫等雕塑家、画家参加了内部装潢和雕塑创作。

37 四面的楼长为140、125、140、125米。

38 建筑师Ф.沃尔科夫后来又对塔夫里达宫进行了改建。

39 Г. А.波将金(1737–1791)是著名的俄罗斯国务活动家,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创始人。建筑师И.斯达罗夫曾经是他在莫斯科大学附属中学的同班同学。

40 即,贵族庄园应当有圆弧顶大厅、入门大厅、叶卡捷琳娜厅和后花园等。

41 总面积达6.57万平方米,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42 大厅的长为74.5米,宽14.9米,可容纳5000人。

43 В.古里德(1735–1812),英国的园林设计大师。

44 曾经有过雕塑家舒宾制作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全身雕像。遗憾的是这个雕塑没有保留下来。

45 П.巴什科夫(1726–1790)是彼得大帝的勤务兵伊戈尔·巴什科夫(1684–1736)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大批遗产,后成为莫斯科的富商,靠酒税承包积累了大量财富,号称“俄罗斯头号伏特加王”。巴什科夫生性好虚荣,他决定在克里姆林宫对面建造一座震惊世人的私人住所。

46 巴什科夫官邸在1812年莫斯科大火中严重受毁,就连建造这座官邸的有关资料也全部烧掉了。后来,О.博韦等建筑师将之重新修复。

47 Д.乌赫托姆斯基(1719–1774),著名的俄罗斯建筑师,伊丽莎白女皇时代的莫斯科总建筑师,俄罗斯巴洛克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8 在巴仁诺夫的建筑设计中可以感受到西欧建筑的影响,但他的设计不是对欧洲建筑传统的照搬,而是把欧洲建筑的合理因素融入俄罗斯的建筑艺术中。巴仁诺夫设计的莫斯科郊外的察里津诺庄园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庄园建筑群把哥特式风格与中古世纪罗斯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建筑物造型既气势宏伟,又美观大方,成为俄罗斯建筑的精品。

49 М.维涅维基诺夫(1844–1901),俄罗斯诗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50 巴仁诺夫设计的是考林斯立柱,在望楼上还竖立着雅典娜雕像。

51 巴什科夫官邸两翼的厢楼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用处,如今右翼厢楼是俄罗斯国立列宁图书馆的善本库,左翼厢楼是阅览室。

52 巴仁诺夫当年的设计在二、三楼之间有楼板隔开,如今的大舞厅是1913年为纪念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重新装修的。

53 外周长为450米,内周长为360米。

54 1994–1996年重新装修叶卡捷琳娜厅的时候,按照18世纪宫殿装修的传统,地板是用18种不同的木头拼成的马赛克图案。

55 帝国风格(俄文是ампир)建筑被称为高级(成熟)的古典主义建筑。这种风格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形式的壮丽、宏伟和严整,装饰风格是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形象的改编或重复。在俄罗斯流行大约有几十年(19世纪前30年)的时间。20世纪30–50年代,这种建筑风格在苏联以一些变异的形式出现,被称为“斯大林式帝国风格建筑”。

56 这个建筑物叫总参谋部大厦,是因为俄军总参谋部曾经设在大厦的西半部。东半部曾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的办公大楼。如今,总参谋部大厦的一半是俄罗斯西部战区司令部,另一半展出艾尔米塔什宫的艺术品。

57 建筑师是О.蒙费兰,雕塑家是Б.奥尔洛夫斯基。

58 如今叫做“古姆”,即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店的缩称。

59 莫斯科大剧院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俄罗斯歌剧芭蕾舞剧院,已成为俄罗斯艺术的一个象征,对俄罗斯音乐歌剧表演艺术学派和俄罗斯芭蕾舞学派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60 П.乌尔索夫(1733–1813),莫斯科省的检察官。

61 彼得罗夫卡剧院的演员们只好辗转于巴什科夫官邸、阿尔巴特大街、兹纳缅卡的阿普拉斯金宫等场所演出。

62 这是一个中标方案,但未付诸实施。

63 这次大火后,整个大楼只留下了石墙、柱廊和三角墙。

64 А.卡沃斯(1800–1863)出生在彼得堡的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他的父亲曾任皇家剧院的音乐总监。卡沃斯在帕多瓦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俄罗斯成为建筑师罗西的助手。后来,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建筑。其中,彼得堡玛利亚剧院大楼(1860)是他设计的最主要的建筑之一。此外,他在1853–1856年间还领导了莫斯科大剧院大楼的重建工程。

65 这次维修增建了一个新的音乐厅,在大楼正面的壁龛里摆上了爱情缪斯厄拉托的全身雕像,恢复了大剧院原来的正面外观,更换了地基,外墙涂成沙金色,等等。

66 这个吊灯的直径6米,高9米,重量为2吨。

67 舞台台口的尺寸为20.5米× 17.8米×23.5米。乐池可以容纳130人。

68 1492年,在伊凡三世时期就曾经在面对莫斯科河的博罗维茨土岗上建过一座木质宫殿。1499–1508年,意大利建筑师А.福里亚金设计了克里姆林宫的第一座石建筑。18世纪,伊丽莎白女皇下令重建沙皇戈都诺夫时期修建的皇宫。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这座重新修建的皇宫与俄罗斯帝国的身份不相称,又下令改建这座皇宫,但未实施。

69 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

70 大厅的长61米,宽20.5米,高17.5米,面积1250平方米。

71 大克里姆林宫里共有700多个房间。

72 А.赫鲁晓夫是赫鲁晓夫家族的后裔,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战后他很快发财了,成为莫斯科有名的富翁。

73 А.格里戈利耶夫(1782–1868)是著名的俄罗斯建筑设计师。他出生在坦波夫省的一个农奴家庭,22岁赎身成为自由人。他跟随建筑师Д.日利亚尔迪学习建筑设计,后来设计了一系列的贵族庄园,诸如,赫鲁晓夫庄园、洛普霍夫庄园(1817–1822)、多库恰耶夫庄园(1819–1821)、叶尔绍夫庄园(1837)等。

74 穿廊式厅又叫“列厅”(enfilade),为一连串互相直通的房间,各房间的门洞位于一条直线上,因此从一个门洞就可以望到尽头。巴洛克式和古典主义的宫殿大都是这种列厅。

75 喀山火车站被称为“莫斯科东大门”,模仿喀山克里姆林宫的西尤穆比凯塔楼而建,是东方建筑元素与古罗斯营造风格结合的产物。这座火车站大楼的中央为面积递减的多层塔楼,塔楼尖顶上有一条名叫吉兰特的神话蛇妖,那是喀山古城的象征。

76 А.波洛夫佐夫(1832–1909),俄罗斯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俄罗斯皇家历史协会创建人之一。

77 这套住宅原本属于俄罗斯百万富翁С. П.利亚布申斯基的房产,利亚布申斯基与自己家人在这里一直住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资本家”利亚布申斯基被迫流亡国外,这座建筑被收为国有。1931年,在意大利侨居近10年的高尔基回到俄罗斯,苏联政府便把这套豪宅交给高尔基及其家人使用,高尔基在这里住到1936年去世。高尔基虽在这座宅子里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岁月,但他并不喜欢这座豪宅。他生前曾经多次说:这座房子“壮美、优雅,但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对之发出会心微笑的东西”。高尔基去世后,他的儿媳Н.彼什科娃继续住在这里并为筹建高尔基故居博物馆到处奔波。1965年1月1日这里被辟为作家高尔基故居博物馆。

78 雅罗斯拉夫火车站是20世纪初的俄罗斯现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之作。车站的外形很像古罗斯的教堂和修道院。若从远处看这个建筑物,就会发现这个车站是由一些立体的、多棱的、圆柱形的建筑形状衔接而成的。中央塔楼有着一个高得不成比例的塔顶,还带着一个弯曲的门檐,因此,这不像塔楼,而更像一座城门或凯旋门。左边的塔楼为角锥顶,这是古罗斯祭祀建筑常见的。整个建筑用各种花纹图案装饰,表现出现代风格。

79 这个官邸从外观看像二层楼房,可内部共有三层。第三层是祈祷室,房间装潢很像早期的基督教教堂。

80 А.休谢夫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建筑师。他出生在基希尼奥夫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入圣彼得堡皇家艺术院的高等艺术学校学习,获得金质奖章毕业并得到了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他在意大利、法国、英国、比利时和奥地利等国家留学了3年。19世纪末,休谢夫回到俄罗斯,成为新俄罗斯风格建筑的领军人物之一。十月革命后,休谢夫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位设计师,20年代被选为莫斯科建筑协会主席。休谢夫设计或参与设计了喀山火车站、列宁墓、莫斯科饭店、建筑师大楼、机械学院(如今的军事大学)大楼、卢比扬卡的克格勃大楼、勃留索夫巷的演员住宅大楼、列宁格勒大道、十月广场、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大楼等建筑物。他最后设计的一个建筑是莫斯科地铁环线上的共青团地铁站,这个以俄罗斯风格建成的地下宫殿是休谢夫为卫国战争胜利所做的最好献礼。

81 1931年7月,俄共(布)中央全会做出决议,要在莫斯科修建地铁。1933年3月21日,苏维埃政府批准了由10条线路构成,总长度为80.3公里的地铁线。1935年5月16日莫斯科地铁开始运行。最初的地铁长度为11.6公里,索科尔尼基站、共青团站、红门站、文化公园站、斯摩棱斯克站、基辅站是莫斯科最早的一批地铁站。到2020年,莫斯科地铁已有15条线路,总长度456公里。每天运载旅客几百万人次。

82 如,罗科索夫斯基林荫道站、索科尔斯基站、共青团员站、文化公园站、维尔纳茨基站、察里津诺站、基辅火车站站、科学院站等。

83 如,茹列宾诺站、科捷尔尼基站、罗蒙诺索夫大街站等。

84 如,马雅可夫斯基站、胜利公园站、革命广场站、新镇站、红门站、清洁池塘站、卢比扬卡站、猎户商场站、体育运动站、大学站、特维尔大街站、阿尔巴特大街站等。

85 如,切尔基佐夫站、列宁图书馆站、飞机场站等。

86 如,赤杨站。

87 如,麻雀山站。

88 如,布宁林荫道站、科尔恰科夫站等。

89 站台长156米,宽14.3米。

90 此外,克鲁鲍特金站和共青团员站的建筑设计曾经在巴黎的国际商业博览会上获大奖;马雅可夫斯基站的建筑设计也在纽约获过大奖。

91 休科(1878–1939),俄罗斯建筑师,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92 B.格里弗雷赫(1885–1967),俄罗斯建筑师,教育家,教授,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93 后来,И.罗仁、A.赫利亚科夫等建筑师又对该建筑物的装潢进行了加工。

94 这幅画的尺寸为7米×11米,名字叫《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95 这是雕塑家А.鲁卡维什尼科夫(1950年生)于1997年创作的。

96 21世纪,该处又新建成文科楼、理科楼、新图书馆、科学园等新建筑。

97 Л.鲁德涅夫(1885–1956),俄罗斯建筑师,有“苏维埃建筑之鹰”的美称。他毕业于皇家艺术院,从1911年开始建筑设计,1915年获得建筑师资格。他设计的主要作品有:莫斯科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1938)、国防人民委员会行政大楼(1934–1938)、萨波什尼科夫大街的行政大楼(1934–1938)、伏龙芝沿河街行政大楼(1938–1955)和莫斯科大学主楼(1949–1953)等。

98 有125个教室,350个教学实验室,5250间学生宿舍。

99 12年后,加加林乘“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宇宙飞行。

100 有14290人参加了大楼建设,其中有三千共青团员–斯达汉诺夫组成的青年突击队。

101 如,总共有32层(教学部分28层),高达240米。封顶用了4万吨钢,砖头用了1亿7千5百万块。中央尖顶针上的红星重达12吨。主楼墙上的巨型挂钟表盘直径9米,针长4.1米,重为39公斤。楼内电梯有111部。

102 加上尖顶高240米,是莫斯科的7座“摩天大楼”中最高的建筑。

103 这些半身雕像是由И.克列斯托夫斯基、И.科兹洛夫斯基、С.科奥尼科夫、М.马尼泽尔等雕塑家创作的。

104 小组成员有建筑师A.姆道扬茨、B.斯维尔斯基,工程师Ю.拉茨凯维奇、C.什科里尼科夫等人。

105 长120米,宽70米,共6层。地下层深14米。

106 M.帕索辛(1910–1989)是20世纪60–80年代莫斯科的首席建筑设计师。

107 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主要用于召开苏联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以及举办其他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大会堂会议厅有6000个座位,宴会厅有2500个座位。

108 它曾经是苏联,甚至欧洲最大的体育运动场馆之一,2019年被拆除,预计在原址上会重建一个新的大型体育馆。

109 莫斯科的列宁格勒大道很早就被视为首都的一条体育大干线。在这条大街的两侧有“少先队员”体育场、“迪纳摩”体育场和一些其他的体育设施。

110 这个自行车赛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型赛场之一。跑道长333.3米,总体积30万立方米,总面积为3.2公顷。

111 俄罗斯民间将之称为“莫斯科的曼哈顿”。

112 莫斯科普列斯尼亚沿河街商务中心摩天大楼群的建筑数据:联邦塔楼西(2014)62层高243米,联邦塔楼东97层高273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双首都城(2009)的莫斯科城76层高302米,彼得堡城62层高257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奥克楼群(2014–2018)南85层高354米,奥克楼群北49层高245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Q–街区(2015)–1共21层高85米,Q–街区–2共33层高135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沿河街塔楼(2007)A 17层高85米,沿河街塔楼B 27层高127米,沿河街塔楼C 59层高268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内夫塔楼(2018)–1共77层高290米;内夫塔楼–2共 63层338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2000塔楼(2001)34层高130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北塔楼(2008)27层高131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墨丘利楼(2013)75层高338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帝国大厦(2011)62层高 239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演变大厦(2015)55层高241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欧亚大厦(2014)71层高309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大型塔楼(2022) 62层高300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阿菲摩尔城(2011)6层高53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首都塔楼(2020)的河塔楼61层高270米,园塔楼61层高270米,城塔楼65层高270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帝国大厦–II(2021) 18层高68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一号塔楼 (2024) 104层高404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一号城(2023)的时间塔楼34层高141米,一号城的空间塔楼62层高257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113 截至2020年已经建成了联邦塔楼(2014)、2000塔楼(2001)、沿河街塔楼(2007)、北塔楼(2008)、双首都城(2009)、帝国大厦(2011)、阿菲摩尔城(2011)、墨丘利楼(2013)、欧亚大厦(2014)、奥克楼群(2014–2018)、演变大厦(2015)、Q–街区(2015)、内夫塔楼(2018)等,在建的还有首都塔楼(2020)、帝国大厦–II(2021)、大塔楼 (2022)、一号城(20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