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祭祀建筑

俄罗斯诗人А.普希金有一句名言:“我们从拜占庭学来了福音书和传统。”就是说,俄罗斯在988年“罗斯受洗”后从拜占庭学会了与基督教有关的一切,当然也包括石建筑艺术。拜占庭把石建筑技术传给罗斯,古罗斯人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基督教教堂、钟楼和修道院,这些石建筑是俄罗斯的祭祀场所,故称为祭祀建筑。

教堂、钟楼遍及俄罗斯的城市、乡镇和农村,在俄罗斯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堂、钟楼是信徒的祭祀场所,其美丽的外观、多样的风格和绚丽的色彩1成为俄罗斯城乡的美丽装饰,点缀着俄罗斯大地。就拿莫斯科来说,几百座教堂的金光灿灿的圆弧顶让莫斯科获得了“金顶莫斯科”的美称。

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建筑外观各异,风格多种,但教堂建筑的外观多种、风格变化并没有改变东正教教堂坐东向西的朝向,没有改变十字架的圆弧顶、主体和基座这三个组成部分及其象征意义2,也没有改变由圣像壁隔开的祈祷厅和祭坛厅的教堂内部格局3。在一千年多年的俄罗斯历史中,东正教教堂建筑一直“恪守”教义,并且保留其象征意义。

基辅罗斯时期祭祀建筑

基辅罗斯时期,基督教教堂大都是仿照拜占庭的东正教教堂建造的。这个时期教堂建筑外观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十字架圆弧顶和圆筒形的主体。

基辅城的第一座石祭祀建筑物是圣母升天教堂(989–996),又叫十一税教堂4。这个教堂是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在位时(978–1015)由希腊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是古罗斯最早的一座用石头建成的教堂。这个教堂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5,有25个圆弧顶,内部有6根支柱,把空间分为3间堂。教堂还有内部阳台、露天走廊,装饰壁画十分气派。遗憾的是,这个教堂后来被蒙古鞑靼人夷为平地,只留下一块地基6

基辅索菲亚大教堂(1036–1057,图1-18)屹立在第聂伯河的河岸上,13个铅色圆弧顶在阳光下泛出光芒,从远处就可以看到它。这个大教堂是为了庆祝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战胜佩切涅格人而修建的。为了表示基辅罗斯忠于基督教,雅罗斯拉夫专门从君士坦丁堡请来建筑师,为俄罗斯基督徒建造了这座大教堂。这座教堂的建筑设计、建造方法和细部处理都模仿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皇城)教堂的风格,只保留了古罗斯筒形塔式教堂的外观。基辅索菲亚大教堂的主要建材是石头,其次也用大理石。此外,飞檐、墙栏还用了红板岩和涂釉瓷砖等建材。

图1-18 基辅索菲亚大教堂(1036–1057)

基辅索菲亚大教堂有13个圆弧顶7,象征基督和他的12个弟子。教堂建筑恢宏、壮观(高29米,长37米,宽55米)。教堂内部使用面积约600平方米,分成5个间堂。教堂中央祭坛的突出部分绘着圣母祈祷像,圣母像下是众圣徒的圣餐仪式场面,教堂墙壁布满描绘福音书情节的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教堂内部设有两个塔梯,可以登上二楼的一个面积260平方米的敞厅。这个敞厅的胸墙镌刻着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描绘雅罗斯拉夫大公一家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把世俗生活场面画在教堂里,这是索菲亚大教堂壁画的一个特色。这里既是基辅大公与下属商讨国事、接见外国使者和祈祷、祭祀之地,也是抄写文书和藏书的地方。间堂外的南、北、西各有双层露天走廊。这座大教堂的宏伟规模表明雅罗斯拉夫大公建造大型教堂以让更多人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的愿望8。基辅索菲亚大教堂是11世纪古罗斯的建筑艺术的一座丰碑9,对后来基辅罗斯的祭祀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世纪,基辅的教堂基本上保留了11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原则。但教堂的规模和尺寸渐渐缩小,结构明显简单化。如,多圆顶简化为单圆顶,5间堂减为3间堂,露天走廊也渐渐消失。然而,教堂的外观愈来愈美观,结构愈来愈实用,如基辅郊外的皮洛戈希安息教堂(1131–1136)和基里尔教堂(12世纪中叶)等。12世纪,基辅公国虽依然是古罗斯文化的一个最大的中心,但是基辅公国大公的频繁更换,连年的战争和封建割据极大地削弱了基辅公国在古罗斯的势力和地位,其文化艺术也渐渐地失去昔日的活力和辉煌。

10–12世纪,在俄罗斯是封建割据、公国林立的态势。除基辅罗斯外,切尔尼科夫、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普斯科夫、卡里奇、波洛茨克等公国也是古罗斯的一些文化艺术中心。

切尔尼科夫公国是古罗斯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公国。1030年,按照切尔尼科夫大公穆斯季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的“订货”,希腊营造师开始建造切尔尼科夫主显圣容大教堂(图1-19),这座主显圣容大教堂于1036年落成。这是一座拜占庭式风格的5圆弧顶教堂。中央圆弧顶与其他四个圆弧顶处在不同的高度,几个圆弧顶互不遮挡,有利于教堂内部的采光,也使得教堂的外观错落有致。教堂内部有一个主间堂和东、西两个间堂,主间堂内有六根柱子支撑。间堂内装嵌着多彩的壁画。教堂西北角有旋梯通往楼台。教堂的东角与几个小钟楼衔接,西南角衔接着圆弧形的洗礼室。主显圣容大教堂的内部壁画很漂亮,可以与基辅的其他几座大教堂相媲美。第一部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10歌颂的那位伊戈尔大公的遗骨就曾经存放在这座教堂里。但是,1756年的一场大火将这座教堂毁掉了。此外,切尔尼科夫的鲍利斯格列勃大教堂(1120–1123)、米迦勒教堂(1174)和报喜节教堂(1186)也是该城在那个时期的几座有代表性的祭祀建筑物。

图1-19 切尔尼科夫主显圣容大教堂(1036)

诺夫哥罗德公国被视为“罗斯的摇篮”,是古罗斯北方的一个强大的公国,离开诺夫哥罗德就无法想象古罗斯的文化。1045–1050年,诺夫哥罗德建造了索菲亚大教堂(1045–1050,图1-20)。这是古罗斯建筑艺术的又一个杰作。这座教堂的5个圆顶好像是由5个俄罗斯勇士组成的武士队,中间的勇士头戴金色头盔,他周围簇拥着4位头戴银色头盔的勇士,他们好像在一起开会……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有露天走廊,内部有5个间堂,宽敞的楼台,还有登上楼台的塔梯。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与基辅索菲亚大教堂有诸多不同:只有5个而不是13个圆顶,只有一排而不是两排走廊,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塔梯,教堂内的东部只有3个而不是5个半圆形的壁龛。此外,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的长和宽都不及基辅索菲亚大教堂11。在建材使用上,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除了使用烧制的宽平砖(基辅索菲亚大教堂主要用的材料)外,还使用卵石、石灰、水泥土等材料。该教堂的外观更简洁,墙壁更光滑平整,没有附加的灰泥和装饰。因此,这座教堂显得更加庄重和简朴。与基辅和切尔尼科夫的一些教堂建筑相比,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受拜占庭祭祀建筑的影响较小,而更多显示出古罗斯营造术的传统和特征。

图1-20 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1045–1050)

12世纪30年代,诺夫哥罗德公国走上自己的繁荣发展之路,开始大规模地建造教堂。仅在12世纪下半叶的30多年中,在诺夫哥罗德城里就建成了17座石砌教堂,如,尤里修道院的格奥尔基大教堂12(1119)、安东尼修道院里的圣诞大教堂13 (1117)、尼古拉–德沃利欣大教堂(1113)、报喜节教堂(1179)、彼得保罗教堂(1185–1192)等。这些教堂均把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视为样板,是仿照它的样子建成的祭祀建筑。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14从12世纪中叶起急速地发展起来。所以,古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这个公国里建造的一些白石教堂是对古罗斯祭祀建筑艺术做出的重要贡献。如,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大教堂(1194–1197,图1-21)、弗拉基米尔救主教堂(1189)、弗拉基米尔圣母升天大教堂(1159–1160)、苏兹达里郊外的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城的主显圣容大教堂(1157)、弗拉基米尔安息教堂(1158–1160)等。这些白石教堂庄重朴实、线条优美、白石雕花、墙壁平整、墙缝满浆……明显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该公国的尤里耶夫–波尔斯基城的格奥尔基大教堂15(1230–1234)是蒙古鞑靼入侵前弗拉基米尔公国建筑艺术的最后的一座“纪念碑”。

图1-21 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大教堂(1194–1197)

在古罗斯其他城市的一些教堂建筑,如普斯科夫的主显圣容教堂(1148)、三位一体大教堂(12世纪80–90年代)、涅尔利河畔的圣母节教堂(1165,图1-22)、波洛茨克索菲亚大教堂(11世纪60年代)、拉多戈城的安息教堂和格奥尔基教堂(1165)也表明11–12世纪古罗斯的祭祀建筑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图1-22 涅尔利河畔的圣母节教堂(1165)

12世纪后半叶,拜占庭祭祀建筑对古罗斯教堂建筑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俄罗斯大地上出现了一些塔式教堂,如,波洛茨克的圣–叶伏罗西尼耶夫修道院的主显圣容教堂(1161)、斯摩棱斯克的天使长米迦勒大教堂(1191–1194)、诺夫哥罗德的救主教堂(1198)、切尔尼科夫的帕拉斯科娃–皮亚德尼察教堂(12世纪末)就是这种教堂的范例。这些教堂保留了古罗斯教堂的圆弧顶外观,但有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痕迹。后来,在俄罗斯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四柱立方体、单圆弧顶教堂。如,诺夫哥罗德附近阿尔卡日的报喜教堂(1179)、普斯科夫城的米罗斯克修道院的主显圣容教堂(12世纪中叶),等等。

总的来看,10–12世纪古罗斯封建割据时期,在俄罗斯的各个公国内建造了一大批外观形状和内部装饰各异、带有地区建筑特色的教堂。但圆弧顶、圆筒形塔式的教堂是那个时期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一种流行的模式。

蒙古鞑靼人入侵后,在俄罗斯有大量的教堂、修道院、城墙、防御工事、建筑物被毁,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被屠杀,无数的文化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被抢走。蒙古鞑靼人的统治阻碍和破坏了俄罗斯各地的祭祀建筑的发展,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是个例外,因为蒙古鞑靼人的铁蹄没有到达那里。在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依然建造了一些教堂,如,诺夫哥罗德近郊利普纳的尼古拉教堂(1292)、普斯科夫郊外的斯涅托戈尔斯克修道院的圣母诞辰教堂建筑群(1310–1311)等。

13–15世纪,诺夫哥罗德依然是古罗斯文化艺术发展的中心之一,也是大贵族、富商聚集的城市。该城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建筑艺术发展的独特的风格和倾向。利普纳的尼古拉教堂(1292,图1-23)是一座单圆顶三柱教堂,由大主教克里门特出资修建。这座教堂不同于12世纪下半叶在诺夫哥罗德流行的教堂建筑的外观。教堂正面不是由三个壁柱隔开,而是一个平面整体,半侧祭坛也由三个减到一个,传统的石灰墙皮变为石灰加石子的墙皮,这些都是传统的单圆顶三柱教堂所没有的。此外,建筑师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堂建筑结构,没有使用拱状的屋顶结构。尼古拉教堂看上去敦实、坚固,体现出诺夫哥罗德的祭祀建筑的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像诺夫哥罗德郊外的卡瓦列夫的救主教堂(1345)、沃洛托夫田野上的安息教堂(1352)均是这种探索性结合的例子,表现出诺夫哥罗德的祭祀建筑发展的一种过渡风格。14世纪下半叶,诺夫哥罗德的圣约翰教堂(1384)、西蒙教堂(1368)等祭祀建筑多为单圆顶、四立柱教堂,其典型特征是外部装饰的考究:教堂正面墙上的壁槽里有绘画、三角形凹槽、浮雕十字架等装饰。诺夫哥罗德城里的费多尔·斯特拉基拉特教堂(1360–1361)、伊里因大街上的主显圣容教堂(亦称救主教堂,1374,图1-24)也是讲究外部装饰的祭祀建筑,显示出诺夫哥罗德建筑师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图1-23 利普纳的尼古拉教堂(1292)

图1-24 伊里因大街的主显圣容教堂(1374)

13世纪末,莫斯科公国的疆域不断扩大,政治经济地位迅速增长,随着基辅和全俄都主教彼得进入莫斯科(1362),莫斯科渐渐变成全俄的宗教中心。在伊凡·卡利达执政时期(1325–1340),莫斯科恢复了石建筑业16。14世纪,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17,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建造了石砌的安息大教堂(1326)、约翰·克利马修斯教堂(1329)、救主教堂(1328–1330)、天使长大教堂(1333)。遗憾的是,这4座教堂都未能保留下来。此外,在莫斯科远郊还修建了兹维尼戈洛德的安息教堂(1400)、科洛姆纳的安息教堂(1404)、兹维尼戈洛德的斯托罗热夫斯基修道院大教堂(1405)、谢尔吉镇的圣三一大教堂(1422)、安德罗尼科夫修道院的救主大教堂(1425–1427),等等。这些祭祀建筑的规模不大,主要用白石砌成,可以看出受到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一带的白石教堂建筑的影响。但是,这些教堂外观不像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一带的教堂装饰得那么华丽,表明莫斯科建筑师们更注重祭祀建筑的实用功能。

1480年,俄罗斯摆脱了蒙古鞑靼人的统治,开始走上全面复苏的道路。莫斯科公国在15世纪末兼并了罗斯的整个东北部,莫斯科从城市公国变成俄罗斯国家的首都,并且成为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中心,结束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特维尔等地展现古罗斯建筑发展的个别图像的时代。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为各种建筑学派、建筑风格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俄罗斯祭祀建筑的统一风格的形成。此外,俄罗斯国家财力的增加、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城市建筑提供了物质条件,饰面砖等新型建材的使用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设计可能。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莫斯科从全国各地请来了一些著名建筑师,还聘请意大利等国的建筑师来俄罗斯,开始建造克里姆林宫内的祭祀建筑群。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祭祀建筑群

14世纪在克里姆林宫内建成的4座教堂规模很小,且已陈旧不堪,与莫斯科的地位不大相称。因此,伊凡三世执政后,对几座旧教堂进行了改建,工程是从安息大教堂开始的。

安息大教堂(1475–1479,图1-25)建在原来的安息教堂(1326)旧址上18,由意大利建筑师亚里士多德·费奥拉瓦第(1415–1486)设计、普斯科夫的工匠们建造而成。

图1-25 А.费奥拉瓦第:安息大教堂(1475–1479)

莫斯科都主教指示,应当仿照弗拉基米尔安息大教堂的样子去设计安息大教堂。于是,费奥拉瓦第去弗拉基米尔城实地观看了安息大教堂,之后还在俄罗斯各地考察了许多教堂,最后才完成了克里姆林宫的安息大教堂的设计工作。

安息大教堂是一座5个圆弧顶、5个半弧形屋顶的教堂。其基座面积为40米×35米,用白石和“费奥拉瓦第砖”19砌成。教堂正面被3条壁柱纵向隔成四块间墙,一条由小柱和拱窗组成的装饰带把正面分为上下两部分,显得很有层次感。入口拱门框饰有彩色图案,两侧是天使和圣徒像,拱门上方的壁龛绘着圣母怀抱圣婴的壁画。

教堂内部的6根立柱把空间分成12个相等的中堂(分不出中堂和耳堂)。其中5个中堂的上方有圆拱顶,其余的中堂上方是交叉拱顶。在俄罗斯教堂建筑中,交叉拱顶系首次运用,以增大教堂内部的空间。当灯光通明的时候,教堂内部的空间更显开阔,很像一个世俗的会议大厅。教堂内的圣像壁有5层,高达16米,上面绘着69幅圣像。沙皇伊凡雷帝的“皇座”就摆在这个教堂里靠近南墙的圣像壁前。

安息大教堂是在莫斯科最早建成的一座5圆弧顶教堂。这座教堂既有圆弧顶、假连拱带、柱状檐壁等俄罗斯教堂的元素,也含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某些成分,是一座俄意建筑风格合璧的祭祀建筑物。

天使长大教堂(1505–1508,图1-26)是克里姆林宫内规模第二的大教堂,设计师是来自威尼斯的意大利人阿列维兹(?–1531)。

图1-26 阿列维兹:天使长大教堂(1505–1508)

天使长大教堂的名字来自《圣经》人物天使长米迦勒20。伊凡·卡利达大公执政时期,曾在克里姆林宫内建造过一座天使长大教堂(1333),由于内部空间拥挤,教堂在16世纪初被拆掉了。1505年,伊凡三世下令建造新的天使长大教堂。新建的天使长大教堂高达21米,保留5圆顶、6立柱、5半圆形屋顶东正教教堂的外形和格局,用白石砌成,配有白石装饰。天使长大教堂在外观结构上与安息大教堂相仿,教堂正面也用壁柱纵向隔成几个间墙,同时还用一根横向的“腰带”隔为上下两部分,使教堂获得一种世俗建筑的样子。若去掉这座教堂顶部的圆弧顶,它简直就像一座世俗建筑物。

天使长大教堂是一座俄罗斯祭祀建筑,教堂内部的6根立柱把空间隔为3个间堂,这符合俄罗斯教堂的传统做法,但大小拱窗的组合、带植物图案的壁柱柱头、威尼斯贝壳、雕刻的顶花装饰的外观凸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因此,这是一座俄意建筑风格合璧的祭祀建筑。教堂内部的中央圆弧顶绘制着《祖国》一画,其余四个圆弧顶内分别有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利、圣母和先知约翰的画像。天使长大教堂建成之初,内部墙壁上并没有壁画,到了伊凡雷帝时期才首次出现了壁画。但那些壁画在1652–1666年被一批新绘制的壁画所遮盖,长达几个世纪之久不见天日。20世纪50年代,苏联官方决定修复这个教堂的壁画,人们才看到伊凡雷帝时期的壁画原貌。

天使长大教堂是莫斯科大公们举办各种重要仪式,诸如大公出征前的宣誓、凯旋祭祖21的场所,还是存放历代大公们灵柩的地方。伊凡·卡利达的灵柩最先安放这里。此后,天使长大教堂就成了莫斯科大公们和14–18世纪历代沙皇22灵柩的安放处。

在克里姆林宫内建成一座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征的天使长大教堂,是16世纪初俄罗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出这个时期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倾向。

1484年在伊凡三世当政时期,在克里姆林宫的教堂广场上还修建了报喜节大教堂和圣母法衣存放教堂。

报喜节大教堂(1484–1489)是莫斯科大公的一座家用教堂,由普斯科夫建筑师克里克佐夫(生卒年不详)和梅什金(生卒年不详)设计的。在这块地段上曾有过一座木质报喜节教堂23,后几经改建,于15世纪80年代建成了如今的报喜节大教堂。这座教堂的外观把在普斯科夫常见的半圆形壁龛、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教堂的华丽装饰与早期莫斯科教堂的圆筒状主体等建筑元素糅合起来,成为一座聚合俄罗斯各地的祭祀建筑特点的大教堂。

报喜节大教堂的5圆弧顶置于圆鼓状屋顶上,中央圆顶高高地耸立在稍凸起的支撑拱门上。报喜节大教堂运用圆形拱顶(而不是帆形拱顶),这在俄罗斯教堂建筑中尚属首次,后来这种圆状型拱顶的教堂普及俄罗斯各地。

报喜节大教堂的内部空间不大,墙壁上绘有大量的圣像画和壁画。圣像壁系俄罗斯最古老的圣像壁之一。上面的圣像由著名的圣像画家费奥方·格列克和安德烈·鲁勃廖夫绘制,内容大都取自《圣经·启示录》的故事。1547年,这个教堂内部的许多圣像画被莫斯科大火毁掉。后来,从俄罗斯各地运来了大量的圣像画重新装饰了这个教堂。

报喜节大教堂的几个入门的装饰华丽,门框很宽,且布满雕花图案,具有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元素,但报喜节大教堂是普斯科夫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总体上还是显示出古俄罗斯教堂建筑的风格。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1484–1485)是一个单圆弧顶教堂。它曾是莫斯科都主教们和后来的俄罗斯东正教牧首的家用教堂。

这座教堂的半圆形拱顶由四根方柱支撑,盖在立方形主体上。拱顶上面有个圆柱形“望楼”,望楼上是顶部插着十字架的圆弧顶。教堂正面的白石墙面被隔为纵向三部分,中间部分下边是入门。四面外墙上,横向有龙骨、饰带和腰线等装饰,显得线条分明,很有层次感。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与对面的安息大教堂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因为这是座家用教堂,没有必要建造得很大。

伊凡雷帝钟楼(又名约翰·克利马修斯教堂,1505–1508图1-27)高耸在克里姆林宫内,是整个克里姆林宫建筑群的中心。这也是个教堂,因外形像钟楼,所以叫做伊凡雷帝钟楼。伊凡雷帝钟楼是由意大利设计师福里亚金设计建造的。这个钟楼教堂高81米,由白色大型石板地基、砖墙和拱顶3层构成。底层墙壁有5米厚,内部空间很小(5米×5米);第二层墙壁厚度减半,墙内有金属细条,内外的砖头均涂成白色;第三层墙壁厚度不到1米。钟楼顶部八棱塔上安放着插着十字架的圆弧顶,很像从塔顶长出来的一颗蘑菇,这个圆弧顶的尺寸不大,是沙皇鲍利斯·戈都诺夫执政时24才加上去的。

图1-27 福里亚金(小):伊凡雷帝钟楼(1505–1508)

伊凡雷帝钟楼里总共挂着21口大钟,钟名各异25,重量不一。如今,很难听到钟声齐鸣,因为它们已成为珍贵的纪念文物,而不当做教堂的大钟使用了。

伊凡雷帝钟楼在克里姆林宫祭祀建筑综合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似乎把克里姆林宫的几座教堂收拢在自己的周围,构成克里姆林宫的祭祀建筑群,成为整个莫斯科城市建筑的中心。

克里姆林宫的安息大教堂、天使长大教堂、报喜节大教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和伊凡雷帝钟楼是15–16世纪俄罗斯教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俄罗斯祭祀建筑的水平。

俄罗斯角锥顶祭祀建筑

圆弧顶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一个必具的特征。然而,对于擅长木建筑的古罗斯营造师来说,木质圆弧顶教堂建造起来比较困难,而角锥顶教堂易于修建,所以早在11世纪在维什哥罗德等地就出现了木质角锥顶教堂。某些祭祀建筑的研究者26甚至认为角锥顶教堂应该是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一个固有特征。

1513年,在亚历山大罗夫镇落成的三位一体教堂(如今叫圣母节教堂)是最早的一座用石头建造的俄罗斯角锥顶教堂。之后,角锥顶石教堂在俄罗斯遍地“开花”。角锥顶教堂不同于圆弧顶教堂,它给人以塔形建筑的印象,是16世纪俄罗斯祭祀建筑艺术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标志着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开始27

主升天教堂(1528–1530,图1-28)坐落在莫斯科的科洛缅斯科耶28庄园里,是俄罗斯最早的角锥顶教堂之一,也是在俄罗斯保留至今的一座八锥面石砌角锥顶教堂。相传,这个教堂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为纪念伊凡雷帝的诞生而下令建造的,建筑师是意大利人彼得·阿尼巴列(?–1539)。

图1-28 彼得·阿尼巴列:科洛缅斯科耶主升天教堂(1528–1530)

主升天教堂是一座塔式建筑,用砖头和白石建成。教堂基座的面积不大,内部面积也仅有100多平方米,但教堂高62米,角锥顶高高地耸入云霄,显得十分雄伟。主升天教堂主体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是八面锥体,由依墙方柱、阶梯拱门和拱顶组合在一起,支撑着巨大的角锥体;下层是四面锥体,其上部被三排盾状装饰29巧妙地遮住,与八面锥体上层连接得天衣无缝,根本看不出这两部分是如何衔接的。外墙的壁柱和飞檐很多,教堂四周围着一圈双层敞廊,整个教堂外观呈现出哥特式建筑的对称和谐。主升天教堂的外观、柱式、哥特式的高三角形前冲与传统的十字架圆弧顶教堂建筑外观截然不同,呈现出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一种崭新的形式和风格。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30(又名圣母节大教堂, 1555–1561,图1-29)屹立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场上,是俄罗斯中世纪祭祀建筑的一座丰碑。

图1-29 雅可夫列夫:莫斯科红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1555–1561)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由普斯科夫的一位绰号叫巴尔玛的建筑师雅可夫列夫(生卒年不详)设计的。这个大教堂的建成是沙皇伊凡雷帝“还愿”的产物。1552年,沙皇伊凡雷帝准备出征喀山,要与鞑靼人决一死战。在圣母节那天,他站在圣母像前,祈求圣母保佑他在喀山战胜鞑靼人。喀山战役胜利后,伊凡雷帝感谢圣母对他的帮助和庇护,遂下令建造圣母节大教堂,即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最初是木制教堂,后来改为砖石结构。这座大教堂历经多次的改建和重修,最后成为一个角锥顶和圆弧顶组合的东正教祭祀建筑群。这座教堂有9个顶部。中央的角锥顶最高,锥度为45度,高度达65米。其他的均为圆弧顶。8个圆弧顶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分两层坐落在八个方向,围着中央的角锥顶,连接平台把9个“塔顶”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金色、蓝色、绿色的圆弧顶象征着胜利的喜庆和永恒的欢乐。

从航拍可以照出8个圆弧顶构成的八角星状,八角星有几个象征意义。首先,数字8能让人联想到基督复活31和基督第二次降临的“第八世纪王国”;其次,八角星状由处在两个层面的四方交织而成,象征四部福音书传向四面八方……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内部空间不大,布置得也比较简洁,不像其他东正教教堂那样华丽,壁画大都是一些白底上的单色画,最主要的一幅壁画是《主进耶路撒冷》。

大教堂没有地下室,但有一个坚实的、砖墙壁厚达3米的底层。16世纪末之前,这个底层用作沙皇的国库,储藏过圣像、金条以及其他一些极为贵重的物品。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建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广场上有其特殊的用途:伊凡雷帝希望全莫斯科的信徒都能来这里祈祷,整个广场仿佛是教堂的祈祷厅,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就像教堂的祭坛。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一个奇葩,一座“举世无双的建筑”,标志着俄罗斯教堂建筑发展的新阶段。从不同角度观看,瓦西里升天大教堂都十分雄伟壮观,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俄罗斯著名的文化学家Д.利哈乔夫形象地说这个教堂像“一株偌大的植物,一簇盛开的花丛”。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命运多舛,在历史上它曾有几次险遭被毁的命运,但最终还是奇迹般地保留下来32。如今,这座大教堂属于俄罗斯国家保护文物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

17世纪上半叶,角锥顶教堂建筑在俄罗斯各地得到了普及。如,莫斯科南郊梅德维德科沃的圣母节教堂(1634–1635)、乌格利奇城的阿列克耶夫修道院的安息大教堂(1628)、莫斯科谢尔吉–圣三一修道院内的圣佐西玛和萨瓦基教堂(1635–1637)、莫斯科的圣母诞辰教堂(1649–1652),等等。这些角锥顶教堂建筑轻巧、挺拔,失去圆弧顶教堂的庄严、肃穆,凸显出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倾向。

图1-30 尼基特尼科夫院内的圣三一教堂(1631–1634)

大商人和教区教民在祭祀建筑的世俗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是这种祭祀建筑的“订货人”,建筑师是按照大商人和教民的要求设计的。莫斯科的富商Г.尼基特尼科夫院内的圣三一教堂(1631–1634,图1-30)就是17世纪的一座具有明显世俗化特征的俄罗斯教堂。在众多的俄罗斯祭祀建筑中,很少有过如此复杂、如此不对称的结构,显示出教堂建筑世俗化的革新特征。后来,在莫斯科及其郊外还建造了许多这样的教堂,如,别尔谢涅夫卡的尼古拉教堂(1656–1657)、奥斯坦基诺的圣三一教堂(1678–1692)等。

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引起了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不安和抵制。牧首尼康33上任后第二年,就下令禁止在俄罗斯修建角锥顶教堂,而把五圆顶教堂定为祭祀建筑的规范。然而,尼康的禁令无法阻挡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世俗化进程。17世纪下半叶,弗拉基米尔省吉尔扎奇的主显圣容教堂(1856)、莫斯科省伊斯特拉的复活大教堂(1858–1866)、雅罗斯拉夫尔的弗拉基米尔圣母像教堂(1678)、莫斯科省安宁诺的征兆教堂(1690)、伊凡诺沃省泰科沃的先知伊利亚教堂(1694–1699)等角锥顶教堂依然拔地而起,这表明这种教堂在俄罗斯的普及程度及其“顽强的”生命力。

“纳雷什金风格”祭祀建筑

17世纪初,俄罗斯建筑的世俗化进程已不可逆转,甚至在莫斯科内城和修道院的院墙建筑上也出现了追求华丽、美观的世俗倾向。莫斯科的新圣母修道院、顿斯科伊修道院、圣–丹尼洛夫修道院、谢尔吉–圣三一修道院墙上端装饰的饰物(瓷砖、白石刻花的锥顶)就是最好的例证。17世纪末,在俄罗斯渐渐形成了建筑的“纳雷什金风格”(亦称早期“莫斯科巴洛克”)。“纳雷什金风格”是一种受西欧巴洛克建筑风格影响的注重装饰的崭新的建筑形式,在祭祀建筑和世俗建筑中均有体现。这种风格的教堂大都建造在大贵族的庄园和领地,所以最初有人称之为“领地建筑”。后来“纳雷什金风格”建筑走出贵族领地,普及俄罗斯的城乡各地。

“纳雷什金风格”教堂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一般为四角形,上部为八边形,即“四角形基座上的八角楼”。其特征是整体结构的明快对称、顶端挺拔、层次分明、装饰丰富、色彩艳丽、细部加工精细。莫斯科的菲里圣母节教堂(1690–1693,图1-31)、莫斯科的鲍利斯格列勃教堂(1688)、圣三一–雷科沃村的圣三一教堂(1695)、乌波拉村的救主教堂(1694–1697)就是这种风格的祭祀建筑文物。

图1-31 П.波塔波夫:莫斯科的菲里圣母节教堂设计图

菲里圣母节教堂坐落在莫斯科河右岸,莫斯科北郊菲里村的纳雷什金34庄园里。1690年,建筑师П.波塔波夫35按照大贵族Л.纳雷什金的“订货”设计了这座家用的圣母节教堂,纳雷什金风格因这座教堂的建筑特征而来。这座5层塔式祭祀建筑是教堂与钟楼的合一,最顶层是钟楼,下两层是教堂。一层叫做圣母节教堂,有拱形回廊环绕,冬天可以供暖;二层叫非人工救主教堂,为纳雷什金亲自命名,以感谢救主在17世纪初俄罗斯历史的混乱时期拯救了他的性命。此外,还有三座宽敞的露天台阶通到教堂入口。因为教堂为大贵族纳雷什金家族使用,所以内部面积很小。然而,老橡木地板、精雕的圣像壁36、独具一格的拱门、圣像画“三位一体”、教堂内部的一切营造出肃穆的气氛,显示出主人的地位、身份、财富和华贵。

圣母节教堂的白石依墙柱、欧式回廊、彩色玻璃窗37、精美的白石雕充分展现出巴洛克建筑风格和装饰的华美特征。这座教堂宛如一座玲珑塔,被称作“俄罗斯建筑皇冠上的一颗钻石”,美得令人赞叹和窒息。

“纳雷什金风格”标志着中世纪俄罗斯建筑的结束和18世纪俄罗斯建筑史的开始。18世纪,俄罗斯建筑师借鉴和学习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形成了俄罗斯巴洛克建筑艺术。

彼得保罗要塞大教堂(1712–1733,图1-32)屹立在彼得堡市中心的彼得保罗要塞里,是18世纪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但已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的某些成分。

彼得保罗大教堂由瑞士血统的俄罗斯建筑师多梅尼科·特列吉尼(1670–1734)按照彼得大帝的命令设计38。这个教堂的落成与其说是为了纪念圣徒彼得和保罗,莫如说是赞扬彼得大帝的强国思想。

彼得保罗大教堂高达122.5米,曾是彼得堡城内最高的建筑物。这座教堂既不是传统的十字架5圆弧顶教堂,也不是17世纪兴起的四角形基座上八角锥顶教堂,而是一个体积递减的楼层式的长方体建筑物。这个教堂正面为蔚蓝色与白色,顶部为金色和银白色。教堂的外观简约,浅黄色的外墙、金色的顶部、朴实的外部装璜符合早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很像一个塔式风格的欧洲世俗建筑。唯有教堂长长的尖顶39上那尊拿着金色十字架的天使雕像,才会让人想到这是一座教堂。

图1-32 Д.特列吉尼:彼得保罗要塞大教堂(1712–1733)

教堂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圣像壁位于教堂东墙的祭坛后面,形状像一个凯旋门,上面有43尊圣者雕像,还刻着一些盾牌和交叉的剑,以彪炳俄罗斯将士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参加雕刻的有来自莫斯科的40多位雕塑家、细木匠和金匠。彼得保罗大教堂不像其他的东正教教堂,内部没有壁画,可有18幅福音书题材的油画。暖色的墙壁、高大的厅柱40、偌大的窗户、镀金的讲台、众多的雕塑、巨幅的油画41,这一切让教堂内部更像是大贵族官邸的华丽大厅,而不是教堂的祈祷厅。

彼得保罗大教堂还是存放俄罗斯帝国的历代沙皇灵柩的地方,彼得大帝及其家族的一些成员的灵柩就安放在这里。

古典主义风格的祭祀建筑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建筑衰落,开始了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时代。18–19世纪,在彼得堡、莫斯科和其他城市出现了许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42。在古典主义风格的祭祀建筑43中间,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和伊萨基大教堂很有代表性。这两座教堂是俄罗斯古典主义祭祀建筑艺术的丰碑,在彼得堡的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喀山大教堂(1801–1811,图1-33)的设计师是A.沃罗尼欣(1759–1814)。沃罗尼欣是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曾是А.斯特罗加诺夫家的农奴,后来成为自由民。18世纪90年代,他在莫斯科学习绘画和建筑,师从建筑师巴仁诺夫,还出国去瑞士和法国深造,回国后成为皇家艺术院教授。沃罗尼欣早期设计的建筑物规模较小,可造型华丽美观,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后来,沃罗尼欣的建筑设计渐渐转向古典主义。他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作是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这座宏伟的祭祀建筑屹立在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一侧的广场上,显示出俄罗斯帝国的力量和强大。

图1-33 A.沃罗尼欣:喀山大教堂(1801–1811)

喀山大教堂建成以前,在彼得堡曾有过一座规模不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喀山教堂,由建筑师M.杰姆佐夫在1733–1737年设计建成。那座教堂在18世纪一直是沙皇举行重大国务活动的场所。正是在这个教堂里,大主教Д.谢切诺夫于1762年6月28日宣布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全俄女皇”。后来,人们为了建造新的喀山大教堂而拆掉了旧的喀山教堂,又清除了周边一些建筑,辟出喀山大教堂前面的广场。

沙皇保罗一世是修建喀山大教堂的倡议者。1781–1782年,保罗漫游欧洲时,就看中了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他希望能在彼得堡建成一座类似的大教堂。1799年,保罗一世登基后不久,就下诏书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建造喀山大教堂。在当时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师沃罗尼欣的设计方案中标44。喀山大教堂于1801年8月27日破土动工,经过10年的建设后落成45

沃罗尼欣设计喀山大教堂时,充分考虑到沙皇保罗一世的圣旨,即它的外观要与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相似,还要有开放式柱廊,但在建筑处理上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有所不同,因为这毕竟是一座建造在彼得堡的东正教大教堂。

设计喀山大教堂时,沃罗尼欣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教堂的朝向问题。按照东正教教堂建筑的要求,祭坛应坐西向东,因此教堂正门应开在西面。可喀山大教堂的北面是彼得堡最繁华的涅瓦大街,是教徒进出教堂的最佳地方。这样一来,若教堂正门面向涅瓦大街,那么就不是向西而是向北,这有悖东正教教堂的朝向传统;若保持祭坛面向东,那么教堂正门对着的方向就不是涅瓦大街,而是一条小街。因此,为了不违背东正教教堂的朝向传统,沃罗尼欣让祭坛依然面向东方,然而把面对涅瓦大街的喀山大教堂北侧设计出一组开放式廊柱,显示这个祭祀建筑的宏伟和魅力,这是沃罗尼欣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喀山大教堂是一座后期古典主义(帝国风格)教堂,也是彼得堡城内最大的教堂之一。大教堂的长度为72.5米,宽56.7米,由主体部分和两侧的弧形柱廊构成。每侧的柱廊长度为42.7米。面对着涅瓦大街的北侧柱廊是喀山大教堂最壮观的部分。这侧的96根圆柱分成4排,构成开放式的半弧形柱廊,把大教堂的整个主体部分遮起来,只露出教堂中央的一座高达70米的望楼和圆顶。教堂北侧的半弧形柱廊像一只巨鸟展开双翼拥抱着面前的广场……

喀山大教堂墙壁上有若干大型窗户,外部装饰的浮雕、花纹图案十分精细考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教堂东门上方是雕塑家И.马尔托斯的大型浮雕作品《摩西在荒原琢水》,西门上方是雕塑家И.普罗科菲耶夫的浮雕作品《铜蛇十字架节》,此外,还有其他的雕塑作品。

喀山大教堂外壁的装饰、廊柱的外层、柱形栏杆和浮雕材料全部用多孔石灰石。多孔石灰石是一种特殊的建材,刚被挖出来的时候柔软,容易用刀和锯做成各种精细的饰面,但遇空气后就会愈变愈硬。这构成喀山大教堂运用建材的一个特色。

教堂北侧的街心广场中心有大理石的喷泉,大教堂北侧的两边分别竖立着1812年卫国战争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元帅和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的雕像纪念碑。

喀山教堂内部宽敞明亮,像一座装饰豪华的宫殿。厅内有56根玫瑰色的芬兰大理石方柱,分两排把内部空间隔成三间堂。教堂中间的4根塔柱支撑着工整、轻巧的望楼圆顶。圆顶直径为17.7米,外部用散射状的锻铁肋骨46支撑,四周有圆形窗户便于下面的空间采光。圣像壁47用白银铸成,地上铺的是马赛克大理石地板,教堂北侧有“入天堂之门”的铸铜大门。

喀山大教堂保存着1812年卫国战争和1813–1815年俄军进攻法国的许多战利品。其中有107面拿破仑各兵团的战旗、8个城堡和17座城市的钥匙,还有法国元帅达武的手杖,等等。1813年,库图佐夫元帅的骨灰安放在这里。如今,他的灵柩安置在北侧的副祭坛的墓室里。墓碑上方墙上镶着一块红色大理石板,上面刻着纪念性文字。

如今,喀山大教堂这座古典主义风格的祭祀建筑成为彼得堡的一景,吸引着俄罗斯国内外的游客参观。

伊萨基大教堂(1818–1858,图1-34)是俄罗斯最后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大型建筑,也是彼得堡规模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达尔玛茨克城的圣者伊萨基而建的,建筑设计师是奥古斯特·蒙费兰。

蒙费兰(1786–1858)是法裔俄罗斯建筑师。他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个马术教练的家庭。1806年入皇家建筑学校学习,1816年应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之邀来到彼得堡,担任皇宫建筑师直到去世。伊萨基大教堂是他设计的一个杰作,与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成为俄罗斯祭祀建筑的“双雄”。

图1-34 О.蒙费兰:伊萨基大教堂(1818–1858)

在彼得堡曾经先后有过三个伊萨基教堂48,最后一座伊萨基教堂49不符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心意,因此,他于1810年下令在全国招标改建伊萨基大教堂。А.扎哈罗夫、А.沃洛尼欣、В.斯塔索夫、Д.夸伦吉、Ч.卡梅伦等众多的著名建筑师投标,结果无人中标,因为他们的设计方案不是改建,而是重建教堂,这不符合亚历山大一世的想法。1813年,沙皇宣布新一轮的招标,法裔建筑师O.蒙费兰的方案50中标。大教堂于1819年6月26日正式起土动工。

但开工不久,人们就发现蒙费兰的设计方案有许多疏漏乃至错误,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由B.斯塔索夫、A.梅里尼科夫、A.别坦库尔、K.罗西、A.米哈伊洛夫等著名建筑师组成的建筑委员会修改蒙费兰的设计方案。他们保留了蒙费兰设计的伊萨基大教堂外观,而对教堂内部空间和一些布局作了修改,蒙费兰听取了建筑师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又拿出伊萨基大教堂的新的设计方案,这个新方案在1825年获得批准,随后伊萨基大教堂的建设重新开始。

伊萨基大教堂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艺术成就的结合,它的建设成为新技术手段的试验场。为了给伊萨基大教堂运送建材,人们专门铺设了铁轨,设计了起重机、转向轴承等设施。沙皇尼古拉一世和正教院关心伊萨基大教堂的建设,对建设的全程进行了监督。

伊萨基大教堂属于十字架圆弧顶的祭祀建筑,它的基座为方形51,建筑主体部分呈立方体52,教堂中央有一个巨大的镀金圆弧顶望楼53,弧顶上插着包金十字架54。圆弧顶为钢筋支架,它有三层相互关联的外壳。最下一层外壳为半球形,垂直放在铸铁横梁上;铸铁横梁构成第二层锥体外壳支撑着天窗;第三层外壳是用铜板包着圆弧顶的表层55。中央圆弧顶望楼被24根圆柱56环绕,四周还有4个尺寸较小的圆弧顶坐落在方体结构的钟楼上。

伊萨基大教堂的正面、后面和两个侧面均有柱廊。正面和后面的柱廊由16根高大的圆柱构成,两个侧面的柱廊由8根圆柱构成。每根圆柱57都是用整块花岗岩凿刻打磨出来的,花岗岩采自彼得堡的维堡山区,通过水路运到彼得堡,之后研磨加工后固定。教堂每一面的柱廊上方有三角门楣,每个门楣内装饰着取自圣经故事的浮雕作品。教堂正面的外墙贴着浅灰色大理石贴面58,内部装修使用了大理石、玉石、天蓝石和斑岩等高档建材。

伊萨基大教堂的入门两侧有两排立柱“镶边”,立柱由贵重的天青石加工而成。内部空间宏大,面积达4千多平方米。3个祭坛59可供12000人同时做祈祷。祈祷厅富丽堂皇,装修60使用了青铜、天青石、孔雀石、斑石等贵重的岩石;圣像壁由意大利白大理石和马赛克镶板结合而成;地板为灰色大理石,上面镶着红石英花边的马赛克。

教堂墙壁上有62幅马赛克画,图案多样,色彩丰富。此外,还有19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К.布留洛夫、Ф.布鲁尼、Ф.利斯、И.布鲁欣等人绘制的150多幅油画。教堂的外部(圆弧顶下部周围、外墙拐角处、三角门楣的两角和顶部)和内部有几百尊雕塑,其中有П.克洛德、B.维塔利、Н.皮缅诺夫、A.洛加诺夫斯基等著名雕塑家的雕塑作品。为伊萨基大教堂制作雕塑,他们还使用了当时最新的电铸术。

伊萨基大教堂建造了将近40年,有几十万人参加了建设,总造价为2300万卢布,仅教堂的装饰用金就达410公斤,可谓耗资、耗工巨大。但是,伊萨基大教堂成为彼得堡的一座标志性的祭祀建筑,与海军部大厦一起融入元老院广场的总构图之中。

卫国战争期间,伊萨基大教堂的金色圆弧顶和圆柱被法西斯飞机轰炸而遭到重创,但战后得以修复,如今依然以其古典主义建筑的全部壮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俄罗斯风格”的祭祀建筑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1837–1883,图1-35)是为了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一座祭祀建筑。早在拿破仑法军逃离俄罗斯的时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产生了要在莫斯科建造一座基督救主大教堂的想法。5年之后(即1817年10月12日),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奠基仪式在麻雀山上隆重举行。这个教堂最初是由俄罗斯建筑师К.维特贝格(1787–1855)设计的。维特贝格理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意图,他要把基督救主大教堂建在麻雀山61的坡前广场上,让莫斯科人都能看到它。

图1-35 К.托恩: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1837–1883)

设计基督救主大教堂之前,维特贝格认真研究了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既考虑到东正教教堂的种种“戒律”,也顾及古典主义建筑的要求,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创造性发挥。维特贝格的设计方案得到同时代的一些建筑师的认可,他们认为维特贝格的方案的新意在于教堂的棺材状的方体外观以及其十字形地基的象征意义。

基督救主大教堂由三层组成,寓意基督诞生、主显圣容和基督复活。同时,这三层也表现人与上帝的联系。第一层在地下,象征坟墓,1812年为国捐躯的英雄应在这里长眠;第二层在地上,其结构形状是十字架,这是大教堂的主体。“十字架属于人的精神生活部分,仿佛是死亡的肉体与不朽的灵魂的中间地带”,象征人的生命不朽和人的崇高精神;第三层是顶层,呈圆62筒状,由圆柱环绕(20世纪末重建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的这部分改为拱门形窗户),采光极佳,整个教堂充满光照,是神圣殿堂的象征。俄罗斯作家A.赫尔岑认为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顶层是“精神、静寂、永恒”的象征。

建造基督救主大教堂耗资巨大,为了运送建材还连通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有2万多人投入了这个建筑工程。但是工程进度很慢,7年时间还没有做完教堂的地基。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下令暂停了这个工程63

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在俄罗斯建筑上出现了“俄罗斯–拜占庭风格”。其实,就是给古典主义风格“套上”俄罗斯风格外衣。沙皇尼古拉一世喜欢这种风格,下令要以“俄罗斯–拜占庭风格”建造基督救主大教堂。这次,沙皇尼古拉一世没有在全国进行招标,而于1832年直接批准了设计师K.托恩(1794–1881)的设计方案。1839年9月10日,在莫斯科河附近的新址举行了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奠基仪式64

К.托恩是著名的古典主义风格的设计师,后转向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设计,成为俄罗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托恩出生在彼得堡一个德裔的珠宝商家庭,曾经是皇家艺术院的著名教授А.沃罗尼欣的学生,获金质奖章毕业后留校任教。1819年他去意大利深造,1828年回国后继续在皇家艺术院从事教学工作。1831年,托恩接受了基督救主大教堂的设计工作,他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并付诸实施。1854年,托恩被任命为艺术院院长。他的设计建筑主要有:彼得堡郊外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大教堂(1835–1840)、叶列茨升天大教堂(1845–1889)、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圣母诞生大教堂(1845–1861)、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1837–1883)等。基督救主大教堂是托恩设计的俄罗斯–拜占庭风格祭祀建筑的一个杰作。

基督救主大教堂几乎建了40年。外墙和内墙使用深绿色拉长岩、粉红色石英岩和各种颜色的大理石。1860年基建部分全部完工,之后又用了20年才完成了内部装饰和壁画的绘制。当时最著名的画家Г.谢米拉茨基、B.苏里科夫、B.维列夏金、B.马科夫斯基、И.普里亚尼什科夫、П.索罗金、M.贝科夫斯基等人参加了教堂里的油画和壁画的绘制工作;墙壁使用了白石灰,还用白石灰浮雕装饰大教堂的四壁,著名的雕塑家П.克洛德、A.罗干诺夫斯基、H.拉马赞诺夫等人参加了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雕塑创作。

1931年12月5日,基督救主大教堂被炸掉,在原址上辟出了莫斯科市中心的露天游泳池。

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拉开了宗教热潮的序幕,随之出现了重新修建教堂的运动65。在这种社会氛围下,1990年2月,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呼吁重建基督救主大教堂并且得到俄罗斯总统的首肯66。建筑师А.杰尼索夫、М.帕索欣、雕塑家З.采列捷里在原来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方案并得到认可。这座教堂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总共用了不到3年67的时间。

新建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基本保留了19世纪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外观,是一个外观雄伟、壮丽的祭祀建筑68。教堂的中央圆弧顶高达103.5米,下面不用三角拱帆支撑,显示出现代建筑的技术和水平。教堂主体被围墙顶盖住,四根方柱支撑着拱顶。4个小圆弧顶钟楼69位于教堂的四角,好像是中央圆弧顶的“卫兵”。

基督救主大教堂外墙被几个纵向壁柱分成几块隔墙,中央隔墙比两侧的更宽和更高,显得错落有致。教堂南侧有一个高阶梯通向教堂入口,两侧是禾捆型柱头的门柱。教堂外墙装饰着陶柱、饰板制成的壁缘和半圆柱支撑的拱弧。整个教堂有60扇窗户,保证了教堂内部的充足光线。此外,祈祷厅内还悬挂着3盏大型的枝形吊灯以及无数的照明设备。所以,当灯火打开时,教堂内部亮如白昼。

教堂主体由两层构成,上层是基督救主教堂,下层是主显圣容教堂。上层的中央祭坛为纪念基督诞生而设,右侧祭坛献给显灵者圣尼古拉,左侧祭坛献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中央的圣像壁由白色大理石制成,状似钟楼。

新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外观的某些细部、雕塑,内部的圣像画和壁画等方面与被毁前有许多不同,但在新建成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底层的走廊墙上贴的大理石板上,也像19世纪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底层的墙壁上一样,按照时间顺序镌刻着1812年在俄罗斯国土上进行的71次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伤亡官兵、勋章和奖章得主的人数,等等。此外,新教堂还保存着1812年战争从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到他战败后缔结和约的一些重要文献,表明新建成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没有忘记自己始建的初衷,它不但是一座东正教教堂,而且还是一座1812年卫国战争纪念馆。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重建是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建成是20世纪末俄罗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被誉为“世纪建筑”,永远载入20世纪俄罗斯祭祀建筑的史册。

如今,这座教堂重新屹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它那宏伟的外观吸引着观众和行人的目光,巨大的圆弧金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成为莫斯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基督救主大教堂庄严、肃穆、雄伟令人感到惊叹,完全可以与彼得堡的伊萨基大教堂相媲美。

在俄罗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重建教堂的运动至今依然在进行。据统计,从1900–2015年,在俄罗斯各地新建、重建或修复的东正教教堂有2万5千多座,平均3天就有一座新教堂出现在俄罗斯大地上,教堂的建筑速度在俄罗斯是空前的70。东正教教堂的外观各异、风格多样、规模大小不等,其中有的教堂,像莫斯科郊外的别列捷尔金诺圣伊戈尔教堂(2012,图1-36)在继承俄罗斯祭祀建筑的传统同时,还融入现代的建筑理念,使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最新的建筑材料。教堂不仅成为供教徒祭祀的场所,而且也成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精品,把俄罗斯大地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图1-36 А.希普科夫:莫斯科郊外别列捷尔金诺的圣伊戈尔教堂(2012)

1 高耸入天的十字架、色彩绚丽的圆弧顶、金碧辉煌的内部装饰、多彩的圣像和壁画。

2 安放十字架的圆弧顶是东正教教堂顶部的规范。十字架是基督战胜魔鬼和死亡的象征;圆弧顶是天空和天堂的象征;圆柱形主体是永恒的象征;基座的形状不一,其象征意义也不同:方形象征大地,圆形象征永恒,八角形象征指向伯利恒的明星,船形象征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3 门廊是教徒来教堂准备祈祷的地方。圣像壁顾名思义,就是画满圣像的一堵墙。圣像壁面向西,有三个门:中央的“圣障门”和南北两个侧门。“圣障门”上绘制着“报喜节”情景以及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位福音书作者传播福音书的情景。“圣障门”上方绘着圣像画《最后的晚餐》。此外,圣像壁两侧有两幅显眼的圣像,一幅是“受难基督”,另一幅是“怀抱圣婴的圣母”。此外,还有约翰等人的画像。圣障门前有一张“读经桌”(桌面呈坡形),上面摆着福音书、圣像或其他圣物。祈祷厅(亦称内中堂)是教堂里最大的空间,由立柱隔开数量不同的间堂。祈祷厅的立柱以及南、北墙上绘满福音书情节的壁画。这是教徒与上帝进行心灵交流的地方。祭坛厅是教堂的核心部分,是主逗留的地方。在祭坛厅里,最主要的位置上摆着一个方桌—供桌,其象征意义是:主曾不显形地坐在这里。此外,还有祭台(放着圣杯、圣盘、星状架、长柄勺子、刀、叉)、法衣法器和储藏室等。

4 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用基辅罗斯的十分之一税收供养这个教堂,故得名为十一税教堂。

5 之前这里曾经竖立着多神教的别龙神像。

6 据说,在19世纪还能看到这块地基。

7 17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奥克塔维阿诺·曼奇尼支持改建了教堂,使之成为一座乌克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8 在索菲亚大教堂里存有上百个石棺,其中就有智者雅罗斯拉夫和他的妻子伊琳娜的石棺。

9 基辅索菲亚大教堂并不是基辅城内唯一的大教堂。基辅洞穴修道院的安息大教堂(1073–1089)也是当时的一座颇具规模的教堂。

10 《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描述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夫维奇在1185年对波洛伏齐人的一次失败的远征,从而号召俄罗斯诸大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敌入侵。《伊戈尔远征记》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古罗斯文学的一座丰碑。

11 长度少7.2米,宽度少15.3米,只是比后者高2米。

12 格奥尔基大教堂在规模上仅次于索菲亚大教堂,有三圆弧顶,主体的形式严谨、简洁匀称,但富有韵律。

13 圣诞大教堂是诺夫哥罗德的教堂建筑中外形最匀称的一座三圆弧顶教堂。教堂规模不大,地基和砌墙主要用石头和平砖建成,十分牢固,保留至今。

14 安德列·鲍戈留勃斯基(1111–1174)大公当政时期。

15 教堂规模不大(17米×13.5米),蒙古鞑靼人入侵俄罗斯后毁掉了这座教堂。

16 B.叶尔莫林(1420–1481/1485),莫斯科的富商。他曾领导修建了克里姆林宫、谢尔吉–圣三一修道院等一系列祭祀建筑。此外,在他的领导下,还建造了弗拉基米尔的金门、尤里耶夫–波尔斯克的格奥尔基大教堂。

17 在中世纪俄罗斯,教堂、修道院是城市的防御工事。因此,在城市里容易被敌人攻破的地方往往修建一些教堂和修道院。

18 1326年,在伊凡·卡利达大公时期,这里建起第一座单圆弧顶的白石安息教堂。由于莫斯科大火和年久失修,这座教堂的拱顶已经出现裂缝,为了避免倒塌,内外均用圆木支撑。

19 这种砖的尺寸为28厘米×16厘米×7厘米。

20 在古罗斯,天使长米迦勒成为战胜外敌、鼓舞人民斗志的形象,人们对他尤为敬重。

21 如,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于1480年在库利科沃战役大败敌酋马麦归来后,就曾经在这里祭祖。

22 在这里安放的主要有伊凡·卡利达、伊凡三世、伊凡雷帝、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米哈伊尔·舒伊斯基、米哈伊尔·罗曼诺夫、阿列克谢·罗曼诺夫等人的灵柩。

23 相传,1291年这里曾有过一座木质的报喜节教堂,14世纪末又建成一座单圆弧顶教堂,1416年该教堂被拆除,在原地建成一座3圆弧顶教堂。

24 大约在1600年。

25 在后来增建的那层上挂着3口大钟,最重的叫安息大钟,有65.32吨;另一口大钟叫警报钟,重达32.76吨;最轻的大钟也有13.07吨。其他的18口大钟挂在钟楼的底层和二层,除了3口未命名外,其他的均有名称,如,底层的大钟叫“天鹅”“狗熊”“宽钟”“诺夫哥罗德钟”“罗斯托夫钟”“小镇钟”;第二层的叫“新钟”“未名钟”“丹尼尔钟”“聋钟”,等等。

26 如,著名的俄罗斯建筑史研究者П.马克西莫夫和Н.沃罗宁。

27 17世纪中叶,牧首尼康宣布角锥顶教堂不符合东正教的礼仪,禁止建造这种教堂。

28 这是大公和皇家的世袭庄园。在16世纪,这个庄园里建成了瓦西里三世的一座宫殿。后来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这里又建造了一座构造奇特的木质宫殿。

29 这是古罗斯木建筑物常用的装饰图案。

30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又名波克罗夫大教堂(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бор),“波克罗夫”(Покров)是俄文圣母节的音译,因此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也译为“圣母节大教堂”。它被这样命名,是因为伊凡雷帝认为圣母帮助了他。至于这座教堂为什么又称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因为俄罗斯著名的圣愚瓦西里死后葬在该教堂的副祭坛。

31 按照古犹太日历算法,基督是在第8日复活的。

32 传说,1812年拿破仑十分喜欢这个教堂,想把它运往巴黎,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而打消了念头。后来他撤离莫斯科的时候,命令把这座大教堂与克里姆林宫一起炸掉。导火索已经点燃,眼看就要引爆炸药,这时莫斯科城头突然下起一场暴雨,将导火索浇灭了。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得以保存下来。
十月革命后,1918年9月,苏维埃政权下令关闭这座教堂,大祭司约翰·沃斯托尔戈夫被处决,教堂财产被没收,教堂的大钟也被拉到炼铁厂化成铁水……30年代,当时主管宗教事务的人民委员拉扎利·卡冈诺维奇(基督救主大教堂就是他建议斯大林将之炸毁的)向斯大林建议把这座大教堂迁走,以供在红场上举行节日阅兵游行活动。据说,斯大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其实,是著名的建筑师П.巴拉诺夫斯基阻止了这座大教堂的拆迁。当官方让他考虑拆迁方案的时候,他断然拒绝拆迁这座教堂,还冒着生命危险上书斯大林,激烈地批评了拆迁方案。

33 牧首尼康(1605–1681),1652年起任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牧首。

34 Л.纳雷什金(1664–1705)是大贵族,彼得大帝的亲国舅,只长彼得大帝4岁。

35 П.波塔波夫(生卒年不详)是位农奴出身的设计师,莫斯科新圣母修道院和波克罗夫卡的安息大教堂据传有可能是他设计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教堂是纳雷什金风格的奠基人之一,设计师Я.布赫沃斯托夫的设计作品。

36 圣像壁的建筑师是К.佐洛托廖夫。由于教堂内部面积不大,圣像壁较窄,只能向纵向发展,成为9层圣像壁。

37 这是彼得大帝赠送的。据说,彼得大帝多次光临这座教堂。

38 据说,彼得大帝亲自参加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建筑设计工作。

39 长度为40米(亦有说34米)。

40 厅柱为绿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

41 有18幅圣经福音书题材的画作。

42 如,С.切瓦金斯基和Ф.阿尔古诺夫设计的彼得堡的谢列缅捷夫宫(1750–1755)、К.勃朗克和Ф.阿尔古诺夫设计的莫斯科库斯科沃庄园的库斯科沃宫(1769–1775)、А.科科林诺夫和Ж.瓦连–杰拉蒙特设计的艺术院大楼(1764–1788)、В.拉斯特雷利设计的斯特罗加诺夫公爵宫(1754),等等。

43 如,Ю.费里登设计的彼得堡叶卡捷琳娜教堂(1768–1771)、А.米哈伊洛夫设计的彼得堡叶卡捷琳娜教堂(1811–1823)、В.斯塔索夫设计的彼得堡主显圣容大教堂(1827–1829)、A.沃罗尼欣设计的喀山大教堂(1801–1811)、А.蒙费兰设计的伊萨基大教堂(1818–1858),等等。

44 А.扎哈罗夫、Ч.卡梅伦、Дж.夸伦吉、В.斯塔索夫、米哈伊洛夫兄弟等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都参加了这次竞标。

45 1800年11月14日,沃罗尼欣的设计方案中标。1801年1月17日,沙皇保罗一世下诏书,为该大教堂拨款284.34万卢布。

46 这是俄罗斯建筑师首次使用金属肋骨做圆弧顶的骨架。曾经有人怀疑这种结构的牢固性,但金属肋骨的圆弧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显示出其技术的完美。

47 由K.托恩在1830年设计。

48 1710年彼得堡刚建城,在靠近海军部大厦有一座带小钟楼的木制教堂。这座教堂本来是为彼得大帝而建的,彼得与妻子叶卡捷琳娜的婚礼就是在这个教堂举行的。因彼得大帝生日与拜占庭修士伊萨基的纪念日相吻合,故起名为伊萨基教堂。这个教堂的建筑简朴,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符合彼得大帝执政初期的俄罗斯祭祀建筑的风格。1717年,在涅瓦河畔,也就是距离如今大型雕塑作品《青铜骑士》不远的地方,建筑师Г.马塔尔诺维设计了一座多层钟楼的石制大教堂,名字也叫伊萨基教堂(于1727年建成)。但是,这座教堂建成后地基受涅瓦河水的冲刷严重受损,1735年的彼得堡大火又几乎将之毁于一旦。

49 1768年,按照建筑师A.里纳尔基的设计方案开始建造第三座伊萨基教堂。教堂的工期拖了很久,其间换了另一位建筑师B.博勃连纳,他对里纳尔基的设计做了较大的改动,结果建成一座不符合彼得堡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伊萨基大教堂。一位名叫阿基莫夫的青年军官从英国回到彼得堡,见到这座新建的伊萨基教堂后,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其建筑的低矮和风格的不协调。他把打油诗贴在教堂正门的时候被抓,遭到割舌和割双耳的酷刑,之后被流放西伯利亚。

50 蒙费兰为中标一下子提出24种设计方案:其中有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希腊风格的,甚至还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和印度建筑风格的。审核了蒙费兰提供的所有方案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圈定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伊萨基大教堂方案。

51 蒙费兰深知这个建筑物地基的重要性,因此,地坑中打进去的松树桩有24000(亦说10762)根之多。每根树桩直径为26 –28厘米,长度为6.5米,木桩间隔为26–28厘米。这是一项人海工程,仅地基建设就有12.5万人参加。

52 高101.5米,长111.28米,宽97.6米,占地面积10863平方米。

53 这个圆弧顶的外部直径25.8米,跨度直径为22.15米。圆顶总重量2226.5吨。其中金属用量为490吨铁,另耗费990吨铸铁、49吨青铜、30吨黄铜。

54 高度为3.45米。

55 建筑师蒙费兰模仿了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结构。

56 每根圆柱高度14米,重量为62吨。

57 每根柱高17米,重114吨。

58 教堂墙壁厚度为2.5–5米,外墙的大理石贴面厚度为50–60厘米,内墙大理石贴面为15–20厘米。

59 主祭坛是献给伊萨基的,右祭坛是献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左祭坛是献给受难者叶卡捷琳娜的。

60 内部装修花费了整整15年的工夫。

61 亚历山大一世称麻雀山为莫斯科的“皇冠”。

62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师帕拉迪奥(1508–1580)认为:“圆无头无尾,是一种表达永恒的最好的线条。”

63 按照维特博格的设计方案,基督救主大教堂是一个大型建筑群,要由几座帝国风格的大型建筑物组成。建筑群中心是基督救主大教堂,围绕大教堂要有巨型柱廊,还要有通往莫斯科的坡道和石砌沿河街。但是在麻雀山上建造这样一个大型建筑群的构思无法实现,因为麻雀山的山坡不断出现滑坡现象,再加上维特贝格缺乏组织能力,因此工程进度很慢。不久,专门委员会又发现维特贝格有滥用职权的行为,甚至还指控他偷盗国家财产。于是,他被没收了所有财产,流放到维亚特卡去了。

64 在这次奠基仪式上,人们从未建成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搬来一块基石,以表示对那座基督救主大教堂的继承,尼古拉一世亲自立下了奠基石碑。

65 1988年,莫斯科古老的圣–丹尼尔修道院的修复工程开启了莫斯科的教堂、修道院修建工作,随着这个工程的开始,在莫斯科、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和全国各地普遍展开了教堂的修复、重建工程。

66 1994年5月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Б.叶利钦下达了“在莫斯科重建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命令。

67 1994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1997年7–8月完工。

68 基督救主大教堂是放大了几十倍的古罗斯教堂,它可以把克里姆林宫内的伊凡雷帝钟楼轻松地放进去。

69 共有大钟14个,最大的重量为1654普特。

70 诸如,按照新设计方案重建的有纳登姆圣尼古拉教堂(1998)、哈巴罗夫斯克安息大教堂(2002)、赤塔喀山大教堂(2004)、佩列斯拉夫尔尼古拉大教堂(2005)、雅罗斯拉夫尔安息大教堂(2010)和坦波夫的主升天修道院的升天大教堂(2014)等;新建的有普罗霍洛夫卡圣彼得保罗大教堂(1995)、莫斯科近郊的圣格奥尔吉教堂(1997)、伊尔库茨克基督圣诞教堂(1999)、莫斯科的伊兹马伊洛沃圣尼古拉教堂(2000)、伊热夫斯克喀山圣母像教堂(2001)、叶卡捷琳堡滴血教堂(2003)、莫斯科圣三一教堂(2004)、萨哈林的圣三一村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2010)、莫斯科郊外的别列捷尔金诺圣伊戈尔教堂(2012)、伏尔加顿斯克基督诞辰大教堂(2014),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