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装产业与产业链

围绕着服装的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纤维的生产制造、纱线和面料的设计制造到服装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从世界范围看,服装产业链形成了其特定的运作规律,影响着服装企业或品牌的经营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因此,服装企业不仅要关注消费者的变化,还需要关注产业链的上游和辅助行业的变化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服装产业的重要性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依靠纺织服装产业起步。服装产业在解决就业、出口创汇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求都起着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率先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快速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2009年),我国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7.6万家,从业人数达640.9万人,服装产业的上游产业纺织业企业10.4万家,从业人数804.6万人。2011年,我国全社会的服装产量436亿件,服装出口总额1532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服装产业还承担着满足国内市场对穿着需求的任务,2011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约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

二、服装产业的特征

服装产业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产业部门,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产业细分:如根据产品档次、设计含量和目标消费者群可分为高级时装业、高级成衣业、成衣业等;也可根据在市场经营中的作用分为服装制造业、服装批发业和服装零售业等;但在多数情况下,行业内习惯按照产品类别和使用对象进行产业细分,即分为女装业、男装业、童装业、针织服装业、运动服装业、内衣业、皮革服装业等,而每一细分产业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更具体的品种。一般服装企业开始时从生产经营某一品种起步,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开始产品品种的延伸,进入其他细分行业,而小企业则可能专注于某一细分产业,以保持专业化特色。

服装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的分散性。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说法:分散型产业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环境,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分散型产业通常由众多的中、小企业构成。由于服装产业的分散性,造成产业内竞争激烈。造成服装产业分散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易于进入:开办一家服装企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

(2)历史原因:服装产业脱胎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造成产业的分散,至今仍对服装产业的结构有影响。

(3)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低投入、加工过程中相对的独立性以及劳动密集性,使服装产业不具备明显的规模效应。

(4)时尚和季节性影响:服装的时尚流行和季节性要求产品和式样快速变化,新产品开发的频繁,造成企业领先时间变短,使得大企业可能比小企业效率低。这在女装业中尤其明显。

(5)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区域性市场需求的差异,消费者对服装式样、颜色等偏好的多样化,大量生产的单一样式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穿着方式的需求,这是造成服装产业分散的重要原因。

(6)高库存成本或不稳定的销售波动:销售预测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带来高库存风险,使得企业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拥有大规模生产设备的企业不比小而灵活的企业效率高。

服装产业中不同细分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如男装业由于款式相对变化较小,标准化程度较高,易于规模化生产,我国大型服装企业,如雅戈尔、七匹狼等都以生产和销售男装而著称;而女性服装时尚性强、变化快,集中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服装产业链

现代服装产业和成衣生产体制可以说是近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纺织、染整加工技术的发展,化学纤维的发明和工业化生产,为服装的成衣化奠定了基础,而服装裁剪、缝纫机械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使服装从以传统的家庭为主的手工生产转变成为工业化的大量生产,大大提高了服装生产的效率。结果,服装由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成为在市场上大量销售的商品,服装市场便形成。反过来,服装市场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又对服装产业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着服装产业的进步。由此,服装原材料的供应、服装的设计生产和服装销售组成现代服装产业链和市场营销体系。

服装作为一种最终制品,其形态和功能的形成与原材料及其加工过程密切相关。大多数服装都是以纤维为原料,经纺织、染整加工而成纺织面料,再经裁剪、缝制而形成。从纤维到成衣,其形态和性能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这种变化最终适应了人们对服装穿着的需求。

上述的加工过程包括纺织服装工业的不同阶段。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服装产业链由一系列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密切相关的行业所组成,目的是为向市场提供能满足消费者穿着需求的各种服装。这些相关行业从加工对象和加工技术的角度可分为:纤维加工业和制造业;棉、麻、毛纺织业;丝织业;针织业;印染业;服装成衣制造业等,同时也包括向这些行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市场调查及商品企划等辅助行业。

从纤维或其他原材料到最终制品服装,直到向消费者销售,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如图2-2所示。其中的每一阶段都与服装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有密切关系。

图2-2 服装产业链

第一阶段为原材料生产阶段,由服装原材料的种植者和生产商组成。主要有纤维、纱线、织物、皮革、毛皮等的生产和经营企业。服装的色彩和质感等的企划始于这一阶段,属于服装生产的上游产业。这一阶段的原材料准备,主要是服装面料的准备到制成服装,并向消费者市场供应,最长需要两年时间。

第二阶段为服装服饰的加工制作阶段,由各种类型的服装服饰生产企业组成。其中有些企业集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另一些企业则自行设计,少量生产,同时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制作;还有的企业承接来样来料加工。这一阶段主要有女装、男装、童装、鞋帽以及服饰配件等企业类型。这些企业通常在销售季节的一年半到6个月之前开始企划产品并投入生产。但近年来快时尚品牌迅速崛起,对传统的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第三阶段为商品流通和零售阶段,由服装批发商、零售商等组成,也称为服装的下游产业。他们购进产品,批发给其他中间商或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有一些批发商或零售商与第一阶段的企业、第二阶段的企业联合,形成一体化经营,以便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批发商或零售商一般在销售季节的6个月到3个月之前开始购入准备换季销售的商品。

与以上三个阶段相配套的是提供信息、策划和咨询等辅助行业,主要有市场调查机构、广告策划和咨询机构、服装杂志社、商品企划服务机构、商品检测机构以及印刷、网络和视听媒体等。这些机构或组织通常与前三个阶段同步活动,为生产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展览展示等服务,或吸引消费者对即将或已经上市服装的关注。

服装产业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服装企业的产品设计、价格制订、营销渠道选择以及促销组合决策等都有重大影响作用。

■ 案例2-2

雅戈尔的产业链整合

雅戈尔集团是国内服装业的领军企业,创建于1979年。品牌服装是雅戈尔集团的基础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品牌服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垂直产业链。

1995年,雅戈尔成立营销公司,致力于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提升品牌形象。从1995年到1999年,雅戈尔花在销售网络上的钱就超过11亿。最多时在全国拥有超过6000个销售网点,之后雅戈尔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建立专卖店、旗舰店,其次是关闭或者回购那些经营不好的三线城市店铺,集中力量做一线城市。到2013年上半年,雅戈尔的销售网点为2786家,营业面积31.3万平方米,其中自营网点813家,商场网点1521家,特许网点452家。与此同时,雅戈尔将电子商务整体托管给代理运营商进行专业化运作,在天猫和京东搭建电商平台,作为传统销售渠道的有力补充。将销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雅戈尔拓展服装产业下游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在渠道拓展的过程中,和许多服装企业同样,雅戈尔也面临着存货销售期过长,库存成本过大的问题。为减少库存节约成本,2001年,雅戈尔和中科院合作进行了“雅戈尔数字化工程”。2002年,雅戈尔请安盛咨询对公司的渠道进行调整,重组销售网络。两者结合,建立了一套雅戈尔集团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供应链系统,有效地解决库存问题。各地的分公司和专卖店都被纳入这套管理系统,各地的需求、资源以及库存数据被集合起来。大大降低库存销售期,有效地控制成本,利润率的表现远远超过主要竞争对手。

雅戈尔同时还解决了对市场快速反应的问题。雅戈尔80%的销售都由自己的店铺掌握,能够最有效地掌握消费者需求。雅戈尔的店铺可以统计到具体哪一件服装被穿的次数,哪一种花色和款式最受欢迎。这些信息被整理后发到生产厂,一个月就可以把重新设计的衣服和款式送达到自己的店铺。这也是信息化整合产业链形成的优势。

为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压缩以节约成本,2001年10月,占地350亩的雅戈尔国际服装城全面竣工,集设计、生产、销售、展示、商务等于一体,被中国服装协会认定为国内最大的服装先进制造基地,形成年产衬衫1000万件、西服200万套、休闲服和西裤等其他服饰共3000万件的生产能力。此时,雅戈尔已经自主掌握了除原料和面料以外的所有环节。

2002年,一直致力于成衣制造和销售的雅戈尔提出“力争上游”的经营战略,即开始筹划进入上游的纺织面料产业。其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原因是当时服装产业的重要问题是产业上游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中游的生产和下游的销售。特别是在面料的创新、技术的提高上远远无法满足中游生产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雅戈尔不得不从意大利进口高档面料。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单纯地靠进口,一件西服在面料采购环节就需要45天,有时候要两个月,面料拿到后,进行制造,再到成品入库,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一个月,再加上从仓储到实体销售店的时间,做完整条产业链大概是三个月。采购环节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流程的进度,而且采购和物流成本很高。

于是,雅戈尔与日商合作投资一亿美元建立生产高端面料的纺织城。2003年,雅戈尔纺织城竣工,涉足高档面料的开发、生产,色织、针织、毛纺等项目相继投产,标志着纺织服装板块纺织面料、成衣制造、连锁零售一体化的战略构架基本形成,为雅戈尔的未来发展营造了新的平台。

纺织城建成后,雅戈尔面料自给率达到90%。通过自己生产,首先节约交易成本和财务费用,其次由于雅戈尔的上下游工厂全部集中在服装城,运输成本也得到降低。最后,高档面料的利润相比普通面料要高得多,从长远看,自主生产才能降低成本。自主生产更能有效地减少中转时间。虽然目前高档面料还不能完全自给自足,但已经不足以影响到雅戈尔的发展。

在整条供应链里,只有原料环节雅戈尔还没有涉及。公司没有放过这块节省成本和控制质量的空间。

2004年雅戈尔开始控制服装生产的最上游——原料。2005年8月,雅戈尔在新疆成立“新疆雅戈尔棉纺织公司”,进行棉花生产和纺织,从源头上控制棉纱的质量。雅戈尔老总说,涉足棉花种植业以及建立纺纱厂,目的不完全是赚钱,而是为了节省钱,毕竟多数产品是供自用的。没有中间商的存在,节约成本显而易见。同时还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并且保证产品质量。雅戈尔现在除了没有去放羊,其他与服装行业有关的都已涉足,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上游种棉花、中游做生产、下游做销售的服装企业集团。

资料来源:雅戈尔官网http://www.youngor.com/;苏益波.雅戈尔非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