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曦是我的硕士及博士,也是我当下的同事。

我和她的交集,始于1999年,那时她还是南师大的一个本科生,其间加入我的国家项目“苏南农村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调研。参与这一国家项目调研的本科生很多,有200余人。学生们热情很高,然而大多学生旨在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极少学生从中发现可以研究的方向,庄曦是“极少学生”中的一位。如她所说:“渐渐在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博士阶段开始关注流动儿童与媒介的研究问题,并形成了延续性的关注与成果。”可见在做学问方面她是个有心人。

庄曦不仅有心,而且颇具研究力。我的第二个国家项目“传播媒介对 ‘三农’的作用及指标体系研究”结项并付梓时,在专著的“后记”中,对参与课题的硕士及博士生分别给予过褒奖,对庄曦的评语是:“当指标的设立处于一种 ‘山重水复’的状态时,庄曦往往会突然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概念,令研究进程得以 ‘柳暗花明’。她的聪颖与研究能力是显见的。”《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人民出版社,2008。

本专著源于庄曦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流动儿童的媒介使用及其社会融合影响研究”。2016年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评审结果,该项目被同行专家鉴定为“优秀”。这一成绩的获得,显示了她的研究能力。

同时,本专著出版的意义也是必须给予肯定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单身迁移”转向“举家迁移”,由“临时的循环迁移”转向“事实”或“合法的永久性迁移”。迁移模式的结构性变迁使农民工二代问题逐渐凸显。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文化差异,移民二代往往会陷于“非整合”的“陌生人”困境,如何加快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进程,使他们在城市语境下真正融入社会之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媒介在流动儿童的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化角色,媒介作用的发挥从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网络的构建、身份认同的形成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群体社会融合的程度。庄曦的研究立足中国的本土化语境,结合移民的社会融合以及大众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双重视角,就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媒介接触活动及其社会融合情况做出调查与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主体角度对流动儿童的现实需求做出了集中表达,由此创建出从媒介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角度来推进移民二代社会融合的研究路径与框架。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角度的切入均以推进移民二代社会融合为目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目的极具积极意义。

研究成果以动态地调研追踪流动儿童群体认知、社交发展的状态,进而回应微博与微信等社交类媒体相继崛起、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卷入度越来越高的媒介及使用群体的变迁、发展等问题。专著中,作者指出流动儿童在与城市社会的文化融合、结构融合、心理融合中,主要会遇到三重困难:一是文化资本的累积遭遇现实障碍;二是同伴交流呈现非平衡性特征;三是自我同一性发展需求与社会排斥的碰撞易发危机。为此,专著从社会融合角度出发构建了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三个向度的研究框架:在文化融合的向度上,围绕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榜样学习与自我效能探讨媒介对流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在结构融合的向度上,考察同伴交往渠道的多寡等现实因素对流动儿童媒介交往热度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对其现实社会关系网络发展的作用;在心理融合的向度上,探讨大众媒介的认同赋予与流动儿童自身的认知及表述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从中解读了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困境及其弥合途径。

研究成果突破了原先大众对流动儿童的某些刻板认知,在流动儿童的媒介使用特征、互联网背景下流动儿童交往网络的新格局、社会舆论的“他者”书写与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研究角度及结论。比如:

研究认为,流动儿童在现实媒介的话语实践中并不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与解码者,在流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媒介并非绝对强势或独立地发挥作用,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流动儿童积极介入传播话语实践,尝试冲破歧视知觉,建构自我。其中,个体主观向上的驱动、外部的社会干预对于传播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外,流动儿童群体并非标签式的媒介暴力易染者,在他们身上呈现亲社会、高警惕性以及“第三人效果”的特征。只有当先验式的外赋身份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张力过大而无法调适时,部分流动儿童才会出现诉诸非主流文化途径的弱者的抵抗。

为此,在涉及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问题时,应突破关于该群体的刻板定位,正确引导并运用灵活的传播方法,增强自我效能,方能促进该群体的发展与融合。

研究成果最后从儿童发展的健康生态入手,结合政府、社区、媒介、学校、家庭五个层面的考量,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制定、社会干预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

专著持论严谨中肯,对研究媒介与农村问题的后继学人而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随着时代的进展,这一方向的研究,一定会有可继续深入与拓展之处,所以,在寄希望于这一研究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的同时,也希望庄曦能以此书的出版为基础、为动力,再攀高峰、更攀险峰。

为学生的专著作序,是件很高兴的事,高兴他们的成长,高兴他们从青涩的学子到成熟学人的华丽转身;也很感慨,感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肩负的压力,尤其是女性,为师为生,为妻为母,各个角色都得用尽心力,每个角色即便用尽心力也未必成功,而庄曦在每个角色场景中,似乎都游刃有余。多年与她产生交集的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深知她在其中心血的付出。但,也正是这不易,调动了她的潜能,激活了她极大的应对张力。相信未来一定属于他们这些有应对张力的年轻人。

是为序。

方晓红

2016年10月18日于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