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华大学的学生很少马虎
清华大学的学生很少出现马虎问题。为什么?在我跟随俞国良教授读研究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深深吸引了我。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著作,发现国内外鲜有人专门研究马虎问题。当时,我猜想马虎背后一定隐藏着尚未揭示的谜题。于是,我开始留心收集学生们的各种马虎问题,前前后后积累了上百个案例。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发现学生的马虎问题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特点。例如,一个学生若在数学上频繁出现信息收集方面的马虎,那么,在语文、英语、物理等学科上,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我认为,学生的马虎问题并不简单得像人们通常认为的主要与孩子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相反,这些问题更像是早期AI系统中的bug,主要是算法(底层系统)不够先进导致的。
那么,人类学习的底层系统是什么样的?它与马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研究这些问题时,R. M.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的信息加工学中的学习模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理论给了我重要启发。加涅的学习模型提出人的学习机制可以按照信息加工过程来构建模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类比参考的样例。有了理论指导,再结合大量的教学经验,我初步构想出一个涉及信息识别与输出、语义理解与记忆、逻辑推理、情绪与价值观管理,以及程序定制5个功能模块的学习系统框架。
2016年,我开始担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为了进一步解开马虎与学习系统的谜题,我组织开展了一项重要的学习机制调研——清华大学学生学习系统特征研究。我带领清华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其内容涵盖学生平时的做作业习惯与流程、审题习惯与流程、解题习惯与流程、简单题与难题处理策略等多个方面。经过精心筹备,我们招募了120多位清华大学的在校学生参与调研,共收集106份有效问卷,并对其中的50多名学生做了深度的口头访谈,从而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清华大学的学生正是因为学习系统漏洞少、效率高,才较少出现马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