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第一章 黄札的成书过程及版本系统

民国以前的《文心雕龙》研究,多为校勘、注释或只言片语的点评,对刘勰的文论思想既缺乏总体把握,又罕有细致阐发。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一书,打破了前代《文心雕龙》研究只重校注评点、忽略义理阐释的格局,标志着现代“龙学”的诞生。回溯《札记》的成书过程,清理其为数众多的版本,不仅对《札记》本身,而且对整个“龙学”史研究都至关重要。因为与其他“龙学”著作不同,现在通行的《札记》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大学授课讲义到二十篇札记的小书,以至后来的三十一篇全本札记,前后相续,历时既久,且后出版本序跋附录多有增益。另外,现在通行《札记》的各个版本,特别是大陆版本系统和台湾版本系统,由于所据“母本”不同,中间尚存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札记》“完稿于人文荟萃之北大”,成书于“中西文化剧烈交绥之时”,特殊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特殊的使命,使其“不仅是彦和之功臣,尤为我国近代文学批评之前驱”[1]。故而尝试论之,期望能有管中窥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