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米塞斯经济学的魅力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米塞斯在经济学发展史和现代经济科学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经济学理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拥趸。目前风头正盛的阿根廷总统、经济学家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和美国前总统候选人罗恩·保罗(Ron Paul)就是米塞斯的忠实粉丝。在《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中文版行将出版之时,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米塞斯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与米塞斯之间的传承关系,米塞斯在门格尔“原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基础上发展和创立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特点及其贡献,门格尔与米塞斯在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与精确的经济规律方面的共同追求,以及《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的魅力和重要性。

米塞斯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著作有不少。但是能够排在前五位的,应该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Priciples of Economics)、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以及米塞斯的《人的行为》。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创立了古典经济学。门格尔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方法论个体主义、主观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都是高度原创性的,而且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系统构建了局部边际分析法,其著作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建。凯恩斯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虽然对现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巨大,但无论从学理来看还是从政策操作来看,均存在重重问题,成为奥地利学派的“死对头”[奥地利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哈耶克(Hayek)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叫板凯恩斯,直至其1992年去世,而凯恩斯早在1946年就英年早逝]。米塞斯作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对门格尔创立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进行了非常彻底的主观主义和公理化改造,而且还做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发展,创建了行动学和与其行动学一致的经济学(米塞斯称其为“狭义经济学”或“交换学”)。

从思想内涵上看,当数《国富论》《国民经济学原理》《人的行为》最具思想深度和高度。从理论和方法论的原创性来看,上述五位经济学家各具特色,其中最具原创性的当数门格尔。米塞斯的《人的行为》也具有高度原创性,但他的原创性是建立在对门格尔经济学的主观主义改造和发展基础上的,属于继承、再创造与新原创的结合。这种主观主义改造把米塞斯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哈耶克在其1952年出版的《科学的反革命》(The Counter Revolution of Science)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过去一百年里经济学的每一项重大进步,都是向着不断采用主观主义的方向迈出了进一步。”米塞斯朝着主观主义的方向的迈进,其意义非同小可。比如,他把门格尔的财货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主观主义改造,把财货定义为实现个人行动的目的的所有手段。如果这些可支配的手段是稀缺的,它们就属于经济财货,包括有形的经济财货和无形的经济财货(服务),也就是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他把价值定义为行动的人赋予其行动的最终目的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至于手段的价值,则看它对于最后目的的达成有着多大的贡献。所以,手段的价值是从其可达成的目的的价值引申出来的。手段对于人之所以重要,只是因它有使人们达成某些目的的可能。稀缺的经济财货作为财富,其对于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需要如此看待。米塞斯把门格尔的需要理论做了主观主义的改造,从主观主义的角度来看需要。按此,在经济学领域,没有异乎价值等级的需要等级(比如分为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需要,以及维护人的福利的需要),唯一重要的是价值大小的排序,而价值反映在人的实际行动之中。对于米塞斯,不确定性内在于人的行动。行动的人在其行动中自然承担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情形下做出判断、决策和选择。因此,行动的人多多少少是个企业家。每个行动的人都要权衡取舍其目的和手段,选择其主观评价最高的最终目的,并按其主观评价选择匹配可支配的手段,以此采取某个相应的行动,并同时放弃其他的行动。不同的行动的人,也就是不同的米塞斯式企业家,从主观的角度发现财富的不同用途和价值。由此,每一个行动的人都从主观视角化生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财富世界。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和精确规律,是有关真实世界的真实的人的真实行动的经济学。它在经济科学中处于最核心的元经济学的地位。在发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过程中,门格尔和米塞斯的贡献厥功至伟。米塞斯通过对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理论的上述主观主义改造和发展,提出和建立了先验的行动学理论体系和与之一致的经济学。门格尔的“原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米塞斯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体系,属于一前一后的关系,类似于前者开辟了一个宇宙,后者则开辟了一个相应的平行宇宙。二者均有发扬光大的理由与价值,不能拿前一个体系否定后一个体系,也不能拿后一个体系否定前一个体系,应该将二者视为平行矗立的、傲视八方的两座经济科学高峰。

门格尔与米塞斯之间的传承关系:米塞斯事实上完成了门格尔的未竟之业

米塞斯和哈耶克成为大名鼎鼎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都要归功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创始人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在1903年圣诞节前后,米塞斯第一次阅读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正是通过这本书,米塞斯成为经济学家。根据《米塞斯大传》(Mises: The Last Knight of Liberalism)的介绍,米塞斯在接触《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时,还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国民经济学原理》帮助米塞斯理解了经济科学的实践本质,也获得以下洞见:自由企业和个人的自愿联合优于国家强制推行的方案。至于哈耶克,他自己经常提到,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米塞斯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有关门格尔与包括米塞斯、哈耶克在内的其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传承关系,哈耶克在为门格尔于1934年再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德文版写的英文“引言”中写道:“如果说在过去60年间,奥地利学派在经济科学发展中几乎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那么,这完全要归功于门格尔所奠定的基础。”他又写道:“奥地利学派成员的共通之处,以及那些构成其独到方面和为其日后成就奠定基础的东西,正是他们接受了卡尔·门格尔的传承。”上述两个观点,到现在仍然适用。哈耶克的这个“引言”,也收于门格尔于1976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英文版中。

哈耶克作为米塞斯的亲传弟子(但非后者在大学里带出来的学生),在为《米塞斯回忆录》(Memoirs)写的序言中指出了米塞斯及在美国以其为中心的奥地利学派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上,米塞斯和他的学生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他们当之无愧,尽管米塞斯只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一个分支——门格尔的理论已经被他的学生分割为两支,而且庞巴维克(Böhm-Bawerk)和维塞尔(Wieser)的亲密的个人友谊也随之破裂。我犹豫之后才承认这一点,因为我很期待维塞尔的传统得以延续——他的继任梅耶试图发扬这个传统。但是我的期望尚未实现,尽管继任者的作为或许比已经表现出来的样子更加富有成果。今天几乎仅仅在美国活跃的奥地利学派基本上是庞巴维克传统下的米塞斯学派,而维塞尔寄予厚望并且继承了他的职位的人却从未真正践行其承诺。”米塞斯及在美国以其为中心的奥地利学派的地位还不尽于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世界各国都有一批坚定的拥趸。而大多数拥趸均以米塞斯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马首是瞻。米塞斯从1945年开始担任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开设私人研讨会,一直持续到1969年。在1949年出版《人的行为》英文版后,米塞斯的行动学理论和与之一致的经济学日渐深得人心,他的周边还聚集了罗斯巴德(Rothbard)和柯兹纳(Kirzner)这样的顶级弟子以及社会各界同道。再加上参加过米塞斯维也纳私人研讨会的马赫卢普(Machlup)早在1933年移居美国,以及哈耶克在1950年迁往美国,二者与米塞斯有呼有应,有唱有和。美国自然成为战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众多同道。这种状况至今未变。

门格尔在其生前没有完成他最初有关国民经济学体系的宏大写作计划。在这个写作计划中,《国民经济学原理》只是第一部分,即引论部分。门格尔后来花费了很多时间修订《国民经济学原理》,很多章节几近定稿,他还试图实现最初的宏大写作计划,但其研究兴趣爱好越来越广泛,甚至涉及哲学、心理学和民族学等内容。“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但由于种种原因,门格尔没有完成其修订稿。他毕其一生,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的最重要贡献也就止步于此。但我们其实也不需要感到有多大遗憾。米塞斯创立的行动学理论体系是如此庞大,实际上帮助门格尔完成了他的初心,而且超越了其初心之所能企及。我们对照一下米塞斯《人的行为》所涉及的各章节,可以发现其范围已经完全覆盖了门格尔的原初计划,甚至有超越,比如涉及税收和关税等内容。

米塞斯“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特点及其贡献

米塞斯的行动学是他在过了知天命之年(50岁后)发展的,是基于先验论的有关人的全部行动的理论。米塞斯在1940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德文版,该书就是后来的《人的行为》一书的原型。该书出版后,由于纳粹德国正在欧洲发动战争,阅读到此书的读者较少。该书和米塞斯在1933年出版的《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德文版一书一起,提出了先验主义认识论。尤其是《国民经济学》一书及其进阶版《人的行为》一书,基于先验论,从“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一公理和其他少数公理出发,借助演绎推理,构造了其行动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米塞斯行动学的诞生和与其一致的经济学(交换学)的诞生。这种先验的公理属于逻辑公理,属于普遍为真的陈述,来自经验世界,但是独立于任何人的经验而成立,不能通过穷尽归纳法来证明,也无须证明,同时无法证伪。作为出发点的公理是真的,用于演绎的逻辑是真的,其演绎得到的定理和推论也是真的。

除了在思想领域的巨大贡献,米塞斯在经济学上的增量贡献是巨大的。其中包括:

■建立了行动学和与之一致的经济学(米塞斯称其为“交换学”),以及相应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对门格尔的“原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进行了进一步的主观主义改造,并从主观主义视角建立了广博庞大而系统的“化生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体系,完成了门格尔的未竟之业。

■在美国复活和弘扬了奥地利经济学派,使得美国成为全世界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究中心。

■系统发展了在门格尔理论里可见其原型的目标-手段分析法。

■论证了计划经济的不可计算性,即不可行性,预测了苏联模式终将失败。

■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预测到大萧条的发生。

■创立了自己的货币理论,将边际效用分析法运用到货币供求,填补了门格尔货币理论留下的空白(通过提出回归定理,借以识别货币价值中来自交换媒介这个功能的价值成分),整合和统一了之前整个经济学科中相互割裂的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

■基于其恩师庞巴维克的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提出了独到的利息理论。

■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家理论与市场过程理论。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门格尔与米塞斯的共同追求: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与精确的经济规律

门格尔强调在经验领域紧紧扣住因果关系探究经济现象本身的本质,分析了经济现象的本质,演绎和提炼有关经济现象的一般和精确的规律。在《国民经济学原理》的序言里,门格尔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批评了德国历史学派的问题。他认为不能否定经济现象具有规律性,否则就否定了经济学作为“精确的科学”的地位。他指出,“经济生活现象也如同自然现象那样严格受制于其规律”,经济现象“背后的一切规律,恰如化学规律独立于对其加以应用的化学家的意志之外一样,也是独立于我们的意志之外的”。他反对那种只是凭借人类的自由意志来否认经济现象具有规律性的意见,强调“理论经济学不研究经济行为的实用建议,它研究人类为满足其需要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不同意有些人反对全然独立于人类意志之外的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的观点。而这种规律性,正是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门格尔强调,“在本书中我们特别关注对与产品与其生产要素有关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从而“要从统一的视点出发,确立一个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统括一切价格现象(从而也包括利息、工资、地租等价格现象)的价格理论,而且还为了扼要阐明那些从未被人充分理解的其他许多经济现象”。

米塞斯强调其行动学和经济学属于先验的理论,也强调探究经济现象的本质,推演精确的经济规律。米塞斯强调先验论,也有与主流经济学对垒的必要性。但是,这引起了很多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感、抵触和敌意。主流经济学家强调实证,用经验去验证经验,把握不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有关经济现象的一般的精确的规律。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举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主流经济学家的问题:“当你看到一个人跑得很快,但缺失一只胳膊, 如果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缺只胳膊是他跑得快的原因,你自然就会号召其他人锯掉一只胳膊。”正因如此,张维迎教授又引用了一句哈耶克的话:“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解读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其实,米塞斯的先验论与门格尔在经验领域提炼精确的规律的方法,在具体实际做法上基本没什么差别。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的序言中强调,“在本书中我们特别关注对与产品与其生产要素有关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而且,在正文开篇第一句,门格尔就写道:“一切事物都受制于因果律的支配。这是一大法则,无一例外。我们若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去找寻这个法则的反例,那也将是终归徒劳无果。”门格尔的全书论述,强调人都有维持其生命和福利的需要,又提出人的需要满足依赖于支配和消耗财货。这个出发点既可视为经验事实,也可视为一种先验公理。这与米塞斯将“人的行动都是有目的的行动”这一公理作为出发点完全类似。米塞斯的出发点既可视为一种先验公理,也可视为一种不可推翻的经验事实。无论是门格尔还是米塞斯,其概念定义和推理,均严格遵循因果律和演绎逻辑,二者的经济学理论与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哲学抓事物的本质这一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门格尔是在经验领域之内,通过逻辑演绎,尤其是发掘各种基本经济要素和经济现象之间的种种因果关系,推出诸多一般经济定理,发现种种一般经济规律。这谈不上是“先验论”,而是“经验的方法”。我们如果把门格尔的上述出发点定义为先验的公理,那么将门格尔的研究方法归类为先验论也是可以的。

由于门格尔强调在个人的自由意志之外存在着一般经济规律,恰如化学规律独立于对其加以应用的化学家的意志之外一样,一些历史学派学者认定甚至批评门格尔属于“先验论者”。如果说门格尔的这种看法是先验论,那么所有化学家也是先验论者。如此区分是否属于“先验论者”,似乎意义不大,无关宏旨。按道理,先验的一般规律,既不能被经验证明,也不能被经验否证。但是,由于门格尔并不将自身理论视为先验的理论,他欢迎用经验来检验其所阐述的理论。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必须一方面将前人的见解作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但另一方面亦必须毫不畏惧地呼吁对之加以检验,用经验检验学说观点,以事物的本质检验人类思想。”

在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原理》之后,门格尔也成了“前人”。按他自己的话,他在要求人们对他自己探索和提出的一般经济规律加以检验。门格尔的这种态度是对的。其实,无论一个命题是否属于“先验”的一般经济规律,无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先验”的或者一般的规律,人们一般都会借助经验去验证一下,这其实是常人深化认识的一个不大靠谱但经常不得不用的方法。这种验证有助于深化大家对经济规律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即便不能完全证明,也可以有所佐证;即便不能证伪,去尝试一下证伪也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

很多经济学家热衷于发现有关经济现象的一些经验规律。对此,门格尔和米塞斯的态度截然不同。门格尔认为,理论经济学的任务是发现经济现象(比如价格和货币现象)的本质和精确的规律。但他对经济学家热衷于提炼一些经验规律持宽容的态度。他认为,经验规律不精确,其不精确程度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可能有用。比如,金融领域存在“二八定律”,这就属于一个不大精确的经验定律。按此,金融机构从20%的客户获得80%的收入。随着中国政府推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和金融机构发展自身业务的需要,金融机构改进了对过去被其排斥或者服务不足的群体的金融服务,其结果就可能会打破“二八定律”。与门格尔不同,米塞斯则对经验规律毫不宽容、毫不妥协,反对用经验检验经验的任何科学性(包括反对证明和证伪)。米塞斯的坚定立场无疑得罪了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无疑要砸他们的饭碗。这也部分解释了大名鼎鼎的米塞斯为什么在美国的大学里不能得到一个正式的教授席位。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中文版是及时雨

米塞斯属于高产作家。当前米塞斯的中译本著作有不少。首先是米塞斯的学术论著中译文,比如《人的行为》、《货币与信用理论》(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社会主义》、《自由与繁荣的国度》(Liberalism: The Free and Prosperous Common Wealth)、《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An Essay on Method)、《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Economics)等;其次是米塞斯的自传,比如《米塞斯回忆录》;还有有关米塞斯其人其事其论的著作,比如《米塞斯大传》、《米塞斯评传》、《米塞斯夫人回忆录》(My Years with Ludwig von Mises)、《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入门&米塞斯思想精要》(An Introduction to Austrian Economics & The Essential Mises)等。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一直缺乏米塞斯讲座集、演讲集以及书信集。《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是米塞斯在1940年流亡美国之后的经济学讲座和演讲精选集,更加口语化,更加直抒胸臆,无疑部分填补了现有米塞斯中译本著作的空白。对于大量渴求真知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米塞斯的主要学术论著是非常严谨的,倚重作为其论证出发点的公理和演绎推理。在一些相对次要的学术论著里,他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指责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和观点,包括同门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哈耶克的理论和观点,有时甚至到了直接贬低鄙视其人的地步。这种直言不讳和干脆利索,有点像是经济学界的“包青天”。

不过,《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的风格不同于米塞斯的学术论著。其中,他点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阐述经济学理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分析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看法,娓娓道来,妙语连珠,深入浅出,一语中的。比如,书中写道:“如果未来是已知的,我们就不会是人类,我们也不会是自由的,我们不能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我们将只是蚁冢里的蚂蚁。当前世界上存在将人类变为蚂蚁的压力,但我不认为这种趋势将会成功!”计划经济者就必须认定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未来是已知的。只有这样,才能搞计划经济。米塞斯指出:“经济学中不存在恒定的数量关系,因此不可能测量。而若没有测量,经济学的定量化发展就不能产生。”这也体现了他否认计量经济学家的努力的有效性。这些计量经济学家从经验角度提炼经济现象之间一些相关性即经验上的规律性,而这些经验上的规律性,甚至经验规律,都是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也是测不准的。有关经济史研究,米塞斯在书里评论道:“经济史当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人的行为领域,统计学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式。统计学描述事实,但除了该事实,什么也证明不了(确实,有些统计学家是‘骗子’,而且事实上,某些效力于政府的统计学家得到任命很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目的)。”可以看出,米塞斯的眼光毒辣,说话不留任何情面。

在本书中,米塞斯解释了德国和奥地利恶性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人类如何从诚实货币逐渐走向不诚实货币,为什么要恢复金本位制,货币注水与信用扩张问题,大萧条与周期波动的成因,“社会保障”税的去向问题,凯恩斯理论及其政策意蕴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与私人产权的重要性。本书也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评述,令人感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书中的很多内容是在专著和自传中找不到的。

本书的译者风灵(吴荻枫)老师是年轻的女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专家,风华正茂,以研究、引介和传播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为其志业,对此满怀豪情。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她的很多有关讲课课件和文章。我也有幸与她一起开设过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线上课堂,一起参加过一些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讨会。她在不久前移居加拿大,但在国内一如既往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感谢她付出艰辛努力,为我们提供《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这样难得的精神食粮。

掌握《人的行为》里的行动学与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论,辅之以通过阅读《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一书来进一步汲取米塞斯的洞见,就等于为洞观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问题配备了火眼金睛。无论是经济学小白还是资深经济学者,《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都开卷有益。特此推荐。

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24年10月16日于北京颐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