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朕,永乐大帝!

李景隆很慌。

今天傍晚,他跟大多数人一样。

吃过饭后就在等着天幕。

本来只是看看以图消遣。

然而看着看着他就发觉不对劲。

他好像,吃瓜吃到自己身上了。

当看到那弹幕将自己同战国奸臣郭开相提并论时,李景隆没有半点犹豫,果断叫上车夫。

连夜赶来皇宫。

他坐在马车内,整个人都有些恍惚。

他不知道自己面见圣上后要说什么,只是知道主动去的话或许会死的好看一点。

然后,他在路上遇到了齐泰和黄子澄。

李景隆突然发现,自己没那么紧张了。

“正学先生没来?”

眼见也快到皇宫了,李景隆也不坐车了,下车同二人一起朝皇宫走去。

齐泰摇摇头:“正学先生尚在汉中府教学,即便要回来也要一段时间。”

“好吧。”

李景隆叹了口气。

接下来还有一段路程,三人就默默走着,再没交流。

而不等他们走到皇宫,天幕的暂停便结束了。

永乐大帝的声音继续响起。

好在,接下来的故事跟他们没多少关系。

万历元年。

乾清宫。

年仅十岁的万历小皇帝朱翊钧望着天幕。

清澈的瞳孔中倒映出明成祖朱棣的影子。

在他手边,是一本泛黄的类似连环画般的图书《帝鉴图说》。

这是去年隆庆六年十二月,先生给他的,初得时,他很开心。

因为这是他能够接触到的最接近玩具的东西。

一页图画,一页文字。介绍了历代帝王得失。

但对本朝皇帝却言之甚少。

朱翊钧一直对靖难往事很感兴趣,但书中关于朱棣的只有一句:

“成祖桓桓,定鼎冀方。两京雄峙,巩固金汤。”

先生不愿与他提及那段不详往事,大伴也不愿说。

好在,现在有了天幕。

天幕真是个好东西。

张居正此时就陪坐在朱翊钧身旁,他见小皇帝看的认真,并没有搅兴。

只是心中默默记下,日后要提点几句,莫让陛下学了洪武永乐嗜杀的那一套。

【永乐元年,朕继承父皇遗志,欲北迁国都,改北平为北京行在。】

朱翊钧眨眨眼,瞥了一眼张居正。

他很疑惑,为何迁都会是继承遗志,又为何一定要迁都。

张居正能位极人臣,观察力自然不弱。

主动解释道:

“我圣朝立国之初,久不定都,直拖至洪武十一年方以应天府为京师,陛下可知缘由。”

朱翊钧摇摇头:“请先生赐教。”

“盖因先朝蒙元,虽败不绝,退守漠北,以胁边境。”

“若以应天为都,则北地遥远,兵不能及,君将难通。”

朱翊钧眼珠一转,很快想明白了其中道理。

一方面是北元威胁,另一方面,天高皇帝远,太祖是怕守将兵变。

毕竟这种例子,历史上并不少见。

他突的想起当今明朝,设有南北二都,不由得问道:“那太祖为何不在北地设一陪都?”

对于朱翊钧会主动提问,张居正感到很满意:

“建都之事非一朝一夕能成,当地豪族、百姓、钱粮、军卒等,无一不需要考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立大都于北平,即便退走,其余威仍在,党羽尚存。”

“一国之都不可轻率而定,故太祖取了个折中法,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凤阳府为中都。”

“但开封府地处平原,无险可依,不久便弃用。改而派三王镇守边疆。”

“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懿文太子巡抚关中地区,欲迁都关中之地。但事与人违,太子归来后一病不起,次年薨于应天府。”

“此事遂不了了之。直到永乐朝时,历经数年,方才迁都成功。”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点点头,相较于一开始时的气愤,知道丧妻丧子时的哀伤,他现在心境已经平息不少。

面部表情也缓和下来。

“你小子还是干了点人事的。”

燕王朱棣立侍一旁,不敢接话,他怕下一刻天幕就给自己整个大活。

现在最好的行为就是没有行为,降低存在感。

【朕为藩王,即为诸王之最。朕做帝王,便要做帝王之最。】

【后人多以为朕内心有愧,故兢兢业业,开千秋大业。】

【实则,朕不过是想要证明,证明朕,不弱于大哥,更不弱于那小侄子。】

【文治武功,朕皆极力而为,终身不怠。】

【朕,典藏万卷,修《永乐大典》,辑录古籍两万余卷,继华夏之学,成文治正统!】

【朕,定鼎幽燕,选贤任能,承先帝之志,卫大明江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朕,浚河通漕,广修长城,连南北之地,屏边疆之敌!】

【朕,南定交趾,六下西洋,威仪四方,厚往薄来,万邦来朝!】

【朕,五征漠北,犁庭扫穴,海镇鲸波,设官厂于满剌加国(马六甲海峡),剿辽东倭寇,册琉球中山王以固海线!】

【朕,九边联防,三分戍守、七分屯种,建神机营,火器革新,五军分制,炮骑结合!】

【......】

【纵观永乐一朝:】

【刚柔并济!】

【其文以《圣学心法》标榜儒家仁政,辅以厂卫之严监管百官。】

【其武倚靖难功臣军事贵族,又用文官系统制衡军权。】

【其宗教礼道尊佛,西敕藏传佛教,东封武当道教。】

【其执政则文治制度化,武功常态化:】

【五次北征耗银2000万两,而以运河漕运与朝贡贸易补充财力。】

【既严酷镇压建文旧臣,又主动吸收方孝孺门生参与《永乐大典》编纂。】

【永乐一朝,矛盾而统一!】

【穷兵黩武而“天下太平”!】

至此,视频结束。

但其透露出的信息却让不少观众一头雾水。

实在是,相对于靖难之役之前的来说,这位永乐大帝的下半生,讲的有些太快了。

但众人仔细想想,倒也能想清楚其中缘由。

这位大帝,究其一生,文治武功,皆是不凡,建功立业,比比皆是。

若真要一一列举而出,详述其实,则所耗时间必定巨大。

说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或许有些夸张。

但一时三刻说不尽,却是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即便如此,其中字词也值得细研。

永乐一朝能称盛世,必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