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区域劳动关系治理
- 翟玉娟 石秀印 彭光华
- 3450字
- 2025-05-14 15:52:56
第一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各国劳动关系有相同的特征,但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地域性劳动关系又受地域、行业、企业、劳动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一个行政区域为范围进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应根据当地的劳动关系特征建立相应的治理体系,形成治理的思路,劳动关系治理体系是针对劳动关系的现状、特征、规律形成的框架、制度、政策。“体”,是对区域劳动关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系”要求对劳动关系的治理形成相互衔接、配合得当、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和方法,整合形成区域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一、建立区域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一)党政部门的领导、统筹与协调
当前,中国劳动关系既不同于西方对抗式的劳动关系,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行政关系,而是具有其强烈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要在党的领导下实施,《构建意见》从战略的角度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工作体制上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以及法治保障。劳动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与其他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相互交织和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部门等与劳动关系直接相关的职能机构只能在部门职责范围内开展业务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劳动者入籍落户、安全健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只有依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职能,才能让相关职能部门共同重视劳动关系并参与到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保障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实践中得到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领导协调机制,由当地党政领导领衔,依据党的政策、方针,统揽劳动关系全局,确定构建工作重点,把握劳动关系方向,根据区域劳动关系特点制定当地的劳动政策,及时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整体提升治理劳动关系的能力。参与和谐构建的部门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外,还应包括党建、工会、住房、财政、公安、教育、司法、宣传、运输、安监及基层政府机构,多个部门在本部门的职责工作范围内出台配套措施,支持改进区域劳动关系,形成以当地党政部门为领导,各部门、各街道参与的交叉性、立体性的系统化协同区域劳动关系治理架构。党政主导协调劳动关系适合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内在特征和规律,是中国式区域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模式的典型特色。
(二)三方机制发挥职能
三方协商机制是多元社会中协调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的一项基本制度。[3]我国在国家和省市地方层面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虽然作用受到了普遍质疑,但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形成一种三方协商的意识、习惯和空间。尤其是将三方机制落地到行政区、街道基层,可以起到协调基层劳动关系的功能,有助于三方协商机制发挥实效。目前在区及街道层次,三方机制中的政府、工会组织比较健全,但企业方代表组织残缺不全,有的地方有雇主组织,但没有开展相应的活动,有的是根本就没有雇主组织。例如,在惠州大亚湾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前,没有建立三方协商机制,原因之一是区域性的雇主社会组织不发达,虽有商会,但商会力量弱,试验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区域及街道的三方协商机制,探索基层三方协商机制的功能。后来在多方努力下,成立了惠州市企联大亚湾分会,招聘专业人才从事企联工作,企联成立后积极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活动,形成了“培训+咨询+资源链接+政策贯彻”的服务模式。在培育培养企业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上,成立区级和街道三方协商机制,建立三方例会制度,分析研判辖区劳动关系形势,解决辖区内重特大劳资纠纷,探索中国基层三方协商机制之路。
二、构建行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行业劳动关系治理是根据区域内行业特点,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广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行业范围内开展劳动关系治理。大亚湾区行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发挥行业社会组织联络凝聚作用,开展行业自律;二是根据行业长期劳动关系治理的经验、传统、特点总结出适合在本行业推广的和谐劳动关系模式。
(一)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社会组织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中承担着上传下达、自我教育、权利维护、沟通协商、同心构建、利益分享的功能。《构建意见》提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中要有社会协同,在具体方法上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在构建力量上提到了党政力量、群团力量、企业力量、社会力量的统一。行业社会组织属于社会力量,可以组织发动和指导帮助行业内企业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在行业内形成自律、自治、自我监督的氛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前,大亚湾区已有交通协会、旅游协会等行业社会组织,但覆盖面小、开展活动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后,通过沟通协调、促动带进等措施激活现有的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双向意见传导功能,从上到下地落实和谐构建,从下到上地反映诉求、汇集意见、参加决策。例如,惠州大亚湾区旅游协会积极配合政府和谐构建工作,规范行业劳动用工,组织行业技术培训,利用平台优势,开展行业自律,发挥了会员企业服务员和指导员的作用。
(二)培育重点领域的社会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企业和劳动者连接的关键,是各项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者,人力资源社会组织可以起到先进劳动关系协调方式的传播、嫁接、创新职能,是劳动关系领域中的核心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的过程中,促成建立惠州大亚湾区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吸纳了上百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经理、管理人员和中小企业的业主、管理人员参加。协会成立后参与区域和谐劳动关系标准制定,从行业组织角度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先后组织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评选、会员系列培训,组织会员企业到龙头企业如中海壳牌公司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公司)、惠州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州比亚迪公司)等企业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传播、带领作用,为同行之间提供磋商交流机会。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下又成立了劳务派遣分会,规范和协调当地的劳务派遣机构。
(三)行业内部带动促进
惠州大亚湾区既有行政区划的城区化特征,又有开发区的园区化特征,同时还具有突出行业化特征,形成了以石化行业为龙头,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为主的典型的“1+4”行业特征,根据行业特点探索了五个行业和谐劳动关系模式,分别是石化超大型产业集群自主协调和谐劳动关系模式、电子信息行业劳资协商和谐劳动关系模式、汽车零部件行业集体协商和谐劳动关系模式、现代物流业班组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模式和滨海旅游业行业自律和谐劳动关系模式五种。石化行业是惠州大亚湾区第一大产业,是整个惠州的主体产业和龙头产业,行业规模不仅在全省、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居领先地位。石油化学工业区(以下简称石化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广东省五个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工业园区共有各类企业百余家,重点企业有中外合资企业中海壳牌公司、国内大型国有企业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惠州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不仅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且在劳动关系管理上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可以充分发挥大型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将行业龙头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做法、经验影响辐射到石化大型产业集群和整个产业链,把劳动关系优秀管理经验传导给石化加工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整体提升石化工业区、石化行业劳动关系管理水平。
三、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体系
在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构建工作中必须意识到,政府虽然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劳资双方是劳动关系中的主体,企业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心,工作重点应放在重视改善企业劳动关系,带动企业参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制度和机制建设,从源头上改善劳动关系。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体系包括从建立企业双方共赢共享的价值理念到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的整套体系,在理念上培育和谐劳动关系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从人性化角度开展劳动关系管理,开展价值理念的培育;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充分保障职工权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设,在企业内部建立多种渠道的协调协商机制;加强企业基层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劳动关系治理组织化;在企业内部化解劳动风险,建立劳资纠纷预防调解处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