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胎

妇人鬼胎 十三

【原文】

妇人有腹似怀妊,终年不产,甚至二三年不生者,此鬼胎[1]也。其人必面色黄瘦,肌肤消削,腹大如斗。厥所由来,必素与鬼交,或入神庙而兴云雨之思,或游山林而起交感之念,皆能召祟成胎,幸其人不至淫荡,见祟而有惊惶,遇合而生愧恶,则鬼祟不能久恋,一交媾[2]即远去,然淫妖之气,已结于腹,遂成鬼胎,其先尚未觉,迨后渐渐腹大,经水不行,内外相包,一如怀胎之状,有似血臌[3]之形,其实是鬼胎而非臌也,治法必须以逐秽为主。然人至怀胎数年不产,即非鬼胎,亦必气血衰微。况此非真妊,则邪气必旺,正不敌邪,其虚弱之状,必有可掬。乌可纯用迅利之药以祛荡乎!必于补中逐之为的也。方用荡鬼汤。

人参一两 当归一两 大黄一两 雷丸三钱 川牛膝三钱 红花三钱 丹皮三钱 枳壳一钱 厚朴一钱 小桃仁三十粒

水煎服。一剂腹必大鸣,可泻恶物半桶。再服一剂,又泻恶物而愈矣。断不可复用三剂也。盖虽补中用逐,未免迅利,多用恐伤损元气。此方用雷丸以祛秽,又得大黄之扫除,且佐以厚朴,红花,桃仁等味,皆善行善攻之品,何邪之尚能留腹中而不尽逐下也哉!尤妙在用参、归以补气血,则邪去而正不伤,若单用雷丸、大黄以迅下,必有气脱血崩之患矣。倘或知是鬼胎,如室女寡妇辈,邪气虽盛,而真气未漓,可用岐天师新传红花霹雳散:红花半斤,大黄五两,雷丸三两,水煎服,亦能下胎。然未免太于迅利,过伤气血,不若荡鬼汤之有益无损为愈也。在人临症时斟酌而善用之耳。

【注解】

[1]鬼胎: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葡萄胎,为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高度水肿,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故称葡萄胎。

[2]交媾:性交,交配,通常指动物之间和人类男女之间的性活动,媾合行为,交合的生理活动。

[3]血臌:由瘀血内停,因循日久所致的鼓胀证。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血臌为其中瘀血停于腹中的一种。

室女鬼胎 十四

【原文】

女子有在家未嫁,月经忽断,腹大如妊,面色乍赤乍白,六脉乍大乍小。人以为血结经闭也,谁知是灵鬼凭身乎!夫人之身正,则诸邪不敢侵;其身不正,则诸邪自来犯。或精神恍惚而梦里求亲,或眼目昏花而对面相狎,或假托亲属,而暗处贪欢,或明言仙人,而静地取乐,其始则惊诧为奇遇,而不肯告人,其后则羞赧为淫亵而不敢告人。日久年深,腹大如斗,有如怀妊之状。一身之精血仅足以供腹中之邪,则邪日旺而正日衰,势必至经闭而血枯。后欲导其经而邪据其腹,则经亦难通。欲生其血而邪食其精,则血实难长。医以为胎,而实非真胎。又以为瘕[1],而亦非瘕病。往往因循等待,非因羞愤而亡其生,即成劳瘵[2]而终不起。至死不悟,不重可悲哉!治法似宜补正以祛邪,然邪不先去,补正亦无益也,必须先祛邪而后补正。斯为得之。方用荡邪散。

此方阴隲[3]大矣。见有因此病羞愤而蹈于非命,劳疲而丧于妙年,深为可悯。若服此方不应,宜服桂香平胃散,无不见效。愈后宜调养气血,节饮食。肉桂(去粗皮)一钱,麝香一钱,以上二味共研细末,开水为丸如桐子大,空心[4]开水下服,后半日时煎平胃散一剂服之,苍术(米泔炒)三钱,厚朴二钱(姜汁炒),广皮一钱,枳实二钱(土炒),全当归三钱(酒洗),川芎一钱(酒洗),服后必下恶物,若不见下恶物,次日再服平胃散,不用桂香。

雷丸六钱 桃仁六十粒 当归一两 丹皮一两 甘草四钱

水煎服。一剂必下恶物半桶,再服调正汤治之。

白术五钱 苍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贝母一钱 薏米五钱

水煎。连服四剂,则脾胃之气转,而经水渐行矣,前方荡邪,后方补正,实有次第,或疑身怀鬼胎,必大伤其血,所以经闭,今既坠其鬼胎矣,自当大补其血,乃不补血而反补胃气何故?盖鬼胎中人,其正气大虚可知,气虚则血必不能骤生,欲补血必先补气,是补气而血自然生也,用二术以补胃阳,阳气旺则阴气难犯,尤善后之妙法也,倘重用补阴之品,则以阴招阴,吾恐鬼胎虽下,而鬼气未必不再侵,故必以补阳为上策,而血自随气而生也。

【注解】

[1]瘕:应作癥瘕,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癥,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见,癥瘕涵盖了许多妇科肿瘤疾病。

[2]劳瘵:劳者,老也,劳困疲惫也。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即其义也。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

[3]阴隲:隲,音透,古同“咅”。阴隲即阴骘,阴德。阴隲大矣,是谓此方治疗鬼胎效佳,可祛病活人,积累阴德。

[4]空心:指空腹。此处意为空腹用温水送服。

【评议】

鬼胎类似于现代医学之葡萄胎。鬼胎一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妊娠鬼胎候:夫脏腑调和则气血充实,风邪鬼魅不能干之,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柔,妖魅鬼精得入于脏,状如怀娠,故曰鬼胎也。”《竹林寺女科》云:“月经不来二三月或七八月,腹大如孕,一旦血崩下血泡,内有物如虾蟆子,昏迷不省人事。”指出该病可排出如“血泡”“虾蟆子”等葡萄状物,并出现血崩,甚至休克等严重的临床症状。

本书此二节包含鬼神之说,在很多书中已经删去(如何高民主编的《傅青主女科校释》),第一节所述的疾病应该是“血臌”,第二节应该是“癥瘕”。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为束缚妇女谨守闺范,故设鬼神之说,作为精神枷锁以愚弄压迫女性,造成其极大的精神负担。但是傅山所制“荡鬼、祛邪”两方,均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扶正,故其扶正祛邪的治则对于当今临床治疗“血臌”“癥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