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经典评注丛书:《傅青主女科》评注(第2版)
- 肖承悰主编
- 10862字
- 2025-04-29 20:04:29
血崩
血崩昏暗 六
【原文】
妇人有一时血崩[1],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者。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全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 白术一两,土炒焦 黄芪三钱,生用 当归五钱,酒洗 黑姜二钱 人参三钱
水煎服。一剂崩止,十剂不再发。倘畏药味之重而减半,则力薄而不能止。方妙在全不去止血而惟补血,又不止补血而更补气,非惟补气而更补火。盖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以为护持。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散,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然单补气则血又不易生,单补血而不补火则血又必凝滞,而不能随气而速生。况黑姜引血归经,是补中又有收敛之妙,所以同补气补血之药并用之耳。
若血崩数日,血下数斗,六脉俱无,鼻中微微有息,不可遽服此方,恐气将脱不能受峻补也。有力者用辽人参(去芦)三钱煎成,冲贯众炭末一钱服之,待气息微旺,然后服此方,仍加贯众炭末一钱,无不见效。无力者用无灰黄酒冲贯众炭末三钱服之,待其气接神清始可服此方。人参以党参代之,临服亦加贯众炭末一钱冲入。
【注解】
[1]血崩:崩,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血崩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阴道出血量多而势急,又称为崩中、经崩。血崩一病主要是月经周期严重紊乱,甚至没有周期,有时停经日久而忽然经血大下,往往被误认为是闭经。而经血大下之后又淋漓不止者,称为漏下,崩与漏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评议】
《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提出“崩”的病因病机为“阴虚阳搏”,后世医家如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认为“阴虚阳搏”是指“阴脉不足,阳脉盛搏”;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曰:“阴虚阳搏者,亦指尺寸而言也,尺脉既虚,阴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盖火逼而血妄行也。”陈素庵《素庵医要》补按曰:“血崩症,虽有内伤、外感,总以《内经》阴虚阳搏为主……所谓阴虚者,肾水衰也。阳搏者,心火亢也。水亏火旺,水不能制火,心火独亢,迫血下行,而致暴崩也。”现今多认为血崩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血崩的发病主要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不稳定,而以肾的功能不稳定为主,即现在所说的排卵障碍相关异常子宫出血导致冲任损伤,子宫蓄溢失常。西医学过去所说的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归入血崩范畴。
固本止崩汤药味虽少,但药简力宏,紧扣虚火盛而动血之病机,治疗遵循傅青主“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之原则。方中熟地黄为君药以滋阴养血,谨遵“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之意;白术亦为君药以健脾益气而资血之源;生黄芪与人参共为臣药以补气培元,升阳摄血,共奏气旺能生血摄血、养血生津之效,以遵“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散,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之法。当归为佐药以补血;黑姜为使药,一者引血归经,使补中有收,二者色黑入肾有补肾止血之效,三者为舟楫,载药下行以使药力缓缓停留于下部胞宫达到止血之目的。本方配伍,滋阴补血以治本,补中有收以治标,标本兼治,气血两顾,共奏滋阴益气养血、收敛止血之功。
固本止崩汤主要治疗脾气虚之气血两虚血崩,临床多用于异常子宫出血之阴道流血量多之时,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运用诊断性刮宫术以止血并进一步明确诊断是无排卵性出血、有排卵性出血还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阴道流血。
若大出血几天后,在六部脉象上已不能够摸到脉象,只是看到患者鼻中微有气息,那么不能够马上服用固本止崩汤,恐怕阳气虚脱不能耐受峻补,即我们常说的虚不受补之意。若患者脉象有力可用辽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止崩,冲服贯众炭末以清热止血。待气息稍微恢复后,即可服用固本止崩汤并加服贯众炭末以止血。若脉象无力者,则用无灰黄酒冲服贯众炭末以温经止血,待患者气息恢复后再接服固本止崩汤。若无人参可用党参代替,服用时加服贯众炭末以止血。
年老血崩 七
【原文】
妇人有年老血崩者,其症亦与前血崩昏暗者同,人以为老妇之虚耳,谁知是不慎房帏[1]之故乎。夫妇人至五十岁之外,天癸[2]匮乏,原宜闭关守寨[3],不宜出阵战争[4]。苟或适兴,不过草草了事,尚不至肾火大动。倘兴酣浪战,亦如少年之好合,鲜不血室大开,崩决而坠矣!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一两,酒洗 黄芪一两,生用 三七根末三钱 桑叶十四片
水煎服。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然必须断欲始除根,若再犯色欲,未有不重病者也。夫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但老妇阴精既亏,用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而不可责其永远之绩者,以补精之味尚少也。服此四剂后,再增入:白术五钱 熟地一两 山药四钱 麦冬三钱 北五味一钱
服百剂,则崩漏之根可尽除矣。
亦有孀妇[5]年老血崩者,必系气冲血室[6],原方加杭芍炭三钱,贯众炭三钱,极效。
【注解】
[1]房帏:借指夫妻间的情爱、性爱。
[2]天癸:最早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现代中医妇科认为,天癸是源于先天肾本脏所藏之阴精,男女皆有,待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天癸虽来源于先天肾气,但要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支持而逐渐趋于成熟,至人体进入衰老期时,天癸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可见天癸是一种物质,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闭关守寨:停止性生活。尽量减少甚或拒绝房事。
[4]出阵战争:应理解为过多的房事。
[5]孀妇: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
[6]血室:胞宫。
【评议】
年老血崩的病因病机为天癸匮乏,房事不节所致。妇女年老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若不节制房事,使阴精耗损更甚导致阴虚血热,肾火大动,热迫血行而致血崩。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
加减当归补血汤治疗老妇阴精既亏,天癸匮乏,房事不节,肾火大动所致血崩。方中当归、黄芪为君药,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末为臣药,乃止血之圣药,有止血不留瘀之效;桑叶亦为臣药,性寒可凉血止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但此方以止其暂时之崩漏,故傅青主谨遵明代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崩漏》中提出的“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的原则,在塞流之后,除告诫患者节欲之外,还要正本清源以澄源,固本善后以复旧。故继之运用补益精血之药味熟地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术以健脾益气而资血之源,熟地黄与白术二药配伍相得益彰,一补血,一补气,气血同补且白术可防熟地黄滋腻碍胃,熟地黄可制白术温燥之性;山药以健脾益气养阴而资血之源,且其性兼涩,故亦可具止血之效;麦冬滋阴清热,使阴血生,血热去而血自止;北五味滋养肾阴而收涩止血。全方滋养精血,凉血止血,使阴血复,血热清,血自止。孀妇年老血崩者,必系气冲血室,原方加杭芍炭滋养肝血而止血;贯众炭入血分而清热凉血止血。
加减当归补血汤主要治疗老妇阴精既亏,天癸匮乏,房事不节,肾火大动所致血崩。但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这个年龄患者的器质性病变也比较多,必须做病理检查。诊断性刮宫及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不但可了解有无子宫内膜息肉、炎症或肿瘤等子宫内膜病变,还可了解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的反应性,判断有无排卵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发育程度,从而较准确地判断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类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更年期出血患者必要时可作分段诊刮以排除癌变。
少妇血崩 八
【原文】
有少妇甫娠[1]三月,即便血崩,而胎亦随堕,人以为挫闪受伤而致,谁知是行房不慎之过哉。夫少妇行房,亦事之常耳,何使血崩?盖因元气衰弱,事难两愿,一经行房泄精,则妊娠无所依养,遂致崩而且堕。凡妇人之气衰,即不耐久战[2],若贪欢久战,则必泄精太甚,气每不能摄夫血矣。况气弱而又娠,再加以久战,内外之气皆动,而血又何能固哉!其崩而堕也,亦无怪其然也。治法自当以补气为主,而少佐以补血之品,斯为得之。方用固气汤。
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土炒 大熟地五钱,九蒸 当归三钱,酒洗 白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杜仲三钱,炒黑 山萸肉二钱,蒸 远志一钱,去心 五味子十粒,炒
水煎服。一剂而血止,连服十剂全愈。此方固气而兼补血。已去之血,可以速生,将脱之血,可以尽摄。凡气虚而崩漏者,此方最可通治,非仅治小产之崩。其最妙者,不去止血,而止血之味,含于补气之中也。
妊娠宜避房事,不避者纵幸不至崩,往往堕胎[3],即不堕胎,生子亦难养。慎之!戒之!
【注解】
[1]甫娠:刚刚妊娠。
[2]久战:过度房事。
[3]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即西医之早期流产。
【评议】
少妇甫娠血崩的病因病机,是行房不慎所致。主要是少妇妊娠时,元气衰弱,一旦行房伤肾,导致阴血不能聚而养胎,造成阴道流血及堕胎。少妇妊娠期间,人体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再加房事不节,伤及脾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或气虚不能载胎系胎,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胎元不固,可致阴道流血、堕胎。若少妇素体虚弱,肾气不足,而又妊娠,再加行房,耗损肾精,肾虚冲任不固,不能载胎养胎,以致殒堕。
固气汤以补气为主,而少佐以补血之品。方中人参为君药以补气培元、升阳摄血,使气旺能生血摄血,气血充足而荣养其胎,胎元稳固而不致殒堕;白术、大熟地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益气而资血之源,大熟地滋阴养血,白术与熟地黄二药配伍,一补气,一补血,气血同补且白术可防熟地黄滋腻碍胃,熟地黄可制白术温燥之性;当归身为臣药以补血;白茯苓、甘草与人参、白术配伍为四君子汤共奏益气健脾之效,以资气血之源;杜仲炒黑为佐药以补肾安胎止血;山萸肉亦为佐药以固冲安胎;远志亦为佐药可通肾气;五味子亦为佐药滋养肾阴而收涩止血;甘草为使药以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肾固胎之效。
固气汤主要治疗少妇元气衰弱、肾精亏损、房事不节、冲任不固之血崩堕胎。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少妇在妊娠期间为防止出现出血及堕胎的发生,一定要节制房事。
交感血出 九
【原文】
妇人有一交合[1]则流血不止者,虽不至于血崩之甚,而终年累月不得愈,未免血气两伤,久则恐有血枯[2]经闭之忧。此等之病,成于经水正来之时,贪欢交合,精冲血管也。夫精冲血管,不过一时之伤,精出宜愈,何以久而流红?不知血管最娇嫩,断不可以精伤。凡妇人受孕,必于血管已净之时,方保无虞[3]。倘经水正旺,彼欲涌出而精射之,则欲出之血反退而缩入,既不能受精而成胎,势必至集精而化血。交感之际,淫气触动其旧日之精,则两相感召,旧精欲出,而血亦随之而出。治法须通其胞胎之气,引旧日之集精外出,而益之以补气补精之药,则血管之伤,可以补完矣。方用引精止血汤。
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土炒 茯苓三钱,去皮 熟地一两,九蒸 山萸肉五钱,蒸 黑姜一钱 黄柏五分 芥穗三钱 车前子三钱,酒炒
水煎。连服四剂愈,十剂不再发。此方用参、术以补气,用地、萸以补精,精气既旺,则血管流通。加入茯苓、车前子以利水与窍,水利则血管亦利。又加黄柏为引,直入血管之中,而引夙精[4]出于血管之外。芥穗引败血出于血管之内,黑姜以止血管之口。一方之中,实有调停曲折之妙,故能祛旧病而除沉疴。然必须慎房帏三月,破者始不至重伤,而补者始不至重损,否则不过取目前之效耳。其慎之哉,宜寡欲。
【注解】
[1]交合:指性交。阴阳交合是指男女在做爱过程中体液交融,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状态。
[2]血枯:最早见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阻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
[3]无虞:此处应理解为安全、无忧患。
[4]夙精:素有的、旧有的精液。
【评议】
交感血出总的病因病机为月经来潮之时,男女二人行房,贪欢交合,精液冲入子宫内血管,使欲出之经血退回到子宫内,精液也随之在子宫内转化为血液。男女二人再次行房时,新精触动其旧日之精,则两相感召,旧精欲出,而血亦随之而出。交感血出与现代医学之同房后出血相类似。
引精止血汤先通其胞胎之气,引旧精外出,然后以补气补精之药补益血管之伤,从而治愈交感血出。方中人参、白术为君药,人参补气培元,升阳摄血;白术健脾益气而资血之源,参术同用以补气;熟地、山萸肉共为臣药,熟地滋阴养血,山萸肉既能补益肝肾之阴血,又具固冲任、收敛止血之作用,地、萸共用以补精,四药合用精气既旺,则血管流通;茯苓、车前子亦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车前子清热利湿,二药配伍利水渗湿,水利则血管亦利;黄柏、芥穗为佐药,黄柏为引,直入血管之中,而引夙精出于血管之外,芥穗引败血出于血管之内;黑姜为使药,引血归经,使补中有收而温经止血。
引精止血汤主要治疗交感血出。临床上需与患者沟通,宣传科普知识,使患者了解月经来潮时不能有房事行为以免造成感染,日后形成盆腔炎性疾病,甚至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
郁结血崩 十
【原文】
妇人有怀抱[1]甚郁,口干舌渴,呕吐吞酸,而血下崩者。人皆以火治之,时而效,时而不效,其故何也?是不识为肝气之郁结也。夫肝主藏血,气结而血亦结,何以反至崩漏?盖肝之性急,气结则其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治法宜以开郁[2]为主。若徒开其郁,而不知平肝[3],则肝气大开,肝火更炽,而血亦不能止矣。方用平肝开郁止血汤。
白芍一两,醋炒 白术一两,土炒 当归一两,酒洗 丹皮三钱 三七根三钱,研末 生地三钱,酒炒 甘草二钱 黑芥穗二钱 柴胡一钱
水煎服。一剂呕吐止,二剂干渴除,四剂血崩愈。方中妙在白芍之平肝,柴胡之开郁,白术利腰脐,则血无积住之虞;荆芥通经络,则血有归还之乐。丹皮又清骨髓之热,生地复清脏腑之炎,当归、三七于补血之中以行止血之法,自然郁结散而血崩止矣。
此方入贯众炭三钱更妙。
【注解】
[1]怀抱:指心里存有。
[2]开郁:与宽胸、宽中、解郁、疏郁理气等义同。疏郁理气为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3]平肝:平肝是治疗阴虚肝阳上亢的方法。平肝是扶持肝阴,以制约肝阳,以防肝阳上亢。肝阴与肝阳协调统一,肝气冲和条达,才能维持肝的正常生理作用。
【评议】
郁结血崩总的病机是肝气郁结,因肝之性急,气结而血亦结,肝主藏血,气结则肝急更甚,肝急则血不能藏,故可出现血崩;又因素性抑郁,郁久化火,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经血妄行而致血崩。在治疗上以平肝开郁止血为主。
平肝开郁止血汤方中白芍、柴胡为君药,白芍有平肝敛阴、养血调经之作用,白芍补肝阴而息肝火使血崩止;柴胡长于疏肝气解郁结,使肝郁解,肝急缓,肝血藏而血崩止;白术为臣药以健脾益气而资血之源;当归、三七根亦为臣药,当归以补血,三七化瘀止血;丹皮、生地亦为臣药,清热凉血,使血热清而血崩止;黑芥穗为佐药,荆芥通经络,入血分,其炒炭能止血;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平肝开郁止血,使郁结散而血崩止矣。加入贯众炭以清热止血,会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平肝开郁止血汤主要治疗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热迫血行所致血崩。临床上需嘱咐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戒焦虑、紧张情绪,对疾病恢复有较大帮助。
闪跌血崩 十一
【原文】
妇人有升高坠落,或闪挫[1]受伤,以致恶血[2]下流,有如血崩之状者。若以崩治,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盖此症之状,必手按之而疼痛,久之则面色萎黄,形容枯槁,乃是瘀血作祟,并非血崩可比。倘不知解瘀而用补涩,则瘀血内攻,疼无止时,反致新血不得生,旧血无由化,死不能悟,岂不可伤哉!治法须行血以去瘀,活血以止疼,则血自止而愈矣。方用逐瘀止血汤。
生地一两,酒炒 大黄三钱 赤芍三钱 丹皮一钱 当归尾五钱 枳壳五钱,炒 龟板三钱,醋炙 桃仁十粒,泡,炒,研
水煎服。一剂疼轻,二剂疼止,三剂血亦全止,不必再服矣。此方之妙,妙于活血之中,佐以下滞之品,故逐瘀如扫,而止血如神。或疑跌闪升坠,是由外而伤内,虽不比内伤之重,而既已血崩,则内之所伤,亦不为轻,何以只治其瘀而不顾气也?殊不知跌闪升坠,非由内伤以及外伤者可比。盖本实不拔,去其标病可耳。故曰:急则治其标[3]。
【注解】
[1]闪挫:闪伤和挫伤的合称。躯干因突然旋转或屈伸,使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受急骤的牵拉而引起的损伤,称为“闪伤”,它属扭伤的范围,常见于腰部。体表受钝器直接撞击而致肌肉等软组织损伤,称为“挫伤”。
[2]恶血:瘀血的一种,是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体内尚未消散的败坏之血。《素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素问·刺腰痛》:“衡络绝,恶血归之。”《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
[3]急则治其标:病有标本,治分缓急。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病,会影响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评议】
闪跌血崩总的病因病机是妇人有升高坠落,或闪挫受伤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反之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久之出现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甚则出现肿块、出血和面色萎黄,形容枯槁等征象。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血崩。治法须行血以去瘀,活血以止疼,则血自止而愈矣。
逐瘀止血汤遵循“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又暴下”之原则,治以活血祛瘀,止血固经。方中生地、大黄为君药,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大黄逐瘀止血;赤芍、丹皮为臣药,可凉血祛瘀;当归尾、枳壳亦为臣药,当归尾活血,枳壳理气,气血同调而行血止血;龟板为佐药而固经止崩;桃仁为使药而活血行瘀。全方使瘀血祛而血得以归经,共奏活血化瘀,固经止血之效。
逐瘀止血汤主要治疗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闪跌血崩。临床上虽有治崩之“塞流、澄源、复旧”之原则,亦不能见崩即塞流,必须在辨证为瘀血内阻所致血崩的情况下,采取“瘀血不去,血不归经,新血难安,血又暴下”“急则治其标”之原则,运用“活血之中,佐以下滞之品”之方法,故逐瘀如扫,而止血如神。
血海太热血崩 十二
【原文】
妇人有每行人道[1],经水即来,一如血崩。人以为胞胎有伤,触之以动其血也。谁知是子宫血海[2]因太热而不固乎。夫子宫即在胞胎之下,而血海又在胞胎之上。血海者,冲脉[3]也。冲脉太寒而血即亏,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然既由冲脉之热,则应常崩而无有止时,何以行人道而始来,果与肝木无恙耶?夫脾健则能摄血,肝平则能藏血。人未入房之时,君相二火[4]寂然不动,虽冲脉独热,而血亦不至外驰。及有人道之感,则子宫大开,君相火动,以热招热,同气相求[5],翕然[6]齐动,以鼓其精房[7],血海泛滥,有不能止遏之势,肝欲藏之而不能,脾欲摄之而不得,故经水随交感而至,若有声应之捷,是惟火之为病也。治法必须滋阴降火,以清血海而和子宫,则终身之病,可半载而除矣,然必绝欲三月而后可。方用清海丸。
大熟地一斤,九蒸 山萸十两,蒸 山药十两,炒 丹皮十两 北五味二两,炒 麦冬肉十两 白术一斤,土炒 白芍一斤,酒炒 龙骨二两 地骨皮十两 干桑叶一斤 元参一斤 沙参十两 石斛十两
上十四味,各为细末,合一处,炼蜜丸桐子大。早晚每服五钱,白滚水送下。半载全愈。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倘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徒以发灰、白矾、黄连炭、五倍子等药末,以外治其幽隐之处,山恐愈涩而愈流,终必至于败亡也。可不慎与!
凡血崩症,最宜绝欲避房。无奈少年人彼此贪欢,故服药往往不效。若三月后崩止病愈,而房事仍无节制,病必复作,久则成劳。慎之!
【注解】
[1]人道:指男女交合。《孔颖达疏》:“谓如人夫妻交接之道。”元代施惠《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2]血海: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
[3]冲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骨空论》等篇。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濡养。《针灸甲乙经》:“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
[4]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5]同气相求:出自《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
[6]翕然:形容一致,此处翕然而动即前述一致。
[7]精房:此处指子宫。
【评议】
血海太热血崩总的病机是冲脉太热,再加此时有男女交合,子宫口大开,君相二火大动,以热招热,同气相求,翕然齐动,血海泛滥,有不能止遏之势,肝欲藏之而不能,脾欲摄之而不得,故经水随男女交感而至,若有声应之捷,是惟火之为病也。血海太热导致血崩为虚热所致。虚热者是因素体阴虚水亏,心肝失养,又加房劳伤及肝肾精血,房劳扰动君相二火,同气相求,内火引动君相二火,虚火内炽,扰动血海,故经血非时妄行,致成血崩。治法必须滋阴降火,以清血海而和子宫,使血崩自止。
清海丸遵循“虚者补之,热者清之”之原则,方中以大熟地、山萸、山药为君药,熟地滋肾补血,山萸肉补益肝肾、固经止血,山药益肾固涩止血;丹皮、地骨皮为臣药,丹皮清热凉血止血,地骨皮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白术、白芍亦为臣药,白术健脾益气而资血之源,白芍平肝敛阴、养血调经,补肝阴而息肝火使血崩止;北五味、麦冬肉、沙参亦为臣药以双补气阴;干桑叶、元参、石斛为佐药,桑叶能清肝热、平肝阳、凉血明目,元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石斛养阴清热;龙骨为使药,可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止血。全方共奏滋补肝肾精血,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清海丸主要治疗冲脉太热所致血崩。临床上不能见崩即用发灰、白矾、黄连炭、五倍子等药末,以外治其幽隐之处,恐愈涩而愈流,终必至于败亡也,应谨慎对待血崩。治疗时亦不要操之过急,血崩一病治疗需缓缓图之以收效,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一般需三个月左右时间。另需嘱咐患者治疗时最宜绝欲避房,以免血崩一病复发,久则成劳。
【医案选录】
蒋某,女,15岁。
初诊2009年7月28日。
主诉:
阴道出血2个月余,加重2天。
现病史:
患者平素月经7~10天/24~25天,血量中等,血色黯红,有时有血块,伴腰酸腿软,无痛经,末次月经2009年7月26日。此女月经平素先期,经期延长,今年5月27日因劳累月经来潮,量多如注,注射止血敏后,血量虽减但未止,淋漓2个月余未净,2天前血量开始增多,多于平素经量2倍,血色黑红,有小血块,伴头晕心悸,乏力,懒言,腰酸肢麻,纳寐可,大便不畅,小便调。舌质淡,舌苔薄,边有瘀点,脉细滑。B超检查:子宫内膜0.9cm,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查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110×103g/L。
经孕产史:
平素月经7~10天/24~25天,血量中等,血色黯红,有时有血块,伴腰酸腿软,无痛经,末次月经2009年7月26日。未婚。
诊断:
中医:崩漏(气虚夹瘀);西医: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异常子宫出血。
辨证:
气虚血瘀,冲任不固。
治法:
益气养血,化瘀固冲。
处方:
党参15g,太子参30g,南沙参15g,生黄芪20g,白术15g,枳壳15g,益母草15g,仙鹤草15g,贯众15g,制首乌15g,山萸肉15g,苎麻根15g,马齿苋15g,煅龙牡各30g,花蕊石12g,三七粉3g。
二诊:
2009年8月3日。药后经量减半,余症均好转,舌质淡,舌苔薄,边有瘀点及齿痕,脉细滑。宗前法增易。上方去苎麻根,加炒蒲黄12g。
三诊:
2009年8月10日。药后血量已止,诸症俱大为好转。舌质淡红,舌苔薄,边有齿痕,脉细滑。再拟和养调理。
处方:
党参15g,太子参30g,南沙参15g,生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 阿胶珠15g,白芍15g,女贞子15g,制首乌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黄精15g,煅龙牡各30g,川断15g,桑寄生15g。
守上方随症加减2个月余,复查B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查血红蛋白100g/L。随访3个月,经期已恢复,每26~30天一行,血量中等,6天净。基础体温呈不典型双相。
【按语】
分析本病例特点:①患者女性,15岁,阴道出血2个月余,加重2天。②B超检查:子宫内膜0.9cm,子宫附件未见异常。③查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110×103g/L。根据四诊辨证为崩漏(气虚夹瘀)。患者因崩漏反复不止2个月余,“数伤于血”,气血损耗,冲任失固,再加上女性常处于相对“不足于血”的状态。非益气以复其能,滋血以增其质,固涩以固冲任,恐难取效。急则治其标,故治疗以益气养血、化瘀固冲为主。方中党参、黄芪、太子参、南沙参补气摄血、生血,且补而不燥。白术、枳壳二药相配,取《妇科玉尺》束胎丸固冲任之意,可益气缩宫止血。制首乌、山萸肉滋肾养血。花蕊石、炒蒲黄化瘀止血。煅龙牡收敛固涩止血。益母草、贯众能活血凉血止血。仙鹤草、苎麻根、马齿苋能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三七粉能化瘀止血。二诊经量减半,因有小血块,舌有瘀点,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故去苎麻根,加炒蒲黄加强化瘀止血之功,以防残瘀滞留,免贻后患。三诊出血已止,缓则治其本,再拟和养调理。方中党参、黄芪、太子参、南沙参补气摄血、生血,且补而不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阿胶珠养血止血。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山萸肉、黄精滋肾阴、养气血。煅龙牡收敛固涩止血。川断、桑寄生补肾治本。
崩漏一病辨证,有寒、热、虚、实之异。其主症是出血,出血期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初辨寒、热、虚、实之证,再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以及相关检查进行辨证。非出血期主要根据全身症状、舌脉以及相关检查进行辨证。崩漏的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本例为青春期患者多属肾气不足,以补肾为主,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选自肖承悰教授临证医案)
【注】
此病例中医诊断应为崩漏,即青主所言血崩。崩漏的总病机为《内经》“阴虚阳博谓之崩”,临床上可有阴崩和阳崩之别,注意区别治疗。要遵循“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并需考虑崩漏可能有恶性变的可能,根据阴道出血2个月余,加重2天,考虑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异常子宫出血可能性大,应及时止血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