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

咸宜关 固关

抵达汧河(今千河)桥头,折西而上,又投入陇山怀抱。从秦川大地仰望陇山,它壁立千仞,高峻挺拔。徒步逾越大山,需耗时七日,是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路过曹家湾镇[1],左侧曹宜公路伸入陇山腹地,这是一条修筑于明代的咸宜关道。历史上,陇山各个峪口都有古道,而官道仅有三条:南线咸宜关道、中线关陇道、北线河秦道及回中道。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因关山旧道阻,始开咸宜关道,凤翔连通秦州。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九年(1473),陕西巡抚马文升为解决茶马贸易上疏:“凤翔迤西别无驿站。自陇州至清水县二百五十里,公使等人多在石嘴权宿,其地多盗,乞以西安府长宁驿及咸义巡检司移置石嘴为便。”[2]路线从曹家湾岔路折行,入咸宜河谷,经流渠、三里营,至咸宜关,逾越陇山腹地,西接驿程沟、长宁驿。咸宜河、咸宜关、咸宜道地名源自“咸义巡检司”,取义谐音为“宜”;咸义巡检司、长宁驿先前在西安府东侧咸宁县管内。

明清时期的咸宜关,为秦凤要道商货集散地和兵防要塞。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陇州至清水县设急递铺及驿站九处,从州城铺起西行,经麻坊铺、流渠铺、咸宜铺、头桥铺、焦家铺、捉驼铺、分水铺、杨家铺、长宁铺。民国年间,西兰公路开通,咸宜道才衰落。咸宜道虽快捷,但因山高沟深,险道屡跌落驼马,终究废弃。而地处山塬交界的咸宜关村依然繁华,附近有校场原村,为明代练兵场,三里营村也是明清官兵驻地,还有传递烽火的五里墩村古地名。

时过境迁,而今的咸宜道景致绝佳,已成为探险者的乐园。

继续逆汧河而上,远远望见固关镇。从地名印迹中发现,秦始皇把这里称作秦帝国的“西门”。秦人先祖东出陇山,由此进入关中,最终一统河山。西汉先后在镇东侧置郁夷县,西晋太康中改陇关县。

陇关口既是分别之地,更是守望归乡之地。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唐玄奘西行取经,文成公主进藏……有人带着坚定的信仰回来了,而有的人却裹尸塞外。隔开,赫赫有名的“固关”,想必气势恢宏,关口遗址在何处?史料记载,因大山深处有汉代大震关和唐代安戎关,唐宋元泛称“故关”。[3]唐代筑新安戎关后,把前代“大震关”称“故关”,“安戎关”称“新关”。新关东所设的集镇为陇州汧原县新关镇,时为商贾云集之地。后因明代咸宜道开通,关口废,“新关镇”称为“故关”,并在故关镇设巡检司。此后,贸易萧条,称名“故关里”。民国年间改为“固关”,却与山西平定县明长城一线要塞重名。不同时代的固关,均取“固若金汤”之意。

考察人员穿过固关镇,西入深山,寻找汉唐关口遗址。进入沟口,阴凉的山风迎面扑来。前面“丫”字形两条支沟,向陇山深处延伸。四周群峰叠嶂,两山对峙,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西北方一条窎远的大沟,水流汹涌,连接河秦道和回中道。周秦时,称为“陇坻”“陇坂”,为秦人东迁的路线。西汉在沟内险要处设置过大震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陇州汧源条”云:“大震关,在(陇)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至此遇雷震,因名。”[4]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巡行回中,在陇山遭遇雷震,始将原先的“陇关”改称“大震关”。北周时曾改名“大宁关”。沟内10余千米处有下关、上关地名和古烽燧及隘口,疑为大震关遗迹。《唐六典》载:“京城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上关六,陇州大震关为其一。”[5]大震关不久即废。

秦汉时期,沿陇山分水岭东、西开凿的河秦道线路为固关口—柴家嘴—上关—秦家塬—分水岭—羊肚子滩—河峪村。回中道自柴家嘴分路,沿窄石峡汧河主流而上,进入麻庵,穿越山峡,抵达水洛南河。河秦道和回中道均围绕陇山最高峰。这一地带正是樊河、黑河和汧河支流的发源地,也是四分陇山水系最主要的源头。

南北朝诗人《陇头水》诗:“陇头鸣四注,征人逐贰师。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湍高飞转快,涧浅荡还迟。前旌去不见,上路杳无期。”[6]诗中描述的陇山,带有战争厮杀和地理险要的色彩,这两种要素成了陇山的底色。到了唐代中期,突厥、吐蕃军队先后屡犯陇右,大震关成为距离长安最近的天然防线。安史之乱后,吐蕃借机占据陇右原州、会州、渭州、兰州、凉州等地。吐蕃攻陷大震关,长安城乱,陇道不通。正如唐代诗人张籍诗作:“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7]大震关荒芜,后被唐末北置的安戎关取代。后人对大震关初设地有不同观点,关口受历代战争摧毁影响,后来位置或有移动。隋代复称大震关时,或许往南迁移过关口。从“丫”字形西南沟道而上,过二桥、八桥、老爷岭,为西汉后期开辟的车道,称“陇关道”。西汉末年(8),王莽新置东函谷关、西陇关、南武关、北萧关,命令大将王福固守西部陇关。王福开辟这条沟道,通达马鹿坡,就近防御戎狄。《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8]隋朝时,皇帝杨广巡行河西,大猎于陇山。那时,陇关刚恢复旧名“大震关”。唐朝中后期,此路为主道。

唐朝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使薛逵请求将大震关迁徙于今二桥,新筑安戎关,民间俗称下“六郎关”。如今,二桥残留城墙,出土了城门石墩和插旗石块。1949年7月,解放军在二桥以上峡谷,歼灭马步芳骑兵旅,为进军陇山西北,直捣兰州,扫清了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固关入关山,从二桥到达马鹿的公路修通,南部咸宜道和西北方古河秦道完全荒芜,固关又成为连接陕、甘的商埠码头。

每个人面对大山、大河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陇山既是封闭自固的天然屏障,更是沟通与交流的历史大通道。这里,兵家相争,此消彼长,文化碰撞;这里,官兵疾驰,人民流亡,商贾不息;这里,改变的是古道,不变的是流淌着的诗词歌赋,胸襟不同,诗词意境各有千秋。

沿汧河而下不久,便进入陇县。城内处处高楼新舍,难见陇州古城遗址。如今,只能从留下的南门口、东门、西门口、西关、北关等古地名,判断出偌大的州城轮廓。考察人员借机参观了陇县博物馆。馆藏数千件文物,有当地出土的半坡文化变形鱼纹盆、小口尖底瓶,也有代表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彩陶,还有齐家文化彩陶。数千年前的汧河两岸,原始人类刀耕火种,留下了精美的陶器,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走出博物馆,朝着不远处的南门广场而去,那里伫立着秦襄公手抚宝剑的坐像,塑像身后1.5千米处的郑家沟塬,正是秦人进入关中后首次修筑的都城汧邑。自秦襄公二年(前776)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建都14年间,古陇州这片肥沃的黄土地,承载过秦国人搏杀的斗志。

公元前771年,“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9]。西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入镐京,杀幽王,重立已废太子宜臼。秦襄公率众出汧邑,助周平王宜臼东迁。公元前770年,东周迁都洛邑(今洛阳)后,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今岐山以西土地,秦才正式称国。秦襄公率秦国人,在周原(今岐山)与犬戎作战拓边。公元前766年,秦襄公阵亡,葬于西陲故地(今礼县大堡子山)。如今,把陇县称为秦襄公故都。襄公儿子秦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762年将都城汧邑东迁至雍城。秦宁公二年(前714),改汧邑为汧县。汧邑、汧县均因汧河得名。北魏太延二年(436),在汧县设东秦州。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改东秦州为陇州。明、清时期,陇州不再领县。民国初,降陇州为陇县。

秦人逾越陇山,再从陇县东渐,仅是历史长河中浪花一朵,但对于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曹家湾镇,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地处陇县中西部。

[2] 《明宪宗实录》,卷113,“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189页。

[3] 乾隆《甘肃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85页。

[4]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页。

[5] (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95页。

[6]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4页。

[7]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84页。

[8]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315页。

[9]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