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闫家乡 陇山 马鹿镇 长宁驿 清水 秦亭

离开恭门镇,沿305省道绕山梁而上,路旁草木萧条,积雪尚未融化。山间松涛阵阵,渺远的天际苍鹰盘旋。唐张籍有《关山月》诗:“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24]此诗描述的是陇山秋天的景色,与初春相似,但“风急雁不下”,确实是陇山独特地理区位的真实写照。

陇山下是闫家乡。这里原本是古道上的客栈,清代为重要的镇甸,名为闫家店。明清时期许多祖籍位于山陕故地的居民,因军屯而移民黄河上游,防守河朔边塞。陇山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屯田移民史。

大阪、陇坻、陇坂、陇关、关陇、陇头水、陇首……《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下注引应劭语:“有陇坻,在其西也。”又颜师古注:“陇坻谓陇坂,即今之陇山也。”[25]历史上的陇山在不同时期各有称谓,含义也略有不同。

陇山之西在秦时称陇西,汉代泛称陇右,再西远处称为西域。山东为关中、中原。一条巍峨的山脊横断东西,历史上无数人翻越陇山,或军屯,或移民,或逃难,扎根在陇右。

从北朝乐府《陇头歌辞》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以陇山为主题的文学典型,后世凡经过这里的诗人在感叹自身羁旅的同时,又增加了对陇山的多维描述。巍巍陇山和曲折山道,孕育了民族性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3000年来,留下了无数官兵、商旅和移民的足迹,寄托华夏人文情怀和乡愁,成为地域文化符号。仰望陇山,它不仅是西出长安的首座大山和要道,更是丝路精神和多民族文化传播的象征。

从闫家乡到马鹿镇的山路有10余千米,属张家川县东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四面山峰苍翠,河川郁郁葱葱,不少新瓦房掩映在绿树之中。当地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洋芋、玉米、大麻为主,兼有养殖业。

马鹿镇处于陇北公路要道,源自明清时称名的马鹿坡。清代,马鹿坡成为陕西陇州的重要城镇。民国初年,因繁华,曾改为县佐。马鹿镇是丝路汉麻之乡。悠悠古道上,汉麻恢复了古代传统贸易。隋唐至明清,关陇道兴盛,闫家店、马鹿坡至驿里车水马龙。唐代杜甫行经陇右写有《秦州杂诗》: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26]

陇山是西出东还的必经要道,因其险峻历来被行人视为畏途。

离开马鹿街,路侧杨木挺拔,绿荫浓浓,田园恬静。数千米外为宝坪村堡坪子。右侧穿越陇山的道路暂时封闭,右前方的驿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地名。马鹿镇长宁驿本属于明朝军事驿站,由东、西相距1.5千米的长宁村和驿里村组成。小村庄驿里隐蔽在陇关脚下的河川里,明清至民国时期,归陕西陇州陇县管辖,为关山锁钥之地。驿里村北部山梁有三处明代小城堡遗址,按照地理位置和文献记载,明代设置的重要驿站长宁驿应该就在其中。长宁驿自明成化九年(1473)由西安府迁徙而来,“长宁”取西安府长安县、咸宁县各一字,意如“长安”,即长久安宁之意。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27]唐代诗人岑参沿途写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仰望伟岸而高峻的关山,大唐驿站名称早已湮没在古道风尘之中,历经540多年沧桑的长宁驿今天只留下一个可以追溯历史的地名。

长宁村坐落在马鹿河畔,大路在长宁村分岔,西南道往盘龙铺,进入清水县境内,过秦亭,北抵渭河,连接蜀道。虽然渭河东穿陇山、入关中,可是,渭河水道古来难以行军,只能绕此翻山。

两汉时期,官军在陇山屏障开辟了数条横穿山梁的沟道。史载,东汉建武六年(30)四月,光武帝刘秀派盖延、耿弇等七将军借陇道伐蜀。[28]割据陇右的隗嚣反叛了汉朝,双方激战于上邽、西城。汉军不敌,匆忙沿陇山各道东撤。显然,上邽、西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附近清水、秦亭两个古老地名跟秦汉王朝息息相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29]清水地名由此得来。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析上邽,在关陇要冲分置清水县(治今永清镇李崖村)、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与陇县,始有清水县名。王莽始建国二年(10),公孙述于县治西7.5千米处依山筑清水西城(今西城村)。清水县把控陇山西麓,呈南北条状,包含今张家川县境大部。秦亭即秦邑,初为秦人始祖非子的封地,也是秦文化发祥地。《后汉书·郡国志》有:“陇,有大坂名陇坻,豲坻聚有秦亭。”[30]受隗嚣叛乱影响,东汉永平十七年(74),清水县、戎邑道等县并入陇县。《水经·渭水注》记载:“(秦)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31]

不远处的关山草场深处有一处石垒堆,侧旁立有“古砬塔县遗址”石碑。秦代砬塔县鲜见于历史记载。《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32]非子的曾孙秦仲被封为大夫后,将嬴秦大部人马从西陲(礼县一带)迁到陇山草场牧马,抗争犬戎。公元前822年,秦仲救援被犬戎围困的西陲老家西犬丘时战死。

汽车沿旅游专线绕行,沿途路过驼铃谷天然草场。车到垭口,雨夹雪笼罩了新建的丝路标志“汉关”。这是一条新开辟的旅游道,沿途虽鲜见烽堠遗迹,但半山腰处的马道遗迹隐约可见。考古发掘结合史籍发现,西周时期陇山与秦岭交汇地形成秦文化发源地。史载,秦人先祖大骆在此牧马。公元前891年,大骆的儿子非子任部族首领,周孝王将秦地即今天水、礼县周边土地赐予非子,为周室养马,抗击戎狄,并赐其嬴姓。《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33]1986年,考古发现天水放马滩秦简、木板及纸地图,所绘山川形势,可证秦人牧马的史实。[34]

下山道路,坡陡弯急,气温升高。远处,八百里秦川呈现眼前,终于将陇山甩在身后,进入秦人定都咸阳时始称名的关中平原。晋《汉唐方志辑佚·关中记》载:“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谓关中之地。”[35]

山沟出口的田野里麦苗青青,大道两侧樱花盛开。粉白过的农家院墙上画着丝路驼马等标志,是为配合关山牧场旅游区,彰显出丝路主题,营造了旅游文化氛围。随着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实施开发战略,陇县固关及关山牧场与张家川秦家塬高山草原、秦安县陇城镇三国古战场街亭遗址、天水市麦积山和伏羲庙、清水县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西汉名将赵充国故里等著名人文景点,将联接成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圈。


[1] 陇头流水: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一说发源于陇山,向东流的泾河等几条河水。

[2]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1页。

[3]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82页。

[4]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2874页。

[5]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883页。

[6]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页。

[7] (清)阮元校刻:《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83—784页。

[8]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9]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46页。

[10] (清)李迪等:《甘肃通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点校本,第768页。

[11]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342页。

[12]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615页。

[1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796页。

[14]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82页。

[15] 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7年新第6期。

[16]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3页。

[17] 汉桓帝的第二个年号,仅公元150年一年。

[18]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为汉隶雄强粗犷代表作品之一。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19]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1页。

[20]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2页。

[2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4页。

[22]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人。张正见出身世代公卿的清河张氏,自幼随父入梁,十三岁受到太子萧纲赏识。初仕南梁,官至彭泽县令。陈霸先建立南陈,征召张正见出仕,累官至通直散骑侍郎。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23]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2页。

[24]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83页。

[25]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610页。

[26]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91页。

[27]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24页。

[28]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48页;《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345页。

[29]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9页。

[30]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3517页。

[31]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9页。

[32]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78页。

[33]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77页。

[34] 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均绘在松木板上。根据同出竹简的纪年和随葬品的特征,这些地图的年代定为秦始皇八年(前239),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古地图。见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第2期。

[35] 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