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研究西昆体接受史,对于西昆体研究乃至于中国诗歌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第一,西昆体是“宋初三体”中最重要的诗体,它处于中国诗歌史上唐音向宋调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宋人向唐诗学习的产物,又是宋诗的先行之一,这决定了西昆体的复杂性。西昆体对于宋诗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有其独特的诗史地位,但由于西昆体的复杂性,宋金元时期的诗人看待西昆体,较之看待其他诗风,态度更加复杂暧昧,这影响到明清以降乃至现当代对西昆体的研究,形成了人云亦云、只看到西昆体某一方面特点的状况,对于西昆体的研究不利,因此影响到整个宋(金)元明清诗史甚至诗歌通史的研究。西昆体接受史研究旨在厘清宋(金)元明清时期人们对西昆体的理论批评、诗歌创作所受西昆体的影响,提供较为翔实全面的古人对西昆体的接受情况的分析,认清宋(金)元明清诗学背景下西昆体的诗学史价值,对于今天的宋(金)元明清诗史和诗歌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研究西昆体接受史,能够整合当前的西昆体研究成果。随着宋诗研究的深入,西昆体的研究也逐渐升温,现在西昆体研究已有六本专著出现,还包括大量的单篇论文、学位论文,这样成果各有侧重,并且从西昆体研究逐渐延伸到“后期西昆派”的研究,越来越多诗歌具有西昆风貌的诗人进入研究视野。研究西昆体接受史,首先要吸收西昆体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接受史。在此基础上,为后来之研究提供可靠的间接经验。

第三,研究宋元明清时期对西昆体的接受,有助于我们依据不同诗人和诗派对西昆体的接受态度,梳理其诗学渊源。对西昆体这种创作特点鲜明的接受对象来说,历代对西昆体诗歌的不同评价主要反映为对“多用故事、讲求对仗、文字浓丽奇艳”等诗歌创作取向的体认和接受历程。研究西昆体诗歌的接受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中国传统诗歌发展过程中对“用事、求工、浓艳”的审美范型接受史。

第四,西昆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堪称“命途多舛”,然而“经典的成立并非取决于某一权威某一时的取舍,而应获得大多数人在长久时间里的不断赞赏”[151]。西昆体在不同时代,学者对其不同看法以及其声誉显晦升降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时代审美风气和接受者期待视野的转移和变化。笔者研究其在明清的接受状况,具体分析接受群体的独特构成,深入探讨其声誉显晦升降背后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从特定侧面揭示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气和接受群体的期待视野,也为对西昆体的进一步阐释史考察和文本意蕴的历史阐释奠定基础。[152]

第五,目前学界尚未对西昆体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南宋、金元、明清时期仅有零星篇章涉及,因此,我们在这里对西昆体在宋(金)元明清时期接受史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原创性。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界对西昆体的深入研究,而且对于重新审视唐宋诗歌的特性及中国古典诗歌后半段不同时期诗学观念及其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宋)杨亿编,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本,第1—3页。

[2]张明华:《西昆体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版,第4页。

[4](宋)惠洪等:《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中华书局1988年标点本,第33页。

[5]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10页。

[6]以上内容参见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绪论”第2—12页。

[7](明)姚希孟:《合刻中晚名家集序》,《响玉集》卷7,《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78册,第510页。

[8](清)舒位:《瓶水斋诗集》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标点本,第564页。

[9](清)冯武:《清康熙戊子苏州重刻西昆酬唱集序》,《西昆酬唱集注》附录二,第342—343页。

[10](清)冯班:《钝吟杂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标点本,第71页。

[11](清)钱曾:《西昆酬唱集跋》,《西昆酬唱集注》附录二,第341页。

[12]虽然这样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少数误指的情况,如樊增祥《排闷》其七说:“平章风雅长骚坛,饮食由来知味难。艳体西昆三十六,岂惟三舍避寒山。”(清)樊增祥:《排闷》其七,《樊樊山诗集》之《樊山续集》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标点本,第839页。

[13](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第7—8页。

[14](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第112页。

[15](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卷2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标点本,第886页。

[16]转引自(宋)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8,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第58页。

[17](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第13页。

[1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录》卷140,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第3334页。

[19](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标点本,第57页。

[20]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卷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页。

[21](宋)张元幹:《亦乐居士文集序》,《芦川归来集》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标点本,第155页。

[22](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卷3,第124页。

[23](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3,《石洲诗话·谈龙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标点本,第81页。

[24](元)方回:《桐江续集》卷3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第13页。

[26]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5132,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册,第409—410页。

[27]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文艺月刊》1935年第6期。

[28]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9]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

[30]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北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31]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南京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32]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第294页。

[33]方智范:《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杨亿及西昆体再认识》,载王水照等编《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冯伟:《北宋初期科举文化与西昆体》,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5年。

[35]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36]赫广霖:《宋初诗派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182页。

[37]冯伟:《北宋初期科举文化与西昆体》。

[38]周兴禄:《宋代科举诗词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51页。

[39]吴小如:《西昆体平议》,《文学评论》1990年第5期。

[40]木斋:《宋诗流变》,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41]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

[42]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第44—52页。

[43]慈波:《〈西昆酬唱集〉与宋诗演进》,《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44]曾枣庄:《论西昆体》,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9页。

[45]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

[46]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47]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48]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

[49]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64页。

[50]周兴禄:《宋代科举诗词研究》,第50页。

[51]吕肖奂:《宋诗体派论》,第31—32页。

[52]许总:《唐宋诗体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53]方智范:《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杨亿及西昆体再认识》。

[54]木斋:《宋诗流变》,第74页。

[55]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

[56]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

[57]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第56页。

[58]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42页。

[59]许总:《唐宋诗体派论》,第253页。

[60]梁昆:《宋诗派别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页。

[61]吴小如:《西昆体平议》。

[62]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吕肖奂:《宋诗体派论》,第32页。

[63]祝尚书:《论后期“西昆派”》,《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段莉萍:《后期“西昆派”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6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第20页。

[65]祝尚书:《论后期“西昆派”》。

[66]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第164页。

[67]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51—365页。

[68]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第20页。

[69]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第87页。

[70]吕肖奂:《宋诗体派论》,第35—39页。

[71]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43—49页。

[72]祝尚书:《论后期“西昆派”》。

[73]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第58页。

[74]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98—102页。

[75]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9—362页。

[76]对晏殊的研究:何剑叶《沉寂中的酝酿——论晏殊诗及其在宋初诗歌发展中的地位》(《抚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刘乃昌《柳絮池塘淡淡风——浅议晏殊诗风》(《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邝健行《晏殊诗与西昆体》(《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2000年),王德明《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吴功正《晏殊:富贵气象和清婉心态》(《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段莉萍《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诗学思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韩梅《试论晏殊诗》(《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成纬《北宋太宗真宗两代朝廷文风导向之变迁——兼从晏殊诗论看后期西昆体与白体之互动》(载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国文论的我与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谢琰《晏殊“富贵气象”新论》(《江淮论坛》2009年第3期),王秀云《论晏殊——宋诗典范的彗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2013年8月,呼和浩特),王翠莲《晏殊诗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连超凡《晏殊诗词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王佳琦《晏殊诗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等。对夏竦的研究:贾先奎《论夏竦的应制诗》(《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孙刚《夏竦应制诗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孙刚《夏竦帖子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段莉萍《北宋诗人夏竦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孙刚《夏竦诗歌题材的多样性与创作的过渡性》(《名作欣赏》2014年第17期),王珽《夏竦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等。对宋庠、宋祁的研究:谢思炜《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段莉萍《从“体规画圆”到“自名一家”——试论宋祁的文学思想对创新精神的追求及其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段莉萍《试论宋祁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江汉论坛》2004年第2期),段莉萍《试论宋祁对“西昆派”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许菊芳《宋祁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马俊《“二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8年),任鹏利《宋祁与仁宗诗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许菊芳、黄彦伟《论宋祁诗歌的历史地位》(《天中学刊》2011年第4期),杨雪《宋庠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田园《宋庠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等。对胡宿的研究:陶文鹏《论胡宿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邓国军、曾明《诗学“活法”说不始于吕本中--兼论胡宿对西昆体的继承与突破》(《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李媛《胡宿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0年),曾明《胡宿诗学“活法”说探源》(《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朱贝贝《胡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段莉萍《论北宋诗人胡宿的“平淡”诗观》(《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等。对文彦博的研究:侯小宝、李寅生《文彦博与洛阳耆宿诗会论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杜松柏《试论北宋文人文彦博的文学成就》(《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张娜《文彦博交游与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11年),李海舰《文彦博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李莉《文彦博诗歌的创作风格》(《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等;专著有侯小宝《文彦博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赵抃的研究:段莉萍《从“工丽妍妙”到“清新律切”--试论北宋中期诗人赵抃的诗风变化》(《求索》2004年第4期),赵润金《赵抃是开宋调诗人群之一》(《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3期),赵润金《赵抃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年),彭清宜《赵抃入蜀及蜀中诗歌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田苗华《赵抃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等。对蔡襄的研究:陶文鹏《蔡襄:北宋前期的七绝高手》(《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林晓玲《蔡襄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漳州师范学院,2009年),林晓玲《蔡襄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创作》(《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刘本艳《蔡襄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李娜《蔡襄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鲁东大学,2012年)等。对余靖的研究:韦编《余靖在北宋诗歌革新运动中的非凡贡献》(《韶关大学韶关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谭子泽《余靖诗述评》(《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张海鸥《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杨华荣《余靖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3年)等。对于王珪、王琪等人的研究较少,现有谷曙光《论王珪的“至宝丹”体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蔡力娜《花蕊夫人宫词与王珪宫词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段莉萍《试论宋代华阳才子王琪的文学成就》(《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三辑,2010年)等。

[77]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74页。

[78]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76页。

[79]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第93页。

[80]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2页。

[81]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219页。

[82]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

[83]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85页。

[84]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221页。

[85]马德富:《北宋诗歌革新的再认识》,《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86]黄宝华、文师华:《中国诗学史·宋金元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87]吴小如:《西昆体平议》。

[88]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88页。

[89]马东瑶:《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90]李德身:《论欧梅诗派》(上),《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91]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225页。

[92]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295—299页。

[93]马东瑶:《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

[94]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

[95]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第112页。

[96]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49页。

[97]马东瑶:《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另外,关于欧阳修对西昆体的肯定以及其早期诗歌对西昆体的学习,还可参看严杰《欧阳修诗歌创作阶段论》(《文学遗产》1998年第4期),张小燕、刘德清《出入西昆 走近宋调——浅谈欧阳修早期诗歌创作》(《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田甘《欧阳修肯定西昆体及其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刘越峰《欧阳修对“西昆体”态度辨析——兼论后期西昆作家创作风格的蜕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等文章。

[98]马东瑶:《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

[99]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

[100]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225页。

[101]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

[102]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

[103]马东瑶:《论北宋庆历诗风的形成》。

[104]杨旭辉:《欧阳修与西昆体——兼论宋初诗坛概况》,《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05]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302页。

[106]李德身:《论欧梅诗派》(上)。

[107]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第107—116页。

[108]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第93页。

[109]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164页。

[110]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222页。

[111]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第226页。

[112]杨旭辉:《欧阳修与西昆体——兼论宋初诗坛概况》。

[113]马德富:《北宋诗歌革新的再认识》。

[114]柏年:《论欧阳修的诗歌与宋诗风格的形成》,《重庆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15]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80—381页。

[116]吴大顺:《论欧梅诗派及其发展历程》,《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17]吕肖奂:《宋诗体派论》,第39页。

[118]慈波:《〈西昆酬唱集〉与宋诗演进》。

[119]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第100页。

[120]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

[121]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311—323页。

[122]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91页。

[123]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90—391页。

[124]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328页。

[125]段莉萍:《论苏轼对西昆体的接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

[126]梁昆:《宋诗派别论》,第83页。

[127]游国恩:《论山谷诗之渊源》,《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2页。

[128]吴小如:《西昆体平议》。

[129]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

[130]郑骞:《论诗绝句》,转引自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自序。

[131]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第66页。

[132]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第123页。

[133]慈波:《〈西昆酬唱集〉与宋诗演进》。

[134]王镇远:《西昆体与江西派》,《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35]木斋:《宋诗流变》,第66页。

[136]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第62页。

[137]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第123—133页。

[138]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93页。

[139]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340—342页。

[140]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9—44页。

[141]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334—335页。

[142]张福勋:《陆游谈“西昆”体》,《包头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43]曾枣庄:《论西昆体》,第9页。

[144]曾枣庄:《论西昆体》,第395页。

[145]傅蓉蓉:《从对“西昆体”的接受看清代“唐宋诗之争”》,《作家》2008年第10期。

[146]白贵、高献红:《西昆体诗之传播与接受》,《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47]管大龙:《西昆体诗歌接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9年。

[148]程千帆:《西昆诗派述评》。

[149]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第86—87页。

[150]张明华:《西昆体研究》,第345—356页。

[151]陈文忠:《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解读》,《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152]本段所用理论,参见陈文忠《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