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阐释》:文化的内涵和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研究将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是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本身的创新文化研究。它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科学方法,铸就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精华。

习近平指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3],这表明,在目前的文化建设上,同经济、生态等领域一样存在着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华文化面临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任务,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繁荣兴盛的建设任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为了实现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繁荣发展,有必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文化建设,走与科技相融合的创新道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进步。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使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时至今日,对于文化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A.L.克拉伯(Alfred Kroeber)和K.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的《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评性讨论》统计了从1871年到1951年这80年间对于文化的定义,共有164种。1965年,法国心理学家A.莫尔斯又对文化的定义进行统计,有250余种之多。及至2002年,我国哲学家季羡林在《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全世界对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已经达到了500个以上。对于文化的如此多的定义,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了文化研究的空前繁荣。

中国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在这一形势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理论高度凝练出了方向明确、内容全面、时代特征鲜明和中国特色突出的文化内涵,既延续了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了革命斗争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引领性,也创新性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一 文化的内涵阐释

(一)文化的内涵解读

对于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热点。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基本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研究指的是The Study of Culture,是用众多传统的理论方法来针对文化这一特定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狭义的文化研究,即Cultural Studies,则主要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它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从中世纪开始有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但这种区分还不够明显。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文化同人类的理性发展联系起来,用以区别原始的蒙昧状态。德国法学家普芬多夫首次提出“文化”是一个独立概念,指出文化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伏尔泰指出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使人得到完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康德指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德国学者皮格亨从学科建立的范式提出“文化科学”的概念,提倡系统、全面研究文化,建立专门学科。

西方学术界对于文化的专题性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切入,对于文化的研究由此开始偏重于将文化看成是人类精神现象。他们梳理了文化的起源,试图界定文化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文化的诸多模式。比较重要的研究者[5],人类学方面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马林诺夫斯基(Bronishaw Malinowski),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文化哲学方面则有德国的米切尔·兰德曼(Michael Landman)、舍勒(Max Schler)、卡西尔(Ernst Cassier)等。

古斯塔夫·克莱姆第一个用“文化”代替了“文明”,爱德华·泰勒则首次提出了文化的现代性定义。学者霍尔姆斯(W.H.Holmes)提出了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的概念,区别于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1955年,克罗伯的学生斯图尔德(Steward)发表了《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构建起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框架。

文化一词的英文是Culture,字源本义为农业、耕种和养殖。伴随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散,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与形式也越加多元化。伴随人类社会活动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时代,文化所具备的内涵愈加纷繁复杂。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变,一种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都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是变迁融合、继替更新过程中的文化。对于文化概念的解读,无法仅仅聚焦于某一点,它有三重内涵向度,即,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是依据文化的形态对文化的类型学划分。现代学者研究也正是依据此,将文化划分为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其中,“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则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6]。

综上,可以认为文化的内涵是一个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个体与社会、内在与外在融合的概念;在时间上,文化的内容获得累积、延续;在空间上文化的向度向多方位社会延展,兼容并包;文化既内在于社会中的个人,又可由社会中的个人向外在扩展、延展,客观独立的存在于单独的社会个体之外,并可以对社会文明进步施加多重向度的影响。

(二)新时代文化的内涵解析

从新时代一词最基本的内涵方面来看,就是指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社会相比以前的发展状况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在历史维度上,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8];在实践维度上,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在世界维度上,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0]。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变化与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际社会也形成了与“二战”以来所确立的政治经济格局不同的发展态势,以后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利益格局处于动态的调整中;再加上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形成以科技为链条铸就的世界全球化潮流。在这样的视角下,表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维度。所谓共同体“是指人们在某种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或是指若干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基于共同的利益或价值,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形成的统一组织或类组织形态,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安全等众多领域形成的空前的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命运相连的状态”[11]。因此,我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新时代文化的内涵,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的情怀。

1.文化的器物层内涵

文化的器物层与基础设施及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即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特质。从文化的器物层审视新时代文化,新时代文化即为促进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精神文化能力及与此相应的文化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特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并逐渐开始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伴随于此的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繁荣,呈现中华文明的深厚的历史底蕴,蓬勃向上的趋势,开拓未来、攻坚克难、可持续发展的勇气和决心。依托于此,新时代文化发展更加进一步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前进。如,“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本质是工业信息化的智能化,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里面彰显的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砥砺前行、奋勇开拓的精神。人民越加富裕,国家越加富强。百姓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在基础的衣食住行、国计民生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它的建设延展了新时代文化呈现的时空范围。“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依托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所确立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呈现。在“一带一路”的构建、发展过程中,通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依托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积极建立同沿线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正在获得建构,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

2.文化的制度层内涵

人类社会的制度由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其形成过程为制度化过程,其形式是社会关系的定型化。宏观制度层面,社会制度可定义为:基于人类基本社会需要,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及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规范体系。历史与实践都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替代的制度优势,它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样一种制度所表现的新时代文化特征,是与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制度文化高度一致。在宏观的制度文化层面,正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依托,新时代文化的制度内涵也正是依托于此获得呈现。

中观的社会制度可表述为人类社会行为的规矩与准则。凝视其社会形成过程,可见中观层面的制度是人类在特定时期为维持共同生活需要,依托于特定社会互动过程而形成。中观层面的社会制度可以是约定俗成,也可以是共同制定的明文规定。新时代文化在中观社会规范层面,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现代化的治理能力,这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依托,强调法治文化和德治文化,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同样凸显了中国新时代制度文化的特色。

3.文化的精神层内涵

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习俗、艺术、信仰、心态等文化特质,是在人民的艰苦劳动、社会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基于社会历史实践的非物质性文化。它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各具特色,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作为精神层面的新时代文化高度凝练地集中表达体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历史地位以及建设的基本方略。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卓越精神就是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改革开放的群众性实践。依托于此,其内涵在新时代也将获得新的传承与开拓。依托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平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未来的发展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被满足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精神的丰富,注重内在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水平,个体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时代文化的精神层面繁荣丰富,人民内心愉悦情感丰富。新时代依托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为世界精神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在提供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将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融合与兼容并蓄的发展进程中,其精神内涵也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充盈,人民也将因此获得更强烈的文化满足与文化自信。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构成

从新时代内涵的角度以及新时代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构成,它反映了文化建设的现实和文化未来发展的历史趋势,并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貌。

(一)传统优秀文化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学术界有多种定义,总结起来有三种维度。首先,时间和内容维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1840年以前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12]其次,价值维度:“质言之,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13]最后,传承维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文化。”[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5]这六点揭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是一个老话题,诸多学者对此都有过相关的讨论,研究的深度也不断加深。今天人们不再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走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中国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二)革命文化

中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革命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概念,构建起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交错融合体系。学界一般将中国革命文化从历史的视角予以定义,即,“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革命现实、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不但是中国革命时代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国目前多元文化格局中重要一元”[16]。

传统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政治观、革命观、价值观和群众观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内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的特有的革命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成果”[17],这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涵的重要体现。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革命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在传统文化的内涵基础之上,新时代也对革命文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革命文化的理解阐释、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每一位社会成员应该关心和加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继续坚持核心理念不动摇,如何将其与先进的科技、文化融合,以构建起全新的、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革命文化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部分的再升华,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汲取,是融入了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卓越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科学、面向大众。十九大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局中,赋予其新的内涵特征和时代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有大量涌现,研究主题涉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特征、发展动力、理论基础、哲学意蕴、功能、地位和意义等。然而,对会主义先进文化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无论是对其本质特征的探究,还是辩证关系的考察,抑或意义影响探析,甚至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面对这一主题,从文化本位的立场,全面阐释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科技融合问题,探察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