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
- 张志昌
- 2083字
- 2025-04-27 16:24:53
自序 怀念好日子,让当下充满诗意
记得上小学时甚至在上小学之前,我父亲曾要求我每两三天背诵一首古诗词。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这些古典的东西蒙蒙顿顿中在我心中扎了根。诵读过程中大多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夹生的理解很多,这时候就感觉分明遇到了拦路虎,尤其李白的《蜀道难》之类。平白简单的句子也不少,于是扬扬得意,感觉是一马平川,朗朗上口,似乎和古人可以对话了。又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等。
慢慢地自己对中华诗词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下功夫抄录了其中的四五千首。我很精心地准备了几个笔记本,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地记录了不少,放学后再翻一翻,那选的当然都是自己中意的、短小精悍的作品。童年的记忆,到今天怎么也忘不掉。四十年前我在家乡镇上的新华书店里买到了两本书,视若珍宝,至今保存。一本是唐圭璋先生编选的《唐宋词选注》,另一本是武汉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编选的《新选唐诗三百首》,现在抚摸翻阅,恍若隔世但仍感当年暖意。这些曾经的记忆和泛黄的笔记本随着时间的流逝,仍然时不时跳出来,让我想起曾经有过那样一段黄金般的日子。那些岁月让我日日夜夜和中华诗词耳鬓厮磨,静静爱恋,绵绵喜欢,难以分开。
后来发现,很多同时代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分明缘于诗词感发性情的巨大功用。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把诗教理论纳入了政教体制之中,“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当然,这只能是诗的功能之一。诗词诵读对每个人的影响和体会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一样。作家潘向黎忘不了和父亲潘旭澜教授有关杜甫的争论,一句“杜甫埋伏在中年等着我们”,于我总是心有戚戚焉。作家陈忠实蛰伏在白鹿原,拿出一段时间专门用来熟读唐诗宋词,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不无裨益。我遂感悟到经典总是越读越厚,任何美食均不耐咀嚼,而传世经典总是耐咀嚼和咂摸的。作家贾平凹对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作品和人生阅历的理解深刻老辣,由此我觉得诗词中饱含人生苦痛,每个凡人的人生本身也可成为一首首经典诗词。作家吴克敬走遍关中的村村镇镇和陕北的沟沟壑壑,收集了大量的西府口谱和信天游,让我明白《诗经》里“风”的起源和陕北人民自古以来酣畅的诗意人生。
寸心以谋千里,白首长观万物,我谨记这个出发点,在阅读和感悟中记录下自己对传统诗词的理解。原本是为了纪念一段日子,也是对父亲当年教我诵读诗词的一种回报,但我现在则是责任感使然了。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好东西,传承并发扬好它,让它永久地滋润、慰藉我们的心灵,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士制度造成一批士人郁郁不得志,他们以诗酒浇胸中块垒,在作品中就表现为言志抒怀或山水田园等不同的艺术内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不同时代的作者们还表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多首诗词等。明月依旧,我们和古人面临的哲学思考依旧。发自灵魂的哲学追问始终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穷尽此生,也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然而,一代代的人就是在这片热土上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为人类文明贡献着智慧。东方智慧、中国方案一次又一次在国际上引起震惊,这绝不是偶然的。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拒绝平庸和庸俗、敬仰英雄,向往高尚、爱国、自强、和谐、和平的价值追求,这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诗词选评过程中突出了五个特点。一是既关注典型作家和作家的典型作品,也不遗漏历史长河中个别新鲜的案例。二是注重诗词作品和阅读者的体验,即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和“兴”。三是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唐、宋诗人、词人围绕长安的作品分析;部分诗人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作品分析等。四是在分析过程中知人论世,还重点关注了每一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五是行文中兼顾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论家对这些诗词的点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选评过程中注重了我个人的偏好,注重了历代诗人词人对陕西、对关中、对长安的偏好,这在阅读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不用过多解释,从文学地理的角度或者唐长安文化地位的角度可以轻而易举地说明缘由。
中华诗词,犹如天边的长虹、地上的彩缎一样,绚丽奇美。悠悠岁月流逝,抵挡不住我们对诗词的热爱,对艺术美的向往,销蚀不了诗词对我们灵魂的浸淫。那么,品咂这些愈读愈痴愈妙的经典句子吧,作为一种爱好或责任,甚至一种此生不读中华诗词的擦肩而过的缺憾。从一个朝代开始,或者从自己喜欢的一个作者开始,深深爱上诗词吧。
我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实现对中华诗词品鉴并结集出版的心愿,也算不枉自己少年时期辛勤地抄录和诵读,不负自己青年和中年以后对中华诗词的频频回望。听雨歌楼上、听雨客舟中与听雨僧庐下,自是三种不同的心境,当然,我也并没有刻意地怀念少年时期那段黄金岁月和明月可鉴的心灵。
吴克敬先生曾经说过,未来可期,但过去的每个日子都是好日子。张九龄在《高斋闲望言怀》中说得好,“岁华空冉冉,心曲且悠悠”,应当符合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态。我的本意是,最重要的是活好当下的每一个日子,让永恒的当下充满诗意。想来吴先生自然也同意我表达的这个意思。
张志昌
202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