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
- 张志昌
- 1844字
- 2025-04-27 16:24:53
序 作为人的诗
吴克敬
骄傲我的故乡在古周原上的扶风县。我没有别的什么靠山,扶风就是我的文化靠山;我没有别的什么背景,扶风就是我的精神背景,我把我的灵魂与故乡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当然还有我的鲜血、眼泪和伤心。我以故乡为荣,我是故乡的游子。身在大学担任要职的张志昌,星期六上午把一部《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的书稿,拿到我的扶风堂来,双手交予我,而我也双手接来的时候,去冬我率性写来的一段话,蓦然泛滥在了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清早起来,我端坐在电脑前,欲给他的这部书稿写点什么时,那段话又强硬地活跃在我的指尖上,被我敲在了文章的起首处。
原因非常简单,我是扶风县的游子,张志昌如我一般,祖籍扶风县的他当然也是扶风县的游子。
能够成为扶风县的游子,是我们的大幸呢!阅读《诗经》,映入眼帘里的《大雅·绵》,即是我们故乡当时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如饮纯醪,让人不禁心醉而神迷,幻化出一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的大图景来。3000年前,建国都于此的周王室,为了聆听民间的声音,他们选取部分德高望重、腿脚硬朗的老人,发给他们木铎,游走民间听风,采诗而还,成就并兴盛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这个美妙的东西,由此而生,开启了人之诗意的向往,以及生命的成长与精神的追求。
披删订正了《诗经》的孔老圣人,喟而叹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的这一体会,说透了诗的本质,不可以脱离人的感受,以及人的命运。张志昌呕心沥血写作的这部书稿,其所用心,恰也就在于此。我仔细地翻看下来,我的眼睛,触摸在了他书稿的文字上,发觉那所有的字句,仿佛通了神似的,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性,激烈地跳动着,贲张着血的生力!
采诗官行走在民间的足迹,因为《诗经》的存在,会一直清晰在人们的眼前,采诗官问情于民间的木铎声,还因为《诗经》的存在,会永远嘹亮在人们的耳畔。
拜读张志昌探寻“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的文字,我所看到的一点,就在于他秉持的民间立场。为此我是想了,《诗经》的故乡,也就是他生长的地方,先天性植入了非常厚实的文化基因,以及妙绝天下的诗风、诗情和诗意。对此我有话说,而且是记忆在心,随口就能说出,如是一曲西府口谱说唱大声那样,“口谱口,打面斗,面斗没梁,白马上墙;墙脊上摘月亮,墙顶上唱太阳”。我与张志昌就此有过交流,知他起小记忆了许多这样的歌谣,当然我记忆下来的也不少,“青山在,绿水在,揣着心里的人不在;风常来,雨常来,锦书音讯不常来”。阅读张志昌对于诗词的见识,我不禁是要大声地惊叹了。
诗自民间来,代表了民间的情感,代言了民间的声音;诗人还是人,脱离不开民间,脱离不了民间。
可悲的是,有点儿文字能力的人,写点儿小说、散文的文字,就不是“人”了,冠冕堂皇地给自己编织出一顶“家”帽子,戴在头上,招摇过市,还津津乐道他文字的认识能力、教育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对,或是不好,但我可以说能如诗人一般,秉持人的性灵,葆有人的趣味,坚持人的立场,才是最重要的呢。
努力触味张志昌咀嚼诗词的心机,这是我获得的另一重心得,作为人的诗,以人为本,直面人的生活,直击人的心灵,自然能够得到人的喜爱。
书稿里被重点着墨的诗人,就无不具备这样的品质,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庄、杜牧、刘禹锡,以及宋人苏轼、张载和后来的王鼎、宋伯鲁、牛兆濂等。作者张志昌,之所以浓墨重彩于他们,既因为他心里敬重他们,还因为他也努力地体会和体验他们,立志做个他们一样的人。
立志容易做到难。担负一所大学主要领导职责的作者,心知肚明,但他迎难而上,依照自己的志向,业已做出了“足以慰平生”的成绩。
在这部书作成稿前,张志昌即已出版了《文化传统与家国情怀的审视:以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为例》的专著。我获赠他这部书时,正逢忙累了一年的春节时分,害得我计划放松休息一下的节奏,突然又紧迫起来,像拧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息地阅读了起来,消耗了我本该喝酒的几个日头。不过我不后悔,而还庆幸忙里偷闲,从他的书籍中,习见到了许多认识生活、认识事物的关节。再次阅读他的《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除了我文中抒发出来的感受外,还有一些想要表达的情愫,却又一时不能明了,茫然中我扭头看见书桌边的书柜里存放了多年的一瓶茅台,我不能自禁笑了起来,心里念叨说,就等乡友张志昌的书稿,完美成一部书本时,就把他喊来我的扶风堂,我们举杯相庆,一醉方休!
诗是酒的魂,酒是诗的情。诗酒相欢的日子,多几个朋友更好。
2023年3月28日 扶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