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发轫
与天道观同样重要而不能忽视的是古代学术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伴随商周之际的革命而产生,与西周富有人文气息的礼乐文化密切相关。首先,以民为本位是相对于以神为本位来说的[45],把民众而不是神灵作为国家的根本。其次,是相对于以君为本位而言的,是民众而不是君主为国家的根本。再次,还涉及民众能否参与国政、有什么样的权力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作为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孟子的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绝不会凭空产生。《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夏后启的长子太康因耽于田猎、不理政事,被有穷氏首领后羿夺取国政,史称“太康失国”。他的五个弟弟带着母亲仓皇出逃到洛水北岸,作歌述怨。第一首就说,“皇祖(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五子之歌》多数学者认为是伪作,毫无疑问,太康时期的诗歌能记载下来,确实匪夷所思。但是该作品属于西周以后,代表着周人的观念,却是可信的。这种思想的要义是,“民众为国家根本,国君须敬畏民众”。保守地讲,较系统的古代民本思想发端于西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