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的王秀华同志送来她写的《大有庄漫志》书稿,让我阅读并提出修改建议。我为此书丰富的内容、新鲜的资料和翔实的记述所吸引,手不释卷,用两天的时间认真通读和仔细欣赏一遍。

掩卷沉思,我认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和海淀区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城市建设,一座座古老的村庄被彻底拆迁完毕,如何记录和保护它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作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记录和整理大有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就是理清它与三山五园的紧密联系,抢救稍纵即逝的历史细节,传承历史文化,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本书全面反映了大有庄社会历史的概貌,记述了村庄房屋建筑、街道胡同、市廛商贾的发展变迁,真实地记录村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乡风民俗也予以再现。解放后,大有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民为国家生产优质京西稻和供应城市的新鲜蔬菜。现在村庄四周盖起一幢幢高楼大厦,一部分居民住进楼房,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本书用无数确凿的史实,精彩地塑造出大有庄这座御园墙外小村庄的历史特色,大有庄与六郎庄、成府、挂甲屯、北坞村、青龙桥等村镇一样,都是“三山五园”的影子和产物,与皇家园林有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大有庄村里村外有多处皇家园囿和皇家建筑。村南仅一路之隔即是乾隆年间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东南是雍正年间修建的皇家赐园——康熙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自得园;东边是雍正、乾隆等五代皇帝的御园圆明园。村南一条小河是由清漪园流到圆明园的玉泉水。村北有御马圈安和圈,后来曾经作过御象房。清代皇帝每年六月十八要在此“试马”,由骑手表演在两匹奔驰的御马间跃起换骑的高超技艺,称作“跑御马”。安和圈建有冬暖夏凉的宽敞象房,每年六月初六象倌要牵象到大有庄前的小河沐浴,称为“洗象”,以供皇帝、皇太后驱使和观赏。安和圈附近有一座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的安和仓,也称丰益仓,是皇家的粮库。在门内三合土仓路两侧建有30座仓廒。储存的粮食全从江南由运河漕运来京,又通过温榆河、清河运到西郊。仓粮专司供应京旗外三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香山键锐营、外火器营官兵的禄米。各营每季度有一个月份来丰益仓领取米粮。在乾隆年间修建圆明园和清漪园时,工匠和夫役的口粮也由丰益仓按时按量供应。

第二,大有庄居住着众多的朝廷官吏、王公贵族和在皇苑里服务的各类人员。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官员们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礼部尚书的怀塔布,在十字街路西修建一座占地十余亩的宅院,辟有花园。怀塔布是一位反对维新变法的保守派人物,光绪二十四年四月,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住在大有庄户部公所,第二天到颐和园去朝见光绪皇帝,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大有庄有几处各部公所,作为朝臣的办公处所,并准备随时到颐和园应差。东公所是嘉庆帝曾孙载润贝勒的住所,名寄云别墅。西公所是吏部公所,曾为乾隆六世孙毓朗贝勒的住所,名绿杨别墅。政务处公所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设立的督办政务处的办公场所。后来当了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在光绪年间曾经在此办公。他于民国年间在《大有庄》诗序中对此做过概略的回顾,写道:“昔年上驻跸颐和园,政务处随扈设办公之所于大有庄,风景极佳。世昌与陈瑶圃邦瑞、荣华卿庆、郭春榆曾炘、陈雨苍璧、铁宝臣良、于晦若式枚、左子异孝同、许稚钧秉琦,分班住宿。回首前尘,宛如隔宿之梦也。”这首七律收录在他的《水竹村人诗集》中,全诗如下:“昔年珥笔傍湖庄,数亩荷花万绿杨。莎草晚晴调马地,苹花流水捕鱼塘。忧时谋国趋朝早,说剑谈诗下直忙。回首升平歌舞地(升平署在大有庄外),西山一角夕阳黄。”

大有庄的居民大多依靠皇苑过活,农民多是御稻田的佃户或在御苑内种菜种粮的园户,有很多居民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工匠和夫役。村外稻田都归皇家所有,内务府在青龙桥西设立稻田厂进行管理。直到清代灭亡的民国年间,稻田仍归颐和园管理,农民还是租种的佃户,每年按规定上交地租。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挖深扩大昆明湖的工程,就是大有庄等村的农民靠以工代赈完成的。村中有手艺的人可以到自得园内养花园去当花匠,有的只能卖苦力种花和往颐和园挑担送花。不少大有庄人都在皇苑和御马圈、粮仓内干那些又脏又累的苦活,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第三,皇家园林对大有庄的乡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有庄就位于皇苑墙外,又有多处皇家建筑,而且风光秀丽,皇帝和大臣会光顾此地,并留下诗词,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七年春节过后,写过一首五言古诗《安和丰益仓》,对清河淤塞,以车代船运粮,以及因雨涝浚修河道后仍然不改旧法车运的情况,作了客观的记述。全诗如下:“安河通清河,昔留运粮迹。因之建有仓,其名曰丰益,月米资旗兵,施恩非常格,岁久渐淤壅,罢船缘水窄。遵陆车代船,亦未误养食。水陆虽无异,淤壅岂长策,庚辛秋霖盛,遂致有潦迫。疏通防其后,一劳逸庶获。陆运则仍旧,习惯弗更易。山高河在下,仓原见河侧。余三非所云,意不为蓄积。”他还在诗注中写道:“仓建于雍正年间。圆明园附近所驻西四旗及键锐营月需兵糈,俱于此支领,以省兵丁往京运费。”果亲王允礼住在大有庄南侧的自得园,著有《自得园文钞》和以园内殿堂命名的《春和堂诗集》、《春和堂纪恩诗集》。他还抽空到大有庄酒馆寻趣,他写了几首大有庄诗。他在《大有村酒肆》诗中说:“闲趣山间村里,醉他沽酒人家。”另一首《大有村即事》写道:“太平人住太平村,面面青山正对门。篱落犬声知客到,呼僮命酒具鸡豚。”深情地抒写他对太平村的太平人的友好交往和熟稔。允礼还写过一首《渔歌互答》组诗,其中一首是写春天的大有庄:“桃花暖浪三汊口,几个渔舟系垂柳。沧浪客,烟波叟,欸乃一声处处有。”诗句里透露出他对此地水乡景色的喜爱。

大有庄有些居民有艺术表演才能,就会到村南新建的升平署供职,太监狄盛宝在同治年间招入升平署内学,以扮演生角出名。后升任内学首领、升平署总管,专门为慈禧太后演戏。他在死后被赠六品顶戴花翎,葬于大有庄三汊口。

大有庄的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也与皇家园囿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海淀区创作(作家)协会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一次有组织的民间传说采风活动。我与严宽合作整理了一篇《颐和园的象房》,就是讲的安和圈饲养大象的故事。魏昂整理的《乾隆游京西·题词大有庄》,讲的是乾隆与和珅、刘墉便服出游,将穷八家村改名大有庄并题词立碑的故事。这两则传说被我们编辑收录在198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清代传说》一书中,此后不少人都将“乾隆题名大有庄”认作事实。其实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则虚构的故事,并非历史真实。因为本文前述允礼《大有村即事》标题即已有“大有”村的名称,而允礼写此诗时和珅还没有出生。他是乾隆十三年出生,允礼已经去世十年了。

大有庄有一档著名的“万寿太平秧歌”,在妙峰山朝香花会中声名远播,关帝庙前小广场便是花会表演的地方,这里后来成为各地花会为慈禧太后献艺的舞台。每年四月初十到十五,广场前搭建彩棚,供奉佛像,由内务府出资,捨茶捨粥。慈禧太后端坐在颐和园内专为此事修建的两层看会楼眺远斋,尽情欣赏各地善会表演的热闹场面,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出洋考查五大臣在火车站被炸,慈禧太后为保生命安全将颐和园北部围墙加高三尺,遮挡住了从眺远斋看花会的视线,大有庄花会大汇演才终止了。

《大有庄》的作者王秀华同志,就是用上述这些珍贵资料,为我们刻划出了大有庄突出的历史特色。其实这只是全书内容的一小部分,我在阅读此书时,从每一段史实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这座古老的小村庄是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热爱。她从年轻时调来党校,住在大有庄已有半个世纪,为了弄清楚校内的大有庄遗址,她四处拜访和请教专家学者,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历史资料。之后又走到村民中去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踏勘,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她在众多采访对象中,最得益于狄敏、孙仲伯等几位老人,他们世居于此,是百事通、活字典式的人物。有一次过节,她拿着礼物去拜访狄敏老人,一进门,家人告诉她:狄敏老人刚在两个小时前病逝了。这使她感到无比悲痛,同时认识到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何等的急迫!正是出于这种责任感和对这片乡土的无限钟情,终于奉献出这部适应时代需要又丰富生动引人爱读的大有庄的精彩塑像。

大有庄!大有庄!你真的是“三山五园”的影子!你永远放射着历史文化的耀眼光芒!

张宝章

2015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