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选题意义与主要内容

已往有关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已经把“文学史”这一块梳理得比较清楚,并且厘清了许多争议性的问题,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许多便利。最初的开拓工作除了给后来的学者研究带来作品整理的便利、研究方法的启示,也在他们的文章中也暗示了未来的研究空间和方向。如黄万华先生提到有关沦陷区文学今后研究应该注意“一是继续强化史料的梳理、研读”“要在二次大战的世界性背景上去拓展研究空间”“坚持把日占区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来把握,展开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日占区文学的复杂形态”。[36]这些观点开启了本书的一些重要构思。而阅读日本学者冈田英树的《伪满国洲文学》则让我认识到“从史料出发”的学术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从前面对沦陷区文学研究所做的简单扼要的综述中,我们发现,目前沦陷区文学的研究著作大多以史论为主,单篇论文则偏重于对作家作品的解读。此外,在三大沦陷区文学中,除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比较丰富外,其他沦陷区文学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以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为整体研究对象的著作也仅有中国台湾刘心皇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史》和徐乃翔、黄万华所著的《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著作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沦陷区文学作品作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因而本论题希望能够尝试以一种新的角度对沦陷区文学进行研究,以求能够全面展示出沦陷区文学的侧面图。

20世纪文学史中,“民族”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陈平原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37]中曾提到,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由古老的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时期,在历史的转折中,逐渐地建立起现代民族政治、现代民族经济、现代民族文化,实现整个民族的现代化。“文学之河只能在民族生存的历史河床中流淌”[38],20世纪中国文学是逐渐形成中的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族文学。应该说,从“民族意识”这一角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非常合适的,自然也是有必要的。

民族意识作为20世纪兴起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潮,其影响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当今社会,有关民族意识的问题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探讨中国现代历史中民族意识的生成、表现和变化,有利于我们对20世纪的思潮重新进行深入的审视和思考。“民族意识的形成既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那么,它必然要呈现出层次性。”[39]因而,探讨特殊语境中民族意识形成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对民族生存、文化传承都是有意义的。沦陷区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大规模被外强入侵时期产生于铁蹄下的文学,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区域中的民族意识表现有着很大的不同。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人民深受异族入侵者的蹂躏,他们的切身之痛尤为深重,沦陷区文学受残酷环境的制约,民族意识表征因此也非常的隐晦和曲折。在沦陷区,反对异族入侵大体也只能是文化层面的抵抗,即文化抵抗。因而,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就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也有了更大的意义。它既显示“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割断”,也蕴含着民族坚韧的生存意志。考察特殊时期特殊区域文学中的民族意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民族意识产生的条件、存在的方式以及民族意识的可变性。同时,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我们理解当下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全球生存语境也有启发意义。

全书的主体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沦陷区作家的选择。主要勾画出沦陷区文学的话语空间,分析沦陷区作家的写作心态。本部分在三个主要沦陷区各选一位作家——东北沦陷区作家梁山丁、华东沦陷区作家张爱玲以及华北沦陷区作家周作人作个案研究。这样的选择也出于平衡老作家与年轻作家、男作家与女作家的考虑。第二部分,是对沦陷区文学期刊中的民族意识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的生存方式、主要特征以及作家作品。这一部分选择《中国文艺》《紫罗兰》和《万象》作个案研究。选择代表性期刊的依据是根据期刊的创办背景取样,由官办或有官方背景的期刊、依靠市场运作谋取生存的期刊以及进步刊物中各取其一,依靠民间团体或独立学术机构的期刊则在综述中作简单论述。第三部分,分析沦陷时期民族集体记忆。主要从沦陷区的土地意识、历史意识和语言意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部分,侧重分析沦陷区在异族统治下的叙事症候。首先分析沦陷区文学的道德言说与伦理叙事的特征;其次分析沦陷区文学真实而曲折地反映出人们种种颓废状态和颓废特征;最后分析殖民统治下沦陷区文学的修辞特征。

本书显然无力也无意把握全部沦陷区文学史料,而是希望能首次从一个特定角度“民族意识”去贯通与分析沦陷区文学,勾画出沦陷区文学较为完整的侧面图景;同时,也希望能够从一些有代表性的原始资料与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一些较新的论证。


[1] 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2] 该著先以英文出版,即Unwelcome Muse: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king,1937—1945,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该著出版后对国内沦陷区文学研究有较大的影响。2006年8月,张泉将该著译为中文。参见[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张泉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 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2页。

[4] 周锦:《〈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编后记》,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369页。

[5] 古远清:《刘心皇和他的新文学史研究》,《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47页。

[6] 贾植芳:《〈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序》,徐遒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7] 参见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十八章:在荆棘中潜行的“孤岛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78页;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五章:沦陷区文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29页。

[8] 参见张泉《沦陷区文学研究应该坚持历史的原则》,《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

[9] 沈卫威:《东北的生命力与东北的悲剧——东北流亡文学的底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

[10] [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页。

[11] 参见[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页。

[1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13] 孔庆榕、李权时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4]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

[15]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6] 谌华玉:《关于放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读书》2005年第11期。

[17] [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页。

[18] 作为动态的历史概念,民族,甚至每一个细分规则下的民族如满族、瑶族等,都包含有更细小的民族。因而,本书在分析民族这一概念时,主要从当时语境下,民族所对话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何等级别。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等之间的对抗与对话时期。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华民族内部各更细分民族之间的关系。

[19] 参见马戎《论民族意识的产生》,《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20]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21] 熊锡元:《与刘克甫书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22] 转引自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23] 参见游涛《浅谈民族意识》,《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24] 原载1938年7月12日《新华日报》,转引自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2月创刊号。

[25] 转引自方维规《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6] 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27]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28]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9] [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30] Anthony D.Smith,Nationlism,A Trend Report and Bibliography,Current Sociology,Vol.21,No.3,1973,p.26.

[31]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32]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33] 参见Anthony Smith,National Identity,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p.8。

[34] 吉尔·德拉诺瓦认为民族主义至少有四种特点:“一,它表达对衰落的恐惧。二,民族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反抗愿望,是对意识形态不满而产生的结果,试图赋予民族更多的重要性。三,民族主义是有机体论的一种形式。个人的一切都因民族而获得,生于集体就要为集体服务,并在必要时为这个更为长久和更为旺盛的生命体献身。四,民族主义是一种宣传工具,维持、引导民族感情,并以此获得政治能量。”参见[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7页。

[35] [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23页。

[36] 黄万华:《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及其研究》,《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37] 钱理群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38]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39] 王万盈:《试论民族意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