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
- 冯昊
- 3405字
- 2025-04-22 17:37:04
一 沦陷区文学研究现状
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和较为充分的研究,而沦陷区文学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忽视和误解。随着时间的迁移和政治意识的开明,沦陷区文学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近20年,有关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其中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著有台湾刘心皇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1]以及美国耿德华的《被冷落的缪斯——抗战时期的上海北京文学》[2]。这些开拓之作对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触发和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杨义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列一节考察沦陷区文学;1989年张毓茂的《东北新文学论丛》和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高校学者编著的《东北现代文学史》都将东北沦陷区文学纳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进行史论史评。之后,一批初步成果相继问世,如《蹄下文学面面观》(胡凌芝,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冯为群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申殿和等,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东北流亡文学史论》等。以刘爱华所著的《孤独的舞蹈——东北沦陷时期女性作家群体小说论》一书为代表,该书从东北沦陷区相对繁荣的女性作家作品为切入点,对五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通过挖掘文学作品本身和对文本审美的特质进行了专题性讨论和研究。另外还有《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冯为群等编,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和《中日战争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山田敬三、吕元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研究成果。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陆的学者在沦陷区文学研究方面出版了一批专著作品,其中包括《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张泉,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陈青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徐遒翔、黄万华,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东北新文学大系》(14册,张毓茂主编,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8册,钱理群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孙中田、逄增玉、黄万华、刘爱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交争する中国文学と日本文学:淪陷下北京1937—45》([日]杉野要吉编著,三元社2000年版)、《伪满洲国文学》([日]冈田英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这些著作以丰富的原始资料,厘清了沦陷区文坛的状况,论述了上百位作家,考察了文学出版社、文艺社团、文艺口号以及文艺论争等史实,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空中的文学历史地图。
早期沦陷区文学研究著作中有较大的影响却最容易引起尖锐批评的是刘心皇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将“落水作家令人警惕而引以为戒的事迹荟集资料撰写本书,并本着‘宋史’‘叛臣传’‘清史’‘贰臣传’之意来立旨”,对抗日时期的“落水作家”加以评述,“以存史迹,而分忠奸”“以作后人警惕之资”。[3]该书共分三卷,每卷分别介绍时代背景、文艺活动概况、文艺的特征、文艺作家四方面的情况。第一卷为“南方伪组织的文学”,第二卷为“华北伪组织的文学”,第三卷为“东北伪组织的文学”。该书是较早专门研究沦陷区文学的专著,在史料整理上有着开拓之功。然而该书对沦陷区作家的单一划分标准却显得过于武断,有的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该书编辑周锦也在《编后记》提道:“所谓‘落水作家’,我个人觉得并不合适,因为汉奸中固然有心甘情愿的大恶,但也有生于斯,长于斯,写作于斯,本身并无政治意图的作家,最少不该一概而论。”[4]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书只是史料长编,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著作。且不说该书没有在勾勒文学发展的轮廓上下功夫,几乎未做作家作品评判工作,单在史料的取舍和运用上,就存在诸多问题。如把某些根本不在沦陷区的作家当作论述对象,便严重影响了该书的科学性”[5]。这大体也是符合该书实际情况的评断。
张泉的《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是一部沦陷区域性的断代文学史专著。作者开篇即把沦陷时期北京八年间的文学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通过与法国以及中国其他沦陷区域的文学进行多维对照,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既厘清了沦陷区北京文坛的状况,也指出了中国沦陷区文学的深远意义。专著对北京沦陷时期的作家进行了仔细的归类研究,并对文学出版物、文艺社团等史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完整地展示了沦陷时期北京八年来的文学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著的作家作品论做得非常详细深入。作者在该书的结尾对自己一些独创性的结论作出了说明,这是以“史实”为据学者式谨慎的研究结果。作者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修改充实出版了《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一书。
《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全书约53万字,是迄今为止大陆研究沦陷区文学最为全面的沦陷区文学史研究专著。作者徐遒翔、黄万华将沦陷区文学放在整个抗战的大背景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描述和品评,该书的探讨范围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沦陷区,既清晰地勾勒出了沦陷区文学的整体框架,也客观地再现了各个沦陷区诸多复杂的历史现象。贾植芳认为:“在对沦陷区这一新拓的文学史阐释空间进行解析时,作者能以历史主义的治学态度、开放的文化心态,客观而公允地衡估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6]该著作突破了大陆研究者区域研究的封闭状态,采取整体研究的开放格局。全书在处理复杂的沦陷区文学材料时,以时间为经,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东北沦陷区由于时间过长,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以区域为纬,既条分缕析各个沦陷区的特殊状态,又打通区域界限,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整合。著者并未淡化作家创作政治和社会背景层面上的评价,同时更侧重于文本中所渗透、凝聚的创作价值。全书论及的相关作家多达四五百人,作者从社团流派、题材类型、文体特征等几个层面上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内容繁复而翔实。
随着这些沦陷区文学研究学术专著的出现,沦陷区文学研究不断深入,沦陷区文学的“史”学地位也逐渐地得到了认可。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也开始给沦陷区文学留有一席之地。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都列有“沦陷区文学”一章加以论述[7]。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沦陷区文学的接受大大扩大了沦陷区文学的影响,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学者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之中。刘慧娟编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料》一书,以编年史的撰写方式将1931年至1945年“伪满洲国”所发生的文学事件、作家概况及其作品发表刊物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介了“伪满洲国”文学。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研究者由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转向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开始将目光投向沦陷区报刊,集中于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尤其是东北沦陷区原始史料较为丰富,这一领域陆续出版了不少较有影响的著作。如2005年刘晓丽的博士学位论文《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期刊做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充实,并于2008年出版了《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一书。《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一书是近年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以大量的史料为线索,并对一些尚健在的作家进行了深入的面对面采访,从而得到更为直观、真实的现场感知和文学生存状态。此外,还有蒋蕾的《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张岩的《滨江时报》、诺曼·史密斯的《伪满洲国时期的鸦片与文学》、刘春英的《“新京”时代的日本作家与作品》等。这些著作要么以某一沦陷区的文学报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考察,勾勒沦陷区作家的创作历程和精神轨迹;要么较为详细地阐述沦陷当局政治管制、文化政策等与文学创作、作家生活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沦陷区文学的复杂形态与丰富内蕴。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与拓宽了沦陷区文学研究的领域,也证明沦陷区文学在文学与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除专著类的研究成果外,单篇论文的研究也非常丰富。沦陷区文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始,至今已经有不少有影响的论文发表。一些论者还曾因学术观点的不同而引起争鸣,如有关张爱玲、周作人的身份界定问题的争鸣文章,这些论文大大丰富了沦陷区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角度。但除少数作家的研究较有成果外,大多数沦陷区作家的研究大多还处在一个整理或有待挖掘的阶段。沦陷区文艺期刊研究的论著则更少,因此更为期待着开拓式的研究成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