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交叉与融合:创造性未来教学模式
- 陈香
- 9字
- 2025-04-22 11:04:22
1.2 交叉学科教育现状
1.2.1 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学科形态的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近年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正朝着交叉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了学科内容相互融合的现象,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交叉和融合中变得模糊和发展。
随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科学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创新。高校在学科交叉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其多学科多专业并存、多学科专家学者聚集、综合性的科研机构、专门的综合性科研管理机构、跨学科跨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等,为交叉学科的教学、成果和队伍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跨学科的发展正在成为高校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是学科和专业的创新和提升也成为现代一流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题。
第一,在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式中,学科之间的界限往往比较明显,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尚不够深入,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科的分离和学科的划分过于细化,导致知识间的联系被切断,一些联系紧密的知识呈现出分离、分解的状态。高校中过分强调专业的精细分工,使得人才的知识构成相对单一,学生缺乏多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单一的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容易忽视学生在新时期需要适应各种产业发展的需求,太重视理论就会偏向人文教育,知识面太狭窄就会偏向专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则会偏向功利主义,从而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很难适应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职业的发展和就业及其他。
第二,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高度分化和交叉融合,以及知识经济的变化,科学知识向综合知识转变成为必然。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育内容、形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被推到了现代教育发展中,并不断得以修改和丰富。在知识日益广泛、分散和增长的情况下,采取综合的、多学科的或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教育的复杂问题是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案,特别是在对教育的批判反思中,学术界和企业界认识到长期形成的理工科、社会科学、文艺学、理学、工学、农学的分离,已经导致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遇到瓶颈。由此,促进新学科创新理念的相互促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是当务之急。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交叉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本科教育缺失的两个关键因素。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和战略官科瑞格·蒙迪表示,人类面临的问题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之道就在于跨学科的合作,尤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希望当今的大学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型创新人才。因此,在高校中推进跨学科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第三,“跨学科”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传统的分学科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系统地获取知识,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分科课程过于重视本体学科知识,排斥其他逻辑系统的知识,容易切断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将不利于对事物整体属性的把握;其次,分科课程过度关注各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知识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再次,分科课程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情感、态度、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加强学科渗透“学科交叉”的相关研究,打破专业垄断,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体验的融合。将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打造具有融合性的课程体系,不仅符合时代、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也能促进重大科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四,高校应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模式,摒弃追求标准的、统一的“效率取向”,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从“分科教育”向“跨学科教育”的转变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对此,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大学一旦围绕现实或问题来组织活动,不但是科学,连学科交叉也不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视野,而是一种组织化的需求。”我国跨学科领域专家刘仲林教授也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中,对跨学科现象的全面关注和研究,不是无用,也不是小用,而是有大的用处。”因此,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时,应注意两个维度:一是学科专业的深度,二是学科交叉的广度。二者缺一不可。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及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和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科技、人才、教育三大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的主要任务。学校承担着推动学科创新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跨学科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平衡力量,其根源在于大学知识库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已成为现代社会转型的教育思考和行动指南。
第五,创造性正在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差异性、创造性和主体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则是促进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也是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国外对跨学科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成熟。目前,美国、意大利、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把多年交叉学科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经验,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综合课程中,通过跨学科的思考,旨在整合学科知识并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总之,各学科间的交叉以及相互融合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的新特征,也是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本书将基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背景,尝试去关注、思考和把握当代科技发展、知识演进、教育转型的趋势,研究国内外设计类专业院校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的及教学实践上可借鉴的共同特征,分析有待改进的缺陷以及主要差距等,总结并提炼交叉学科教育的综合性内容要素,为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