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
- 江华
- 1439字
- 2025-04-03 17:53:12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本书以公平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尝试和创新。
(1)本书首次尝试以过程系统为理论基础设计了静态公平、动态公平、适应性、非均衡度量、城乡均衡度量五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提供支撑。设计中以过程系统为理论基础,分析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的运行机制,据以构建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尝试性提出评估指标体系可分为5个维度体系结构,分别是静态公平、动态公平、适应性、非均衡度量、城乡均衡度量,其中,静态公平又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3个子维度,最后形成指标体系的40个单项指标。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做到了指标的引入、创建和整合:将弹性、贡献率、标准差、变差系数等经济统计指标引入测度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根据社会保障过程系统运行特点新创建城乡、省际、区域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指标;将已有社会保障评估的国际通用指标、引入的指标和新创建指标整合形成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指标体系,尝试进行理论创新。
(2)在分析影响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方面,尝试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方出发,结合社会保障本身制度因素、相关的个体收入因素,分析造成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城乡、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政府重城轻乡、先沿海后内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公共财政投入的偏差是城乡、区域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的根本原因;社会矛盾的优先解决顺序造成了社会保障不普遍的发展进程;人口流动、农民的个体劳动关系特征与社会保障模式的排斥限制了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进程;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设计的科学性与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密不可分;同时社会保障具有收入依赖特征,其收入的差距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具有抑制作用。
(3)在国际经验借鉴方面,以实施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为样本框,以不同国土面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基本条件为标准,兼顾东西方发达国家,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为借鉴对象,从整体状况、起点公平方面考察3个国家社会保障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演变历程,总结3个国家起点、过程、结果、动态公平的非均衡发展规律,得出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公平发展的启示。
(4)本研究在进行经验研究时,以现有可得统计数据为基础条件,对城乡、省际经济公平进行指标的数值量化、数据分析、动态比较,对东、中、西部区域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利用公平感函数关系尝试提出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点。在分析影响因素时还引入地理因素,对比经济发展水平,对省际层面的社会保障支出做了全域空间的相关分析。经验分析中运用了SPSS统计软件、GeoDa空间计量分析软件。
1.4.2 研究不足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研究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笔者在将与公平相关的理论和非均衡理论全面准确结合上恐有不足,对相关理论的全面梳理及把握上可能并未完全兼顾,因此文章的理论深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2)笔者初次尝试运用过程系统理论对社会保障进行分析评估,对过程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把握还需要进一步贯通。
(3)本书对于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参考点的研究只论证了城乡之间,对省际社会保障均衡点的问题未能从理论上找到研究切入点。同时对国际实践经验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做更全面的收集。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2012年7月11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