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
- 江华
- 1576字
- 2025-04-03 17:53:10
前言
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其整个发展进程无不包括调整和修正社会保障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配程度,调整与修正经济公平程度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我国政府也一直在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城乡统筹、全体国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社会保障事业在快速发展中忽略了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城乡社会保障的公平分配、省际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条件下社会保障配置不公平,以及这种不公平的根源出自何处等重要问题,偏离了社会保障资源分配公平的终极目标,因此,对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评估显然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理论创新,进而探索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发展的思路建议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书立足于中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的现状,以城乡、区域的行政区划为框架,运用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深入、系统研究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问题,提出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为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提供新观点和科学依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事业公平、均衡、科学发展。
全书共8章内容,除第1章引言以外,第2、3两章是本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第4、5两章是对中国城乡、省际和区域的现实分析评估,第6章多视角分析形成非均衡现状的影响因素,第7章是国际经验借鉴,第8章是对中国社会保障公平均衡发展提出的政策建议。
在第1章引言中提出研究问题、规划全书并界定了基本概念。在第2章理论基础与评述中梳理了国内外公共品理论、公平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并对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做了评述与分析。第3章基于过程系统理论,根据社会保障运行规律,设计了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静态评估模型、动态评估模型和非均衡发展评估模型,形成由静态公平、动态公平、适应性、非均衡度量、城乡均衡度量5个维度40个单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静态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3个子维度。
第4章和第5章根据第3章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城乡、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进行评估,研究发现:除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实际覆盖面、社会适应性等指标好于城镇以外,其他所有指标呈现对农村居民的公平失衡状态;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性社会保障偏离均衡点的倍数均呈现一种倒U形发展趋势。省际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匹配,发展规范性和适应性较差,社会保障水平、财政投入水平等与经济、人均社会保障水平倒挂,经济发展不均衡,制度流动性不足等方面是重要因素。
第6章从政府重城轻乡、先沿海后内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公共财政投入的偏差、社会矛盾的优先解决顺序、人口流动、农民的个体劳动关系特征、制度本身设计的科学性、初次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剖析了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因素。
第7章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3个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总结3个国家社会保障公平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实践经验规律,得出对我国社会保障非均衡发展的结论性启示。第8章提出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发展的建议。
本书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尝试和创新。
(1)本书首次以过程系统为理论基础,分析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的运行机制,对指标引入、创建和整合,尝试构建5个维度的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2)在经验研究中,对城乡、省际经济公平指标进行数值量化、数据分析和动态比较,量化公平,并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引入地理因素做空间相关分析。
(3)在分析影响“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方面,多视角分析政府重城轻乡、先沿海后内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公共财政投入的偏差、社会矛盾的优先解决顺序、人口流动、农民的个体劳动关系特征、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初次收入分配差距等因素的影响。
(4)在国际实践经验借鉴方面,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为借鉴对象,从非均衡到均衡演变视角考察3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总结规律,得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