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马嵬坡葬杨贵妃的预言
- 推背图传奇:袁天罡、李淳风的惊世预言与奇幻人生
- 顺衍
- 1855字
- 2025-03-12 18:23:01
谶曰:
杨花飞,蜀道难。
截断竹箫方见日,
更无一史乃乎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唐玄宗李隆基无疑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大唐隆盛至极,史称“开元盛世”。然而,这位帝王也是一位风流天子,他的宠妃杨贵妃,更是一位古今皆知的风云人物,“倾国倾城”这一形容女子美貌绝伦且可能带来灾祸的词汇,便是因她而来。
杨贵妃,小名玉环,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媳。她肌态丰艳,骨肉停匀,美貌非凡。唐玄宗费尽心思,才将儿媳杨玉环纳入后宫,册封为妃。
唐玄宗的后宫中,除了杨贵妃,还有梅妃、虢国夫人等佳人。他周旋于这些女子之间,但杨贵妃最得圣宠。唐玄宗若要私会梅妃或虢国夫人,都得背着杨贵妃行事。
唐玄宗沉浸在温柔乡里,渐渐不理朝政。奸相杨国忠与宠妃相互勾结,在外又有安禄山等雄藩窥视,国家局势日益糜烂。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叛军由范阳一路攻至洛阳,势如破竹,唐朝军队兵败如山倒。不久,潼关也被攻破,局势急转直下。
杨国忠无计可施,只得劝玄宗逃往四川。玄宗带着陈玄礼的兵将、杨国忠、杨贵妃、高力士等人启程前往四川。
一日,行至马嵬坡时,唐玄宗正牵着杨贵妃的手,突然面色大变,命高力士出去查看。待高力士回来,才得知杨国忠父子和虢国夫人已被禁军杀死。玄宗大惊,忙问:“陈玄礼在哪里?”
御史大夫魏方进欲出去一探究竟,刚一露面,便见禁军已将杨国忠的首级悬挂在驿门上,其肢体被凌割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魏方进质问:“为何擅杀宰相?”话未说完,几名军士便一拥而上,将他按倒在地殴打致死。
同平章事韦见素也出来查看,还未站稳,就被乱军扭住,血流满地。幸好背后有人呼喊:“不要伤韦相公!”众人这才住手,韦见素才得以痛苦地爬起来,踉踉跄跄地退入驿中,向唐玄宗说明了情形。
唐玄宗无奈,外面的喧闹声却仍未停歇。高力士思索一番后,建议玄宗出去慰谕将士。玄宗只好硬着头皮,扶着拐杖走出驿门,低声下气地慰问将士,命他们收兵。然而,将士们依旧围住驿门,拒不遵旨。
唐玄宗怒不可遏,立刻吩咐高力士再次前去询问陈玄礼究竟是何缘由。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已然被诛杀,而杨贵妃也不适合再继续侍奉陛下您了,还望皇上您忍痛割舍这份恩情,对杨贵妃施以正法。”
高力士面露难色:“这恐怕不便进去说吧?”
底下的军士们顿时喧哗起来,齐声呼喊:“不杀贵妃,誓不护驾!”边喊边朝着高力士拥去,来势汹汹。高力士吓得面如土色,慌忙逃进驿中,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唐玄宗禀报。
唐玄宗变色道:“贵妃平常深居宫中,对外事从不闻问,何罪之有?”
高力士只得尽力劝说:“贵妃固然无罪,但将士们已杀杨国忠。若贵妃仍在陛下左右,恐难使众人心服。还望陛下迁就一下,唯有将士心安,陛下才能安全。”
唐玄宗沉吟不语,转身走到驿门旁,倚杖而立。韦见素的儿子京兆司录韦谔护驾在旁,跪地奏道:“众怒难犯,安危就在瞬息之间,愿陛下速作决断。”
玄宗仍犹豫不决,此时外面的喧哗声愈发激烈,几乎要冲进门来。韦谔跪地猛力叩头,额头鲜血直流,苦苦哀求。
“罢了!罢了!”玄宗顿足长叹。话未说完,高力士神色慌张地冲进来说:“军士们已经冲进来了,陛下若不速决,他们就要自行动手了。”
玄宗不禁泪落,怔了半晌,才忍痛说道:“我也顾不得贵妃了。你替朕传旨,赐妃自尽罢!”
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就这样香消玉殒于马嵬坡,应验了谶语“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木易”为“杨”,“山下鬼”是“嵬”,指马嵬坡,“金环”即玉环,也就是杨贵妃。
而谶语中的“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似乎也暗藏玄机。玄宗逃往四川时,太子在灵武即位,即肃宗。唐室有了维系人心的新君,各州郡纷纷起兵平叛。
公元757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的第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贼兵大乱。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直到代宗嗣位,安史之乱才彻底平定,前后历时八年。
“截断竹萧方见日”暗示着肃宗即位,“萧”字截去“竹”头正是“肃”,意味着到了肃宗时,唐室才重见天日。“更无一史乃平安”则指史思明死后(无史),安史之乱才得以平息。
再看此象之图,图上的线装书暗指史(书),即暗示史思明;马鞍则用安(鞍)音暗示安禄山;而躺在地上的美人,显然是指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
金圣叹对此象批注道:“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