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商品学的产生

商品学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和商人经商的需要,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的出现是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我国的商品经济曾经比较发达,为商品学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对商品知识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师旷所著的《禽经》,晋朝时期戴凯所著的《竹谱》,都是我国较早的商品知识书籍。唐代是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时期,茶叶曾经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茶叶由江南传到北方,饮茶习惯逐渐盛行起来,人们普遍需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栽培、加工、饮用等方面的知识,这一情况引起了文人陆羽的极大兴趣。陆羽大量收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品尝消费等方面的知识,于780年前后写成《茶经》一书。该书详细论述了茶叶的种类、性能、生产加工、经营保管、引用评审等方面的知识,被一致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品学专著。

商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产生在德国。18世纪初,德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进口原材料与出口工业品的贸易扩大,客观上要求商人必须具有系统的商品知识以胜任贸易工作,并对当时的商业教育提出了讲授商品知识的要求。在商人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大学和商业院校开始讲授商品学课程,并开展商品学研究。

德国的约翰·贝克曼教授在其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于1793—1800年编著并出版了《商品学导论》一书。该书主要讲述了商品生产技术、商品分类、商品性能、产地用途、包装鉴定等知识。贝克曼在书中指出,商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任务在于研究商品的分类体系、商品的鉴定与检验、商品的制造方法和生产工艺、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该书创立了古典商品学的学科体系,明确了商品学的研究内容,贝克曼本人也被誉为商品学的创始人。他所建立的商品学体系被称为贝克曼商品学。随着国际商品贸易与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商品学这门学科先后传入了意大利、俄国、奥地利,之后又传入日本和中国。1810年,莫斯科商学院将商品学列为必修课。1884年,东京商学院也正式开设了商品学课程。

二、商品学的发展

商品学自19世纪起相继传入意大利、俄国、日本、中国以及西欧和东欧的国家,商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商品学教育和研究也日益深入与广泛。我国的商业教育始于1902年,商品学开始作为商业学科里的一门必修课出现。

19世纪中叶,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少学者运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商品学的研究,把研究商品的内在质量、确定商品质量的标准、拟定检验和鉴定方法作为商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奠定了商品学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系统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品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在西欧形成了经济学体系的商品学,即从经济或技术经济的观点研究商品与人、经济技术、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并把商品学归于经济科学的范畴,出现了销售商品学、消费商品学、商品经济学等分支学科。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品的“商”与“品”两重性受到人们的同等重视,世界商品学开始步入技术型与经济型相互交融的现代商品学时代。现代商品学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综合研究商品与市场需求,商品与资源合理利用,商品与环境保护,商品开发与高新技术,商品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评价以及质量监督,商品分类与品种,商品标准与法规,商品包装与商标、标识,商品形象与广告、商品文化与美学,商品消费与消费者保护等技术和经济问题。

三、商品学学派

商品学根据研究内容和侧重点,分为三个流派:

技术派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角度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商品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商品学或技术论商品学。技术派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商品分类、商品标准、商品质量、商品鉴定与检验、商品包装、商品养护等。技术派被大部分国家认可。

经济派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市场营销和消费需求方面研究与商品质量和品种相关的问题,称为社会科学的商品学或经济商品学。这一流派被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认可。

综合派既包括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包括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两者均包含在内。

【拓展阅读】

商品属性与经济行为

人们交易商品看重的往往不是重量、大小等基本属性,而是每种商品各自不同的独特属性,如食品的可口和营养、衣服的保暖和舒适、房子的坚固和遮蔽风雨等。这些独特的属性构成了交易的基础,而对这类属性组合的度量和测定,是达成交易的重要环节。遗憾的是,许多属性的度量都是复杂和困难的,卖家要努力显示他出售的商品的属性及证明其属性品质的优良,而买家则会不断地权衡和考量其所需商品的属性及好坏,双方努力的程度不同会造成不同的交易安排和交易价格。一般来说,卖家更内行或更努力地证明了其出售的商品品质好,他就能索取更高的价格;相反,买家更内行或更努力地测度了商品的品质差,他就能以更低的价格取得商品。

来看具体的商品,我们发现最终的消费品,如各类食品、服装及各种装饰品,由于其属性更多地涉及人们的主观感受,对这类商品的属性测度标准的差异很大,如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利用广告等大众媒介影响人们的偏好,也是有利可图的。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汽车和住房,由于其商品构成的复杂性及具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使得买方进行属性和品质的甄别几乎不可能。于是,品牌、企业形象和商誉、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属性显示和品质保证的行为可以方便交易的完成,并带来更多收益。

另外,我们发现,由于卖家长期销售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因此卖家对这些商品属性的知识要远远多于买家。在很多时候,买家很难对卖家的商品进行直接甄别,于是卖家提供的显示属性的信息就更为重要了,而卖家之间的有效竞争是保证卖家向买家提供充分有效的商品信息的最重要的机制。此外,随着商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买家要对商品进行直接甄别的成本增长较快,于是买家将更多地利用品牌、商标、企业信誉等信息来间接地甄别,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企业更注重品牌的维护和企业形象的树立。

思维导图

本章小结

商品是商品学的基础,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两个要点:第一,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有用性;第二,商品是为了交换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以进入流通领域为特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效用或者物的效能,即“物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了人的需要和商品属性之间的满足关系。商品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论。

商品有用性的物质基础,或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主导因素是商品的各种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为一切物品所共有,是指由商品自身固有的成分、结构决定的,与其事物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性质、性能、形态特征或者特点。自然属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一定的用途和功能,决定了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物的效用。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商品满足任何社会需要的特征、特性的总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商品交换制约,其中包含了诸如商品美化、商品文化、商品信息等方面的要素,体现了商品被市场所接受,被社会和他人所承认的程度。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体现为商品的质量。作为一门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经济应用科学,商品学应围绕商品质量这个中心来研究商品质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商品质量的管理、监督、评价的各种手段,研究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维护理论和措施,研究经营管理商品以及有关商品研究的科学方法,研究商品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等。

开展商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开发新产品,指导使用价值的形成;确保商品质量的完好无损,监督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德国经济学家教授、自然历史学家约翰·贝克曼在西方被称为商品学学科创始人;中国人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商品学专著。

本章重难点

1.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判断。

2.商品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

3.举例说明商品的功能、商品体、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思考题

1.你怎样理解“商品”的概念?商品与一般商品和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2.作为劳动产品的“病毒”,它有使用价值吗?算不算商品?为什么?

3.试举例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4.试以实例说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不是价值,只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才可能是价值”的论点。

5.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论对你有哪些启发?

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