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任务
一、商品学的研究对象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即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其使用者需求所体现的有用性,是自然有用性和社会适用性的综合。商品的自然有用性,即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某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实质因素。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就要研究与商品自然有用性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技术问题。商品的社会适应性,即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附带的心理效用,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情感的需要。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必须研究与商品社会心理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商品学需要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开发、形成、维护、评价和实现整个过程的规律。因此,商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应用学科,既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艺学、材料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又涉及营销学、物流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
二、商品学的研究内容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商品学是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直观表现形式是商品质量,因此商品质量是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商品学围绕商品质量,研究商品质量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商品质量的检验、监督与评价,商品的分类、编码与管理,商品质量的维护与管理等。
(一)商品质量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商品质量,首先是研究商品质量形成的基础,主要涉及商品的自然属性,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学性质等;其次是研究影响商品质量的外部因素,包括原材料、品种、生产工艺与技术、储存与使用方法;最后是研究商品质量的主要特性。
(二)商品质量的检验、监督与评价
商品质量的检验是商品质量的评价的基础,商品质量的检验涉及检验的依据、形式、方法以及检验的标准和商品的标准化。商品质量的监督涉及商品质量管理、管理方法以及商品质量认证体系与质量认证;商品质量的评价包括商品的分级及分级的方法。
(三)商品的分类、编码与管理
商品的分类和编码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商品的分类涉及分类方法、分类标志以及分类体系。在商品的分类的基础上构成商品的编码及商品条形码。商品的品种是在商品的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商品的品种的形成与变化涉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商品质量的维护与管理
商品质量的维护涉及商品包装、储存与养护等方面的内容。商品包装包括包装的作用、分类与方法,商品储存包括储存的环境与影响因素,商品养护包括养护的方法与技巧等,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涉及社会文化与消费需求的变化等。
三、商品学的研究任务
(一)阐述商品的有用性和适用性
商品的有用性和适用性是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最基本条件,离开了对商品的有用性和适用性的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无从谈起。只有对商品的有用性和适用性进行全面阐述,才能发现和明确商品的用途及合理利用的方法。
(二)管理与评价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通过商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探讨与研究商品质量的特性和检验商品质量的方法及方法的选择,可以更好地为制定或修订商品质量标准和商品检验标准提供依据,从而为评价商品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析商品质量的变化规律
商品质量虽然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但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运转和停留必然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不同的质量变化。
商品学不仅要研究商品质量变化的类型及其表征,更重要的是分析质量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找到根治商品质量劣变的有效的方法,确保在包装、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商品质量得到保证,减少或避免商品的变质损失。
(四)研究商品科学系统的分类
商品的经营管理目的不同,商品的分类体系也不同。商品学通过对商品分类原则和商品分类方法的研究,提出明确的分类目的,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志,才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商品分类,将分类的商品集合体形成满足需要的商品分类体系、商品目录和商品代码。
商品分类还与社会文化环境和消费需求有关。只有不断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才能形成合理的商品品种,减少商品在开发、生产和质量实现上的盲目性。
(五)促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
商品学通过对商品各种属性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对商品个体使用价值内容的把握,也可以促进对商品群体使用价值构成的了解,从而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商品需求信息,提出对商品的质量要求和品种要求,保证市场上的商品适销对路。
商品经营管理者学习研究商品学,不仅可以掌握商品的有关理论知识,经营管理好各种商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交换,还可以通过大力普及商品知识使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商品,学会科学地选购和使用商品,掌握正确的消费方式和方法,促进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