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补贴推动到内源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
- 叶瑞克
- 719字
- 2025-04-13 01:17:33
第一篇 战略目标篇
经历了百余年发展历程的汽车工业,受到石油危机、能源安全、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场低碳革命已然开始,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日益成为政府、学界、企业界、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2013年1月,席卷中国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成为公众话题和“两会”话题,城市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的最大排放(约占25%)来自传统燃油汽车。大量尾气的排放,致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形成臭氧空洞,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全世界的机动车每年排向大气层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约40亿吨,是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20%。按一辆汽车一年平均行驶1.5万公里计算,一辆汽车的碳排放总量约4吨,按每亩森林可以吸收1.8吨二氧化碳计算,一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将需要2.2亩(约0.0015平方千米)的人工林才能完成固碳。据统计,汽车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90%。汽车尾气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
研究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应对能源危机、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高能源效率、低经济成本、简便维修等全方位的技术经济优势。然而,如同一个新生的婴儿,“蹉跎”了将近两百年的新能源汽车,需要从基础保障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三个方面予以支撑,方能真正涅槃重生。同时,此次涅槃面临的形势远比当年火车的推广要复杂——推广与治堵的政策目标冲突、环境保护要求与传统汽车产业锁定的矛盾——不一而足。近些年的实践表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似乎天然地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共享化、低碳化、互联化、智能化——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四大趋势已经成为基本共识。
本篇共三章,将分别从产业、车联网、汽车—电网(V2G)三个方面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