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二楼自己的储物柜前慢慢现身——就是我昨晚下线的地方。

我抬头望了眼走廊。包围着我的虚拟环境看起来几乎像是另一个现实(但并不完全是)。“绿洲”中的每样东西都是精细的三维建模,除非你凑近细看,否则转眼就会忘记这一切其实都是计算机生成的。我听说,如果用最新的沉浸式主机,那“绿洲”和现实的区别就根本不存在了。

我伸手摸了下储物柜,它伴着轻柔的金属咔嗒声弹开了。里头装饰不多:莉亚公主9手持光枪的照片、巨蟒剧团与在拍《巨蟒与圣杯》10时的团体照,以及詹姆斯·哈利迪在《时代》杂志上的封面照。我拿起储藏柜上格的一堆教科书——它们消失了,然后重新出现在我角色的物品栏里。

注9.莉亚公主:《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女主角,天行者卢克的妹妹。

注10.《巨蟒与圣杯》:经典无厘头喜剧电影,由巨蟒剧团于1975年拍摄。

除了教科书,我账号上的资产少得可怜:火炬、铁短剑、小青铜盾,加上一套皮甲。都不是魔法装备,品质垃圾。不过,这已经是我所拥有的最好的玩意儿了。“绿洲”里面,东西的价格不比现实中便宜(有时候还更贵),再说你也没法拿食品券去换“绿洲”点。在这糟糕年头,“绿洲”信用点是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汇率比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还要高。

储物柜的门内装着一面小镜子,我关上柜门前,瞥了一眼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形象。我在捏人的时候,参考了本人的长相。相比真人,我角色的鼻子更小巧,个子更高更瘦,但肌肉更发达。另外,角色脸上没有青春痘。不过刨除这些细节,我们看起来还是挺像的。学校对代码做了限制,学生的角色造型必须是人类,而且性别和年龄得同真人一致,所以我不会碰上巨大的雌雄同体双头恶魔独角兽,或者类似的乱七八糟的角色。至少在学校里不会。

你可以给你“绿洲”角色起任何名字,只要不重复就行。换言之,你得选个还没人用的叫法。因为它也会成为你的邮箱地址和聊天ID,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角色名既酷又容易记。名人们常常会花天价,从ID黄牛那儿买下他们想要的名字。

刚拥有“绿洲”账户的时候,我建立的角色叫作巨人韦德。从那时起,我每隔几个月都会换个叫法。现在想来它们都挺可笑。但我角色现在的名称已经整整五年没变了。搜寻比赛开始那天,我决定当个猎手,于是把名字改成了帕西法尔11,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骑士。实际上,这个人物更通常的叫法是帕西瓦尔或者帕西瓦,但它们早就被人占了。我更喜欢帕西法尔,这个名字挺好听的。

注11.帕西法尔。

在线上,很难碰上愿意用真名的人。这算是“绿洲”最大的优点之一。在虚拟世界里,除非主动袒露,否则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这个基础上,“绿洲”衍生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你的真名实姓、指纹和视网膜特征都被储存在数据中心里,但社交模拟系统公司(GSS)保护着这些信息,GSS雇员也不能查看。哈利迪负责公司营运的时候,GSS通过了判决,连最高法院都无从过问用户的私密数据。

加入“绿洲”公立学校系统那会儿,他们要求我提交真实的姓名、“绿洲”角色名、邮寄地址和社保号码。这些数据储存在我的学生档案里,但只有校长能访问,我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反之亦然。

学校还禁止学生使用他们的角色名,以免出现老师喊“滑头皮条客,专心听讲!”或者“大王69,你能起来念一下你的读后感吗?”的尴尬场面。在学校,大家使用的都是真名,不过在后面加了个编号,用以区别同名者。我注册的时候,已经有两个韦德在学校里就读了,所以我分配到的ID叫作韦德3。在学校范围内活动时,这几个字一直飘在我头顶。

铃声响起,与此同时,视野的一角冒出提示,说四十分钟后第一节课开始。我用一系列轻微的手势控制角色走下大厅。如果忙得腾不出手,也可以声控角色前进。

我朝世界史教室方向走去,沿路遇到几个熟人,打了招呼。几个月后我就要毕业,到那时无疑我会想念这里。我不想离开高中。你瞧,我没钱上大学,哪怕是“绿洲”里的大学。我的成绩又不够好,混不到奖学金。我唯一的出路是离开学校后当一个全职猎手。想要离开叠楼,我别无选择,只能赢下比赛。其实我也可以去和一些公司签五年期的猎蛋合同,但那种事想想都硌得慌,还不如要我穿上洒满了碎玻璃的生日礼服呢。

到了楼下时,其他学生也纷纷在储物柜前现身,就像凭空浮现的幽灵。喧哗声开始在走廊里回荡。没过多久,我听到有人朝这里喊:

“嘿,嘿!不是韦德3嘛!”是托德13,我代数课的傻逼同学。他跟几个朋友站在一起。“这衣服真是帅啊。”他说,“你打哪儿弄来了这套神装?”

我角色身上的黑T恤和蓝牛仔裤是创号时系统送的免费皮肤。托德13跟他的暴发户朋友则穿着华服,大概是在哪家线上商城买的。

“是你妈送我的。”我继续向前走,步伐一点没放慢,“等你下次回家喝奶要零花钱的时候,代我谢谢她。”这很幼稚,我知道。但无论虚拟与否,这毕竟是一座高中——你骂人嘴巴越欠,效果就越好。

听到我的回答,他的朋友和附近的学生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托德的脸一阵青一阵红——他显然忘了关闭实时表情系统,泄露了真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终于,他骂了回来,但这时我早就把他拖进了屏蔽名单,只看到那张嘴一开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我微笑着,继续向前走去。

屏蔽是我在学校里用得最爽的功能,几乎每天都派得上用场。我就喜欢别人气急败坏但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学校里不能PK,这是系统设置。实际上,整个卢德斯星球都是非PVP Player-versus-Player,“玩家对战”的意思。区域。所以在学校里,唯一的武器就是语言,而就这项技艺而言,我算得上炉火纯青。


六年级之前,我一直在现实中的学校读书。那段经历算不上愉快。我这人是个重度社恐,在生人面前总是很害羞、不知所措、毫无自信,话都说不利索。这可能跟从小泡在绿洲里有关。到了网上,我可以轻松地跟人谈话交友——特别是跟我年纪差不多大的,可在现实中的陌生人跟前,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勉强开了口,讲话也是语无伦次。

我的外表使恶况进一步加剧。我是个胖墩儿,不受欢迎。虽说政府救济粮里成分过重的糖和淀粉才是罪魁祸首,不过我本人也有责任。因为沉溺于“绿洲”,那时候我唯一的“体育运动”就是被学校里的恶霸追得满操场逃。更糟的是我的衣服,它们不是二手店里淘来的,就是别人捐赠的。穿那些破烂玩意儿上学,跟在额头画了只大王八一样招人嘲讽。

即使这样,我依然巴望着有人愿意做我朋友。一年年来,我都像T-100012那样扫描着食堂,想找到能融入的小圈子。但哪怕是其他受到排挤的家伙,也认为我太过怪异。至于女孩子?要我去跟女孩子搭话完全是天方夜谭。在我眼里,她们仿佛外星来客,既优雅又可怕。接近她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冷汗都会止不住地往外冒,说话结结巴巴。

注12.T-1000:《终结者2》里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在《终结者:创世纪》中也有登场。

在我看来,学校就是达尔文的野蛮丛林,一个充斥着侮辱、欺凌、排斥异己,让人倍感孤独的地方。我熬到了六年级,一想还要再读六年才能高中毕业,就不由自主地担心起自己到毕业时会不会彻底发疯。

好在一切有了转机。那天,校长宣布说,任何修够学分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去“绿洲”公立学校就读。政府的公立学校因为几十年来的资金短缺、人满为患,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垃圾场。稍微有那么点脑子的人,都会选择待在家里读线上学校。一听到消息,我飞也似的冲进学校办公室提交了申请。再然后,我就转学到了“绿洲”公立学校#1873继续学业。

转学之前,我的角色从没离开过因西比奥。这个星球位于“绿洲”第一区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讲的“新手村”。除了跟其他菜鸟聊聊天,或者在覆盖整个星球的商城里购物,你没什么别的事好做。想去有点意思的地方,就得先掏一笔传送费。可惜呀,我是个穷逼。要不是学校发来的邮件里有一笔到卢德斯的传送费,我估计会困在那儿一辈子。

卢德斯是专门的教学星球,几百所学校散落各地。它们是同一套代码的拷贝,长得没有任何区别。不过,正因为学校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数据模型,它们不受资金乃至物理法则的制约。每间学校都是恢宏的圣殿,拥有铺设着大理石的走廊、教堂般宽敞的教室、零重力体育馆,以及藏有人类一切书籍(只要不违反学校规定)的图书馆。

第一次走进1873学校时,我相信自己升上了天堂。我总算不用每天早上在上学路上躲避流氓和瘾君子了。只要溜进小窝,我就可以安全地待上一整天。“绿洲”里没人会笑我是个胖子,笑我长粉刺,或者笑我永远不换衣服,而且没有小混混会朝我丢纸团、扯我裤子,或放学时在自行车停放处追着我打。他们连碰都碰不到我。在这里,我是安全的。


我走进世界史教室。已经有几个同学坐在位置上了。他们闭着眼一动不动,名字前挂着代表“暂离”的标志,意即他们正在打电话、刷网页,或者去了聊天室。跟暂离的玩家对话,在绿洲里是种不太礼貌的行为。他们通常不会屌你,除了叫你滚开的自动回复。

我在自己桌前坐下,点选视野边缘的“暂离”。于是帕西法尔也闭上了眼睛,实际上我还是能看见周围的景象。我又点了另一个图标,拉出一张巨大的二维网页。网页只对我可见,别人没法站到我身后偷窥(除非我给了他们权限)。

我把主页设成了“母巢”,最出名的猎手论坛。这个网站的设计很硬派,像是互联网早期拨号上网的界面,登录时还能听到调制解调器13发出的300波特嘟嘟声。真是酷毙了。我花几分钟大致浏览最近的新闻和留言板。我是个潜水党,基本不发言,但我每天都会看看事情有没有进展。这个早上并没有什么新消息。无非又是猎手公会间的战争,对《年鉴》里一些不明不白的段落进行“正确”的解读,还有些高玩在炫耀他们新到手的魔法装备和道具。这些狗屎玩意儿我已经看了好几年。由于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猎手亚文化陷入了自我吹嘘、满纸废话、内斗不休的恶性循环。可悲呀,真的可悲。

注13.老式调制解调器。

所有消息里,我最喜欢六佬遭到攻击的那些。“六佬”是被创新网络公司雇用的彩蛋猎手的贬称。创新网络公司缩写IOI,是世界上最大的通信集团和互联网供应商。它的一大块业务立足于“绿洲”,比如提供接入服务和销售虚拟商品。IOI试过收购GSS好几次,但一直没成功。现在,他们想通过抓住哈利迪遗嘱里的漏洞,把GSS纳为己有。

IOI为此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叫作“蛋卵研究部”(蛋卵研究原本是指对动物的蛋卵进行科研,但近两年,它有了第二重含义: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寻找哈利迪的彩蛋。)这个部门只有一个存在目的:赢得哈利迪的彩蛋竞赛,夺走他的财产、他的公司,还有“绿洲”本身。

和大多数猎手一样,我打心底里恶心IOI。这家公司的一系列举动,让他们的野心路人皆知:IOI认为哈利迪的作品不够商品化,而他们能“帮助”他。他们要“绿洲”玩家按月缴费,在每个角落设置广告,让用户的隐私和言论自由成为过去式。一旦IOI接手这个游戏,那么“绿洲”将不再是我童年的乌托邦。它会成为垄断企业运营的反乌托邦世界,阔佬们才玩得起的主题公园。

IOI规定它雇用的彩蛋猎手——正式的说法是“蛋卵研究员”——使用公司的员工编号作为“绿洲”角色名。编号一共六位,开头又是数字6,于是所有人都开始叫他们“六佬”。到后来,大部分猎手转而叫他们“跪舔”,因为这帮人实在太他妈恶心了。

要当六佬,就得先签署一份合同。合同里头有几条写的是,如果你找到了哈利迪的彩蛋,所得将完全归于雇主。合同的其他部分包括双月制的工资、食物、住宿、保健福利和退休安排。公司还会配给你高端装甲、载具和武器,传送费用也全部报销。加入六佬跟参军没多大区别。

六佬不难辨认,因为他们都长得一个样。公司要求他们把角色都塑造成高大的人类男性(无论真人的性别是什么),留黑色短发,面部特征采用系统预设值,制服也是统一的海军蓝。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右胸上IOI标志正下方的六位数员工编号。

绝大多数猎手和我一样,对六佬深恶痛绝。IOI雇用了这么一大批猎手,无疑破坏了比赛的公平性。当然,你也可以说猎手公会干的也是这种破事。“绿洲”里有上百个猎手公会,有些会员人数多达几千,在搜寻彩蛋的过程中分工协作。每个公会的核心条例都差不多:无论哪个会员找到了彩蛋,其他成员都能分一杯羹。我这样的独行侠不大看得起公会,但再怎么样,他们依然是猎手——哪像六佬,他们要把“绿洲”交到邪恶的跨国集团手里,彻底毁了它。

我这一代人,根本不知道没有“绿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对我们来说,“绿洲”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的平台。从记事之日起,它就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绿洲”是这悲惨世界里的一处美好避难所。一想到“绿洲”可能落入IOI之手,我们的心底就会涌起无限的恐惧和愤怒,这是上一辈人难以理解的。对我们来说,这就像有人威胁要拿走太阳,或者仰望天空都要被敲诈一笔一样。

六佬是猎手的公敌,嘲讽他们是我们在论坛和聊天室里最喜欢干的事。有不少高等级猎手只要看到六佬,就会全力追杀他们。甚至还有几个网站专门追踪他们的最新动态。我知道有些猎手,猎杀六佬的时间比寻找彩蛋的还要长。另外,那些比较大的公会每年都会联合举办“八十六跪舔”比赛,奖励杀六佬最多的公会。

看过另外几家猎手论坛后,我打开收藏夹,点开我最喜欢的博客网站:“阿忒的来信”。博主是个女猎手,名叫阿尔忒密丝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和狩猎女神,而阿尔忒密丝写法略有不同。。自从三年前发现了这个博客后,我就成了最铁杆的读者。她写了一些很牛逼的文章,把它们叫作“狂野麦高芬”麦高芬:电影术语,指用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人或物,典型形象就是被众人争夺的小物件。,内容都跟彩蛋搜寻有关。她的文风幽默机智,充满巧妙的自嘲。看得出,她对《年鉴》有着异乎寻常的执念,总是会列出最近在琢磨的相关书籍、电影、TV秀和音乐的链接。我觉得,哪怕她对彩蛋的研究实际上跑偏了,文章本身也值得一读。

我对她的爱慕之情大概是不言自明了。

她偶尔会放两张角色截图到网上,我有时(说实话,总是)把它们保存到硬盘里。她的角色是个黑发姑娘,脸蛋很美,但不是那种刻意修饰过的漂亮。“绿洲”里到处可见美若天仙的玩家,她们过于标致,假得很,而阿尔忒密丝的脸既不像是从下拉菜单里选择的,也没套用别人的造型模板,倒像是用面部扫描工具创建的一般。她榛子色的大眼睛、圆颌骨、尖下巴,再加上那种得意扬扬、不可一世的笑容,让我无法抗拒。

她的身材也有那么些与众不同。“绿洲”里的女性角色,一般只有两种身材,不是纤细高挑型,就是丰乳肥臀的艳星型(在“绿洲”里看起来比现实中的更不自然),而阿尔忒密丝个子不高,带点儿婴儿肥,有种鲁本斯鲁本斯(1577-1640),德国画家,巴洛克美术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画中的女子多显富态。画中人的感觉。

我很清楚这种单相思非常愚蠢。说实话,我真的知道她是谁吗?她从没透露过真实身份、年龄或者住址,也没有证据表明她长得和她的角色一个样。她可能十五岁,也可能五十岁。有些猎手还认为她未必是女性,这个我倒是没想过。天哪,妙龄少女其实是谢顶的抠脚大汉,这念头太他妈吓人了。

我开始读“阿忒的来信”以后,它逐渐成了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博客之一,现在日均浏览量有数百万。阿尔忒密丝算是成了网红,至少在猎手圈子里挺出名。不过,她没有被名声冲昏头,写出的文章还是和以前一样有趣。她最新的博文起名《约翰·休斯的蓝调》,对她喜欢的六部约翰·休斯的电影做了深度分析。那些电影被她划分成了两类:“电波女幻想三部曲”(《十六支蜡烛》《红粉佳人》14《妙不可言》15)和“青春男幻想三部曲”(《早餐俱乐部》《摩登保姆》《春天不是读书天》16)。

注14.《红粉佳人》

注15.《妙不可言》

注16.《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刚读完博客,有个私聊窗口突然跳了出来。是我最好的朋友,埃奇。(其实,他也是我唯一的朋友。不算吉尔摩女士的话。)


埃奇:早上好,哥们儿。

帕西法尔:好啊,老兄。

埃奇:你干吗呢?

帕西法尔:刚刷完网页。你呢?

埃奇:来地下室,蠢货。反正还没上课呢。

帕西法尔:好,这就来!


我关掉网页,扫了眼时间,离上课还有半个点。我笑着点击视野边缘的小门图标,从列表里选择了埃奇的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