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哈佛成功心理课——跟上哈佛人的脚步,拥抱属于自己的成功(2)

小桑德的高飞梦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树立过美好的理想。很多能坚持理想的人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寻找能够参照的范例,哈佛也因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哈佛人的成功就在于其先重视心理培养后重视知识学习的训练。这种训练打造了哈佛人坚强的意志,也为哈佛人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一个人感觉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这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的海伦·凯勒曾经说过的一句生动形象的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一位美国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的时候,因患猩红热引起高烧导致双目失明及双耳失聪。她在老师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耐心和努力教导下,学会了发音并开始试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她一生出版了十多部文学著作并致力于慈善事业;她还用顽强的意志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感动了整个世界。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是因为她有一颗坚韧的心和远大的理想。这种远大理想正是心理学中对“愿望”的一种诠释,“愿望”指的是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要历尽千辛万苦,即使遍体鳞伤也决不放弃,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正是哈佛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被人们广为传颂,并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一个叫桑德的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妈妈、奶奶过着平淡而富足的生活。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邻居们在闲暇的时候都喜欢对桑德说:“请我们的小歌唱家来唱支歌吧。”桑德从不拒绝。他经常对妈妈说:“我要成为最好的歌唱家。”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8岁那年,父母在一次旅行中遭遇车祸丧生,年迈的奶奶受不了沉重的打击心脏病发作。懂事的小桑德含着眼泪说:“奶奶不怕,你还有我呢,我来唱歌给你听。”奶奶一把搂住桑德,紧紧把他抱在怀里。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一个孩子的肩上,照顾生病的奶奶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桑德想:大家都那么喜欢听我唱歌,我为什么不去唱歌挣点儿钱呢?好让我和奶奶能够生活下去。听了桑德的想法,奶奶无论如何都不答应。桑德只好去找邻居们帮忙。邻居们非常同情这一家人的遭遇,也被桑德的懂事和孝心打动了,于是有位邻居把他推荐到了一家小型剧院。剧院的负责人听了桑德的经历也很感动,于是叫他现场唱一首。桑德用他那稚嫩的童音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演出一场只有两美元的收入,可他还是每天都坚持去剧院。有一次桑德发烧,奶奶劝他不要再去了,让他休息一天,可小桑德却说:“我一定要去,去了不但能挣到钱,还可以练习发声。”听了孩子懂事的话,奶奶含着泪点了点头。

苦心人,天不负。小桑德在剧院唱出了名气。一位音乐家听说了,专程去看了桑德的演出,他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决定收桑德为徒,不收任何费用。

多年之后,当记者采访成名的桑德,问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时,他的回答令每一个人信服,他说:“我不是哈佛的学子,因为我的贫穷和机遇让我无缘进入哈佛,可我的成功却离不开哈佛人的坚毅精神。哈佛人重视心理培养和训练,造就了一批成功人士,我就是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了自信,取得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一个哈佛人。”

桑德的例子就是所有受益于哈佛精神的人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的确,哈佛重视心理培养和训练,这让无数原本内心暗淡的学子变得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同时它的这种理念也一直辐射并影响着社会上每一个重视心理成长和渴望成功的人。心理学认为:人必须有改变自身的愿望或对某些目标的渴望,还要对理想有高度的热情和绝对的信心,这样才能实现理想,取得成功。

敢于认错,保持人格的完整

工作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当别人犯了错误时,我们总是希望他们能够承认并且加以改正。可是一到自己身上,很多人的脑子里往往会出现企图隐瞒自己错误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就造成了工作中的沟通障碍,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对的,而观点有时是对立的,于是产生了不满、埋怨、争执,甚至影响了工作进度。其实,承认错误才是解决好问题的关键。有时候,放弃自己的意见反而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美国人民爱戴。他领导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美国的首都命名为华盛顿。

华盛顿小的时候,家中有许多果树。果树中间生长着许多杂草,这些杂草不断吸收土壤的营养成分,严重影响着果树的生长。一天,父亲递给华盛顿一把镰刀,要他把影响果树生长的杂草除掉,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割伤自己的手脚,也不要碰伤任何一棵果树。

在果园里,华盛顿挥动镰刀不停地割草。突然,他一不留神割倒了一棵新栽种的小桃树。他害怕父亲看到了会责怪他,于是便把割下的杂草堆在一块儿,将小桃树埋在草堆的下面。

傍晚,父亲来到果园,看到了埋在草堆下面的小桃树,就猜到这棵小树是华盛顿割草时不小心弄断的,尽管如此,他却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对华盛顿说:“你真能干,一天的时间居然割了这么多的草,还把割下的杂草都堆在了一块儿。”

听了父亲的夸奖,华盛顿觉得无地自容,他低下头惭愧地对父亲说:“对不起,父亲,我割草的时候不小心弄倒了一棵小桃树,为了不让您发现,我把杂草堆起来将树埋在了下面,我欺骗了您,请您责备我吧!”

父亲听了华盛顿的叙述后,大笑起来,他高兴地说:“真是个好孩子!你弄断了小桃树,的确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你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没有说谎或编造任何理由,我就不责怪你了。你要知道,我宁可损失掉成千上万棵果树,也不愿意看到你逃避责任。”

华盛顿很纳闷,一脸不解地问道:“承认错误居然能和成千上万棵果树相比,它真的有那么可贵吗?”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敢于承担责任,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父亲耐心地说,“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你今天的表现令我很满意。我想你长大以后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华盛顿一生都牢记父亲的教导,把勇于承担责任作为人生的基本信条。后来,这个故事传遍了整个美国。哈佛大学的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每一个学生,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哈佛大学先后走出了8位总统,还有不计其数的职场精英。至此,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已经成为描述哈佛人所拥有的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点。

我曾经问过许多位杰出的企业家:“一些比别人更敢于承认错误、担负责任的人,是否真的比别人更有可能成功?”“是的!”答案非常肯定。事实上,你会发现这种优良的品质正是那些成功者所具备的。

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良心控制着他的全部活动。它会使人态度端正、思想高尚、工作顺利。在良心的强烈影响下,一个人崇高而正直的品德才能发扬光大。我们应将勇于承认错误的思想根植于内心,并让它成为一种强烈的意识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因为这种意识会让我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出类拔萃。

在职场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工作中从不犯错,当错误出现后,有些人往往会找出一些借口安慰自己内心的愧疚,也会试图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假如你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以后你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能够再次找到“更好的”借口,即使谎言编织得再天衣无缝,也会有被揭穿的一天。可想而知,这样的员工是不可能得到老板的信任与提拔的。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展现解决问题的诚意,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你才会吸取教训,从失败中积累经验,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也许你的老板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但是他也懂得:一个勇于承认错误不推卸责任的人,是非常值得信赖和重用的。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勇敢地面对错误吧,这样做会让你更加优秀。

在“付出—收获”的良性循环中成功

人们常说,付出总有回报。有的时候,我们无偿地做了很多事情,当时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这时会有人说你是傻子,没有一点经济头脑;也有人说这是没事儿找事儿,还不如睡一觉。实际上,这往往成为我们以后发展的基础。

在付出的当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在以后你总能有相应的收获。这一点,哈佛人麦哈德有着更深的体会。

麦哈德哈佛大学毕业后,成为网络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在工作中,很多人来找他帮忙,他们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心理来寻求帮助的。每次有人寻求帮助,麦哈德都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虽然没有人付费,但麦哈德还是有求必应,他觉得人家求助于他就是需要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就是最大的价值,何必斤斤计较那一点眼前的利益呢?

有一次,麦哈德受公司委派去外地参加一个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需要与合作公司共同完成。麦哈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甚至都没有问公司给不给奖金、出差费等事宜,因为他对这些不感兴趣,麦哈德觉得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机会,一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当麦哈德走进研发中心的时候,他立刻被那里的工作氛围所感染,很快便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和工作伙伴们一起讨论、计算、测试……其间还不断地加班。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研发项目。同时,麦哈德也和这些一起工作的人成了朋友,他们之中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教授,他们都给了麦哈德很大的帮助。

麦哈德一回到公司就被经理请进了办公室,“干得不错,”经理说,“自从进入公司以来,你一直努力工作,帮助别人也不计较得失,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这就是你的回报。”说着经理在抽屉里拿出来一个大大的信封,递给了麦哈德。

麦哈德将信封打开,看到里面有厚厚的一沓钞票,另外还有一封信,他拿起了这封信,原来这是一张委任函,其主要内容是,委任麦哈德为分公司的经理,主持分公司的工作。看到这里麦哈德十分惊讶,这时候经理站起身来,拍了拍麦哈德的肩膀说:“接受吧,这是你应得的。”

麦哈德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他不但得到了一笔数目不菲的奖金,而且还升了职。有的同事问他为什么能有这样好的运气,麦哈德说:“我只是认真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没想要求回报,这并不是运气,应该是对我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哈佛曾经告诉过我‘只要我们总是抱着一种感激的心理,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想它也会让我受益终生。”

这就是哈佛教育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哈佛人在职场中能够胜出的撒手锏。心理学认为:有的时候,在付出的当时,不一定马上会得到回报,关键是你是否真心地付出,上天是公平的,不要在具体的事情上过于计较得失。有时我们付出了,并没有想过付出能得到什么,只是想这样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这就是收获。所以,学会付出就会有所得。

如果一个人的选择进入的是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会变得越来越成功;但如果他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只能处在“自我设限”中打转转。生物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不过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都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口加上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几天后,实验者悄悄地拿掉了玻璃罩。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五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玻璃杯以外。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把过去的失败牢牢地刻在记忆中。他们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看不到形势的变化,以为过去办不到的事情,今天同样也办不到。他们不敢努力向前,不敢冲破自我限制,常常是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