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虎啸山林 1.1 莲社初雪

第一章虎啸山林

1.1莲社初雪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还是原生态,远古洪荒的气息在群山夹缝间流淌。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剪刀峡的花岗岩绝壁上,冰川雕琢的痕迹在青灰色岩层间若隐若现。这柄由第四纪冰川锻造的天工巨剪,将大地剖成两半,谷深千仞,两侧危崖如兽齿交错,最窄处仅容一线天光坠落。

沿谷口上行,溪水在冰臼群中跌宕,如琴师拨动太古的琴弦。乌龙潭双瀑自百丈绝壁倾泻而下,上瀑如白龙入渊,下瀑似素练悬空,水雾氤氲间,晋代高僧慧远祭龙的巨石沉默如碑。潭中特有的龙师鱼逆水而动,银鳞闪烁着千年未改的灵光。再往深处,三叠飞瀑如银河倒泻,每一叠都变换着姿态,或雄浑如虎啸,或婉约似龙吟,震耳欲聋的涛声里,能听见地壳运动的回响。

谷中植被遵循着冰川时代的密码生长。红豆杉与鹅掌楸交织成绿色穹顶,藤蔓如巨蟒缠绕着古老的岩壁,苔藓在阴湿处铺展成翡翠绒毯。海拔千米处的冷杉林里,偶尔传来山麂的蹄声,惊起一树雾霭。最奇的是那片高山杜鹃,每年五月便将整面山坡染成血色云霞,花瓣落在溪面,顺流而下,宛如山神失落的胭脂。

转过龙椅石,虎溪豁然开朗。东晋陶渊明结庐的西庐遗址上,野菊依然在秋风中摇曳。慧远和尚种莲结社的龙泉精舍早已化作废墟,但虎溪三笑的传说仍在竹林间回荡。卧云垄的缓坡上,冰碛石星罗棋布,每一块都镌刻着冰川运动的史诗。站在道教第三十六福地的遗址前,山风裹着松涛掠过耳畔,恍惚间似有钟磬之声自云端传来。

暮色四合时,雾霭从鄱阳湖漫上来,将整座峡谷笼罩在牛乳般的朦胧中。剪刀峡的绝壁化作水墨画里的皴擦,瀑布声渐渐隐入雾海。唯有虎岭之巅的孤松,在暮色中舒展着虬枝,仿佛一位入定的老僧,见证着这片土地亿万年的沧桑变迁。当第一颗星子坠入深潭,整个峡谷陷入寂静,唯有溪水仍在冰臼中低吟,那是大地永恒的心跳。

庐山虎岭与剪刀峡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天地间,时间仿若停驻在久远的过去,维持着最本真的原始风貌。这里,山高林密,谷深崖险,云雾常年缭绕,宛如仙境,却也暗藏着无数的危险与挑战。而在这片险竣的山林中,生活着华南虎,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的王者,也是大自然最忠实的守护者。

雄虎,一家之主,威猛凶悍。母虎身姿矫健,浑身散发着一种让人敬畏的威严。它的皮毛色泽鲜亮,橘黄中略带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那黑色的条纹,仿佛是大地赋予它的神秘印记,既美丽又充满力量。它的四肢粗壮有力,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沉稳,仿佛能踏破山林间的寂静。而幼仔,就像一个毛茸茸的小团子,跟在母虎身后,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很难想象它日后会成长为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茂密的枝叶,母虎就已经从它那临时的巢穴中起身。它舒展着修长的身躯,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露出锋利的獠牙,那獠牙在微光中闪烁着冰冷的光。幼虎也被母虎的动静吵醒,它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亲昵地蹭着母虎的腿。母虎低头舔了舔幼虎的脑袋,眼中满是温柔,那温柔的目光与它平日里的威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们开始了新一天的活动。母虎带着幼虎在山林间漫步,一边走,一边教幼虎认识周围的环境。它们穿梭在高大的树木之间,那些树木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枝干扭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母虎用鼻子嗅着空气中的味道,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它教幼虎辨别各种动物留下的气味,让幼虎明白哪些是猎物,哪些是危险的敌人。幼虎学得很认真,它努力地嗅着,模仿着母虎的动作,那专注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当它们来到一处山溪边,母虎停下脚步,低下头喝了几口水,然后示意幼虎也来喝水。幼虎小心翼翼地走到溪边,看着清澈的溪水,有些犹豫。母虎轻轻地推了它一下,仿佛在鼓励它。幼虎鼓起勇气,低下头喝了一口水,那清凉的感觉让它忍不住欢快地甩了甩脑袋。喝完水后,母虎开始在溪边寻找食物。它敏锐的目光在溪边的石头下、草丛中搜索着,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只正在晒太阳的青蛙。母虎悄无声息地靠近,然后猛地伸出爪子,一下子就抓住了青蛙。幼虎看到母虎抓到了猎物,兴奋地跑了过来,围着母虎蹦蹦跳跳。母虎把青蛙递给幼虎,让它练习捕猎。幼虎学着母虎的样子,用爪子去抓青蛙,可是青蛙太灵活了,几次都从它的爪子下逃脱。幼虎有些着急,它张牙舞爪地扑向青蛙,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溪水里。母虎赶紧把幼虎从水里捞了出来,看着浑身湿透、狼狈不堪的幼虎,母虎并没有责怪它,而是用舌头舔干它身上的水,再次鼓励它继续尝试。在母虎的鼓励下,幼虎终于成功地抓住了青蛙,它开心地叼着青蛙,在母虎面前炫耀着。

午后的山林格外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打破这份寂静。母虎带着幼虎找了一处阴凉的地方休息。母虎侧卧在地上,幼虎则紧紧地依偎在它的怀里。母虎用舌头轻轻地梳理着幼虎的毛发,幼虎渐渐进入了梦乡。看着熟睡的幼虎,母虎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与担忧。它知道,在这片充满危险的山林中,要让幼虎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容易。

傍晚时分,山林间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母虎知道,这是猎物们出来觅食的时间,也是它们捕猎的好时机。它唤醒幼虎,带着它悄悄地向山林深处走去。它们来到一片开阔的草地边缘,母虎潜伏在草丛中,眼睛紧紧地盯着草地上正在吃草的几只野兔。幼虎也学着母虎的样子,趴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母虎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时机,突然,它如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目标直指一只肥硕的野兔。野兔察觉到危险,拼命逃窜,但母虎的速度太快了,几个起落就追上了野兔,一口咬住了它的脖子。幼虎兴奋地跑过去,看着母虎嘴里的猎物,眼中满是崇拜。母虎把野兔撕成小块,喂给幼虎吃。幼虎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就把一只野兔吃得只剩下骨头。

夜晚的山林被黑暗笼罩,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动物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母虎和幼虎回到它们的临时巢穴。巢穴位于一个山洞里,洞口被一些树枝和杂草遮挡着,十分隐蔽。母虎趴在洞口,守护着幼虎,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幼虎在巢穴里安心地睡着觉,它知道,有母虎在身边,它什么都不用害怕。

在这片险竣的山林中,华南虎母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生活着。它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共同演绎着生命的奇迹。母虎用它的智慧和力量,教会幼虎生存的技能;幼虎则用它的天真和活泼,给母虎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希望。它们是山林间的精灵,也是这片土地上最顽强的生命守护者。

而雄虎,独来独往惯了,此时不知道到何处巡视领地去了,也不知道何时会回来。

一天,一位年届五十的稀客到来,打破了这片宁静。

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慧远的草鞋踏上第四纪冰川遗落的冰臼时,暮色正沿着剪刀峡的花岗岩绝壁流淌。二十一岁的沙门背着竹笈,笈中装着道安法师亲赠的《般若经》抄本,青布袈裟在山风中猎猎作响。他驻足虎溪源头,见乌龙潭双瀑如白龙缠斗,水雾中隐约有金色光斑浮动,恍若往生极乐的莲花。

“师父说此处有龙天护法。”慧远自语着,将袈裟搭在岩上晾晒。忽闻林莽深处传来幼虎的呜咽,循声望去,只见一只乳虎被藤蔓缠住左爪,母虎正用前掌拍击树干,震得杜鹃花纷纷坠落。慧远解下腰间葫芦,将清水洒在藤蔓上,默念《大悲咒》。奇迹般地,藤蔓竟如活物般收缩退避,乳虎脱困后亲昵地蹭着他的僧袍。母虎低吟一声,衔来野果置于石上,转身隐入竹林。

东林寺的地基选定在虎溪与香炉峰之间的缓坡。慧远带领弟子们伐竹为梁,采松脂为烛,每日清晨在龙泉精舍译经。当第一百零八日的晨钟响起时,江州刺史桓伊的船队溯江而来,带来中原战乱的消息:“苻丕已陷襄阳,道安法师被秦军掳去长安。”慧远跪在佛前,将道安所赠的《二谛义》投入香炉,灰烬化作白鹤掠过虎溪。

那年深秋,陶渊明带着酒葫芦叩响山门。这位彭泽令刚脱下官服,衣襟上还沾着菊花露水。“久闻法师以《庄子》释《般若》,不知可容我等俗人旁听?”陶渊明席地而坐,将酒葫芦抛给树上的松鼠。慧远微笑着指向窗外的三叠泉:“先生看这瀑布,一叠如儒之弘毅,二叠似道之虚静,三叠即佛之空寂。”话音未落,松涛中传来虎啸,却是那只乳虎已长成斑斓大虫,正将野鹿驱向寺门。

隆冬时节,陆修静背负七星剑来访。这位南朝道教领袖虽比慧远晚生七十余岁,却在《云笈七签》中记载了此次会面:“远公目若朗星,谈吐如洪钟震谷。”三人围炉夜话,慧远以《周易》解“十二因缘”,陆修静用《道德经》释“空有不二”,陶渊明醉眼朦胧间题诗壁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觉东方既白,虎溪冰面倒映着三人踉跄的身影。

“法师送客不过虎溪。”小沙弥提醒着。慧远正欲止步,忽闻冰面下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冰层竟如莲花次第绽放。那只母虎踏着冰裂之声而来,口中衔着东晋名种青莲。三人大笑间,慧远忽然顿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遂将虎溪改名为“觉溪”,并在冰面题刻《形尽神不灭论》。

白莲社成立那日,一百二十三位名士齐集东林。谢灵运挥毫写下《发愿文》,墨迹未干便被山风卷向鄱阳湖。慧远率众人结跏趺坐,忽见鄱阳湖上浮现金色莲台,阿弥陀佛的身影若隐若现。母虎携幼虎伏地而拜,虎啸声化作梵呗,惊起满山林鸟齐鸣。

暮鼓晨钟中,慧远在东林寺度过三十载春秋。每当他讲经至妙处,总有猛虎踞坐阶前,待法毕方悄然离去。临终前,他将东林寺托付给弟子法安,指着虎溪对岸的孤松说:“那是我与山君的约定,待莲花开遍庐山时,便是往生极乐日。”语毕,虎溪冰面轰然开裂,一道金光自潭底升起,托着慧远的肉身西去。母虎仰天悲啸,声震山谷,满山杜鹃花应声而落,如铺就往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