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闹钟在07:30准时响起。刺耳的电子音在狭小的公寓里横冲直撞,她猛地睁开眼,视网膜上还残留着梦境的残影——那是个阳光倾泻的世界,街道上的人们笑得开怀,连空气都透着真实的气息。她盯着天花板看了三秒,手指下意识拍向闹钟,电子音戛然而止。
窗外一片浓稠的黑暗,只有路灯在雨幕中晕开昏黄的光晕,像被稀释的蜂蜜。林夏盯着窗外看了五秒,确认自己没有看错时间——确实是早晨七点半,但天色却像午夜一样压抑。她伸手摸到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一条推送跳出来:“今日晴,气温25℃,微风”。
林夏盯着窗外倾盆而下的大雨,嘴角扯出一个讽刺的弧度。这个世界的天气预报就像超市里的过期面包,外表光鲜,内里早已腐坏。
洗手间的镜子蒙着一层薄雾。林夏用冷水洗了把脸,看着镜子里苍白的脸,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撒谎的孩子会长雀斑”。她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脸,光滑无瑕。“看来我撒谎的功夫还不够。”她自嘲地笑了笑。
厨房里,她从冰箱里拿出一盒牛奶,保质期到昨天。她盯着包装看了两秒,然后把它放进微波炉。“过期一天而已。”她对自己说,就像在说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谎。微波炉“叮”的一声响起,她端起牛奶,发现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这让她想起大学时教授说过的话:“真相就像水珠,总是从谎言的缝隙里渗出来。”
她喝了一口温热的牛奶,味道和记忆中的一样平淡无奇。
推开家门,走廊里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邻居王阿姨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今天天气真好啊!”
林夏拉开门,看到王阿姨脸上挂着标准的微笑,手里提着菜篮子。“是啊,阳光明媚。”林夏回答,眼睛却看着窗外的大雨。她们都知道这句话里没有一句是真的,但这个寒暄仪式已经持续了五年。就像每天早晨七点的闹钟,每月十五号的房租转账,每年春节的群发祝福——都是这个社会运转必需的润滑剂。
“最近怎么样?”王阿姨问,眼睛却看着别处。
“还不错。”林夏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工作挺忙的。”
“那就好那就好。”王阿姨点点头,两人同时移开了视线。这段对话持续了四十三秒,其中三十八秒是沉默。
雨中的城市像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林夏撑开伞,走进雨中。雨水打在伞面上的声音像无数细小的谎言在窃窃私语。她沿着熟悉的路线走向公交站,每一步都踩在积水里,溅起的水花像虚假的希望一样短暂。
车站已经有三个人在等车。“今天天气真不错,适合出门。”中年男人说。“是啊,阳光明媚,心情都好了。”年轻女孩附和道。林夏站在他们旁边,听着这场精心编排的晨间剧。她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城市里,天气是最廉价的谎言,也是最必要的社交货币。
公交车缓缓驶来,车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潮湿的空气混杂着早餐的味道扑面而来。车厢里挤满了人,林夏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雨水模糊了城市的轮廓。她看着那些被雨水冲刷的建筑,突然觉得它们像巨大的谎言一样摇摇欲坠。
公交车广播响起:“下一站是阳光广场,请需要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林夏冷笑了一下。阳光广场?那里现在肯定是一片汪洋。她想起昨天在新闻里看到的“天气预报”。主播微笑着宣布:“未来一周天气晴好,气温适宜。”而实际上,气象局的数据库里早就记录了这场持续三天的暴雨。
车厢里的电视屏幕正在播放新闻:“我市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历史最低点......”林夏盯着屏幕,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她知道真实数据:失业率已经飙升到40%,经济衰退已经持续了两年。但这则新闻必须通过审核,因为“维持社会信心”是他们的职责之一。
“下一站,市政府大厦。”广播再次响起。林夏看着窗外雨中模糊的政府大楼,突然想起上周看到的内部报告。报告上写着:“边境冲突已持续三年,至少三万平民流离失所。”但新闻里永远在说:“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居民生活安宁。”
公司电梯里,林夏又听到了那个熟悉的问候。“早上好,林夏!今天天气真好啊!”同事张明笑着说。“是啊,阳光明媚。”她回答,声音里带着机械的疲惫。电梯上升的三十秒里,两人聊着天气、体育比赛和毫无意义的八卦。这些对话就像办公室里的绿植一样,纯粹是为了装饰这个虚伪的空间。
办公室里,林夏的电脑已经开机,屏幕上堆满了各种需要“处理”的信息。她的职位是“社交媒体内容审核员”,主要工作就是确保谎言不会太过火——不能让民众发现他们生活在怎样的谎言里。
第一条需要审核的信息:“我市医疗系统运行良好,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林夏调出真实数据:三家主要医院已经超负荷运转两个月,至少有两百名患者在排队等待治疗。她点击“通过”,然后在备注里写道:“建议搭配‘医护人员辛勤工作’的假新闻一起发布。”
第二条信息:“我市食品安全检查合格率100%。”真实数据:上周就查获了三吨过期食品。她点击“通过”,备注:“建议采访几家大型超市,重点突出他们的‘严格品控’。”
处理完这些信息,林夏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她知道,自己的工作不过是维持这个谎言世界的运转而已。
午休时间,林夏独自坐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里。窗外,雨依然下个不停。她打开笔记本,开始记录今天的观察:“公交车广播说阳光广场天气晴好,实际暴雨。”“新闻称失业率下降,实际创下新高。”“邻居王阿姨说‘吃了吗’,实际只是寒暄套路。”
写完这些,她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在这个充斥着谎言的世界里,保持清醒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咖啡厅的电视正在播放午间新闻:“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市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林夏盯着屏幕,想起上周文化局的内部报告:“本市图书馆平均每月借阅量不足十本,七家电影院中有五家濒临倒闭。”
她突然明白,在这个系统里,每个人都是共谋。说谎的人需要说谎来维持生计,听谎的人需要谎言来获得安慰。
下班时间到了,林夏却发现自己不想离开办公室。因为她知道,回到家等待她的只有更多的谎言——电视里的虚假新闻,邻居的客套寒暄,甚至她自己对自己说的那些安慰谎言。她打开电脑,开始浏览求职网站。但所有职位描述都写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这个世界里,这意味着“擅长说谎”。
最终,她关掉电脑,拿起包走向电梯。“今天辛苦了!”张明笑着说。“是啊,不过还行。”她回答。“下周有个聚会,一起来吗?”“可能吧,看情况。”——他们都知道这些对话毫无意义,但依然乐此不疲地重复着。
回家的路上,林夏突然停下脚步。雨已经停了,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她抬头看着天空,乌云正在散去,露出一线暗淡的阳光。“明天会是晴天吗?”她自言自语道。手机立刻推送了一条天气预报:“明日晴,气温26℃,微风”。林夏盯着这条推送看了很久,突然明白了什么。
她转身走向图书馆,在借阅台前停下。“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工作人员微笑着问。“我想借一本关于谎言的书。”林夏说。工作人员愣了一下,然后露出职业微笑:“抱歉,我们没有这类书籍。”林夏点点头,转身离开。她知道这不是谎言——在这个世界里,确实没有关于谎言的书。因为真相才是最大的禁忌。
回到家,林夏打开窗户。夜空中,星星稀疏地闪烁着,像被稀释的真相。她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如果所有人都在说谎,那么唯一的真相就是——我们都被控制了。”
写完这句话,她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清醒。窗外,城市的灯光在雨后的夜空中显得格外虚假。林夏突然明白,自己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至少,她可以选择不再说谎——即使这意味着要独自面对这个巨大的谎言机器。
她关掉灯,躺在床上。黑暗中,她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