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破晓计划

昆明理工大405宿舍里,钨丝灯泡在头顶滋滋作响,将满墙的电路图和零件投影成跳动的光斑。

李天宇一脚踩在板凳上,手里攥着根断成两截的铅笔,突然用力拍向桌面,震得散落的电阻嗡嗡作响。

他下定决心,决定大干一场。

“小敏!严天羽!王强!“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尖锐,“深圳电子展,三天后必须出发。

别听他们说带十件样品——给我装三十台!宣传画得重做,找美院的学生,要那种看一眼就让人挪不开眼的!

小敏,你知道我那意思吗?“

小敏当然知道了,李天宇是2024年穿越过来的灵魂,小敏是2012年穿越过来的灵魂,他们见识广。

小敏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刚要开口,李天宇已经抓起桌上的马克杯猛灌一口凉茶:

“画里加未来科技,智能手机、无人机,全给我模模糊糊画上去!有人问细节?就说这是蜂鸟的终极武器,天机不可泄露!

就一个字,咱们蜂鸟科技要多神秘有多神秘!“

“知道啦!”

严天羽摩挲着下巴,西装袖口蹭过堆满零件的课桌:“销售策略呢?欧美市场......“

“重点在亚洲!在欧美市场,现在大哥大已经比较流行了,他们可能不是特别的需求,这个传呼机!当然了,我们造型这么奇特也说不定!“

李天宇突然将马克杯重重砸在传呼机拆解图上,“欧美市场先撒网,找代理商但别签独家!英国德国分开,欧洲至少三家代理,美洲南北分区!

记住,我们的MP3才是打开欧美大门的钥匙!“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不过要是碰上送上门的大单......“

王强忍不住笑出声:“懂了,灵活机动,万一碰上中东地区的狗大户,那我们肯定要大赚一笔,可以设计一套3888的套餐!“

“对对对!!!不同的人,我们要有不同的套餐!”

李天宇突然转身,抓起墙角的云南地图,用红笔在深圳位置狠狠圈住:

“还有件事,俄罗斯机电产品在展会上肯定有,你们仔细看,对比沿海引进的设备,从工艺到价格,给我写份能把人砸醒的报告!

俄罗斯的产品,别看有时候有点粗糙,但是它结实耐用,质量还是很好的。

1992年的中国,不是每个地方都用得上那种高精尖的产品!咱们华夏十几亿人口市场非常的大,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抓住!“

“天宇,生产线......“

李秀兰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她抱着账本站在阴影里,发梢还沾着车间的机油味。

李建强跟在身后,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白,手里拎着台故障的传呼机样机。

“妈,我知道,理工大学的生产线现在肯定是有点问题,没办法啊,产房有点小啊,太拥挤了,只能慢慢调整了!

爸妈守好小店和生产线。“

李天宇快步上前,接过样机轻轻放在桌上,“等你们儿子从建设厅回来,就有大厂房了。“

陈明远突然从堆满资料的床铺后探出头,镜片泛着电脑屏幕的冷光:“高新开发区的批文,嗯,还是有点不好办啊......“

“这次不一样!“

李天宇抓起地图,红笔在环城北路和龙泉路疯狂游走,“王强,叫上你宿舍那俩计算机系的,咱们去建设厅挖地三尺!我要知道这十公里内所有闲置仓库、废弃工厂,两万平起步,八千平建筑面积!“

王强瞪大眼睛:“建能塞下五千人的组装厂?这也太......“

“俄罗斯专家说五月生产线就到!“李天宇扯开领口的纽扣,脖颈青筋微微跳动,

“没厂房、没水电,难道让那些精密设备睡露天?“他抓起桌上的计算器疯狂按键,

“芯片必须自己造!现在被卡脖子的滋味,我不想尝第二遍!“

卡脖子的味道,不想尝第二遍到底是什么意思?众人有点迷惑不解,有小敏知道他的意思,所以点点头!

陈明远突然举起账本:“可账上只有十几万,加上大学的支持......“

“所以要找建设厅谈!“李天宇的拳头重重砸在地图上,“五千个就业岗位!未来的纳税大户!我们给苏联专家当跳板,现在该有人拉我们一把了!五年期,几百万贷款,地皮哪怕打折......“

他突然停顿,盯着地图上北市区大片空白,“那些废弃的战备仓库、防空洞,说不定就是天赐的礼物。“

窗外突然炸响闷雷,暴雨砸在玻璃上噼啪作响。李天宇望着雨幕中影影绰绰的长虫山轮廓,突然转身:“杨教授呢?把老爷子请出来!他学生说不定就坐在建设厅的办公室里......“

话音未落,传呼机突然震动。李天宇低头,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仿佛命运的暗号。他握紧拳头,雨水顺着窗缝渗进来,在地图上晕开深色的涟漪,如同蜂鸟即将展翅的羽翼。

十天后。

春城的晨光穿透蜂鸟小店的玻璃,在李天宇刚摊开的规划图纸上洒下细碎金斑。他盯着环城北路与龙泉路交汇处的红色圈注,铅笔尖在“5万平方米”字样上反复摩挲,突然听见楼下传来金属碰撞的脆响。

“儿子!”李建强扛着箱电子元件推门而入,工装裤沾着机油痕迹,“生产线调试出问题了,俄罗斯专家带来的旧设备和国产零件适配不上,瓦西里急得直拍操作台。”

话音未落,李秀兰抱着账本匆匆赶来,鬓角的碎发被汗水黏在脸颊:“银行那边又来催款了,上次引进人才的物资采购款还有二十万没结清。”

李天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北极星计划”进度表。

1992年元旦那批苏联专家已在各自岗位上奋战两月有余,可资金缺口与技术瓶颈却像两座大山横亘眼前。他突然抓起桌上的传呼机,按下速拨键:“陈明远,高新开发区的批文有眉目了吗?”

“暂时没消息。”电流声里混着翻纸页的窸窣,“不过我打听到,省建设厅最近在统计闲置厂房,或许是个机会。”

李天宇眼睛一亮,转头冲王强喊道:“立刻联系杨教授,半小时后去省建设厅!”

半小时后,四人站在省建设厅斑驳的铁门前。杨教授拄着拐杖,镜片后的目光透着深思:“我学生张处长在规划科,或许能从政策扶持角度切入。但你们得想好,如何让方案既符合政府需求,又能满足企业发展。”

推开规划科的门,油墨味与茶香扑面而来。张处长翻看着李天宇递上的计划书,眉头越皱越紧:“5万平方米的用地?你们知道这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吗?而且北市区目前重点规划是农业和教育,工业用地指标本就紧张。”

“张处长,您看这个。”李天宇展开第二份文件,里面夹着厚厚的人才名单与合作协议,“我们已引进37位苏联专家,后续还有两批近百人。

这些人才不仅能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您看,这是我们与云南大学、理工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规划。”

杨教授缓缓开口:“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新中国工业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我们引进苏联人才和技术,既是报恩,也是为中国科技腾飞助力。如果能在北市区建立科技园区,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张处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陷入沉思。王强适时递上财务预测表:“我们预计建成投产后,第一年就能解决5000人就业,年纳税额超百万。而且,我们承诺采用环保生产工艺,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是电子厂,不是化工厂,不会有污染的。”

就在气氛僵持时,陈明远匆匆赶来,手里挥舞着传真纸:“李天宇,好消息!国家科委刚下发文件,鼓励民间资本与科研机构合作,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李天宇心中一喜,立刻将文件递给张处长:“您看,我们的项目完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而且,我们希望能与政府合作,将园区打造成‘中苏科技交流示范基地’,这对提升昆明乃至云南的科技影响力都有极大帮助。”

张处长的神色终于缓和下来:“方案先留这儿,我会提交到专题会议讨论。不过我得提醒你们,即便通过审批,土地价格和贷款条件也不会太宽松。”

从建设厅出来,阳光已西斜。李天宇望着远处尚未开发的农田,脑海中浮现出未来科技园区的模样:高耸的厂房、繁忙的生产线、穿梭的科研人员……

突然,他的传呼机震动起来,是小敏从深圳发来的消息:“电子展反响热烈,东南亚订单已突破千台!”

他握紧拳头,眼中燃起斗志。困难虽多,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就像蜂鸟,虽身形小巧,却能振翅穿越风暴。他转头对众人说:“走,回小店!生产线的问题今晚必须解决,我们没有退路!”

夜幕降临,蜂鸟小店的灯光依旧明亮。李天宇和俄罗斯专家们围在生产线旁,看着瓦西里用俄语夹杂着中文指挥调试。小敏从深圳带回的新零件在操作台上泛着冷光,与老式设备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成功了!”东明突然喊道。传送带缓缓启动,第一台贴着“蜂鸟”logo的传呼机顺利下线。李天宇拿起机器,感受着外壳温润的触感,仿佛触摸到了未来的脉搏。

窗外,春城的夜风吹过,带着科技与梦想的气息,飘向远方。而蜂鸟科技,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振翅高飞,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