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慈善

不一会儿,十里八村的所有票和钱都汇聚到了宋向文的手里,附带上了一张大队长张尚文亲手写的购物清单,以及峰山大队的拖拉机使用权。

峰山大队唯一的拖拉机手,就是大队长家的大儿子张风,得了亲爹张尚文的指示,开着拖拉机就“哒哒哒”的上路了。

宋向文一去就是一整天,等到太阳都落山了,才坐着拖拉机的车斗上跑回来。

只有一丝余晖照耀着哒哒作响的拖拉机,以及拖拉机后斗上守着物资的宋向文。

峰山大队的乡亲们听到了声音,全都一窝蜂的往大队长家里涌。

张尚文见状立马把家里的桌子搬到前院,又把桐油灯点上,让自家媳妇出来招呼着乡亲们,这才和张风张罗着下起货来。

一车斗都是东西,卸到大队长家的却只有五分之一,另外大半车斗都是宋向文自家的东西。

宋大山家的远远的看着,忍不住拉着宋大海家的嘀咕了起来。

“嫂子,这先生家里用得了这么多东西么?”

宋大海家的瞥了自家弟媳妇一眼,觉得自己那个“拎得清”的评价似乎下早了一点。

“别看那后斗的东西多,大部分却都是草药。

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帮着用,再多都不够用。

你也别眼馋,那玩意儿落到先生手里是宝,能治病救人,落到其他人手里,那就啥也不是。”

妯娌俩说话的功夫,宋向文已经凑到大队长耳边嘀咕了起来。

这个天也没啥风,宋向文又说得小声,两个人说了啥,大家伙一句都没有听到,只发现大队长张尚文的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突然间就有了一股子不怒自威的味道。

宋大山家的吓了一跳,拽着宋大海家的手紧了紧,宋大海家的顺势看去,笑着拍了拍她的手,道:“五叔那架势看着挺吓人,可这么多年了,我愣是没看到他对谁动一根手指头的。”

宋大海家的可是大队长张尚文的堂侄女,她说得言之凿凿,宋大山家的那颗悬着的心到底往肚子里面放了放。

只是她从头到尾的,都没敢再看张尚文第二眼。

等张尚文和张风把宋向文替乡亲们的货都给搬进了他们家前院,张风立马跳上拖拉机,哒哒哒的把宋向文给送回了家。

宋大志早早的在药房门口守着,见拖拉机过来,赶紧迎了上去。

师兄弟一个往下递,一个往屋里扛,配合默契的情况下,很快就把拖拉机的车斗给搬空了。

宋向文从兜里抓了一把水果糖,塞进张风的口袋里,拍了拍,道:“带回去给家里的娃甜甜嘴。”

说完,不等张风拒绝,宋向文已经钻进了药房关上了门。

张风只能耷拉着脑袋,开着拖拉机哒哒哒的回了家。

这天晚上,整个峰山大队都在清点自己买的东西,可谁的东西都没有宋向文的多。

虽然绝大部分是药材,但油、盐、酱、醋、茶、布和糖……只要宋向文看得到,买得着的,他多多少少都捎了一些。

物资再紧张,也不能亏了自己人。

“这点盐,腌鱼够吗?”

宋大志看着那一大袋盐,惊讶的张大了嘴。

“师兄,你这是……”

宋向文摸了摸山羊胡,笑道:“武装部的胡三老家附近就有口五百多年的老井,谁缺盐、缺卤水,他们家都缺不了。

只是没想到,这丫的富裕到这种程度,我可不得打个土豪?”

宋向文顿了顿,又说道:“胡三虽然不缺盐,但缺粮食和肉。

去年还每旬定量三两,刚刚传来的消息,说是还要减。

一旬定量二两,还不够一家老小塞牙缝。”

宋大志秒懂。

“等我去山里找找,打点野味给婶子送去。”

有来有往才是人情。

总不能拿了人家的盐,没点表示。

宋向文笑着点了点头。

“你心里有谱就行!”

宋大志微微一笑,继续忙碌起了他的青岗子收集大业。

家里人来人往的,宋大志也不敢晒太多,每天放一些在竹簸箕里,和拾掇出来的野菜一起,伪装成药材晒在后院。

凑齐了大半缸,再泡水、磨浆、过滤、沉淀、晒干……

见宋大志见天的脚后跟打后脑勺的,宋苗这月子也不敢多坐,才一个星期,就接过了照顾宋南星的活儿。

宋向文虽然不认同,但也没说什么,只是三不五时的让宋半夏跑去右厢房“偷孩子”而已。

天天躺在宋向文怀里,宋南星小朋友不仅对多种病症的临床表现(尤其是中暑)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对宋向文的医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什么叫“花小钱办大事?”

看看宋向文就知道了。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轻微中暑,宋向文就只简单的按压一下穴位、刮个痧,也不收人家的钱,就把人给放走了。

要是严重一点,宋向文就让病人家属回去拿个碗来,舀一碗砂锅里面熬好的藿香正气方剂服下,再给个几分钱的药钱就算完。

赚钱?

不存在!

根本不存在!

这完全就是做慈善,好吗?

也只是因为如此,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只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来宋向文这里坐坐。

短短几天时间,十里八村那些个有得没得的八卦,宋南星小朋友就听了个遍。

知道了大湾村刘三家的婆媳关系有多紧张;民主村的李老师为了生个儿子有多拼;先锋村的牛尥蹶子把向阳村的高兽医给踹出了三米远,却不好意思来求医,坚持要人家先锋村把他往城里的大医院送……

所以,这个高兽医怎么得罪了眼前这个“大善人”?

宋南星小朋友大大的眼睛里,满满都是疑惑。

可惜,没人注意,更没人解答。

宋向文忙,宋大志更忙。

这一忙就是一个多月,家里好歹凑齐了五袋橡子面和两袋野菜,整整齐齐的放进了左厢房的一人高的大黄桶里。

除了防虫害和老鼠,更重要的是防家里那两个淘小子。

一岁两岁惹人爱,三岁四岁拿脚踹。

村里那些个小孩三五岁的时候,逗猫惹狗、上树爬墙的事儿,可没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