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偏心的老太太

一路上,张建军终于深刻体会到这个时代的艰难,不少老人、妇女在野外挖野菜,有些人瘦得快成皮包骨,几乎全都营养不良的模样。

他非常庆幸自己有娃娃机。

等快到村口的时候,张建军把抓到的大米、面粉和花生油给取出来,一步步往家里走。

途中,还碰到了村里其他人。

他在村里的人缘还不错,尤其是那些长辈,对他的态度都和蔼可亲,看来民风不俗。前身的记忆里,村里虽然也会有些小摩擦,但问题不大。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他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崽,所以大家的态度都好。

正如鲁迅所说:当你优秀的时候,身边的人都会对你好!

大米、面粉和花生油都用布袋和不透明容器装着,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虽然有人好奇,但没人问。

张建军回到家,那是一栋老旧的泥砖屋,村里差不多都是这种屋子。

家里没有其他人,五姐和爸妈都出去干活了。

他把大米倒入米缸。

大米自己家吃,面粉和花生油,他打算送一些到爷爷、奶奶、太爷爷那边。

是的!他太爷爷还在世,而且还是村里的族老,有点声望。太爷爷、爷爷奶奶他们都住在祖屋那儿,连同大伯一家。

大伯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年龄都比他大,也就是张建军的堂哥、堂姐,都已结婚。

像大堂哥张建文,儿子都有两个了。

所以祖屋那边是五代同堂。

爷爷、奶奶,太爷爷对他都很宠,平时三老没少给他挤口粮。现在有点能力了,没道理眼睁睁看着三老吃苦吧?

忧国忧民的大圣人他办不到,但让他在能力范围内让身边的人过好一点,那是没问题的。

其实,无论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人生的目标都是把日子过好,所有的努力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张建军分出五斤的面粉,还有两斤左右的花生油,关上门就朝祖屋的方向走去。

他们张家的祖屋还是蛮大的,类似两进的四合院,中间有天井。

天井,就其字面意义而言,就是要接纳来自上天的雨露。它是井台、承接雨露的池,以及过滤和贮存水的容器。

而天井的上方则是露天的,没有遮挡。

一方面是为了收集雨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阳光照射进来,增加采光。

“建军回来啦?吃了没?锅里还有一碗粥,奶奶给你盛。”

门口,正在整理野菜的老妇人看到张建军,立即满脸笑容,野菜也不弄了。

她宠张建军是出了名的,但没有人能挑毛病。在别人眼中,这是理所当然,自己要是有这么出息的孙子,他们恐怕有过之而不及。

很多人觉得,老张家光宗耀祖就靠张建军了,宠点怎么了?

就连张建军的大伯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老妇人旁边的两三个小家伙听见,羡慕地看向他们的四叔。

其中两男孩是张建军大堂哥张建文的儿子,小龙和小虎,五六岁大。而更小一点的女孩则是二堂哥张建武的女儿小花。

锅里还剩的那碗粥,他们也想吃,但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不能吃,那是给老太爷吃的。

张建军摆摆手,笑道:“奶奶,我不饿,吃过了。这面粉和花生油,您拿好,您跟我爷爷、太爷爷吃几顿好的。”

说着,就把手中的面粉和花生油递过去。

“哎哟!建军,你哪里来的面粉和花生油?”老人家急声问道。

面粉就不说了,花生油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吗?他们家每年就那么一两斤的份额,平时都不舍得吃。

可她的好孙子一次性就给她弄来两斤。

“救了个同学,他家的家境好像挺不错的,为了感谢我,人家送了我一些大米、面粉和花生油。

奶奶,您就拿着吃吧!放心,我在家里还留有呢!”张建军将面粉和花生油塞到奶奶手里。

理由,他早就想好了。

当然,这个理由不能总是拿来当挡箭牌,以后还得想想别的,找一个比较长久的路子才行。

老人家一听,顿时高兴起来。

还是她乖孙厉害,这就开始给家里带回来好东西。儿孙里面,就建军最有出息,其他的也就那样了,不指望他们有多大作为。

“好、好、好!”老太太开心道。

“四叔,你上次说给我买糖……”小虎大着胆子跟张建军说。

张建军一愣,搜索一下前身的记忆。

没错!是有这么一回事,答应过侄子。而这次回来,也确实买了糖,但被人顺手拿走了。

奶奶摸了摸重孙小虎的脑瓜子,温声道:“想吃糖,下次让你太爷爷买,你四叔读书要花钱,知道没?”

小家伙看自己四叔的表情,便知没有买糖,很是失落。

他清楚,太奶只是哄他而已,让太爷爷买糖吃,没希望。

平时也就四叔说话算数。

张建军将心神沉入脑海的娃娃机,发现娃娃机里就有大白兔奶糖和花生糖。不过,现在没有游戏币。他没记错的话,家里还有一块玉。

想到这,他笑道:“四叔没忘,放心吧!糖我没有拿过来,晚点你们去四叔家。”

此话一出,三小只开心得跳起来,吱吱喳喳说个不停,恨不得现在就去四叔家拿糖吃。

老太太倒也没责备张建军乱花钱,柔声问道:“建军呀!钱还有吗?奶奶一会给你拿五块钱。”

几个孙子中,也就张建军能从老太太这里拿到钱。

“奶奶,不用。我爸给我的,都还没花完呢!”张建军连忙说道。

五块钱在农村可不是小钱,农民挣工分,一个月都不一定能挣到五块钱。

当下这年代的农村,劳动工分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工分,实际上,是农民参与集体劳动所得的报酬单位。每位农民都根据自己的劳动力、出勤率和劳动质量获得相应的工分。

年终时,生产队会依据每个人累积的工分数来分配必需的生活物资,如粮食和布匹,作为对他们劳动的奖励。

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少的仅为几分钱,多的也才两三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