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徐爱录
- 传习录:王阳明的修心术
- (明)王阳明著 梁雨田校注
- 19403字
- 2025-06-23 17:47:59
此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薛侃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并经王阳明本人审阅而成,讨论了心、天理,以及“诚意”等《大学》相关命题,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
1.徐爱录引言
原典重现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白话译文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学》“格物”的学说,竟然全是用旧本作为正本,也就是先前的儒者认为错误的版本。我刚听说时十分震惊,没过多久又觉得疑惑,随后我竭尽全力,互相对照分析,然后去请教阳明先生,才明白他的学说就如同水之寒、火之热那样分明,绝对属于《中庸》所说的“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了。阳明先生天资聪颖,同时他和蔼可亲、坦率易近、不修边幅。他年少时性格豪迈不羁,曾经又热衷于修习诗词文章,深入地研究佛道二教的学说,人们骤然听到这样的学说,都把它当作标新立异的邪说,所以等闲视之,不对它进行深究。但他们不知道,阳明先生谪居在蛮夷之地的三年里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超越凡俗列入圣贤,完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我终日在阳明先生门下学习,有幸听取先生的教诲,我才接触先生的学说时似乎很容易,当我越深入研究越能发现它的高远之处;表面粗浅,而越深入探究则越能发现它的精深;接近时觉得浅近,但深造时就觉得无穷无尽。我学习了十多年,竟然觉得自己还不能窥见他的造诣。世间的君子,有的与阳明先生只是一面之交,有的还没有听过他的言论,有的则先入为主地持有轻视、简慢、愤怒、偏激的态度,在匆匆地交谈之间,就根据传闻臆断揣度,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呢?跟随阳明先生的学生,虽然能聆听先生的教诲,但往往遗漏得多,学到得少,就像秦穆公只看到马的性别和颜色而不能发现它有驰骋千里的特质。所以我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平日所聆听到的先生的教诲,给同学们传阅,并且相互考证修订它,以免辜负阳明先生的教诲。
学生徐爱书。
鉴赏评议
这是全文的开篇,也是徐爱录篇章的引言,它指明了人们在阅读《传习录》时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是不能过于执着文字;另一方面是对阳明心学要做到“知行合一”。本篇还借徐爱之笔,写出了人们对王阳明之学态度的转变:先是“闻而骇,既而疑”,再到深入了解后才明白其学说的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进而开始学习、宣传王阳明的思想学说。这也说明,我们在没有了解事物的内涵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不然会陷入思维的误区。
2.仁政亲民
原典重现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白话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在亲民’,朱熹说应当理解为‘新民’。后面章节‘作新民’中似乎也有依据。先生您认为应该遵从旧本理解为‘亲民’,也是有什么依据吗?”
阳明先生说:“‘作新民’中的‘新’字,可以理解为自新之民,不同于‘在新民’中的‘新’字,难道这不能够作为依据吗?‘作’和‘亲’两个字相对应,但没有‘新’字的含义。后文中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对‘新’字进行阐述。比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的言语,都带有‘亲’的含义。‘亲民’就像是《孟子》中提到的‘亲亲仁民’,‘亲之’就是‘仁爱’。因为百姓不仁爱,于是舜就任命契担任司徒,去推行‘五教’,目的是让百姓相互仁爱。《尧典》中提到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从‘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同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到‘亲民’就兼备了教诲和养化的含义,说‘新民’就觉得有所偏差了。”
鉴赏评议
《大学》篇首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不采取朱熹改本《大学》的“新”的含义,而是坚持古本的“亲”字,主张亲民。“亲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变,教导百姓互相仁爱,才能更好地施行“仁政”。而且孔子和孟子对“仁”的核心解释也在于“爱人”与“亲民”。“仁”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仁爱是对他人之爱,仁政是对民众之亲。王阳明主张“亲民”的见解更符合孔孟之道。
3.知止而后有定
原典重现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白话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朱熹解释为‘事事物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先生的学说相悖。”
阳明先生说:“从事事物物上探求至善,就是把义当作人心之外的东西了。至善本来就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的本领能达到精深的程度,就是至善了。然而至善也不能脱离事物,朱熹在《大学章句》的注解中所说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鉴赏评议
“至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最高的或者最完美的真理。朱熹“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而王阳明则提出“至善是心之本体”,朱熹认为理在心外、物亦在心外,而王阳明则认为心与理一、心外无物。王阳明认为心作为本体,要求人们做事情时,先坚定内心,再去追求,同时强调心外无物。两位学者只是寻求真理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追求“至善”的最高境界。
4.心即理也
原典重现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白话译文
徐爱问:“如果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穷尽天下的事理吧。”
阳明先生说:“心就是理。天下还有什么在心外的事物和道理吗?”
徐爱说:“如同侍奉父亲的孝道,侍奉君主的忠诚,结交朋友的诚信,治理民众的仁慈,其中就有许多道理,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吧。”
阳明先生感叹地说:“世人已经被这种说法蒙蔽很久了,怎么可能一句话就解释清楚呢?现在姑且解释一下你的疑问:比如侍奉父亲,不能从父亲那里寻求孝顺的道理;侍奉君主,不能从君主那里寻求忠诚的道理;结交朋友和治理臣民,不能从朋友和百姓那里寻求诚信和仁慈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存在于心中,心即理。这颗心没有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不必从心的外面添加分毫。凭借这种纯粹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侍奉父亲就是孝,辅佐君主就是忠,结交朋友和治理臣民就是诚信和仁慈。所以只要在心上用功,就可以摒除私欲、存养天理了。”
徐爱问:“听了先生的教诲,我受益匪浅。但旧的观点还在心中困扰着我,还不能完全祛除。比如侍奉父亲的事,其中要让父亲冬天温暖夏天清凉,要晚上请定、早晨要请安之类的许多细节,这些也需要讲求吗?”
阳明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有个核心,在内心摒除私欲、存养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比如讲求冬天温暖,只要尽此孝心,就怕有丝毫的人欲夹杂其中;讲求夏天纳凉,也只要尽此孝心,就怕有丝毫的人欲夹杂其间,为了讲求这份心而已。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纯粹的天理,是一颗真正孝顺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为父母考虑到防寒,就会去寻求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会为父母考虑到消暑,就会去寻求纳凉的方法。这些都是那颗孝顺的真心自然生发出来的具体行为。只有这颗真正孝顺的心存在,这些行为才会具体表现出来。比如树木,这颗真正孝顺的心就是树根,具体的行为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树根,才会有枝叶,而不是先去寻求枝叶,再去种树根。《礼记》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有的这些,必须有颗真爱的心作为根本,然后自然能如此。”
鉴赏评议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提出的“心即理”强调了人的主体品性。以孝道为例:人应当从内心出发追寻孝道,孝道才能在外物上有所体现,忠、信、仁都是如此。王阳明强调,“理”来源于本心而非外物,这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把人从教条主义的桎梏中解救出来了。
5.至善是心的状态
原典重现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白话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必须从具体的事务上寻求吗?”
先生说:“至善是让心达到纯粹的天理境界就可以了。怎么从具体的事物上寻求呢?你暂且举几个例子说说看。”
郑朝朔说:“例如侍奉亲人,怎样才是冬温夏凊的礼节,怎样才是合宜地奉养父母,这需要探寻一个标准,符合的才是至善,所以才需要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如果只是讲究冬温夏凊的礼节和奉养正恰这类事,一两天就可以讲得很透彻,怎么还需要学、问、思、辨的功夫呢?在侍奉父母取暖纳凉时,让自己的心达到纯粹的天理境界就可以了;奉养父母时,也要让自己的心达到纯粹的天理境界就够了。而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不免会出现毫厘千里的谬误,所以即便是圣人,也依旧要听从‘精一’的规训。如果只是追求礼仪细节上完美就能成为至善,那么现在的戏子来表演,将那些冬温夏凊、奉养的礼仪演绎妥当了,也就能称为至善了吗?”
这天徐爱又有了新的省悟。
鉴赏评议
王阳明认为要达到至善,一定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至善是心的一种状态,想要达到至善,不能局限于表面,而应当寻求心的纯粹。想要寻求心的纯粹,就需要学、问、思、辨,也就是《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具备了这些功夫,才能避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谬误。
6.知行合一
原典重现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白话译文
徐爱因为没能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与黄宗贤、顾惟贤反复争辩,依旧无法得出结论,于是来请教先生。
先生说:“你尝试举个例子说说你的想法。”
徐爱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但是不能做到,这就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例子是已经被私欲隔断了,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没有知道了却不去实践的事情,知道了但不去实践,就是还没有真的认知到。圣贤教导人们认知、实践,就是为了恢复知行合一,不是让你只如此就行可以了。因此,《大学》给人指出了真正的知行,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是知,喜欢美色是行。只要见到美色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它,而不是看见美色后又出现单独的念头去喜欢。闻到臭气是知,厌恶臭气是行。只要闻到臭气就会自然而然地厌恶它,不是闻见恶臭后又出现单独的念头去厌恶。如同鼻塞的人,虽然先看到了恶臭的东西,但他没能通过鼻子闻到,也就不会过于厌恶,这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臭。就如同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事情,才能说他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会因为他说了一些孝顺和尊敬的话,就能说他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再比如一个人知道疼痛,一定是自己经历了疼痛;一个人知道寒冷,一定是自己经历了寒冷;一个人知道饥饿,一定是自己经历了饥饿。‘知’和‘行’如何能够分开呢?这些就是知行的本体,还没有被私欲隔断。圣人必定要如此教诲世人,才能被称为‘知’,否则,就并非真正的‘知’。这都是如此重要的功夫啊!现在却竭尽全力地将‘知’和‘行’说成是两件事,有什么含义吗?但我要把‘知’和‘行’说成一个整体,又有什么含义呢?如果不知道我说这些话的宗旨,却在辨说‘知’和‘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处呢?”
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说成是两件事,也是为了让世人分辨清楚。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才能落实功夫。”
先生说:“你这样的理解反而丢失了古人的宗旨。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倘若理解了这些话,只是单说知,其中自然就包含了行;只是单说行,其中也自然包含了知。古人之所以将知与行分开来说,只是因为有一类人,懵懵懂懂地随意去做,全然不知道思考省察,只是冥行妄作,所以必须提出知,才能让他们正确地实行;还有一类人,不切实际地凭空想象,完全不愿意进行实践,只依靠自己的揣度猜测,所以必须提出实行,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认知。这是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提出的言论。如果真的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了。今人却非要将知和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须先知,才能够行。因此,倘若我们现在先去讨论知的功夫,等到真正地知道了,才去做行的功夫,这样就会终身无法践行,也就终身一无所知。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小毛病。我现在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对症的良药,并且这不是我凭空杜撰的,知与行的本体就是如此。我们如果掌握了知与行的宗旨,即便把它说成两件事也没有关系,他们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我们如果不能明白知与行的宗旨,就算是把它们说成一个整体,又有什么用处呢?只不过是毫无用处的言语罢了。”
鉴赏评议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要的哲学思想之一。程朱理学和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他们把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须先了解才能践行。而王阳明反对他们的学说,提出“知行合一”,他想要改变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其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7.格物是“止至善”之功
原典重现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白话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到先生有关‘止至善’的教导,我已经觉得有用功的地方了。只是我思来想去始终觉得无法与朱熹‘格物’的训导相吻合。”
先生说:“格物就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你懂得了‘至善’,也就能懂得‘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我用先生的教诲来推究朱熹‘格物’的学说,就能理解个大概了。只是朱熹的训导中有许多依据,例如《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因此,我的内心还无法接受您的学说。”
先生说:“子夏深信圣人的言论,曾子反而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圣人固然是正确的,然而比不上反省自己那样深切。现在你的心里还无法理解的时候,又怎么能因循守旧,不自己去探求真正的答案呢?就如同朱熹也尊敬相信程颢的学说,但对与他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的,又怎么会盲从呢?‘精一’‘博约’‘尽心’这些学说,与我的学说本来就吻合,你只是没有认真地思考而已。朱熹理解的‘格物’,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并不是‘格物’真正的宗旨。精是一的功夫,博是约的功夫。既然你明白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这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了。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就能做到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就能做到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就能做到的事。朱熹把‘格物’的学说解释错了,只是因为他颠倒了前因后果的关系,以为‘尽心知性’就是‘物格知至’,要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的事情,怎么能做得到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为什么是‘生知安行’能做到的事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主体,天是性的根源,尽心也就是尽性。《中庸》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彻底地发挥自己的本性,知道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展’。存心,也就是没有尽心。知天,就像知州、知县中的‘知’字,是治理他们分内的事,二者合而为一。事天,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王,必须恭敬奉承,才不会有过失,这是还没与天合而为一的状态,这是圣人和贤人的区别。至于‘夭寿不贰’,是为了教导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环境优劣和寿命长短,就动摇行善的心,只去修养身体,以待天命。要明白环境优劣和寿命长短,早已命中注定,我们不能因为它而动摇行善的心。事天,虽然不能与天达到合而为一的程度,但自己能认知到天理的存在。俟命,就与没有见过面却在此等候相似:这就是初学者本心初始,有在困境中勉励自己的意思。如今朱熹却将顺序颠倒了,所以学者觉得无从着手。”
徐爱说:“昨天听到了先生的教导,我也隐约感觉应该这样下功夫。现在又听到先生这样的教导,更没有疑惑了。我昨晚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心上来说的。”
先生说:“对的。身的主宰就是心,心发出来的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上就是事物。如同意念存在于侍奉亲人之上,那么侍奉亲人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存在于辅佐君王之上,那么辅佐君王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存在于仁爱百姓、保护万物之上,那么仁爱百姓、保护万物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存在于视听言动之上,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件事物。所以我说没心之外的天理,没有心之外的事物。《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
鉴赏评议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应置于格物之前,他认为这是儒家《大学》的根本,或者说是根本的学问。如果不能致良知,那么格物又有什么用?怎样能意诚而心正呢?如何能达到修、齐、治、平呢?王阳明颠倒了“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次序,这不仅是出于解经的角度,更是对“心本论”的自我诠释。
8.消除心中的杂念
原典重现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白话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字如同《孟子》中的‘大人格君心’的‘格’字,意为消除心中的杂念,来保持正善的本体。一旦产生意念,就要消除心中不正的念想,从而保持正善的本体,就是无时无处都要存有天理,也就是穷尽天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鉴赏评议
王阳明认为“格物”在于消除心中的杂念,只有拥有“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的功夫,才能穷尽天理。穷尽天理就是弘扬崇高的品德。
9.知是心的本体
原典重现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白话译文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原本的状态,心自然能感知:见到父亲自然会有尽孝之心,见到兄长自然会有敬重之心,见到小孩掉入井里,自然会有同情之心,这就是良知,不必借助于向外部寻求。如果良知显现,还没有私心杂念阻碍,也就是孟子说的‘充分地显现恻隐之心,那么仁慈就不会有穷尽的时候’。然而对普通人来说,不可能完全做到没有私心杂念阻碍,所以需要使用‘致知’和‘格物’的功夫,才能战胜私欲,恢复天理。这样心中的良知也就不再会有障碍,得以在心中流动开来,这就是致良知。能达到致良知,思想就可以诚挚专一了。”
鉴赏评议
良知是心本来的状态,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有些人的良知会被私心杂念阻碍,于是需要“致知”“格物”来帮助这些人战胜私欲,恢复天理。
10.心纯就是天理
原典重现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白话译文
徐爱问:“先生认为‘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我再三思考还是不能理解,请您略微解释。”
先生说:“‘礼’就是‘理’。‘理’显现出来被人看到,就是‘文’。‘文’隐藏起来不能看见,就是‘理’,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件事物。‘约礼’只是要本心纯粹是一个天理。要让本心纯粹是一个天理,必须在天理表现的地方下功夫。例如表现在侍奉双亲上,就要从侍奉双亲上学习存养天理;表现在辅佐君主上,就要从辅佐君主上学习存养天理;表现在身处富贵贫贱时,就要从身处富贵贫贱上学习存养天理;表现在遭遇患难、陷入境外时,就要在遭遇患难、陷入境外上学习存养天理。至于是行动还是停止,是说话还是沉默,任何地方都是这样,随时随地都要学习存养天理。这就是‘博学之于文’,正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惟精’,就是为了达到至精的境界而广泛地学习天理;‘约礼’即‘惟一’,就是为了求得天理的纯粹而用礼仪来约束人的思想。”
鉴赏评议
王阳明认为“理”显现出来被人看到,就是“文”;“文”隐藏起来不能看见,就是“理”,“博文”和“约礼”不可分割、互为表里。“博文”就是广泛地学习天理,目的是达到至精的境界;“约礼”用礼仪来约束人的思想,目的是求得天理的纯粹。人们想要获得内心的纯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得学习存养天理。
11.人只有一颗心
原典重现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白话译文
徐爱问:“朱熹说过‘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如果按照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推究,这种说法好像存在弊端。”
先生说:“是的。本心只有一个,没有夹杂人的私心杂念的心叫‘道心’,夹杂了人的私心杂念的心叫‘人心’。如果人心能够纯粹就是道心,道心失去了纯粹就是人心:人原本就没有两颗心。程颐说‘人心就有私心杂念,道心就是天理’,这句话就像是把心分为了两颗,但他的实际含义还是一颗心。现在朱熹说‘道心作为主宰,而人心听命从它的命令’,这就是有了两颗心。天理和人欲不可以共存,哪里有天理作为主宰,人欲听从天理命令的呢?”
鉴赏评议
王阳明解释“心一”的观点:道心和人心不是分开的两颗心,而是本心之下的不同形式。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惑:孝心、爱心、忠心、责任心等,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心啊?这些都是“一心”之下的不同形式。王阳明主张修炼纯粹的“道心”,也只有纯粹的本“心”才能消除人的私心杂念。
12.圣人著述明道
原典重现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
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旧;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窃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
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下事,圣人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
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
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
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白话译文
徐爱请阳明先生评价王通和韩愈的言行。
阳明先生说:“韩愈是文人学士里的英雄人物,王通是贤才中的儒者。只是由于文章诗词的原因,后人更加推崇韩愈,其实韩愈与王通相差甚远。”
徐爱问先生:“为什么王通会有仿造经书的过失呢?”
先生说:“仿造经书这件事恐怕也不能全部否定。你先说说后世儒者讲经著书的用意与仿造经书相比较,有怎样的区别呢?”
徐爱说:“后世的儒者著述经书不是没有追求名誉的意图,然而最终目的是明道。仿造经书纯粹是为了个人名利。”
先生说:“著述经书来阐明道义,这又是在效仿谁呢?”
徐爱说:“效仿孔子删改‘六经’,从而阐明道义。”
先生说:“既然如此,难道仿造经书就不是效仿孔子了吗?”
徐爱说:“著述经书是阐明书中的道义,仿造经书好像是仿照经书的形式,对经道恐怕没什么益处。”
先生说:“你认为的阐明道义,是让道义返璞归真,并且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呢?还是运用华美的辞藻在现实中哗众取宠呢?天下大乱,在于重视空虚的文论却轻视了实际行动。如果天下大道盛行,也就没有解释‘六经’的必要了。孔子删改‘六经’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伏羲画八卦到周文王、周公,其中有论述《易》的著作,比如《连山》《归藏》等,繁多且杂乱,数不胜数,因此《易》的道义乱作一团。孔子察觉天下盛行虚文空言的风气,知道《易》的学说将会没有限度地发展,所以采取周文王、周公的学说加以阐明,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易》的宗旨。于是那些繁多杂乱的学说都被废弃了,天下对于《易经》的学说得以统一。《尚书》《诗经》《仪礼》《乐经》《春秋》都是这样统一的。《尚书》从《典》《谟》之后,《诗经》从《周南》《召南》之后,比如《九丘》《八索》等,所有淫逸邪荡的诗词,多达成百上千篇;《仪礼》《乐经》的名称、实物、仪则、数目,也是数不胜数的。孔子对它们进行删削,做出了正确的解释,然后那些错误的说法才被废除。在《尚书》《诗经》《仪礼》《乐经》中,孔子何曾增添过多余的话?如今《礼记》中的解说,大多数是后世的儒者附会而成,已经不是孔子当时的意思了。至于《春秋》,虽然号称是孔子编著的,其实都是鲁国史书中的旧文。所谓‘笔’,实际上是抄录旧文;所谓‘削’,实际上是把繁复的内容删减了,而且有减无增。孔子著述《六经》,是害怕华丽的文辞扰乱了天下,因此将它精简至极,让人们务必去除华丽的文辞,追求文章的实际意义,而不是要用华丽空虚的文辞来教化天下。《春秋》之后,繁文更加盛行,天下更加混乱。秦始皇因为焚书得罪了天下,是出于他的私心,不应该焚毁《六经》。如果当时他的志向在于阐明道义,把反经叛理的学说拿来全部烧掉,这也正暗合了孔子删削编述的本意。自秦、汉之后,繁文又盛行了起来,断然不可能做到彻底废止的。只适合仿照孔子的做法,收录那些最接近阐明道义的并进行表彰,那些怪理悖论的学说也就会渐渐地消失。虽然我们不知道王通当时仿造经书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深切地体会到他做的这件事有可取之处,我认为圣人即便重生了,也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天下混乱不治的原因,在于繁文盛行而求实之风衰落。人们各抒己见,标新立异,相互竞争,用迷惑世俗的方式来博取虚誉,这样只会扰乱人们的思想,蒙蔽人们的耳目,让人们争相使用华丽的文辞,想要借此闻名于世,却不再知晓有敦于本分、崇尚实践、返璞归真的品性了。这些都是那些著述经书的人所开启的吧。”
徐爱说:“著述也是不能缺少的,就像《春秋》这部书,如果缺少了《左传》,恐怕后人也难以读懂。”
先生说:“《春秋》必须配备《左传》才能读懂,就是歇后谜语了。圣人何苦写这些艰深隐晦的文章呢?《左传》的文章大多数是鲁国史书的旧文,如果《春秋》必须配备《左传》才能读懂,那孔子何苦要删削它呢?”
徐爱说:“伊川先生也说:‘《左传》是案,《春秋经》是断。’比如,《春秋》记载弑了某位君王,讨伐了某个国家,如果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恐怕也难以判断这件事。”
先生说:“伊川先生的这句话,恐怕也是承袭了往世儒者的说法,没有理解圣人作经书的本意。比如写弑君的事,那么弑君就是犯罪,为何去追问弑君的详细过程呢?应该由天子下达讨伐的命令,写伐国的事,那么讨伐其他诸侯国就是犯罪,又为何去追问讨伐其他诸侯国的详细过程呢?圣人删述‘六经’,只是为了端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关于存天理、去人欲的事,孔子有过论述。他根据人们的问题,按照不同人的理解程度作答,也不肯多说,唯恐人们在言语上过多思索,所以说‘予欲无言’。如果是一些纵容人欲、消灭天理的事,又怎么会详细地给人们解释呢?详细地解释,就变成助长混乱、引导奸邪的事情了。因此,孟子说:‘孔子的门生没有记载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所以后世就没有相关的事迹流传。’这是孔门的家法。后世的儒者只讲求称霸的学问,所以他们明白了许多阴谋诡计,这是一种纯粹的功利心,与圣人作经书的本意正好相反,怎么能考虑得通呢?”
因此,先生感叹道:“如果不是通达天理的人,很难与他讨论这个啊!”
先生又说:“孔子曾经说‘我还见过史书中有存疑疏漏的地方’,孟子说‘完全地相信书,倒不如无书。《武成》这篇文章我认为可取的就只有两三页’。孔子删《尚书》,即使是在唐、虞、夏的四五百年间,留下也不过几篇。删述到这种程度,难道就没有可以写的事了吗?由此,可以了解圣人的本意了。圣人只是删去繁文,后世儒者却反而要添上。”
徐爱问:“圣人著述经书,只是要去人欲、留天理。至于春秋五霸以后的事情,圣人不想让世人详细地知道,确实是这样。但是尧、舜之前的事情,为什么也被简略到不谈论呢?”
先生说:“伏羲、黄帝的时代已经久远,流传下来的事迹很少,这是可想而知的。当时风俗淳朴素淡,毫无注重辞藻的风气。这就是太古的治世,是后世不能相比的。”
徐爱问:“比如‘三坟’这类的书,也有流传下来的,孔子为什么要删它?”
先生说:“即使有流传,也会因为世道的变迁,渐渐地不符合时宜了。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文饰日益流行,到了周朝末年,即便想要用夏、商的风俗来改革风气,也已无法挽回,何况唐、舜时代的风俗,更何况伏羲、黄帝时代的风俗呢?然而虽然每个朝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不同,遵循的道却是一样的。孔子效法遵循尧帝、舜帝和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理政的方法,就是尧帝、舜帝的治国理政的道。只是他们依据时代的不同情况而施行不同的政治,推行的政令制度自然不同。即使在周代推行夏、商的政策,已经不合适了。因此,周公想要兼并三王的治策,发现不合时宜的地方,就需要夜以继日地反复思考。更何况远古的治世方法,怎么能重复施行呢?这就是圣人删除前事的原因。”
先生又说:“专门施行无为而治,不像三王依时代的实际情形来治国理政,而一定要施行上古的政治,这是佛教、老子的学说。根据时代的实际情况来治国理政,不能像三王一样都把道作为根本,而是用功利之心来施行,这就是春秋五霸以后的治国理政。很多后世的儒者讲来讲去,只是在讲霸术而已。”
鉴赏评议
王阳明解释孔子删书的原因,主要是删去不合时宜的文章,防止人们过多关注细枝末节,而去追求功利。圣人删书著述是希望人们不被华丽的辞藻迷惑,让他们回归淳朴。当人们过多地阅读华辞浮藻的文章时,思想就会被扰乱,耳目也会被蒙蔽,就会争相使用华丽的文辞来博取虚誉,从而忘记追求根本、崇尚实践、返璞归真的品性。
13.因时治政
原典重现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白话译文
阳明先生又说:“唐尧和虞舜以前的治国理政的方法,后世不必重复施行了,可以忽略不谈;夏、商、周以后治国理政的方法,后世也不必再效仿,可以把它删除了;只有夏、商、周三代治国理政的方法还能够践行。然而,世上议论三代的人,却不了解三代治国理政的根本,而只会效仿细枝末节,这样,也就不能恢复三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了!”
鉴赏评议
治国理政的方法需要合时宜,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王阳明认为治理国家应该追寻道,即存天理、去人欲,只有在治理中遵循道的本质,国家才能兴盛。
14.事即道,道即事
原典重现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白话译文
徐爱说:“先前的儒者论述‘六经’时,把《春秋》当作史书,史书专门用来记载历史事件,恐怕在内容和体裁上与其他‘五经’稍微有所不同。”
先生说:“从记事的角度看就叫史书,从讲道的角度看就叫经书。事就是道,道就是事。《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史书。《易》是伏羲时的史书,《书》是尧、舜以后的史书,《礼》《乐》是夏、商、周三代的史书。它们记载相同的事件,阐发相同的道义,哪里会有所谓的差别呢?”
鉴赏评议
王阳明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这个观点弥合了经、史之别,也符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思想。
15.存善迹以示法
原典重现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白话译文
先生又说:“‘五经’也只是史书。史书是为了明辨善恶、劝诫警示。善可以作为训诫,保存善的事迹供世人效法;恶可以作为警示,保存戒条而删除恶事,从而杜绝邪恶的事迹。”
徐爱说:“保存善的事迹供世人效法,也是存天理的根本;删除恶事能杜绝邪恶之事,也是为了在人的私欲萌芽时遏制住它吗?”
先生说:“圣人著述经书,本来就是这个意图。但也不应该拘泥在文句上。”
徐爱又问:“恶可以作为警示,保存戒条而删除恶事本身,从而杜绝邪恶,为何唯独不删除《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呢?先前有儒者认为‘记载恶事可以惩戒人贪图安逸、放纵欲望的思想’,是这样吗?”
先生说:“现在的《诗经》已经不是原来在孔门流传的版本了。孔子说:‘抛弃郑国的乐曲,郑国的乐曲是淫荡靡曼。’又说:‘厌恶郑国的乐曲扰乱了典雅正统的音乐。’‘郑、卫的乐曲,是亡国的音乐。’这是孔门家法。孔子删诗后的三百篇《诗经》,都是雅乐,既可以在祭祀天地祖先的场合演奏,也可以在邻里乡党中演奏,都是用来宣讲平和、涵养德行、移风易俗的,哪里会有不雅的诗呢?这会助长淫乱、引导奸恶。这些必定是在秦始皇焚书以后,那个世代的儒者为了补足三百篇的数量附会而成。而淫靡之词,世间的俗人多喜欢传诵,如今街巷都知晓了。‘记载恶事可以惩戒人贪图安逸、放纵欲望的思想’,是想寻求正确的解释却得不到,不得已才这么说的。”
鉴赏评议
中华五千年历史,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必定是优秀的文学瑰宝。关于《诗经》的来源,有孔子“删诗”说,但现在很多学者有力论证孔子不可能删诗,反而对《诗经》的完善、保存和流传有杰出的贡献。由此看来,王阳明赞成“孔子删诗”说。
16.徐爱跋
原典重现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右曰仁所录。
白话译文
徐爱因为先前受程朱理学的旧说影响较深,刚开始听闻先生的教诲时,确实惊骇不定,茫然地找不到思绪。后来长时间接受先生的教诲,渐渐明白要亲身践行,然后才相信了先生的学说是真正的孔门嫡传,其他都是旁门小道、断港绝河啊!比如先生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诸如此类,开始时徐爱觉得过于特立独行,后来长时间地思考,不知不觉就领悟了其中的含义,还手舞足蹈起来。
以上是徐爱所录。
鉴赏评议
本篇是徐爱总结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和教诲。徐爱在获得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反复实践后领悟了宗旨。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阳明的门徒遍及各地,影响很大。他的哲学思想也远播海外,日本也受到了他的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