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给刘备献计
- 三国:从逃出曹营开始
- 雪客栖寒
- 2051字
- 2025-06-15 19:32:33
“是你把曹军引到这儿来的?”
张飞的一声厉喝,将周逸从遐想中拉回了现实。
“刘使君,恐怕这些曹军就是前来抓我的!”周逸面露苦笑,朝刘备拱手,“若是刘使君有难处,就把我交出去吧!”
然而刘备立刻做出了回应,“周公子势穷力孤,前来投靠,若是我刘备因为区区几百曹军就怕了,将你交了出去,世人该如何看我?”
言罢,刘备转头看向关羽,张飞。
“二弟,三弟!”
“在!”两人异口同声。
“不管曹军是不是因为周公子而来,我既受刘荆州之命驻守新野,就负有保境安民之责!”刘备声音不大,却透露着一丝威严,“此次曹军远来,人数又少,二位贤弟正好可以以逸待劳,不求全歼,也要给这几百人来个迎头痛击。”
“诺!”关羽、张飞领命而去,这种小场面,根本不需要徐庶这个军师出马。
等到关、张二人离开后,孙乾,简雍等一干文吏匆匆赶到,眼看是刚刚得知曹军压境的消息。
“公佑,宪和不必忧虑,我新野县城再小,曹军不过五百骑兵,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众人也都点头微笑,显然是认同了刘备的话。
然而,笑声过后,刘备却又露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听说曹操自打平定辽东之后,就有心南下,今年正月,还专门在邺城挖了个玄武池,引漳河水操练水军,这不正是为了南下荆州做准备吗?”
众人默然不语。
刘备继续说道:“这新野小县,人口不过数万,兵卒不足八千,届时曹操大军杀到,又怎能抵挡?”
周逸见堂上气氛有些沉闷,立刻站了出来,“刘使君不必忧虑,曹操虽然有意南下,但大军开拔,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至少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做准备。”
孙乾等人已经通过徐庶,了解了周逸的身份,但此时听到后者这番话,也都有些不以为然。
刘备古井不波,转而问道:“周公子有何良策?”
“首先,可以在北面设伏,打击曹军先锋部队的士气,延缓曹军的攻势。”
“其次,使君可以发兵攻占宛城,宛城城高池深,足以抵挡曹军,即使不胜,也能顺淯水河南下,直抵襄阳。”
“最后,还可以用计,袭取襄阳,占据荆州,以汉水为界,抵御曹军南下。同时联络孙权,晓以利害,让孙权去攻打合肥,牵制曹军,也能替使君分担压力。”
周逸一番计策脱口而出,不光是孙乾、简雍、麋竺等人目瞪口呆,就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刘备、徐庶二人也是震惊的一时无言。
良久,徐庶才抱着扇柄,朝刘备拱手,“主公,我觉得周公子说的很有道理,倘若计划得当,也确实可行。”
刘备颔首数次,却又摇头,“周公子这第一条计策,我能理解,第二条攻取宛城,似乎就没那么简单了,至于最后一条......”
周逸知道,刘备这是要维持他仁义的人设,现在也没有掌握数年后,和刘璋翻脸的资本,自然是保守且谨慎。
这时,作为刘备的大舅子,麋竺站出来替刘备问了一句,“周公子,方才你说宛城城高池深,足以抵挡曹军,可眼下宛城就在曹军手中,城高池深反而成了应对我军的阻碍,如何能轻易夺取?”
“子仲先生是徐州人,对南阳之事可能不太了解。”
说完这句,也不等麋竺有所回应,周逸转而看向徐庶,“元直先生久在荆襄,应该知道建安二年,曹操征张绣之事吧?”
徐庶微微颔首,当时他从颍川逃亡荆州隐居,在襄阳一带活动,与当地的游侠儿都有很深的来往,对宛城一战自然是了如指掌。
“当时,曹操因为强纳张济之妻而被张绣偷袭,折了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与大将典韦,哦对了,还有一匹大宛名马。”徐庶娓娓道来,“前后三次,直到建安四年,张绣在贾文和的建议下投降,曹操才算彻底解决了南阳这个威胁。”
“不错!”周逸接过话头,“自打建安二年起,张绣就占据南阳,经营此地长达数年之久,与本地士族多有来往。然而......”
新野虽然紧挨着南阳,但对于张绣投降曹操之后的事情却不太了解,只能等着周逸叙说。
不过,周逸了解的这些信息,并非原主的记忆,而是结合后世看到的史书内容,加上前段时间在许都打听到的消息糅合在一起的。
周逸:“然而去年张绣随同曹操出征乌桓,途中染病,只好回到邺城休养。彼时曹丕留守邺城,见到张绣之后,数落对方害死了哥哥曹昂,张绣心生恐惧,在回到邺城不久后就在宅中自尽了。”
“竟然有这种事?”
“张绣三败曹操,也算当世名将,却没想到竟然落得这个下场。”
众人不免一阵唏嘘。
徐庶却立刻抓住了话中的重点,猛然看向周逸,“周公子,你是说?”
周逸不急不慌的从怀中掏出之前缴获的那块布帛,递到了徐庶手里,“这是宛城内外的兵力布置,有这张图在手,再加上使君派人传出流言,煽动南阳本地士族,给曹军来个里应外合,夺下宛城可以说易如反掌。”
刘备闻言大喜,立刻上前握住了周逸的手,“哎呀呀,周公子,之前元直说你与那曹冲是‘邺城双璧’,我还以为是曹孟德夸口,如今听了你一番计策,才觉得此言不虚,请受刘备一拜!”
说着,刘备就要拱手下拜,周逸赶紧扶住对方的胳膊,自己还这么年轻,哪里受得起?再说了,也要考虑周围人的感受不是?
“使君言重了,在下知道这些,也是因为久在丞相府,近水楼台先得月罢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刘备重复念了两遍,越念越觉得有深意,脸上的表情也更好看了,这次倒没有下拜,而是激动的看着周逸,“原以为周公子只是对兵事认识颇深,没想到也能做出这等诗句,真是令人佩服,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