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刘玄德再会同窗(求追读)
- 三国:从逃出曹营开始
- 雪客栖寒
- 3180字
- 2025-07-01 15:21:43
南郡首府江陵城,太守府内也是一副故人相见的场景。
至于故人,便是刘备和现任的南郡太守郭永了。
当年,刘备追随同郡大儒卢植求学,曾数次前往洛阳。
也就是在卢植府上,刘备结识了同样进京求学,拜在卢植门下的郭永。
郭永比刘备大了五岁,刘备便以兄事之。
在洛阳期间,两人时常铺毡对坐,议论天下大事,期许有朝一日位列台阁,任职两千石,必定要为天子澄清玉宇,安定天下。
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黄巾之乱爆发,刘备在家乡组织义军,郭永则追随卢植任军中从事,两人在卢植被捕时匆匆见过一面。
自那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
“中平六年,董卓企图废黜天子,卢中郎挺身抗辩,险些被董卓所害,不得已才前往军都山避难。”
“临行之际,卢中郎将我举荐给时任北军中侯的刘景升。次年刘景升出任荆州刺史,我便一同来到了荆州,直至前年被任命为南郡太守。”
这里面的故事,刘备却是第一次听说,但当时卢植担任北中郎将,而刘表在大将军何进幕府中任职东曹掾,兼领北军中侯,应该和卢植深有来往。
说到这里,郭永放下酒杯,带着疑惑看向刘备,“玄德贤弟在荆州多年,竟然不知道愚兄也在这里吗?”
刘备摇了摇头,“刘景升虽然有意重用,无奈蔡氏对我防备颇深,因此我只在汉水以北,鲜少知道南方之事。”
然而刘备心中也有疑问,看这样子,郭永早就知道自己来荆州了,却一直未曾前来联系,定然是另有隐情。
仿佛看透了刘备的心思,郭永紧接着解释道:“三年前我前往襄阳时,便得知玄德正在新野驻防,之所以没有前去叨扰,实在是我没脸去见贤弟。”
说到这里,郭永掩面而泣,哭到动情处,连刘备都有些不忍心。
“德远兄有何难言之隐,你我之间,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又过了好一会儿,郭永才抬起头,不顾脸上挂着清泪,带着哭腔说道:“当初卢师临行前,依旧对我百般爱护,而我却不能侍奉在卢师身边,连卢师谢世时,也没能前去奔丧,岂不是愧列门墙之下?哪还有脸去见玄德贤弟?”
刘备闻言,也是泪落连连,当初卢植去世时,他正好救援孔融成功,于是赶回涿郡奔丧,也算是尽到了最后的孝道。
但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没想到郭永竟然还未放下。
“德远兄有这份心,卢师在天之灵,一定也会感到欣慰,兄长也不必过分介怀了。”
郭永微微颔首,紧紧握着刘备的双手,在刘备的劝慰之下,算是放下了这些过往的心结。
随后,话题便转向目前荆州的形势上。
郭永表示,他之所以能在荆州担当主政南郡的大任,一方面是靠着当初卢植的举荐,一方面是靠着自身的能力。
“还有一件事,玄德贤弟在新野这几年,应该能看出来。”郭永压低声音,“刘景升当初入主荆州时,为了稳定局势,迫不得已才与蔡氏联姻,并且重用蒯氏兄弟,这才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安定荆州。”
“等到刘荆州意识到蔡氏和本地士族尾大不掉时,已经有些晚了,只好重用像我这样的北方人士,用以平衡,只不过军权都在蔡氏手中,外人绝难插手。”
闻听此言,刘备若有所思,这才对嘛,当初“单骑入荆州”的“江夏八俊”,岂能看不出这么简单的道理?
见刘备似有所悟,郭永赶紧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玄德贤弟,江陵乃是荆州钱粮重地,仓中所屯粮草,足够两万大军一年支应,城高池深,足以抵挡曹贼大军,若贤弟不弃,就请接任南郡太守一职,布置防守事宜。”
“万万不可!”刘备连忙起身,摆手不已,“备弃城逃难,势穷来投兄长,绝无觊觎兄长太守之位的意思,兄长此举,岂不是要陷备于不义之地?”
两人来回推脱了许久,但最终没能拗得过刘备,郭永只好收起印绶,暂时放弃这个念头。
但布防江陵一事确实刻不容缓,郭永表示江陵目前只有三千守军,但好在训练精良,可以称得上是精兵。
另外还有水军二千人,战船四百余艘,若是曹操大军来袭,还可以征用民船近千艘,只要能招募到足够的士兵,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庞大的水军。
刘备这边,原本在新野有步骑八千人,宛城一战损失七百,后来利用缴获的甲胄兵器,在宛城和新野又招募的五千余人,合计有一万三千人左右。
此前关羽又从江夏调来两千水军,加上江陵守军,便有两万水陆人马。
主动出击肯定是做不到的,但在荆州腹地,背靠长江,在没有背后之敌的情况下固守坚城,还是可以撑住很久的。
在分配兵力上,刘备让郭永带着本部五千人,加上关羽所部的五千人负责城防。
然后将水军分为两部,一部由郭永的嗣子郭表率领,在江陵城南的津乡驻守备战;另一部由刘封和关平率领,驻扎在长江上游的夷道,防备曹军引水灌城。
剩下的八千人,则由张飞和徐庶率领,驻军枝江县,与江陵成掎角之势,一旦有警,也可沿着南漳水顺流而下,不至于被堵在北边。
诸葛亮和周逸都被留在了江陵城中,前者是为了执行刘备的募兵、选编计划,后者则是自请留在江陵城中,并提出要研制出一种新的武器。
火药。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早是由炼丹家发现的,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听说过有哪个人,在哪场战役中应用了火药。
对于周逸来说,利用后世的化学知识,研制出简单的火药用于战争,基本上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就算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无非就是大量的实验,调整配比而已。
进入江陵的第三天,周逸就让文聘带着第一批配好的火药来到了长江边的一处沙滩上。
实验的内容很简单,无非就是将火药装进竹筒,两头用黄泥塞紧,其中插入一根浸了桐油的细布条,埋进沙坑之后,远远的点燃布条而已。
“嘭!!!”
脚下传来一声闷响,紧接着,文聘便看见沙滩上扬起一大蓬沙土,扑簌簌的往下落。
等二人来到方才埋火药的地方时,只见沙滩上只剩一个铜盆大的沙坑,里面还冒着细密的白烟。
“公子,这到底是何物?竟然有如此威力?”
文聘站在沙坑旁,面对比自己矮半个头的周逸,却生出一种“莫敢仰视”的感觉。
周逸脸上挂着一丝狡黠的微笑,“这是机密,暂时不能告诉任何人。”
随后,在文聘的失落的神情中,周逸编了个故事,告诉对方这火药是自己逃亡路上,夜宿山中,遇到的一位白发老者所授,并且要求自己不能轻易告诉别人,否则会遭到天罚。
听完这个故事,文聘才放下好奇心,对着周逸指天发誓,绝对不会将今天所见所闻告诉第三个人。
周逸赶紧趁着这个机会拉拢一波,“文将军对我如同叔父一般,就算被那老神仙知道了,也不会怪罪于我的。”
文聘果然入彀,在回城的路上时不时的抬头看天,仿佛下一秒就会有天罚降临在他头上一样,“可惜”直到进了宅院,也没听见一声响雷。
回到住所的周逸对此次实验的结果并不满意,按照常理来说,小臂粗的毛竹筒中塞了小半斤的黑火药,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威力的。
经过反思,周逸总结了三点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墙上刮下来的硝石不够纯净;
第二,木炭没有煅烧充分,无法在火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地处江汉平原,空气过于潮湿,影响了燃烧效果。
根据以上三条原因,周逸利用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逐一更正并排除相应的问题。
然而新一轮的研究成果还没能付诸实践,刘备就派人来打断了周逸的研究,将其传召到太守府对面的江陵县衙。
江陵令本就是郭永兼任的,因此在刘备拒绝郭永让出的太守印绶后,郭永便将县衙让给刘备,作为临时的住所和军帐。
此时的县衙大堂上,刘备坐在上首,关羽、诸葛亮等一众帐前文武分别坐在两侧。大堂中央则站着一文一武两个人。
周逸来到堂上,与刘备见礼毕,后者并未安排周逸坐下。
此时周逸才发现,堂中站着的那个文士自己之前见过,正是刘表帐下从事伊籍。
数日前带着周逸和刘备二人的亲笔信,进城联络刘先,结果消息泄露,后者全家遇害。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伊籍也在那场屠杀中遇害了,却没想到此时居然活生生的站在这里。
见周逸盯着自己,伊籍面色涨红,随后朝前者一揖到底,“周公子,是我行事鲁莽,未曾考虑周全,致使刘别驾全家遇害,今日特来向公子请罪。”
周逸能说什么?对方可是刘备的马仔,是第一个劝动刘备对襄阳动手的,这种信任程度,周逸哪敢怪罪对方?就算真的怪罪,刘备会为了自己去处置伊籍吗?
不过是客套一番而已。
见周逸不说话,刘备起身来到堂中,拍了拍周逸的肩膀,“文直,你先坐下,今日还有要紧事要处理,之前的事情暂且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