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读四书五经的学生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这之间的跨度属实有些大。之前在校园里是随心所欲,偶尔翘课。要么外出上网,要么逃避不喜欢的课,宁愿抗着骄阳似火的热气,和一群不熟络却共同热爱篮球的校友们在球场上挥汗驰骋。
那时的我们热衷于自己的选择,只上喜欢的课。不喜欢的,要么上课睡觉或看小说,要么直接逃课。因为随性,渐渐地我们养成了随性所欲的习惯。
总以为何时何地别人会顾及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出任性天真。可现实不如我们所愿,没有人会真正理解你,没有人会做到感同身受。
四书五经给了我儒雅的书香气质,但纯良之间才能传递真善美。倘若你对只懂得权衡利弊,尔虞我诈之人施以善意,最终只会被欺骗被利用。
曾经我们沉浸于知识的海洋,热烈且奋进,也曾挑灯温习。对前途的热切期许,所以奋笔疾书只为有朝一日为心中之梦想,虽朦胧而未知,也不曾停下过。
若问何为人生?我的答案是为了追逐年少时对自己立下的誓言,或作家或科学家?只是那时的我太懵懂,不知“梦想”二字的沉重,沉重得让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实现。
很多人走了很长的路,却终究走不到自己想要抵达的地方。要么是风太大让人睁不开眼,看不清远方的路,要么是途中磐石挡住了去路,无法逾越阻碍。
好比人心里的成见,阻碍自己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错误的认知。那时流行染头发,却被定义为不伦不类。逛网吧也是不被允许的,上网除了打游戏,还可以学习互联网知识。
如今对于逛网吧来讲,已经司空见惯。这说明长辈们的认知已然与时俱进,不再保守、迂腐。
教育经历告诉我们,父母不允许的,就是错的。认知局限着我们增长见识的诸多机会,这就是我们晚熟的根本所在。
父母教给我们的无非就是做人诚实做事踏实。他们生活在乡下,很少有见识外界的机会。他们从小教导我们一心向善,殊不知这却与生存法则相违背。
我们 80%的认知来自于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仅仅一小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社会经历。
从父辈沿袭下来的认知认为,违背家规教条意味着叛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成了我们好长一段时间追逐的目标。
这样我们毫不例外地变得毫无主见,面对每次选择总是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便成了我们性格里的特质。
因为有主见,我们被无端得贴上“叛逆”的标签。理性思维是传统认知与习得性认知之间的碰撞,经过筛选与重组整合到自己的价值观里。
高效成长的前提是学会倾听,懂得筛选,最后进行认知重组。成长就是用新认知颠覆旧认知的过程。
人性里的敦厚纯良很唯美,却经不起现实的磨砺。现实世界里充满利益冲突,需要懂得反人性,方能现世安稳。
世俗的成见与偏执成为我们选择时的重重阻碍,学习与经历是为了剔除那些成见与偏执。认知没有对与错的分领,认知的碰撞是为了自我提升,成就更好的自己。
对于躺平摆烂来讲,是对是错?没有权衡的标准。有人选择努力生活,有人选择享受生活,选择不同而已,没有对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