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分好坏:情绪的产生与作用

情绪和情感时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有细微的区别。

情绪是纯粹的、原始的,它来势迅猛,难以立即克制,总是突然袭上心头,是一种不假思索、未经预谋的情感波动。陷入某种情绪时,我们应该学会迎接它、理解它,进而更好地接受它。

情感源于情绪。人在特定处境下会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会进一步酝酿成某种情感。情感背后往往暗藏着情绪,需要你去探索和发掘。因此,情感是被大脑识别并持续存在的情绪,是一种内化的感觉,和需要释放的初始情绪相反。主要的情感有:

爱意;

善意;

孤独感;

被抛弃感;

罪恶感;

归属感。

当孩子陷入某种情绪时,理解和陪伴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请家长用语言描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另外,本书中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帮助孩子摆脱情绪困扰。

情绪不分好坏

从词源上看,“情绪”(émotion)源于拉丁语,é表示“来自……”,motion意为“运动、移动”。因此,情绪意味着向外的运动,是一种由外界刺激和(或)环境变化引起的生理反应。

原始情绪又称基本情绪,是儿童最初体验的几种情绪。孩子在1岁以前便可以表现出人的6种主要情绪,即愤怒、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惊讶。

愤怒

愤怒由沮丧、不公、痛苦或无力感所引发。发怒是为了恢复完整的个人权利,捍卫自己的领地和缺失的需求,获得他人的尊重。为了调节这种情绪,孩子可能会大叫、坐立不安或握紧拳头。他需要让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还要有能力将其表达出来以获得理解。

快乐

快乐源自成功、相遇或分享,它可以强化幸福感与社交关系,也能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孩子会通过大笑、微笑、欢呼雀跃或畅想来表达这种情绪。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孩子需要和你分享他的快乐,一起享受这一刻。快乐促进学习,赋予生命意义。

悲伤

悲伤帮助我们接受损失或分离,其目的在于表达痛苦和获得安慰。孩子的悲伤表现为哭泣、呜咽或独处。此时孩子需要支持、抚慰、一个人静一静或者和父母待在一起来平复心情。

恐惧

恐惧源于危险,它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此时我们的生存本能被激活,表现为尖叫、身体颤抖或肌肉紧绷。陷入恐惧情绪的孩子需要得到安抚和保护。

厌恶

厌恶使我们不会摄入某些有害物质,或者通常会让我们避免某些威胁健康的情况。这种情绪也和社会不公有关。厌恶表现为本能的远离。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给他制造不愉快的经历。如果孩子不喜欢吃某样东西,逼他吃没有任何意义。不过你可以把这种食物做成另一种样子,看他会作何反应。

惊讶

惊讶由意料之外的事物所引发,通常表现出“吓一跳”或者“惊呆了”的表情。这种情绪使我们快速跳出某种情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增强好奇心,提升注意力。

其他所谓的“复杂”情绪到孩子1岁后才会出现。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明白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与他人不同的人。这些情绪同样类似于情感,源于自身的成长和经历、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以及几种基本情绪的结合,通常更难辨别。

情绪的发生分为以下4个阶段,持续约90秒。

下图中的曲线展示了情绪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以愤怒为例

积聚

孩子感受到危险、沮丧和(或)不公平,但他不理解这种内心感觉和自己的身体反应,而这会引起焦虑并强化孩子此刻的情绪。

紧张

眉头紧蹙、双拳紧握、音调提高都有可能是愤怒的前兆。身体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肌肉紧张,有时还会出现呼吸加速。

发泄

孩子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他可能需要被肯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传达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告诉你他的极限所在。

平复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采取关爱的态度,与孩子共情,耐心倾听。

因此情绪使我们能够:

适应环境;

和他人沟通并建立联系;

满足我们对安全感、身份认同及自我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