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幕新变增弹幕

“善哉!宰予所言无错矣。祖者建功创业,宗者守成施德。合乎谥法。”

“天幕中后人以成祖代太宗,以入宗庙,万世不祧。丘以为其因在于,君王嫡系断绝,取旁系之良者为新君。”

“新君在位而君父为臣,故追谥为帝,以入宗庙。”

“然《礼》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天幕所谓万世不祧,及七庙之外再立祧庙,用以祭祀‘祪’。”

“鬼?”

听到孔夫子的话,四周弟子都是一愣。

仲由解释道:“此祪非彼鬼,乃是远祖之魂。”

对于他的回答,孔夫子满意的点点头。

所谓七庙制度,其实就是君主需要祭祀一位老祖宗,然后再按距离远近祭祀六个已薨君王。

但是宗庙的位置是有限的,总共就有六个位置。

每加入一个,就会有一个被移出来。

移出来的那个就是祪,有时候会放入祧庙。

当然,历朝历代祭法各有差异,即便是在周,也只是明面上叫七庙,许多时候都是九庙。

不过无论如何,大体上与周礼相差不大。

所谓万世不祧,升宗为祖。

就是将本来会被踢出去的明太宗升为明成祖,成为不会被踢出去的那个老祖宗。

大明,嘉靖十七年。

明世宗朱厚熜见天幕上的字迟迟不变,心中颇为不满。

既然天幕已经承认了他改谥的结果,又为什么要把之前的谥号亮出来。

让天下只知燕王朱棣为明成祖,而不知靖难之役胜者为明太宗不好吗。

与朱棣一样,朱厚熜也不是先帝嫡长子。

他甚至不是先帝血脉。

如此情况下,强化朱棣的地位,美化这位老祖宗就对他极为有利了。

同时,朱棣三朝都执着于“太宗”,无非是按前朝惯例:

唐太宗、宋太宗都为第二位皇帝。

自然明太宗也是第二位,由此彻底否认建文帝的存在。

“既为帝王,又何必瞻前顾后,畏这畏那。朕乃天命所归,既为天子,则就是天子。”

对于自己这位老祖宗一直不敢接受事实,朱厚熜有的时候挺不理解的。

遮遮掩掩岂不是告诉天下自己心虚,亮明身份,嫡子又如何,庶子又如何。

朕,就是朕!

他从不想掩盖自己的来路,于是他把父王抬入了宗庙,变成父皇,也顺带着把明太宗美谥为明成祖。

“永乐爷知道了应该也会开心的吧。”

“会的,陛下。”礼部尚书严嵩俯首道。

他嘴角含笑,无它,只因为那天幕中的谥号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想来也是青史留名了。

朱厚熜另一侧,首辅夏言没有说什么。

但他心中同样感到欣喜,作为当世“礼制专家”,就是他提出的“二祖并尊”,永乐帝“功同开创”,也是他负责主持改谥工作,

见到天幕承认自己的理论,他自然感到开心。

除了严嵩和夏言外,朱厚熜旁边还有霍韬、顾鼎臣等人。

其中有他这些年提拔的新人,也有从即位之初,大礼议之争就跟随左右的老臣。

天幕并没有让大家等太久。

几句话的功夫后,便继续播放。

大字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画面,以及一个颇具威严,又略显沧桑的男音。

这似乎是永乐大帝朱棣的自述。

【我是朱棣,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你可能在《奉天靖难记》里看过,说我出生时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应宫闼,连日不散。】

【那不是我,那是未来的永乐大帝。】

【事实上,我的出生,伴随的只有战火与硝烟。】

【那一年,前朝至正二十年,元廷岌岌可危,各路义军矛盾激发。】

【我刚满月,陈友谅兵围太平府的告急文书就传了过来。不久,太平府破,陈友谅杀主自立,国号‘大汉’。】

【五月,大军压境。若非刘叔计策,‘取威制敌’取得龙江大捷,我可能已经死在了一岁那年。】

“李卿,这白字为何物?”

大秦兰池宫。

嬴政瞧着天幕,此前天幕也出现过暂停的情况。

但恢复后都跟之前一样,没什么变化。

但这次显然不一样。

在天幕画面上方,不知何时冒出了一排排小字。

字虽小,但还算是清楚明了。

只是仍然用的后世字体,这让嬴政心中略有些不爽。

李斯自然也注意到了那些白色小字,不同于始皇帝,他近日来花了不少心思在研究天幕上的后世字体上。

对其造字法已有所了解,许多字即便是第一次见也能勉强推测大概。

因此只是单纯理解白色小字不成问题。

只是看了两三条,他便猜到了这些字的用处。

“陛下,依臣驽见,这些文字乃是后世之人所作的批注。”

“批注?你是说后世之人也在看天幕,并在上面做了批注。”

“臣正是此意。”

嬴政略微沉吟:“朕可否批注?”

“恐不能。”李斯摇摇头,“臣观批注之语,直白而粗鄙,用语之俗亦远于当下。应当只有天幕所在之世之人能够批注。”

闻言,嬴政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不过又觉得如此也好,免得天幕被小人利用。

“赵高,你差人将天幕中的批注记下。李卿,日前让你作的后世文字词典务必加快。”

两汉之际,由于文字差异,大秦兰池宫的场景不断上演。

而到魏晋之时,楷书大行其道,与天幕文字已经有七八分相似。

经过半月适应,多数文人都能识得天幕文字。

“千古一帝、永乐大帝、汉人的高光时代……”

李世民看着那一排排小字,莫名松了一口气:“看来,后人对这位永乐大帝评价还算不错。”

魏徵紧接话头:“陛下,天幕此前曾言,这位永乐帝开创了永乐盛世,若在陛下治理下,能出现盛世,陛下在后世的名声当不弱于永乐。”

李世民点点头,若论功绩,他未必会比这朱棣差,甚至于他有信心做得更好:

“那朕便与诸位开创个贞观之治出来,让后世子孙拭目以待。”

众臣:“陛下英明。”

魏徵见此,满意一笑,看来他这次谏言效果很不错。

洪武年间。

朱元璋同样看到了也看懂了字幕,他心中的怒气渐消。

至少现在看起来,老四不是个昏君,没给老朱家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