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急诊ABCDE读图法

心电图作为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内容,也作为急诊医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急诊医师掌握正确的操作和读图方法非常重要。为了全面解读心电图,避免漏诊和误诊,笔者通过查阅临床资料,根据急诊心电图特点,总结出急诊ABCDE 读图法方便急诊医师记忆和学习。

(一)ABCDE 读图法

ABCDE 中的A(analysis heart rhythm)代表分析心律;B(bundle-branch block)代表束支传导阻滞;C(conduction block)代表传导阻滞;D(determine the area of the damage,ischemia and infarction)代表确定心肌损伤、缺血、梗死面积;E(evaluate QT interval and U-wave groups)代表评估QT 间期和U 波。

1.A(analysis heart rhythm):分析心律

首先评估患者是否有脉搏,以及脉率和心率之间的差异,尤其出现短绌脉(脱落脉)时要考虑心房颤动。阅读心电图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心房节律;二是心室节律。

心房节律是通过P 波识别的节律,正常节律表现为窦性P 波;异位节律包括房性P 波、交界性P 波等。正常心脏的电活动来自窦房结,窦房结发出电活动经过房室结传至心室,引起心室收缩,也就是窦性心律。如果心房的异位兴奋性增高,超过窦房结,电活动就会从心房发出,再传向心脏各部位,就会出现房性心律。房性心律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P 波的形状与左右心房肥大或房性心律失常有关。心室节律亦称室性节律,主要通过两个相邻的QRS 波的间距进行判断,分析QRS 波复极的节律、规律性和形状。左心室肥厚可能导致QRS 波复极异常,如QRS 波增宽和断裂。发生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时,因右心室心肌被脂肪浸润及纤维组织替代,致使右心室弥漫性扩张、室壁变薄并变形、肌小梁排列紊乱、收缩运动减弱,发展到晚期可使左心室受累,最终导致右心室或双心室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扑动等。

2.B(bundle-branch block):束支传导阻滞

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可以通过心电图识别,新发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出现在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且新发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是疑似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类右束支传导阻滞、类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值得急诊医师关注。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也是一种可以从异常心电图中识别的心脏疾病。如果阻滞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提示右心室增大。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比例并不高,但如果是新发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肺栓塞可能,可能的原因为肺栓塞导致右心室扩张,继而出现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影响了右束支的血液供应。因此,传导时间延长,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3.C(conduction block):传导阻滞

是指心脏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受到阻碍,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PR 间期是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间期,延长的PR 间期提示房室结传导障碍,PR 间期持续延长,时间超过0.20s,考虑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若PR 间期逐渐延长,传导不能到达心室,导致P波不能传导,则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如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 波脱落(P 波不能下传),RR 间期逐渐缩短直至一个P 波不能下传,包含受阻P 波在内的RR 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 间期的2 倍,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PR 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 波后无QRS 波,RR 间距不齐;PR 间期固定延长,第四个窦性P 波下传受阻,脱漏1 个QRS 波。应注意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率总是高于心室率。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而危险,必须立刻紧急采取治疗措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PR 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 波后无QRS波,RR 间距不齐;PR 间期固定延长,第四个窦性P 波下传受阻,脱漏1 个QRS 波。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当P 波不能传导到心室时,心房和心室的电活动独立进行。

4.D(determine the area of myocardial damage,ischemia and infarction):确定心肌受损、缺血和梗死面积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早期识别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很重要。通常,根据心电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心肌受损、缺血和梗死的面积。一般来说,前壁的梗死面积较大,单纯的下壁、后壁、高侧壁的梗死面积较小。梗死累及的导联数越多,梗死范围就越大,患者的预后也越差(详见第四章)。

5.E(evaluate QT interval and U-wave groups):评估QT 间期和U 波

心电图可以用来评估QT 间期的长度。异常的QT 间期包括延长和缩短,长QT 间期综合征具有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在急诊科尤其要注意。此外,钾通道异常可以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 间期延长。短QT 间期综合征的死亡率也很高,所以通过心电图早期诊断很重要。在回顾性横断面分析中,约2%的患者有心电图改变(U 波)。在一项对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的心电图研究中,所有参与者都发现了U 波。U 波分析可用于心脏再极化和心律失常的风险分层。

心电图的急诊原则总结见图2-0-2。

图2-0-2 心电图的急诊原则

(二)典型病例

病例1

患者心电图见图2-0-3。

图2-0-3 病例1 心电图

心电图分析如下。

A(分析心律):P 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立,可以判断为窦性P 波,PP 间期固定,因此判断为窦性心律,无心律不齐表现。P 波时限约为0.08s,P 波振幅为0.2mV,均在正常范围,因此推断无左右心房肥大的可能。

B(束支传导阻滞):V1 导联QRS 波形态增宽,QRS 波时限> 0.12s,判断该患者存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通过判断心电图Ⅰ、aVF 导联相应的QRS 波主波方向,该患者存在电轴右偏。

C(传导阻滞):PR 间期为0.20s,所以该患者不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情况。

D(确定心肌受损、缺血和梗死面积):V1~V6 导联ST 段抬高,存在心肌缺血损伤,结合ST 段抬高的导联可以推测可能受累血管。V1 导联q 波形成,且V2~V6 导联ST 段抬高,因此推断存在前降支受累可能。

E(评估QT 间期和U 波):QT 间期为0.36s,不存在QT 间期延长表现,V2、V3 导联可见到U 波形成。

病例2

心电图表现见图2-0-4。

心电图分析如下。

A(分析心律):P 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立,可以判断为窦性P 波,为窦性心律,P 波时限约为0.08s,P 波振幅为0.25mV,该患者无左右心房肥大心电图表现。可见提前发生的P′波,此后代偿间歇不完全,为房性期前收缩。

图2-0-4 病例2 心电图

各导联均可见多个提前出现的QRS 波,形态增宽,此后代偿间歇完全,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B(束支传导阻滞):V1 导联QRS 波宽大畸形,呈rSR′型,时限> 0.12s,判读该患者存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传导阻滞):PR 间期为0.20s,该患者不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D(确定心肌受损、缺血和梗死面积):患者胸导联及肢体导联均未见ST-T 改变,所以不存在心肌缺血损伤。

E(评估QT 间期和U 波):QT 间期为0.36s,不存在QT 间期延长,无U 波形成。

病例3

心电图表现见图2-0-5。

心电图分析如下。

A(分析心律):各肢体导联及胸导联均未见明显窦性P 波,可见不规则基线波动,为f 波,RR 间期不等,该患者心电图为心房颤动,心律不齐。

B(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QRS 波主波方向向下,aVF 导联QRS 波主波方向向上,患者存在电轴右偏。判读QRS 波时限,结合合并心房颤动,该患者存在心房颤动室内差异性传导。

C(传导阻滞):该心电图表现为心房颤动,无房室传导阻滞表现。

D(确定心肌受损、缺血和梗死面积):V1、V2 导联深Q 波,V4~V6 导联ST 段压低;Ⅰ、aVL导联ST 段抬高,对应镜像:Ⅱ、Ⅲ、aVF 导联ST 段压低,该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

E(评估QT 间期和U 波):QT 间期为0.36s,患者不存在QT 间期延长表现,各导联均无U波形成。

图2-0-5 病例3 心电图

【思考题】

1.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哪些?

2.肺栓塞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有哪些?

3.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包括哪些?

4.试述心电图的分析步骤是什么?

5.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什么?

(高冉冉 杨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