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篇

柯干从肝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经验

胡灵敏 何贵平 林晓辉 柯 干(指导)

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医科

柯干主任医师擅长诊治慢性肝病、慢性胃病。其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从肝郁的证候特点入手,以疏肝理气为治则,以四逆散为主方,颇具特色,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表现以胃脘痛、灼热、胃胀、嗳气、泛酸、纳差等症状为主,属中医“胃痛”“痞满”等范畴,许多患者常同时出现上腹部疼痛和胁部胀痛,发病因素复杂。柯老师认为,该病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胆密切相关。《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肝气不舒,横逆犯胃,影响脾胃之升降,常出现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恼怒则发或疼痛加重,故治疗上首重疏肝理气,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

(二)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

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胆汁反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治宜疏肝和胃;在四逆散基础上加佛手、郁金、乌贼骨、浙贝母、砂仁。

2.肝郁胃热

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或有秽气,大便不畅或干结,舌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数。治宜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川黄连、川楝子、白及、砂仁、竹茹。

3.肝郁胃寒

临床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不止,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畏冷疲乏,大便溏薄,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胃散寒,疏肝理气止痛;方用四逆散加荜茇、砂仁、焦白术、高良姜、台乌药、制香附。

4.肝郁胃阴虚

症见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嗳气干呕,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四逆散加百合、麦冬、山药、石斛、生地黄、北沙参、枸杞子、川楝子。

5.肝郁胃气虚

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食后则胀,面色少华,神疲头昏,劳累后加重,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虚弱。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党参、黄芪、炒白术、炒扁豆、砂仁。

6.肝郁食滞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畅、酸臭,苔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疏肝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山楂、鸡内金、麦芽、莱菔子、木香、砂仁、陈皮。

(三)治疗体会

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而致。柯老师认为,治脾胃须先理肝气。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和营消满,对脾胃功能的偏盛偏衰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肝郁始终存在于大部分胃病中,“土得木而达”,所以病理上会出现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故而强调疏肝行气是胃病治疗的重要治则,认为四逆散是其中最佳选择。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诱因非常多,除与生活习惯不良、饮食无度、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等因素有密切关联外,情志失调也是其中关键的原因。因此,胃病患者要注意药养结合,正视精神与饮食方面的调摄,在治疗的同时要饮食清淡,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平素未发病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可减轻本病的发作,达到预防胃病的目的。

(四)病案举例

例1:

患者,女,48岁,2004年11月5日初诊。胃部嘈杂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胁作胀,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数。证属肝郁胃阴虚伴胃热,治宜养阴清热、和胃止痛;方用柴胡6g,炒枳壳、焦白术、杭白芍、石斛、牛膝、北沙参、川楝子、蒲公英各10g,川黄连、苏梗、甘草各3g。5剂后,嘈杂减轻,疼痛不明显,口微干,舌红,苔薄黄,大便偏干。前方加绿萼梅6g,7剂后诸症消失。

本例阴虚火郁,方用柴胡开郁疏气,白芍、川楝子柔肝理气止痛;石斛、北沙参、绿萼梅养胃阴理气;蒲公英清胃热;黄连降火泻肝;而苏梗偏温而能疏散,能佐辛开,可制黄连之苦寒。

例2:

患者,男,65岁,2007年1月5日初诊。胃部隐痛,喜暖恶寒,夜间痛甚,乏力畏寒,大便溏,脉弦细,苔薄。证属肝郁胃寒夹虚,治拟温胃散寒、疏肝理气止痛;方用柴胡6g,炒枳壳、焦白术、杭白芍、茯苓、制香附各10g,高良姜、台乌药、炙甘草各5g,党参15g。7剂后,疼痛减轻。复守方调治1个月,恢复正常。

本例肝郁胃寒伴气虚,为木不疏土,气滞寒凝。方中柴胡疏肝开郁;高良姜温肝暖胃;乌药、香附温运行气;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白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胃作用,但应注意久用有化火伤阴之虑。

(原载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2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