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金匮悬解》是诠释《金匮要略方论》之作,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之《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之五也。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金匮》,原系《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年移代革,历经兵燹,多所散佚。虽经晋代王叔和撰次,然历唐至宋,卷帙已非原貌。前半部伤寒部分十卷尚存,后半部杂病部分六卷亡佚,迄今未见其书。宋代翰林学士王洙,偶于馆阁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宋代孙奇、林亿等典校是书,以其论伤寒者文多简略,乃取杂病以下至饮食禁忌,逐方次于证候之下,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凡25篇,262方,分上、中、下三卷,勒成一部,更名曰《金匮方论》,乃得以世传,即今之《金匮要略方论》。历代宝之,自元迄今,注之者数十家,各有精蕴。

黄氏精研《金匮》,广搜博采,逐一考校订正,遂使“幽理玄言,络绎奔会”。乃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重新编次,“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探其骊珠,分为藏府经络、外感、外感杂病、内伤、内伤杂病、外科、妇人等七类,合22卷,逐条诠释,名之曰《金匮悬解》。释文探奇抉奥,发仲师微蕴,条分缕析,融会贯通,内容宏富,扼要精当,真可谓“说必解颐,趣皆炙舌……发智灯于暗室,渡宝筏于迷津者也”。鉴于饮食禁忌三卷,有方无论,故“不敢妄释”,而以“古本所有”,且多系奇验良方,自当珍视,故次作《杂疗方》《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禁忌》二卷,录之以供来者研习应用。

传世之《金匮悬解》抄本、刻本较多,举凡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历下申士秀之精抄本(以下简称申本)、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长沙徐受衡(树铭)福州刻本(以下简称闽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江夏彭器之(崧毓)成都刻本(以下简称蜀本)、同治八年己巳(1869)长沙黄济重庆刻本(以下简称渝本)、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本(以下简称集成本),以及1934年上海锦章书局之石印本(以下简称石印本)等,以后未再刊刻。其中以申本最为精善,价值最高。

基于本书诸抄本、刻本,均未点而多未校,彼此之间,亦有些微出入,现代未排印刊行,传面不广,亟待对其进行全面点校整理,使其成为较好的通行范本,以资今人研习应用。是乃此次点校之本意也。

此次点校,以申本为底本,其内容亦不删节、不改编,以保持本书原貌。并补入宋代孙奇、林亿、高保衡《金匮要略方论原序》,以资窥觅《金匮》之源流梗概。以闽本、蜀本为主校本;以集成本、石印本为旁校本;以《金匮要略方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之明代赵开美刻本、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宝纶堂刻本]为他校本。并参考《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据唐代王冰注,宋代林亿等校,明代顾从德翻宋刻本影印本)、《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据明代赵府居敬堂刻本影印本)、《难经集注》(吴人吕广等注,明代王九思等辑,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及黄氏其他医籍等。

针对本书,给予全书标点,校勘以对校、本校、他校为主,酌情运用理校。具体问题的处理,见以下各点。

1.凡底本未载之《伤寒》《金匮》原文个别字、词、句,无关宏旨者,均不补入,亦不出注,以保持本书原貌。系明显脱漏者,原书不动,出注录以校本之文,以供参正。凡未载之个别段落者,出注录以校本之文,以备参考。

2.底本中确系明显因写刻致误之错字、讹字、别字,或笔画小误者,如日月混淆、己已巳不分等,均予径改,不出校记。如系底本错讹脱衍,需辨明者,则据校本改正或增删,并出校注明。

3.底本与校本不一,难以肯定何者为是者,原文不动,出校注明某义长。

4.黄氏诠释中引录他书之文献,多有删节,或缩写改动,凡不失原意者,置之不论,以保持本书原貌。

5.黄氏诠释、经文中,未注释之文义古奥难明之字、词等,则据训诂专书,出注加以训释。

6.凡属难字、僻字、异读字,黄氏诠释中未注音者,均注音。注音采用直音法,即汉语拼音加同音字。

7.凡属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一般避讳字(如玄、厯、宁等),均径改为现今通行规范简体字,不出注或首见出注。

8.凡属通假字,原文不动,首见出注说明。

9.生僻、难明之成语、典故,出注说明其出处。

10.本书目录有简约错讹之处,据正文做了增补订正。

11.《金匮悬解》底本(申本)之眉批,不知何人所作,今次整理全部删去。

12.凡表示方位的“右”“左”,分别改为“上”“下”,不出注。

13.下列药名径改,不出注。

黄耆→黄芪,石苇→石韦,紫苑→紫菀。

西安市中医医院 麻瑞亭 主校 孙洽熙 点校

1986年3月

2024年7月 孙洽熙 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