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家宴初会黄月英
- 三国:从剧透诸葛亮开始三兴炎汉
- 我要吃馄饨
- 2527字
- 2025-04-17 08:01:00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给成都城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橘红。
田信稍作整理,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细麻儒衫。
这身衣物是诸葛亮差人送来的。
料子柔软,剪裁也比他之前那身临时找来的合身得多,透着一股低调的雅致。
仆从在前引路,态度比之前明显恭敬了不少。
脚步轻快地将他引向府邸深处。
穿过几道回廊,眼前豁然开朗。
一座布局精巧的院落出现在眼前。
不同于左将军府处理公务区域的肃穆庄重,这里栽种着青竹翠柏,角落里点缀着几丛不知名的晚开花卉。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显得格外清雅幽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厅堂内灯火通明。
温暖的光线从格窗透出。
诸葛亮含笑坐在主位,见田信进来,微微颔首,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
他的身侧,站着一位女子。
那女子荆钗布裙,打扮得极为朴素。
容貌算不上倾国倾城,甚至可以说有些普通。
但她的气质却异常娴静温婉。
尤其是一双眼睛,清澈、明亮,闪烁着难以掩饰的聪慧光芒。
她正微微侧头,目光落在田信身上,带着几分纯粹的好奇,细细打量着这位突然出现的外甥。
这定然就是那位传说中的黄月英了。
田信心中了然。
他快步上前,按照礼数,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
“外甥田信,见过舅父,见过舅母。”
诸葛亮笑着虚扶了一下:
“自家人,不必多礼,坐。”
黄月英微微颔首回礼,声音温和。
“最近听夫君常提起贤甥。”
“说你自西域远道而来,还精通许多奇妙之术。”
她的目光依旧停留在田信身上,带着笑意。
“贤甥一路风尘仆仆,自遥远西域而来,想必途中见识了不少奇景异事。”
“我与夫君对西域风土人情向往已久,不知贤甥可否为我们稍作讲述,也好让我们开开眼界?”
来了。
田信心中微定,这个问题早在预料之中。
他定了定神,将早已在心中盘算过数遍的说辞,结合着后世模糊的地理知识与一些刻意编织的想象,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
他描述了一个极其遥远、广袤无垠的世界。
那里有比蜀中高山更高的雪峰。
有比长江更宽阔的大河。
有与中原迥异的星辰运转轨迹。
物产也极为丰富,有着不同的谷物、香料和宝石。
他还提到了那里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族群,各自有着独特的文明和技艺。
他的描述半真半假,刻意避开了任何可能与现代社会产生直接联想的细节。
只勾勒出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异域轮廓。
既满足了对方的好奇心,又巧妙地掩盖了自身的来历,不至于露出破绽。
黄月英听得十分专注。
时而微微蹙眉思索。
时而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诸葛亮则在一旁含笑捋须。
简单的家宴很快摆了上来。
菜式并不奢华,几样精致的家常菜,一壶温热的米酒,透着浓浓的家庭温馨。
席间,黄月英看似随意地询问着西域风土人情,但话锋一转,却开始深入细节。
“听闻西域善于冶炼精钢,其法与中原有何不同?所用矿石又有何区别?”
她顿了顿,又饶有兴致地问道,
“西域计数之法,与中原可有相异之处?演算所用,是算筹还是另有器物?”
甚至连星象历法也未放过,
“观星定时,西域又是如何进行的?所用仪器,与我朝浑天仪相比,又有何长短?”
她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细致,一个比一个深入,足见其学识之渊博。
显示出她对格物、算学、天文等领域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见识。
田信一一应对,尽量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解释。
将现代知识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西域奇术的外壳之下。
田信见黄月英对西域奇闻颇感兴趣,心中略定,便试探着将话题引向自己擅长的领域。
他顺势提及改良翻车之事,语带保留地说道,
“此番改良,实则借鉴了西域一种奇巧器械的原理。”
“那器械亦是利用杠杆之力,辅以一种名为齿轮的部件。”
“相互咬合,传递动力,可极大提升效用,且更为省力。”
话音未落,一直安静聆听的黄月英,眼神倏地一亮!
那是一种发现同道,找到共鸣的欣喜光芒!
“杠杆?齿轮?”
她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急促了几分,再不复之前的从容。
“贤甥所言的齿轮,可是指那种边缘带有相互啮合凸起的轮状部件?”
“其咬合传递之力,损耗几何?”
“不同大小齿轮组合,又该如何变化?”
她一连串的问题,精准而专业,瞬间将话题带入了一个纯粹的技术探讨层面。
其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让田信也不由得暗暗心惊。
这位舅母,果然名不虚传!
她绝非寻常妇人!
田信精神一振,也来了兴致。
他放下碗筷,尝试着用更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力臂、扭矩、传动比等基本概念。
黄月英听得入了迷。
甚至顾不上仪态,起身取来了纸笔。
她一边听,一边快速地在纸上勾勒着草图,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时而提出疑问,时而露出豁然开朗的表情,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彩。
“原来如此!竟是这般道理!妙!妙啊!”
她猛地一拍桌案,
“困扰我许久的机关难题,竟能如此拆解!”
“若早知此理,那自动舂米之器、改进之织绫机,何至于……”
她也兴奋地与田信分享起自己平日里琢磨的一些机关巧思。
田信则尝试着用后世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比如结构力学、材料选择、标准化部件等概念,为她的想法提供一些优化建议和新的思路。
一个来自后世,掌握系统科学知识。
一个身处三国时代,却拥有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动手能力。
两人竟在这小小的厅堂之内,围绕着机械、算学、格物,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碰撞。
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许多原本困扰黄月英的难题,在田信的点拨下豁然开朗。
而黄月英那些基于实践经验的奇思妙想,也给田信带来了不少启发。
两人越谈越是投机,几乎忘记了时间。
诸葛亮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脸上带着欣慰而深思的笑容。
【田信所学,竟能与月英之智相互启发至此……若真能化为实物,用于军政民生,兴复汉室,或非虚言!】
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
直到夜色渐深,这场意犹未尽的交流才暂告段落。
田信起身告辞。
送到门口时,黄月英看着田信,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眼神却多了一份郑重,甚至带着一丝隐忧。
她忽然轻声说道:
“贤甥,你那些西域奇术固然精妙绝伦,于国于民皆有大用。”
“但人心复杂,远非你想象中那般简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事务必谨慎,多思多想,更要多听听你舅父的意见。”
这番话,已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切嘱托。
更像是一种认可,一种提醒,一种将他真正视为自己人的告诫。
田信心中一凛,感受到了话语中的分量。
他郑重地躬身应下:
“舅母金玉良言,信,谨记在心。”
看着田信离去的背影,诸葛亮走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
“月英,无需过虑。信,非池中之物,亦非鲁莽之人。有我在,护得他周全。”
黄月英点点头,轻声道:
“但愿如此……”